關鍵字:
心在哪裡,家就在哪裡。默禱十年之旅仿佛回鄉之旅,我的心在上主內越來越踏實、安穩、沈靜。整個人和整個生命被上主擁抱的感覺也讓我越來越坦然地、真實地做自己。這份踏實與坦然也越發清晰地成為我與他人深層溝通的橋梁。
自從我在2007年月接觸到默禱並開始踐行以來,至2017年夏已有十年。在這十年間,默禱真正成了我生命的軸心和基石。我本無意寫什麽,只是走過默禱十年後的這大半年來,內心深處總有一個無法抑制的聲音,催迫著我寫點什麽。我對默禱可謂一見鐘情。開始接觸到它不過是幫忙把一封介紹默禱的電郵翻譯成中文。默禱的單純質樸一下子就吸引了我,那一刻,直覺就告訴我,這將是陪伴我大半生的祈禱方式。
我從1992年開始真正關注信仰以來,一直在認真地堅持每日默想與默觀,有時穿插聖言誦讀。這些祈禱方式滋養了我的心靈,陪我走過十幾年的生命旅程。但不知怎麽回事,我的內心好像還在尋覓著什麽。在這樣的祈禱中,我很容易進入推理,想象力也很豐富,但分心怎麽也揮之不去,讓我總得在某種程度上與自己「較量」。默禱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無言,單純地「在」。如果能跳脫文字、推理與想象,那該是多麽廣博的空間!
讓「是」與「在」成為生命的底色
我之所是遠遠大於我之所能或我之所有,這是信仰給我的最基本感悟。然而,把這樣的認知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生活卻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記得我在出國讀書的開始幾年,生活一直相當忙碌,時間表排得很滿。我有強烈的動力與責任感,就通過努力讀書和有效地管理時間表達出來,這需要自律與定力。我也一直保持著每晚半小時默想的習慣。然而,我時常覺得自己像一只小鳥,不停地飛呀飛,飛倦了卻找不到棲息的地方。當我反觀自己和叩問內心的時候,發現兩點:第一,我的祈禱沒有多少質量,因為我的專注力不夠,好像履行公事一樣。第二,我主要以完成了多少工作、學到了多少知識來評估自己每天的生活。我在為主工作,卻沒有好好陪伴工作的主。我生活的動力源於自制力與責任感,而不是內心深處的生命之主那不竭的泉源。
我開始每天早晚各半小時的默禱後,生活較之前更加忙碌,卻獲致了一份內在的悠閑。我真的理解了越忙越要花時間祈禱的傳統教導。開始默禱的時候,我需要努力堅持,時不時地還要強迫自己一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如果因為旅行或時間表的較大變動,我沒辦法持守每天的默禱時間,有個三兩天,我的身體就會覺得不對勁,就像覺沒有睡夠,飯沒有吃好,困在一個氧氣不足的房間裡一樣。慢慢地,默禱變得如同吃飯、喝水、睡覺一樣自然,成了我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祈禱真正成為不用刻意,也無需堅持的生命要素。
在這個過程中,生命與生活越來越組建成有機的整體。我更認識自己的軟弱與限度,但也更接納自己。正是因為這份接納,我也越發有力量活出自己的特長。別人的評價與看法或我是否被理解與接納越來越不重要了,是否符合天主的心意成為真正的關注點。我越來越意識到回歸天主與回歸真實的自己其實是一條路,並不是對立的。 「是」與「在」成了真實的生命底色,可觸摸到的現實。
心越來越如一潭湖水
一個人如果在祈禱和天主內紮根,就不再會有鮮明的個性或負面情感的流露嗎?修行的過程真的讓一個人打磨地越來越如同一個光滑的石子,不再刺痛別人嗎?這是存在我心底多年的疑問。默禱讓我感知到沒有「真」就沒有 「好」到底意味著什麽。生命中的一切都得建立在「真實」這一素質的基石上。一個人如果沒有勇氣面對內在真實的自己,沒有意識或不願意或沒有勇氣探索自己心靈深處的角角落落,只是改變行為模式,大概不會真正地整合。沒有真實的面對就不會出現生命真正的轉化。
日常默禱的習慣讓我能夠更敏銳地留意內在情感的動向和情緒的起因。我發現自己獲致了之前沒有的一種能力,就是我能夠在負面情緒出現的當下就意識到自己相對真實的狀態,與自己對話。比如,生活中的不正義現象最容易引發我的憤怒,之前,我在憤怒的情緒中會覺得自己站在正義的一方,會譴責。慢慢地,我意識到先要有足夠程度的接納,才會有校正的力量,用 Richard Rohr 的話就是「我們在反對任何事之前必須先說『是』」(We must say Yes before we offer any No)。善不是惡的對立面,善高於惡,超越惡。有了這樣的意識後,我在憤怒的當下就能站在旁觀者的視角審視自己的憤怒,能不受情緒的牽引,同時也有更深的底氣堅持,不妥協。默禱仿佛在我內打開更大的空間,讓我能夠看到不同層面的自己,以及狀況的各種面向。當空間出現的時候,可能的出路也就增加了。
當這樣的狀況成為生命的新常態時,我留意到我的內心猶如一潭湖水,水越靜就越清澈。湖面上會有風刮過,會落上殘枝敗葉,塵土砂石,但這並不影響湖水深層的寧靜,反而因為這寧靜把落在湖面上的東西反照得更清晰。同時,這份寧靜是動態的,因為湖水深處有活泉在不停歇地湧流。
持守語言的貧窮
大道無言。默禱美在其無言與質樸。當一個人在默禱中安靜下來,只關注呼吸與簡短的誦詞時,會自然而然地與自己內外合一,也會與周圍的環境與狀況趨於和諧。這種靜默無言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展示其中的深邃豐富。這樣的溝通超越了言語,通過彼此的臨在相知相契。
語言是貧乏的,但也是豐富的,會給人無力感,也能蘊含無窮的力量。語言怎樣才會有一種直指人心的力量?有效與深度的溝通不一定通過語言,但語言是溝通必不可少的渠道和工具。默禱讓我意識到在這樣一個信息迅速傳播的時代,如何以最少、最精準的話語表達意思是很重要的功課。隨著默禱的深入,我在自己的神貧願中加入了持守語言的貧窮這一層。持守語言的貧窮意味著「是就說是,非就說非」(瑪五37);表達時不拐彎抹角,盡快觸及問題的核心;能用三個字表達清楚,就不用四個字。只有這樣,語言才成為有力與有效的溝通渠道。
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不懂得適時沈默的人大概也不能一語中的。默禱讓我體會語言的貧乏無力,也讓我感知它的力量;默禱教給我沈靜,也教導我發言。
默禱十載,感恩無限,時刻能感知被上主吸引,進入祂的心懷,換上祂的視野,一切都成了嶄新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