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耕心田之六:「情緒反應」,「同理傾聽」和 「自我覺察」

楊世弘

關鍵字:

首先,當你看到這亇主題,你選擇了進來閱讀,我猜你(大致)知道什麽是 「情緒反應」,什麽是「同理傾聽」和 「自我覺察」. 因為我不是這方面的學者,就不要給一個可能和書本上不盡相同的定義。然而,我的動機是分享我作為一個學生在這方面的體驗和領悟,我覺得它有值得閱讀的內容。如果,你完全不知道以上三個詞彙的意思,我相信當你看完這篇分享,你會略知一二。
—————————————————————

以下是上課的時候,老師給的一個「情緒反應」的情境:
家人對你說 //我平常都不看電視,最近的疫情真的嚇到我,每天都看,看到全球都淪陷,真的很怕,成千上萬的人病了,有些人死了,好替他們難過。都不知道該怎麽辦?//

我們學生(可能是未來的諮商師或治療師)的功課是去找到這個「情緒反應」是在表達什麽情緒? 然後, 我們如何向這個家人表達(先是初層次的)「同理傾聽」。

雖然沒有標準答案,我猜你現在會好奇的想知道,我們說的比較好的答案是什麽?
家人的「情緒反應」是: 又怕又難過
對家人的(初層次)「同理傾聽」可以 這樣說 : 疫情漫延及全球,你很害怕;很多人因此死去,你很難過。是嗎? 
—————————————————————

現在,我想來說說,在我的經驗中,「情緒反應」,「同理傾聽」和 「自我覺察」,它們是怎麽循環運作的?

如果我們仔細的觀察聆聽我身辺的每一個人,包含我自己,我們的話裡有很豐富的「情緒反應」。情緒是沒有對錯的,同樣,「情緒反應」 也是沒有對錯的。然而, 有比較成熟的(整理過的) 「情緒反應」, 也有比較鬆散雜亂的「情緒反應」。以上的案例情境,就是一個比較鬆散雜亂的「情緒反應」。我看到它有兩亇特徵。

第一, 它的語言沒有什麽秩序,會在短短兩三句話當中,看到多樣情緒的表達,好像有意無意的混淆那亇是重點情緒。(就要看諮商師的傾聽能力和經驗,如何引導個案,進入摸索那個比較核心的情緒, (如果那是他決定要走的方向))。

第二, 它的話語常常是因為什麽事情,人或環境,導至我有這樣的情緒。(對自己的情緒,顯得比較背動,也比較沒有對自我情緒的責任感)

比較成熟的(整理過的) 「情緒反應」就會有正好相反的持徵。因為他對自己的情緒已經有相當程度的認識,經驗和處理。他可以覺察在他身上那最強烈的情緒是什麽,他就只清楚的表達那個他要表達的「情緒反應」。(即使他在表達自己的情緒,他也會注意到要說讓別人聽得懂的話。)第二,他是先覺察了自己的情緒,才去找原因。不是被外在環境牽引,還沒有摸清內在情緒的動作。因此,在他的「情緒反應」中,你通常不會聽到他抱怨/怪罪外在的環境或人。他只會說,哦,我想我的情緒是被這個事件或人觸動了。他基本已經準備好接受環境發生的任何事情,同時,允許自己的情緒有足夠的空間時間去消化不在預期中的事。
—————————————————————

為未來的諮商師或治療師, 我想問一亇問題,我們如何使自己,或我們的個案,從一個鬆散雜亂的「情緒反應」走向一個成熟的(整理過的) 「情緒反應」?

當然,我們相信透過從初層次的同理心,到高層次的同理,一步步的引導個案去體會領悟,和做內在情緒的整理。

但是,在這個之前,我們會問,我對「同理心」(empathy) 的認識有多少?它和「同情心」(sympathy) 是一樣的?還是不一樣的? 哦!我說「同理心」和「同情心」是大大的不一樣。而且不要在亇案面前加重我們同情心的色彩,更不要「投射」自己的情緒。

「同理傾聽」是在提供亇案一面平整沒有漣漪的鏡子, 好使個案漸漸能夠從錯縱複雜的情緒中理清和看見自己。其實,個案是不需要被同情的,即使亇案展現出這樣的渴望,也是我們要迴避的陷阱。我沒有說,我們的諮商不需要在溫暖和安全且保密的環境下進行,而是我們不可以和個案雙雙掉入情緒的漩渦裡去。同時,對於個案在「情緒反應」中沒有表達的情緒,我們也千萬不要去「挖」,(那對個案是顯著的情緒,我們讓它自然的呈現,再去引導)。另外,我們也得小心的分辨,那究竟是我的情緒?還是個案的情緒? 不要不小心的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到個案的身上。

在三、四十年前的台灣,如果跟人家說你去看心理醫生,別人大概會想你是有神經病,還是有精神病?不過,在我18~25歲,我確實沒有間斷的接受心理輔導。不記得在那之前的一個心理講座,我聽到了一句話,至今,我深信不疑。那就是我們定期的見心理輔導,不是因為「有病」,而是為了「成長」。我為什麽在這個時候提這件事?那是為了告訢你,那七年的被「同理傾聽」,對我這輩子的巨大影響!它幫肋我塑造穩定的「情緒反應亅。

不是每個人會在比較年輕的時候會有心靈成長的渴望,也不是每亇人會有那個因緣會遇上一輩子的恩師。那麽「同理傾聽」可以自修嗎?如果你看過英文的 Self Empathy, 你知道是可以的,而且是諮商師必修的。(我想再說一次,自我同理和自我同情,又是不同的兩回事。這裡說的是自我同理。)
—————————————————————

最後,我想分享的是「自我覺察」Self Awareness。我稱它是不論我們要不要成為一位諮商師,它都是一門帶領我們活得更好的必修課。我覺得透過「自我覺察」的經驗,會是更好的說明,什麽是和怎麽做自我「同理傾聽」?

或許,你現在開始有一點納悶,為什麽已經到了文章的結尾,我對於什麽是「情緒」? 和情緒是怎麽形成和消逝的?,我卻隻字不提。那是因為之前,我一直沒有找到一亇適當的位置,當我說什麽是情緒的時候,你會有渴望去了觧。而且,在我的經驗當中,是透過「自我覺察」去認識「情緒亅的。

有一天,你站在海邊的沙灘上,你觀察那「海浪」是怎麽一波一波的向你打來,又如何一波一波的退去。「情緒」的升起和消逝也是一樣的。當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看到那海浪的升起和消逝,幾乎一成不變,我們發現那專注於對情緒「現象」的解析,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會開始深入探討在海底有什麽力量去支持海浪(意即情緒)的型成,當那力量退去的時候,情緒自然消逝。「自我覺察」就是(在情緒的形成之前) ,覺察在我們心底的那股力量。

「自我覺察」不是安排在生活之外的功課,它和呼吸,吃飯和睡覺一樣,每天每個分秒在「活化和滋潤亅我們的生命。不論你是透過禪修靜坐,心靈瑜珈,正念 Mindfulness,家族排列或創傷療癒,去深化「自我覺察」,我們總得有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去練「自我覺察」的基礎功。

「同理傾聽」是需要透過言語去回應表達我們所聽到對方或個案的「情緒反應」。同樣,自我「同理傾聽」也是需要透過言語,同時跳出自己,成為一個第三者,由這個第三者來傾聽自己。

深度的「自我覺察」,就可以是沒有語言的,它更深更快的摸到那在海底的動力,在情緒的浪花還沒有升起之前,它已經為這個動力,找到一個流動出口,以至於情緒往往可以未生即滅。
—————————————————————

為我們正在接受培育中的諮商療癒師,我們介於其他學員(或亇案)與督導(老師)之間,形成一個循環流動的學習流程。同樣, 「情緒反應」,「同理傾聽」和 「自我覺察」是另一個面貌的循環流動的學習流程, 它不是直線的,我們的學習與成長是循環且「攀延而上」的!

轉載自<心 · 空间>網站

回《文化福傳》首頁

留言

防止廣告請回答:天主是幾位一體?(一個字:中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