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系列(五) : 「觀察」- 從「理解」,到「領悟」

楊世弘

關鍵字:

心理學是近百年來,由西方的哲學分支出來的。我們讀的中文的心理學的書,許多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其中有一亇詞匯,我覺得翻譯的比原文更加傳神。那就是把 personality 翻譯成「人格」。 Personality 說的是一個人的心理特徵,包括他的認知, 情緒, 動機, 和行為模式,等等。然而,人格的「格」字, 除了「風格/格調」來描述特徵以外,還有結構的味道,好像我們說的「樓格/格局」。我發現一個人的人格是有結構的,尤其是我們在心理學上所說的成熟的人格。 成熟的人格結構是穩定的 (例如: 情緒的穩定),平衡的 (例如: 理智和情感的平衡發展),堅固的(例如: 信念和言行是可信賴且經得起考驗的),而且是有彈性的 (例如: 和不同關係的人的應對是有彈性的)。

1987年我走出校門,在美國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市開始第一份工作。這個位居美國東南角的城市正在澎勃發展,到處都能看到正在蓋新房子。我和妻子同時開始上班一兩年後,我發現我們的收入的三分之一都繳了所得稅。為了節稅, 我徵詢了會計師和理財專家,他們共同的建議都是去貸款買房子。一來在發展中的城市,好的學區,房價都會看漲。二來,所支付的房貸利息是可以抵稅的。接受了這個建議後,接下來就是要找一位有經驗且可靠的房産仲介。

我們的仲介給的建議,到今天我都覺得非常正確,那就是在好的學區,找新開發的社區。最後我們接受了他推薦的一個社區,當時計劃要建470戶,分四期在四年內完成,負責社區開發的集團中有十來個建築商,客戶是選好在社區中自己要的那塊地,由擁有那塊地的建築杈的建築商來建造。每個建築商都有3~5個房屋樣本讓客戶來選購。在簽約之前,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藍圖,丈量尺寸,格局設計,甚至,他在別的社區建好的房子。整個過程,會讓人感到興奮和期待。同時, 給了我一個機會,去看到從平地起高樓的每一亇步驟。在那四個月的建築期,我每個週末都會去工地看工程進度。

首先,他們在建地的中央挖了一個很大很深方方的坑(是後來的地下室),再用鋼筋和水泥做成一個很大,牆壁很厚的方盒子,那就是地基了。然後,在這個方方大大的中空的水泥盒子牆壁的頂上,用2x6的木條,開始建造房子的上層結構。這樣搭建成兩層樓,再加屋頂。樓層之間是用2x10的原木橫立著隔開。房子內的支撐牆,是用2x8的木頭頂住的。

這些樓層和房間的結構完成後,他們就按照線路藍圖在牆柱上和隔牆中,埋電線,水管, 排水管 ,瓦斯管,冷暖氣管, 暖氣和熱水爐的煙鹵。之後,再用石灰板,把牆壁封起來。(外牆是用隔熱的保麗龍板封上,之後在外層砌磚) 同時也會把地板和天花板封上。當房子建好之後,在牆壁上只會看到燈的開關和電源插座,不會看到任何電線或管路。我們在這房子住了30多年,也從來沒有因為任何原因,需要去把石灰板挖開去看那一大堆的電線和管路。(等一下,我會說明我要用它做一亇什怎樣的比喻。)

結構性的工程完成後,下一步就是安裝功能性的設備,例如,冷暖氣機,熱水爐,浴缸,洗臉枱,水籠頭,爐枱,櫃子還有門窗等等。

最後,也是最令我感到興奮和有創造力的事情,就是室內裝潢。(庭院草坪和植樹是最後的最後,都是標準板的, 不在本文的重點。)我們有機會和一位室內設計師討論每個房間牆壁的顏色,廚房和衛浴的壁紙花色,所有的燈飾,地毯,地板和地磚的搭配選擇。我們也看了許多的樣本和照片。到了這個接近完工交屋的階段,我幾乎每天下班後,都會想到這個房子來感受一下。

辦完了貸款手續,期盼的一天終於來到,我們坐在律師的面前,簽了一大疊的文件,拿到了房屋的鎖匙,興奮的成為這套房子的擁有人。不過,也不是一幢空空的房子,就能住人,接下來還要製做窗廉和選購家俱,和考慮每個房間的尺寸和擺設。

我們的人格成長和建構房屋,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們的童年經驗,就好像是一幢房子的地基,它會深刻的影響我們後來會發展成快樂或不快樂的人。我們在學校裡所受的知識性的教育,是非和邏輯思辯,就像早早就埋藏在房屋牆壁裡和樓層間複雜卻有序的電線和管路。一旦埋進去了,我們幾乎沒有什麽需要把它挖出來檢查。只要打開開關,燈就會亮。只要開水籠頭,水就會流出來。然而,如果我們細細的去觀察,我們好像是住在一個硬體結構完整加上豪華舒適裝飾的房子裡的人,卻仍然停留在用邏輯思維去處理人際關係。我們怎麽沒有想到,這些邏輯思維的事情,早已設計好埋藏在牆壁裡,我們只要放心使用。住在這個房子裡,我們更多的是去感受和體驗,共同住在這房子裡的人際關係。

首先,我得去感受一下,住在這裡,我覺得溫暖嗎?柔和嗎?自在嗎?諧調嗎?空氣流通嗎?光線適度嗎?乾淨嗎?整齊有秩序嗎? 如果不是,那麽剛走進這幢房子的新朋友/客人,和長期住在這房子裡的家人和伴侶,他們會感受到什麽?

我把我的內在世界比喻成一套房子。我問我自己,我住在這裡感到舒服嗎?如果有一個新朋友/客人走進這個房子,他會感到受歡迎嗎? 如果有一位親蜜伴侶是長時間的居在這套房子裡,他會感到有陪伴嗎? 要回答這幾亇問題,都不是去挖開牆避找那些電線和水管, 而是如何擺設和清理內在世界。

現在我們就進入文章的主題, 從「理解」,到「領悟」。理解通常來自 有脈絡可尋的邏輯, 它就好像埋在牆壁裡面的線路, 它也通常不是我們問題的關鍵 。合理的邏輯讓我們感到放心。 當我們感到不舒服的時候, 我們也習慣性的直接到邏輯上去找答案。一定是我身邊的人 或許是我自己做錯了什麼, 所以我會感到不舒服 。也可能是 我在邏輯上 找一個充份的理由 來支持我 繼續的不高興。這就好像 我把我自己 當作像電線一樣埋到牆壁裡面,在那裡我們就變得更不快樂。或許 我們還不習慣 或者不敢 去感受 我的內在世界 我就會習慣性的用邏輯思考來做擋箭牌。其實 當我們感到不舒服 跟任何人的是非對錯沒有直接的關係, 關鍵是在於 我怎麼看這件事情, 我的看法 決定了我的感受。我會這樣說 不是出自於「理解」, 而是來自於我的「領悟」。「領悟」更多是來於 覺察 和體會, 而不是 思考和分析。

頭腦的理解 好想一座 厚厚的牆壁 和裡面的埋蕆的管路 它可以在人際關係上 造成更大的隔閡。只有透過勇敢的 覺察 和體會, 才能建構 自我的 連結, 還有跟他人的連結。

我們也常會在 客廳的書架上 或者 書房的書架上 陳列著 各式各樣的 經典全集。有時候或許我們也曾經夢想 如果我可以讀完這些的 經典 我就可以解答 人生所有的問題。( 其實 人生 本來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只是 我們用問題來看待它。)

我還沒有提到 這棟房子 我最喜歡的地方 就是 在主臥房的天花板 開了一個天窗, 晚上我可以躺在床上 看天上的星星 每一顆繁星的閃爍 給我帶來 靈感和領悟。

數十年來 我們走過了 許許多多 理性和知性的學習, 這些邏輯性的思考 都有先後的順序和結構 這樣的成長 是一個線性的成長。然而 我覺得 透過覺察和體會 所得到的領悟 是一個跳躍性的成長。

我們的人格結構 和我們內在世界的狀態 會清楚的顯示在我們的家 我們住的這一棟房子。如果我們的廚房 客廳和臥房常是紛亂的, 我可以問一問 我的內在世界 所呈現的 會是什麼樣子?

真的 不要再去管 牆壁裡面的線路 放下慣性的邏輯思維。 走上覺察 和體會的路。 只需要去清除 內在的垃圾, 重新裝飾 我們的居住環境 就會得到內外合一的喜悅。

非暴力溝通的學習不單單只是 邏輯上的, 也不單單只是 在學習溝通的技巧, 更多的是在於 覺察 和體會 所得到的領悟。

 

轉載自<心 · 空间>網站

回《信仰我見我思》首頁

回《文化福傳》首頁

留言

防止廣告請回答:天主是幾位一體?(一個字:中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