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奧尼修宇宙觀與道家、儒家思想的匯通

黃克鑣神父

關鍵字:

狄氏宇宙觀與道家、儒家思想

本文【註】以「向上提升的神秘主義」為題,介紹了狄奧尼修的靈修思想; 「向上提升」表示萬物通過創造從天主那襄「溢出」後,不斷「回歸」根源的動向。這向上提升的歷程可以透過狄氏提出的幾種不同的神學類型表達:肯定神學、否定神學、神秘神學;這里所稱的「神學」特別指對於天主奧秘的經驗。至於向上提升的原動力,可由狄氏談論的有關天主的三個名稱——「善」、「美」、「愛」顯示出來。狄氏視世界滿溢著來自天主的「渴慕之愛」代表一種「宇宙性神秘觀」。

狄氏神秘思想是希臘教父傳統與新柏拉圖哲學的適當整合;由於其著作對拉丁教會的影響,狄氏被視為貫通基督宗教東方與西方神秘傳統的橋樑。在這結論裡,筆者願意指出狄氏也是連貫基督宗教與東方亞洲文化靈修思想的聯繫;這裡簡略提出一些狄氏思想與道家、儒家思想可以引起共鳴之處。

狄氏聲明,天主是不可知及不可言說的, 「詞語無法包含祂,名字無法把握祂」;因此,天主也是「無名的」。這使人自然地想到《道德經》,它開宗明義地指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這一說明,指出了「道」是無名及不可言說的。

狄氏宇宙觀採用普羅克洛的因果循環三形態: 「溢出」、「回歸」、「靜止」。「一」是宇宙的根源,萬物由這根源「溢出」'又不斷「回歸」根源,達於「靜止」。同時又有新的事物相繼溢出與回歸,循環不息。狄氏宇宙觀與老子的宇宙觀彼此響應: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老子在此處沒有說明什麼是萬物的「根」,但在別處說: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十六章的經文表示,通過「致虛」、「守靜」的工夫,人可以看到萬物由「道」產生,生長茂盛,又各自返回根源,達於寂靜狀態。這是一個生生不息、永久循環的過程。這十六章雖然主要是談論「致虛」、「守靜」的修養工夫,但也顯示了老子的宇宙觀,與狄氏的宇宙觀彼此呼應。

狄氏也反思宇宙循環因果律的動力,說明「善」、「美」、「愛」是催使萬物溢出、回歸與靜止的原動力。狄氏格外發揮「愛」的動力,把愛分為「分施之愛」(agape) 與「渴慕之愛」(eros) ;狄氏創新地表示天主對這世界也懷有「渴慕之愛」,渴望萬物回歸根源。這見解表示天主創造世界是有目的的,即是為了分施祂的美善,並願意萬物返回根源。這種有目標的創造觀,在《道德經》是找不到的,老子表示「道」生萬物,蓄養萬物,但一切順任自然。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羅光解釋說:「老子以天地不仁,萬物自然而生,而且盲目地化生……萬物不過是一種芻狗(祭獻品),沒有什麼價值」 。

有目的的創造可以在儒家思想找到,儒家思想指出宇宙變易是以生生為目的,生生的目的稱為「仁」;仁是「生物之心」或「好生之德」。朱熹表示「仁」也可以稱為「愛」: 「仁者,愛之理;愛者,仁之事。仁者,愛之體;愛者,仁之用」。因此,儒家的「仁」可以與狄氏所說天主的「渴慕之愛」相比:這「渴慕之愛」一面表示天主渴望萬物的回歸,但按照新柏拉圖哲學的解釋,這愛也包含對「產生」及「創造」美的渴求。儒家之「仁」是「好生之德」,正好與此種「渴慕之愛」互相配合。而狄氏的宇宙因果循環三形態(「溢出」、「回歸」、「靜止」)卻與道家宇宙觀相近。

本書第四章討論希臘教父靈修思想,在那章結語筆者指出,希臘教父將基督教義及靈修觀與希臘哲學配合,提供了神學及靈修本地化的楷模。在本章結論筆者表示教父的靈修觀,尤其狄奧尼修的宇宙觀,不但深受希臘哲學的影響,也與中國儒家、道家等傳統思想產生深刻共鳴。因此,教父的神學及靈修觀不但是本地化的典範,也提示本地化具體可循的路向。教父的神學及靈修思想影響了教會兩千年的歷史,今天教會己邁入基督紀元第三個千年期,遍傳於世界各文化地域。教內人士一般認為,在這廿一世紀,教會該格外致力於與東方,尤其與遠東文化融合,提供新的神學及靈修思想。從教父靈修思想,特別是狄奧尼修的宇宙性神秘觀,可以發現寶貴的靈感,有助於發展一套具有東方色彩的靈修觀。

【註】此篇文章是黃克鑣神父在《基督宗教靈修學史:第一冊 聖經及教父時代靈修》裡,第八章〈狄奧尼修的靈修 向上提升的神秘主義〉的結論部分。

 

轉載自《基督宗教靈修學史:第一冊 聖經及教父時代靈修》,臺北,光啟文化,2012年7月

回《信仰與文化》首頁

回《文化福傳》首頁

留言

防止廣告請回答:天主是幾位一體?(一個字:中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