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會創會60周年會員感言分享(3)

小會會員

關鍵字:

神修小會

「小會」(天主教「中華基督神修小會」的昵稱),是一個以「繼續基督對中華使命」自許的一個天主教友團體。在小會慶祝創會60周年的時候,小會的《心泉》刊物第100期也配合著會慶,特別報導了小會的創立及成長史,幫助我們從會員的文字分享中,對小會的過去、現在與將來有些瞭解。尤其是有了幾位創始會員的現身說法,讓我們對小會創立的經過,更加清楚。2022年10月出刊的《心泉》第100期,內容相當豐富,長達366頁。從這些文章中,我們摘要地整理成一系列的幾篇文摘,除了第一篇(緣起)之外,文摘皆以出現在《心泉》中的順序排列。

 

「小會六十年,弟兄姐妹中年齡有老有少自是常態,粗估六十五歲退休者約占80%,未來六十年,吸收年輕會員是傳承的首要。相互陪伴、共老也是當務之急。
「退休前,由於職場家務的羈絆,多元社會角色讓人不自覺走上為他人過日子的生活型態。退休後擁有的時間,容易讓我們好好愛自己。退休到以後需要人照顧之前,根據平均年齡,通常還有十五至二十年;……這十五至二十年可學習新角色,再一次認識自己、愛自己沒有角色的角色(roleless role),學習扮演被服務的對象,讓年輕人有創業、就業機會。
「在小會中,我們多形成類家人的關係,有時更甚於家人的情感支持關係。弟兄姊妹們多有專長,是我們共有的資產,互相學習彼此所愛,是表達愛德的行為之一。長安堂的悠活樂齡活動據點,原為回應方濟教宗「向下位移,走入人群」而開設,也可能成為我們會員的相互陪伴共老的平台。年紀大的會員來參加活動,年輕會員更是需要就業市場。長安堂及高雄四維文教院可提供年輕一代探索高齡產業試身手的平台,高齡產業已是全球一致看好的產業。」
~~陳惠姿〈在悠活樂齡中 青銀共創新機〉

「最近一個週日下午的慕道班,我負責分享的主題是:「謙卑的服務者」,我採用了繪本《紅高蹺》和盧雲的《向下移位》,課後有兩個人向我借盧雲的書回家看。接下來的周五晚上,在Magis青年中心上「繪本進行式」課程,我也運用了同樣的繪本和「向下移位」的理念。上完這兩堂課,我非常感恩,因為在神修小會與大家一起成長,今天我才有機會做這些服事。
「《向下移位》是2015~2016年文化查經組的選書之一,當年的組長是基督新教的姊妹楊少如。回想文化組是2003年成立的,也是我接任臺北分會主席推動的會務之一。初接分會主席時,分會輔導姜其蘭與我一起規劃了臺北各區的小組,她在入修會之前,都會固定到各組陪伴,還有很多人慷慨的擔任組長。文化查經組是跨區的小組,為了回應雷公所說的:基督信仰當時是要讓歐洲人了解,所以以歐洲人了解的文化來表達,今天我們應該用中國文化來表達。…文化查經組常常是介紹朋友參加小會活動的第一站,目前有兩位基督新教朋友參加。十九年來,我在文化查經組的共讀中,不知不覺地逐漸成長。
「自從有了文化查經組的讀書分享經驗,2009年我接任總會主席,覺得讀書會是小會會員能共同參與的使徒工作。因此2010年起,致力於向外開放的靈性閱讀讀書會,邀請譚璧輝擔任《讚美的力量》帶領人,以及邀請楊敦和擔任《念茲在茲》帶領人。讀書會來了很多會外的朋友,有二十多人,包括基督新教朋友,他們很渴望天主教的靈修。除了帶領人,每次仍是由會員輪流負責分享。當時的臺北分會主席是陳雲珍,二話不說,全力支持。2011年的靈性閱讀讀書會改為網路讀書會,閱讀《栽培領袖》,是由北美的許建德帶領。
「回顧這些,發現走出去,好像一直是我常想的事情。很感恩上述和未提及的神父、小會家人,多年來一起同道偕行,……因為這些同行帶來的成長和勇氣,我開始能夠在其他地方貢獻自己在小會得到的塔冷通。我常常感激,現在服務的小會家人們,有了你們做後盾,我才得以繼續回應天主的召叫。」
~~蕭淑美〈同道偕行,感恩有你〉

「1970年代,我參加了小會的福音園大會。最深刻的印象是『基督中華化,中華基督化』。
「1973年到土耳其進修。不久在1974年,在土耳其自行朝向東奉獻—應是初獻。……1975年夏,畢業回台,因鄭聖冲神父……的邀請,我進入耕莘文教院服務,秋天我加入中央通訊社工作。那時因忙著在兩邊工作,所以不常去小會。
「1980年,中央社派我長駐土耳其擔任特派記者,七年後回台。半年後,再改派我去泰國擔任特派員,十七年後,才調回台灣。於是我回到小會,但小會已經變質,很少聽到『中華基督化,基督中華化』了。我也『坐直升機』,在小會發了終身願。
「天主聖神的安排何其美妙!在我一生中,先在中華文化裡長大,再有機會受洗,接受基督信仰。再到伊斯蘭教文化的土耳其學習與工作,並沿著我的主保聖保祿三次向外邦傳教之路,走過天主教會初期發展的地中海地區。最後,又讓我在出生地─泰國工作,長期體會佛教文化的生活經驗。世界三大宗教文化所在的國家我都生活過,何其幸運!
「2017年底我住進台北市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實在不是我人生規劃的路程,而是一場病後誤入,事實成真後,在默禱分辨時,才瞭解應是天主的安排。原來當時中心裡正有兩名男住民準備受洗,卻找不到代父,我的進住立刻解決了這個問題。其中一位是社會工作界非常著名的學者,受洗後四天就安息主懷。
「就在這個時機,至善負責牧靈和福傳的院牧組關懷師康美雪姐妹開辦每週一小時的『人生信仰講座』,代替教堂裡的慕道班,開放給中心內所有住民參加,不論有無宗教信仰都可前來聽講。她歡迎中華基督神修小會參與,以陪伴志工身份與住民共融。「參與陪伴志工的神修小會會員大都感受到每次與至善內長輩們相處交談中,不僅收穫不少,學習如何與長者相處,獲益良多。
「台灣天主教會逐漸走向台灣社會的『證照化』,如送聖體員、輔祭員、關懷師、教堂解說員、志工證等。神修小會是否應該要求會員終身奉獻時,必須擁有那些證照,以便派遣至本堂服務呢?
「神修小會應可開始推動台灣民間習俗基督化,來落實天主教不是洋教。神修小會在推廣『中華基督化』使命裡,應加強研究如何使華人每年各種民俗慶節與天主教慶節相融合,才能使更多台灣人接納耶穌基督為世人之主。」
~~郭芳贄〈我與小會間「特殊」關係〉

「聖心女中恩德堂的蛻變,源自於譚靜遠學姊的捐款計畫,…即使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卻由於時空環境,種種因素,讓這個美好的計畫延宕了數年。
「感謝天主,這份愛的禮物,終於在2020年的年初有了轉機,…在施珊珊學姊的努力下,把整個計劃完整定了下來。……在完成音樂廳整修後,遇上了疫情大爆發,讓原先的計畫有所拖延。由於時間緊迫,在金修女的協助下,我們進入修會掃描資料,整理會史及文案素材。…在泛黃的黑白照片裏,幾位年輕的修女們,穿著密實的會服來到還是一片荒地的八里,從一間小白屋到委託丹下健三先生設計台灣聖心女子大學。這真的是天主的愛,修女們傳遞了愛與服務,為龍形地區點燃了光明,帶來了教育。
「在深切的感動裡,感受到靜遠學姊回饋母校的這份愛,源自於修女們全然的付出與奉獻!山腰上的家,帶給孩子的不只是教育,更是許多溫暖美好的回憶。而我們也要藉由校史室整修的機會,呈現全球聖心教育的沿革,歷代校長的教育理念,以及聖心修會對於台灣聖心教育的影響。同時也要呈現這是一個充滿愛的環境,讓初次來到聖心的家長了解聖心的教育理念,對孩子進入聖心的未來成長能夠充滿期待。……
「在計畫執行這段時間裡面,遭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想著修女們胼手胝足,犧牲奉獻,以全然的愛創立了聖心學校。而一次次的祈禱也為我帶來莫大的力量,每天早晨以聖心會祖索菲修女的日常祈禱文開啟一天的工作,並祈求天主引導,帶領我們的團隊以美好的想望,為整件事情注入充滿喜樂的願景。回顧規劃及施作交錯一年多的時光,讓我再次回到母校盡份心力,這是一個愛的禮物,也是一種恩典,成就天主計畫的一部分。
「曾在一次聖心的避靜活動,巧遇一同參與避靜的第十四屆曾慧榕學姊。透過學姊的介紹,發現小會是一個很有愛的家庭。參加小會一星期一次的陶成活動,在惠珠姐的陪伴下學習分享。也感謝百齡姊的引導,在許多的分享過程中,梳理、學習、聆聽、靜默,在陶成活動之後,心靈是豐盈而平靜。正面的能量,喚起內心的喜悅。感謝每位陪伴輔導的智慧與分享,從中也體現了『以愛還愛,以心體心』,將天主的愛溫暖地傳遞進每個人心中,這更是一份源源不絕來自天主—愛的禮物!」
~~陳家若〈愛的禮物〉

「2019年復活節受洗為天主教徒,代母傅美華陸續介紹我認識中華基督神修小會,讓我有機會閱讀《心泉》,加上高雄分會陳惠姿、秦淑鈞、林櫻枝的舉薦,終於在今年2021年初獻。……
「《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書中,作者理查羅爾說:『每一個「向下墜落」的低谷,都是引領生命「向上提升」的契機』。如果不是屆齡退休,如果不是外子雷成明提前為我預備了這道路,我不知道將如何開啟我生命的第二旅程。
「2017年屆齡退休之前,服務於護理教育界。退休那一年,經大學同學歐美老師推薦加入慢性病自我管理(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 Program,簡稱CDSMP)工作行列,自此開始,有機會跟陳惠姿老師學習,進而一起工作;之後,更進一步協助惠姿推動照顧者自我管理工作坊(Building Better Caregivers, 簡稱BBC),期間,我看見惠姿做了許多奉獻、服務、靈修的表率,是我學習的楷模;待我接觸到小會會員們,我才逐漸瞭解這正是中華基督神修小會的精神與態度。
「同年,我也接受志工培訓,到曉明社會福利基金會『老朋友專線』擔任志工(雷同張老師志工),接聽老人來電訴說心情。。有一段時間,常問自己為何要來接收這些一再重複的負面情緒,也曾萌生退出這個志工團隊的想法,直到二〇一九年受洗成為天主教徒,我開始轉念。啟動我轉念的是這段福音:『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竇福音25:40)
「打電話到專線的長輩,多數是社會上的最弱勢,他們不可『愛』,也就很難吸引別人去愛他們,他們是特別缺『愛』的一群。信了基督之後,終於我領悟到『主在我內』的意義;因著天主的吸引,我們有能力不拘遠近親疏獻己於人。我發現我更有耐心去聆聽他們的訴說了。
「我將致力於實踐我初獻時的『奉獻詞』:『我願意以小會的精神—愛,和態度:超脫、喜樂、進取、合作與服務,在未來一年內,在家庭和社區健康生活方面,盡我個人心力,服務他人。』」
~~陳淑月〈開拓生命的第二旅程〉

「小會成立於民國五十一年,楊校長自言,他並未在小會初創時參加,而是在民國五十四、五年左右才加入的,當時他就讀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研究所,同校天主教同學會的李秀萍會長極力推荐他加入小會;對他陳述了一番恢宏的理想:…希望有一批教友能夠了解天主的旨意,不僅建設中華民國成為一個富強安樂的國家,也了解中華民族在天主救贖計劃中的使命,能夠協助天主救贖工程順利圓滿地完成。
「剛開始,楊校長覺得這個理想太大,…他決定先觀察一陣子,…一年多後,…他還不敢奉獻。…心裡想:「這能是一個適合他參加的團體嗎?」因他覺得這個團體固然很好,可是跟他的未來能配合嗎?他真的完全沒有把握。
「楊校長因為唸書,接著教書,時間比較自由,參加的小會活動也越來越多。……尤其在民國五十七年實施九年國教時,…中學所學的科目中,英文,對很多小朋友來說都是第一次碰到。那時台灣講英文的人不像現在那麼多,想課外學習並不容易。第二就是數學。從算術變成代數、幾何,都很不容易。…聖家堂的本堂,還有同學會的輔導神父……就請(神修小會和『納匝肋人聖母會』)這兩個團體來負責(為小朋友補習的)相關活動。
「楊校長在民國五十六年到輔大教書,時間比較充裕,比較合適。那時有幾個人是長期在那裡服務:楊校長,還有他後來的妻子—林杏娥女士,…楊校長除了當老師,還負責行政工作,他負責學生管理和庶務;教學方面,就由林杏娥、黎建球負責。…楊校長夫婦大概每天都去,跟這個團體的工作緊密結合,也就不太容易離開小會了。
「藉著這樣的服務事工,楊校長就這樣一年年奉獻下去。民國六十三年,小會第一批終身奉獻的時候,楊校長、林杏娥夫婦和黑幼龍、李百齡夫婦,丁大田、吳美慧夫婦,以及當時的總會主席陳擎霞教授,公開正式在耕莘文教院一樓聖堂,完成了終身奉獻。
「楊校長覺得,小會最吸引他的地方,就是要會員『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他記得有篇文章叫〈基督的訴述〉,是朱勵德神父給小會會員的演講。。內容大致是說:中國有廣袤豐沃的一片大地,有這麼多有智慧的溫良人民,還有如此悠久輝煌的歷史,難道天主在祂的救贖計劃中,對她沒有一點期望或安排嗎?我們知不知道天主對我們的期望是什麼?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可以,應該去做些什麼?接著,朱神父模擬基督的口吻,要求小會會員去做祂(基督)的耳目,去發現世人的需要;做祂的口舌,去傳揚基督的福音;做祂的手足,去實踐救贖的工程。楊校長說,他以前從來沒有聽過,也從來不曾想過這些。如果沒有參加小會,他可能永遠都想不到這些。
「神父還告訴我們,小會應該是一個親密合作的團體,會員們應該像兄弟姊妹一般彼此在日常生活上關切互助。大家雖然沒有兄弟姊妹的血緣關係,可是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精神,對事情有共同的做法,所以彼此應該比兄弟姊妹更親密。……楊校長覺得,在他的經驗中,只有在修會當中,神父們、修女們才可能發展出這樣的情誼,而小會也有這樣的希望,值得我們努力去追求。
「談到(對小會未來的期望)這個主題……任何一個團體,能夠經歷六十年,都是一件不簡單的事。可是,小會集合了這麼多本身條件都很不錯的會員,…個別看起來好像都還不錯。可是,集合了這麼多人,…在台灣、在北美,有沒有在社會上,或者在教會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撐起了社會中的哪一個部位?或者為社會完成了什麼了不起的工作?……楊校長認為,這個是關心小會的人,…都會想到的問題。就如〈基督的訴述〉中所說:『我沒有能力,你們要幫我做。』『你們真的在祂救贖的計劃當中,承擔了祂的責任。』
「第二點,假如社會上有什麼特別的需要,一般人做不到,能不能聯合幾個小會會員共同去做?縱然不一定驚天動地,至少會有一點具體的成果吧!
「第三點,一個團體假如沒有新會員加入,就沒有未來。小會由於老會員多,新會員比例少,新會員進來,會不會格格不入?…小會的老會員有沒有主動認識新朋友?…讓他們在陶成、培養的過程中,很快就徹底了解小會的核心精神宗旨,且能很快融入團體,分擔會務責任,…另外一方面,…讓新會員也多了解老會員,這是很重要的第三件事情。
「第四點,小會在很早很早,大概四十年前,就成立基金,希望為小會設立一個專屬於自己的固定會所。…我們有沒有讓基金的錢發揮作用?有沒有努力實現當初的希望?小會中,有一批非常特殊的人,就是獨身會員,可以說是小會最重要的中堅分子;因為他們沒有家累,除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外,差不多把自己完全投入小會裡了。這些會員目前都已六、七十歲了。…假如我們有一個會所,讓這些老會員,獨身的老會員都能住在固定的會所裡,不但可以彼此照應,也更容易貢獻力量。是不是把會所和對獨身會員的照顧一起當作我們可見未來的具體目標呢?」
~~張美娥 專訪〈楊敦和校長訪問記〉

 

回《信仰我見我思》首頁

回《文化福傳》首頁

留言

防止廣告請回答:天主是幾位一體?(一個字:中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