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會創會60周年會員感言分享(4)

小會會員

關鍵字:

神修小會

「小會」(天主教「中華基督神修小會」的昵稱),是一個以「繼續基督對中華使命」自許的一個天主教友團體。在小會慶祝創會60周年的時候,小會的《心泉》刊物第100期也配合著會慶,特別報導了小會的創立及成長史,幫助我們從會員的文字分享中,對小會的過去、現在與將來有些瞭解。尤其是有了幾位創始會員的現身說法,讓我們對小會創立的經過,更加清楚。2022年10月出刊的《心泉》第100期,內容相當豐富,長達366頁。從這些文章中,我們摘要地整理成一系列的幾篇文摘,除了第一篇(緣起)之外,文摘皆以出現在《心泉》中的順序排列。

 

「褚世傑是神修小會前兩任的總會主席,也是小會之友協會前兩任理事長。六年當中他全心全力把時間和精力投注在這兩個關係密切的團體,其用心、努力和成效都是有目共睹的。
「回憶簡銓堯任總會主席(2010)時,世傑為研設組組長。他們兩人認為:以團體的力量,透過對外服務,傳達愛主愛人的理念;相較於個人在自己崗位上敬業樂群,藉此表達信仰;二者皆是福傳,而前者的施展,需要有政府認可的法人團體(即協會)做為支撐。他們兩位鍥而不捨地鼓吹推動了三年,終於獲得參贊、參議會的授權,可以嘗試向政府申請社會團體。小會之友協會於2014年成為政府正式立案的社團法人,也是小會對外服務的里程碑。
「世傑接觸天主教,幾乎和他的愛情同步發生。大學時,姊姊禇海蘭是輔大的宗教輔導…邀他參加輔大醒新社的墾丁夏令營,幫忙拍照。當眾人圍成一個大圓圈坐在一塊時,世傑悄悄地問坐在右手邊的男同學,正對面那位女生的芳名。這位女生倪鳴香,後來成了世傑的女友和牽手。同一時期,海蘭姊問世傑想不想認識天主教?就介紹孔達仁神父為世傑講道理。一年半之後的聖誕節,大四的他在輔大靜心堂領受聖洗。
「領洗後,世傑加入小會。他對首次參加的1977年淡水聖本篤三天兩夜生活營印象最為深刻。原因無他,在斷電斷水的情況下,全程依然和諧歡樂。不可思議是嗎?這就是小會!丁大田擔任台北分會主席時,他受邀為秘書。
「世傑畢業於海洋大學造船系和台灣大學造船研究所。學生時代他的導師是位留德的學者,…導師的言教加上身教,引發他對德國的嚮往,因而選修了德文。一粒種籽就此埋在心底,…世傑在中國石油公司工作六年後,因著海外留學中心的資訊,他申請到赴德留學的獎學金。…他用五年半的時間得到博士學位。
「留學的第一年,他隻身前來到德國中部Manhain的歌德學院加強語言,…隔年倪鳴香也來了,他們住進德國北部漢堡公辦的大學生有眷宿舍。世傑學工程,鳴香學幼教。時光飛逝,世傑取得博士學位立即束裝返國,繼續到中油服務。鳴香則續留德國,完成博士論文。
「回憶他在德國讀書期間,是靠著小會刊物《心泉》滋潤,他和小會不曾斷線。學成歸國,飛牛牧場共融營裡,于中營長的特大嗓門,更拉近彼此的距離。世傑常想:小會這個平信徒團體六十歲了,其間必定有天主賞賜給我們的神恩。如果忘了神恩,只是專注在會員取暖、懷舊,是絕對不夠圓滿的。想一想,再五十年以後小會又是怎樣的光景?如果沒有理想支撐著,如果沒有人勇於承擔這理想,小會還會存在嗎?依據世傑的經驗,和本堂結合,一起來服務、來福傳,是個好的選擇。」
~~張帆人 採訪〈和褚世傑聊天—— 你想多認識他嗎?〉

(關於陳擎霞對小會創會初期的回憶,請參閱〈小會創會60周年會員感言分享(1)緣起篇 〉)
「… 從小會創立時期開始,山羊都是始終如一地默默做事,熱血助人,服務施愛,從不張揚!
「那時山羊早已開始投身到社會行列的服務工作,不再像她早期在小會時,為小會投下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
「山羊也曾在社會服務志工方面,以她的專業成為中華賞鳥協會的終身義工,還曾擔任過該協會理事長,領團到世界各地賞鳥兼採集植物標本作教學研究教材,像印度就曾去了四次,甚至遠赴智利、南極;
「雖然山羊目前已淡出小會,但只要小會的後輩年輕會員找她幫助或支援,山羊還是義不容辭,大力支持。
「在那個時期,山羊常常自己默默找時間,去看望和拜訪小會家人的長輩,除了每次帶好吃的點心外,還陪着她們聊天,話家常。… 另外,山羊對小會的第二代一群年輕晚輩,也是照顧得無微不至。除了常關懷他們外,每年過生日時,還會送他們禮物。
「1978年我被告知(從伯克萊)返台後,就要接任總會主席時,… 山羊清楚地交待總會每一項事務,並指出往後該努力的方向和對小會的期望。… 那時,我才真正開始認識山羊對小會的奉獻和用心,也讓我興起了『有為者,亦若是』的念頭,也期許自己往後能成為小會會員的典範。
「除此之外,我對山羊的認識,也因為曾一起為救國團服務而有了更深入的瞭解;當我在台大任副教授時,經由黎建球的推薦, 陳擎霞和我,還有基督服務團的李文瑞,曾經有好多年承蒙救國團邀請,成為他們寒、暑期幹訓營的輔導老師。
「在小會中,山羊一向不喜歡一直開會、空談、討論個不停,她喜歡實際付出與行動;山羊的這個理念也是她後來慢慢淡出小會,將她的時間和精力移轉到社會服務的主要原因之一。」
~~吳偉特〈永遠默默做事、熱血助人和服務施愛的山羊 —— 陳擎霞〉

「(立哲憶婷)夫妻倆已經結婚近十二年。2004年還在念淡江大學的立哲先進入神修小會的青年組,當年青年組正式成立,立哲投入很多時間和想法。2005年,立哲念研究所,開始帶台科大同學憶婷一起參加青年組活動,憶婷後來也受洗。立哲表示進入青年組是希望有相同信仰的朋友,在共融活動中更多認識自己和彼此。他一直是青年組的核心成員,舉辦了許多室內和戶外的活動。
「看著立哲一家四口的生活,讓我回想起他和憶婷在青年組多年的奉獻,常常充滿歌聲和笑聲。如今他們的人生進入新的階段,有新的使命。他們仍是充滿創意與活力,而神修小會也永遠是他們信仰的同行者。立哲說神修小會是個共融的團體,雖然大家的生活不同,但是有共同的信仰,把每個人連結起來。」
(這篇採訪的全文已經登載在這個「文化福傳」的專欄裡。)
~~蕭淑美 採訪〈我們一家四口:立哲、憶婷和兩寶〉

「我們家生活的起起伏伏,都與神修小會這團體連結在一起。在我們生活困苦時,小會朋友支持我們奮鬥往前邁進;在生活平順時,提醒我們,要將基督的愛傳給周遭我們能影響到的人。
「感謝天主聖三的眷顧,這一生跌跌撞撞,從來沒有灰心喪志過,都仍然在為有更好的家及更好的社會奮鬥。有基督的愛在冥冥中護佑,才能走到今天順心的晚年。除了感謝及感恩,小會朋友們的陪伴與鼓舞讓我銘感於心。」
~~李百齡〈我與小會——之二〉

「在我還沒有信仰的時候,透過黃文慶及徐昌喜的邀請加入了神修小會。開始是我告訴昌喜的太太:『我想要有信仰』,請問她是否可以介紹柳原教會的朋友給我,昌喜卻直接問我要不要加入天主教?我同意後就參加台中分會每月兩次的聚會,也加入當時育仁小學張翠蘭修女帶的慕道班。這一班學生共有十多位,同時於1990年聖誕夜在主教座堂領洗,記得惠珠跟我們一起領洗。
「回首在這信仰的道路上,感受最深的是天主用各種方式帶領我認識祂。…由讀聖言中清楚知道天主的愛是多麼美好又珍貴,我自己常常情不自禁的讚美天主,並用短頌把我的喜樂唱出來,讚美天主是多麼奇妙美善。
「我曾在十幾年前萌生想退出小會的念頭,但也在幾次的共融營中重拾對這個團體的期望。現在會員慢慢都屆臨退休,人口老化情形下,我蠻為小會擔心,如果沒有年輕人加入,我們的未來就是夢了;不過現在看到有一些年輕人願意加入,並站出來,努力帶活動,邀請新朋友加入。我覺得如果所有小會家人,一齊努力,相信天主會讓小會更茁壯發展。」
~~劉素梅〈我與小會——之三〉

「中華基督神修小會成立至今已經六十年了,……感謝天主,我還在有生之年見到六十週年慶,這也是讓我們思考這個團體對我的意義,以及我對小會的回顧及期望。其實這個題目在二三十年前就想過,當時並沒有寫出來,不過我還記得很清楚,那時我的想法是,小會對我是生活的加油站,為我在精神及靈修方面提供了最適時的養份及資源。會員間彼此的互助及鼓勵,讓我面對生活的挑戰,過了一些快樂而温暖的歲月。不過,又經過了這些年的遭遇,以及小會會員間的見証、互動與扶持後,我的想法又有了一些改變。
「年輕時自信滿滿,很少想到需要祈求天主護佑。我1983年在日月潭青年中心當選總會主席,當時博士論文尚未完成,很多人為我祈求上主。我自已當時想,這論文應該是憑一己之力完成的,不需要這樣祈禱吧?可是在經過多年後回想起來,在當時如果沒有天主的護祐,在很多環節上稍一出錯或不留神,就可能到現在都還沒有拿到學位。也是在那時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我感覺壓力極大,可是就在快要崩潰時,想到聖經及神父和主內兄姐教導我們的,把一切交給天主,由祂來幫我們承担這些重軛。我頓時感到解脫,嚐到了天恩的滋味。
「小會作為一個團體,也嚐過天恩滋味。十多年前當丁大田醫師在非洲邦交國擔任醫療團隊的領導時得到惡性瘧疾,大家好幾次在震旦中心為他集氣祈福,終於脫險歸來;前些時林銀霞腦子開刀,也在小會極力祈禱下順利康復;而目前我們也正為小會前秘書易利利在集氣祈福,求主賜她早日擺脫病苦。小會不少會員在面臨人生困境時,堅持信仰,度過難關,成為我們很大的勇氣來源。
「有人認為小會沒有共同的事業是一大缺點,可是我們的背景及專長太分散,不能組成一個公司企業。…不過也不要忘記,我們也有一群會員完成一些重要的工作,例如張帆人、戴台馨夫婦的耶穌會老神父口述歷史的系列叢書;我們也有一些會員以個人力量做了一些邁向小會福傳中華的大我工作,例如王玉梅及陳懷台的文字福傳;我個人就編了十幾本教會史的書;其他像是黑幼龍,楊敦和两位,在個人崗位上發揮了才能,也在外面協助不少人;于中的社服志工;郭芳贄在至善的福傳;建德致力於深化我們原初的純正信仰;褚世傑、譚璧輝及蕭淑美的堂區服務;偉特、平芳的福傳氣功;簡銓堯、鴻芬的大陸懇談班;惠姿及巧復的老據班及老人健康的工作等等。當然還有許多中南部或北美會員的事功,無法一一提到。不過,我們並不是要追求,也沒有能力創造一個共同的事業。希望我們不要再有懸念,對於小會沒有共同的事業感到遺憾。
「我們創會時有很具體廣大的宗旨及精神,但可以簡化為兩句,在小我方面是『實現天主眼中最完美的我』,在大我方面是『使中華大地得到福音的浸潤』。前幾年總主席要我們想想我們小會的特色是什麼,我提出兩點:一是要對中華文化有温情,一是自已要和天主建立特殊的關係,這才符合中華基督神修小會的名稱。這並不是要大家成為中國文化史家或是精修聖人,而是要朝這方面努力,先從有温情,進一步熱愛,再進而體認,最後內化成自已的特色。會員如果認同並朝這方向努力,就可以算是小會的好會員了,我們也歡迎認同這些想法的人加入小會這個大家庭。…
「至於小會的未來,很高興我們最近看到一些年輕會員很有信仰的活力,但是我覺得還缺少認同及內化中華文化,並融合信仰的使命感。…我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努力成為集信仰與中華文化於一身的人,實現天主眼中最完美的我,並向外推廣。
「……我們上一代的中華神職是史上最好,因為多自外國學習回來台灣,尤其是耶穌會,他們陪伴我們學習成長,並協助我們成為一個團體,他們的努力有了回報,今日台灣教友的中堅多半是吸取他們養份而長大的。大陸目前的神職素質也因為大量返國的漸多也日漸提高,我們作為這樣的一個團体,理應對教會的未來做出貢獻,讓我們在信仰中彼此鼓勵,在愛德中互助成長。總之,小會對於我,在年輕的時候是往前努力生活的加油站,在後來卻是要我們活出信仰,將信仰的果實影響週遭的華人同胞,讓大家健康平安快樂地沐浴在主恩之中。勿忘初衷,庶不至愧對小會的前輩及恩人,不辜負天主對我們的慈愛。
「過去,小會是我的加油站及避風港;現在,小會是自我實現的處所;未來,小會是共渡餘生最好的陪伴。」
~~古偉瀛〈勿忘初衷〉

「1964年讀大一時,我參加了服務中心聖母會,因此常常有機會聆聽小會所辦的演講。大二暑假與王志奘王姐幾次在中興大學的校園長談,小會『以中華文化表達基督信仰』的理想,就此深深印烙在我心上。
「我自幼即憧憬長大後能有一個溫馨的小家庭。…直到畢業服完兵役,才認真地考慮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母校當助教的兩年,經由陳擎霞的介紹,開始參加聖三會的活動,在甘易逢神父那裡學習,也常看到雷神父。聖三會強調的是獨身守貞聖召,而非修會生活。我後來覺得過家庭生活的方式更能夠深入社會,沒有留在聖三會裡。
「神修小會一開始即受到幾位耶穌會神父的照顧,尤其是有朱勵德神父與鄭聖冲神父前後兩位聖母會服務中心主任的默許,『棲居』在聖母會的名下。後來聖母會改制為基督生活團,鄭神父希望小會能夠成為基督生活團裡的神修小組,專研依納爵的神操精神。小會會員並不接受這個規劃,與鄭神父之間有了隔閡。一九七〇年朱恩榮神父接掌服務中心。他與小會素無淵源,對基督生活團的發展有他自己的想法。那時正好是我接總會主席的第一年,為了定位的問題,談判得很辛苦。隔年我按著原訂計劃到美國唸書,總會主席請黎建球代理。在建球兄的努力下,定位問題終得解決。
「到美國…幾年後取得學位,在芝加哥教了兩年書,之後到克里夫蘭定居下來。我們的本堂…旁邊還有一所耶穌會辦的大學。我在宗教系選讀晚間課程時,開始發覺到一個『殘酷』的事實:從前心心念念想要『中華化』的教會道理,原來並非天國喜訊的『原品」,而是經過兩千年歐洲文化消化過的『加工品』。…想要多理解耶穌原始教導的心火油然而生。後來在神師的建議下,終於走上了學習教義發展史的不歸路。
「小會在平穩中發展,不論是臺灣或是海外的會員,都在各自的生活中努力實踐小會的理想,有大家看得見的,像編印耶穌會士的口述歷史叢書;大部分卻是默默的付出:在堂區、校園、社會關懷、醫療護理、家庭和青年輔導等事工上的服務。只是,對『信仰與文化融合』這個理想始終沒有忘懷的,似乎只有極少數的幾位,讓我感慨良多。感恩總會在過去十年裡也注意到這件事,先有文化查經組的成立,又在總會網站設立了『文化福傳』專欄,來喚醒小會家人對信仰與文化融合這個議題的重新重視。最近『信仰與文化』LINE群組的成立也是希望能助一臂之力。
「最近許多會員投身到福傳工作的第一線上。讚賞之餘,也鼓勵家人們對福傳的內容多加反省。如今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多元文化、多種信仰的新世界,教會信友的組成也在急遽的變化當中。我希望小會會員有勇氣走到教會正統之外去見識、去思考,什麼是新時代的需要?什麼是基督的召喚?什麼是需要充實自己的地方?
「……小會的將來在中生代與青年組會員身上,祝福你們,加油!
「感恩天主的召喚,感恩有小會這個團體,感恩這一生和小會家人們攜手奔向上主的旅程。」
~~許建德〈回首來時路,白雲深幾重 ——一個小會會員的心路歷程〉

「那是1995年的夏天。我處理完了父親的喪葬後事,找到了適合單身的我居住的地方,我確定了輔大的教職工作,隨後,在悶熱的八月天,我拖著疲憊的身體,離開台北,去到彰化靜山靈修中心,讓那裡的晨曦、晚霞、清風、明月洗淨自己沾滿塵埃的身心靈,在安靜的祈禱中享受,更是領受天主如父母親般的憐憫與撫慰、支持和鼓勵、指引和同在,使我逐漸獲得走上未來路途的力量。
「在避靜中,我常常會在休息時間漫步於耶穌會士的墓園裡,在認識的神父的墓前停留片刻,注視他們的照片,回憶這位神父生前在我生命中留下的點點滴滴。當我來到張尚德神父的墓前,注視他那熟悉的親切笑容時,我似乎清晰的聽見張神父對我說:『去神修小會看看吧!』這聲音在耳邊迴響,迴響……
「就這樣,我去了震旦中心,踏進了神修小會,沒有人介紹,沒有人陪伴,甚至,我想,也沒有多少人注意吧!……
「我對小會的宗旨、精神和生活態度的逐漸認識和領會,是小會開始嘗試以每人住家地區形成讀經分享小組之後。……十多年來,我們每月聚會一次,共同閱讀及分享主日三篇讀經、福音、教宗方濟各的通諭《福音的喜樂》、有關聖經詮釋的書籍和靈修書籍,目前我們正在閱讀《天道古說》,這是一本將中國經典與聖經話語相互詮釋的書,其整理者就是前輩會員,目前身為嘉爾默羅會隱修會的修女姜其蘭。藉著定期的每月聚會,從吳、謝、古三位資深會員的分享中,我對小會宗旨逐漸瞭解,更從他們的敬業精神和踏實的生活和對人的真誠態度上,看見了小會所標榜的五種生活態度,即是:超脫、喜樂、進取、合作、服務。這些具體在生活中自我修練的方法,一直以來,這也是我從1996年參與古亭耶穌聖心堂禮儀服務,其他牧靈陪伴和翻譯工作中不斷自我鞭策要持有的生活態度。
「…最重要的是對小會不離不棄的家人至今仍以不同方式,留在這個有著不少缺點,但卻努力改進,盡力追求基督純全之愛的團體裡。神修小會是我成長的地方,使我學習欣賞不同性格的會員,接納每人在身心靈方面的弱點,……
「天干地支一甲子,感謝天主在過去六十年中,在不同的時間裡,以不同方式召叫了我們進入這個團體。凡走過必留下足跡,願我們能以神修小會的宗旨、精神與生活態度為基礎,在未來的六十年中培養開放的心胸,學習溝通的方法,祈求分辨的智慧,建立共融的團體,促進和諧的社會,同道偕行,共議團結。讓我們同心協力『忘盡背後,只向前奔馳,為達目標,為爭取天主在耶穌基督內為我預備的獎品』吧!(斐三13-14)」
~~譚璧輝〈我在這裡成長—— 祝福你,神修小會鑽石慶〉

「1972年婚後跟著偉特進入小會,歷經幾年的陶成,又隨著雷神父的一句話:『只要你願意,就可以做終身奉獻。』我就勇敢的和偉特一起成了終身奉獻會員,如今已有四十年。因為個性務實的關係,只盼望自己能掌握小會要求的生活態度,努力在日常生活上用『超脫、喜樂、進取、合作、服務 』的態度過日子就足够了,其他有關小會的事情,則配合偉特一起去做,希望在神修小會這個信仰學校裡,能以合乎中華文化的方式,傳揚福音。
「中國人有『敬天』的概念,俗語說:『人在做,天在看』、『盡人事,聽天命』…。『天』是超乎人的能力,所以我常用『老天爺』來比喻『天主』,一般中國人比較容易接受;過去曾有三個親身體驗:(病房中煩躁的老奶奶,靈犀一點就通的二媳婦,和順服主後的偉特媽媽。)
「經上說:『你們的得救,在於歸依和安靜;你們的力量,在於寧靜和信賴。」(依三15)我從小就是個乖小孩,很會聽『人話』;記得王敬弘神父曾對我說:『妳這個不會跟人說「No」的個性,將來會是個麻煩的事!』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王神父要這麼說?直到十八年前(2004年)罹病,才知我就像經上的多默一樣,因信德不夠,不懂得要信賴耶穌,總是要拼命靠自己的努力,要求事事做到完美,結果弄到身體過勞而生重病。感謝上主!在生病期間,天主派遣了聖神,讓我真正體驗到『聖神陪伴的喜樂』,再加上家人與小會適時的關懷和陪伴,得以度過那段艱困的日子;在這段日子中,體驗出:入靜是與天主相遇的契機!(六個入靜體驗:體驗到自己對尋常經句的異常反應;體驗到天主希望我們喜樂;體驗到聖神陪伴帶來的平安喜樂;體驗到身體內一股自發運行的氣所帶來的通體舒暢;體驗到應該把氣功養生的資料分享給大家;體驗到氣功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中華文化要去蕪存菁,與靈命生活合而為一。)
「由於前述2004年所患的那一場病,罹病及康復過程太辛苦,所以我不希望別人也陷入那個慘況。…想盡辦法去瞭解它,積極地看了很多相關憂鬱症的資料,也參與陪伴憂鬱症病人與聖神體驗營課程;期望未來可以適時的用非藥物方式,幫助罹病的人改善病情,…當然藥物在非常時期也是必要的,不能不吃。
「另外,我深切體會到在苦難中入靜的重要性,尤其對有信仰的人,耐心地讓『基督陪伴』更是重要,因為…人的盡頭就是天主的起點。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而聖保祿在《羅馬人書》五1~6也說:『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致於蒙羞。』中西雙方的聖者,在解說苦難的體驗時皆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歷經苦難之後的人會有所成長!原來苦難是經過天主包裝的禮物。
「小會成立六十年了,大家一直期待有一個實體的家!但目前仍未有結果。但我認為『家』不只是房子,小會也不只是一起聚會的場所而已,而是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前總會主席簡銓堯曾說:『小會的會員就是家人。』說得真好!我們都是屬靈,是同在基督肢體內的家人。
「讓我們在小會內彼此手牽手,『忘盡背後,穿著基督徒的全副武裝:真理、和平、聖神、信德、祈禱、…,一起努力喜樂地跟隨基督向前行,邁向天主預許之地。』(斐三13~14;弗六10~19)」
~~謝平芳〈與小會家人在主內偕行〉

 

回《信仰我見我思》首頁

回《文化福傳》首頁

留言

防止廣告請回答:天主是幾位一體?(一個字:中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