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會創會60周年會員感言分享(5)

小會會員

關鍵字:

神修小會

「小會」(天主教「中華基督神修小會」的昵稱),是一個以「繼續基督對中華使命」自許的一個天主教友團體。在小會慶祝創會60周年的時候,小會的《心泉》刊物第100期也配合著會慶,特別報導了小會的創立及成長史,幫助我們從會員的文字分享中,對小會的過去、現在與將來有些瞭解。尤其是有了幾位創始會員的現身說法,讓我們對小會創立的經過,更加清楚。2022年10月出刊的《心泉》第100期,內容相當豐富,長達366頁。從這些文章中,我們摘要地整理成一系列的幾篇文摘,除了第一篇(緣起)之外,文摘皆以出現在《心泉》中的順序排列。

 

「今年欣逢神修小會六十週年慶,回想自己1978年從台中師專畢業,當時大專同學會的輔導艾明哲神父向我介紹了兩個團體:成人基督生活團與中華基督神修小會;我選擇小會的主因是想藉著信仰小團體使靈修生活能加深加廣,… 與天主更親密,也鼓勵自己『在任何事上都看出天主的聖意,並實現天主眼中最完美的我。』姜其蘭、譚璧輝、張瑞雲、錢玲珠都在我信仰上有疑問時用信件或用電話,不厭其煩地指導我、幫助我。歷任的輔導神師:張尚德神父、高欲剛神父、馮允文神父、吳伯仁神父、曾慶導神父在每年一次的避靜或個別談話陪伴引導之下,讓我不再徬徨,有這麼多良師益友,真是我的福氣。
「初入小會懵懵懂懂,以為要有很深的神修基礎,所以好害羞,但李宇之、韓筠梅對觀察會員非常照顧,常打電話關心我,和我聊生活,談信仰,王端敏積極分享教學經驗,帶領會員們熱心地祈禱生活,並培養對藝術方面的美感,這些都給我很大的影響。
「依稀記得當時每月出刊通訊,每人要認養一個月份,自寫稿或邀稿,… 每年在靜山的共融營,是台中分會的大事,大家有條不紊地分配工作,幫助營長完成快樂共融的任務。…
「民國八十年徐昌喜、劉素梅加入小會,更展開積極進取、服務社會的工作。在1991年成立善牧基金會,幫助清寒原住民學生。詹嫦慧還帶我們去南投地利村拜訪弱勢家庭,一家分送一袋米及肉鬆,關懷並鼓勵孩子們。1994年成立活泉福傳工作室,和耶穌會成立磊思中心管委會,推動平信徒信仰成長,開設心靈工作坊,舉辦各種演講:羅國輝神父的『感恩禮與教友靈修』、郭青青修女的『自我認識與潛能發揮』、王輔天神父的『NLP 神經語言課程』、趙可式博士的『安寧病房的認識』…雖然前後只有大約兩年,但這是我們及中流基督生活團和耶穌會合作的第一步。
「現在台中分會有六位終身奉獻會員、八位複獻會員、觀察及會友約有六、七位,總共約二十幾位,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可說是『涓涓細流,湧向天主大愛中。』…大家發揮專長,盡力為堂區奉獻。尤其是游照美擔任主席時,帶動會員參加天主教志工訓練,上卡內基溝通課程、參與教區物資銀行發放工作、推動每日聖言讀經,連教區大家長蘇耀文主教都稱讚台中分會。藉著照美的穿針引線,2012年我們請陸達誠神父來台中演講,也算是台中場的口述歷史—《你是我的寶貝》的發表會。王愈榮主教、陸神父、馮神父、簡銓堯主席、易利利、姜樂義及耕莘寫作班在台中的朋友…等六十幾位聚集在主教公署二樓,…
「數不盡的往事、道不完的情誼,2018年十二月八日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我和先生跌落大雪山十公尺邊坡,先生輕傷,我則因胸椎及手腕骨折住院十九天。當天群組裡出現『美華登山跌落山谷裡重傷』的訊息,我滿身瘀青地躺在病床上,感謝主,我的頸椎及脊椎未受傷,雖全身痛到無法入眠,至少生命還在。第二天,于中大哥,帶著雪玲和化化,一大早衝到東勢醫院來慰問我,望著一息尚存的我,講了許多笑話安慰我;照美、阿蘭也到東勢來探視。出院後,吳伯仁神父帶著小會會員們到家中為我們夫妻覆手醫治祈禱。有大家的陪伴我復原得很快,鐵衣穿了半年,手腕積極復健,也恢復九成功能;那年的共融營我依舊出席,真正走過死蔭幽谷,為信仰做見證。
「2019年郭良玉、何富寶初獻;2021年雷成明、陳淑月夫妻的初獻,台中分會越來越有活力,尤其是巫郁玫、素梅的二公子吳明修等青年們的投入,台中分會徹底顛覆傳統。2019年一月初,郁玫帶著大家去花蓮拜訪劉一峰神父;隔年六月又帶著大家去旗津坐渡輪、騎三輪車;第二天參加高雄分會慶祝小會會慶,各項活動快樂又溫馨。
「去年六月 COVID-19 疫情嚴峻,為感謝醫護人員辛勞,郁玫發動募捐,親自送醫療器材及物資到台中榮總,這些溫暖又有意義的行動,給台中分會打下了活力針。
「期盼台中分會更上一層樓,充分發揮小會超脫、喜樂、進取、合作、服務的精神。願天主降福台中分會!」
~~傅美華〈驀然回首來時路〉

「我在大學畢業前三天領洗,領洗後頭一次在家鄉的聖堂望彌撒就碰到蔡廷煌。廷煌知道我要到高雄教書,就說介紹我参加神修小會。當時高雄分會尚未成形,只有菖薇、美達、素馨和廷煌成立小組聚會,廷煌就帶我参加在淡水聖本篤舉辦的夏令營。對於一個初出茅廬的新教友,那可是有點震撼,畢生難忘的經驗。
「時隔五十年,我依然記得那別出心裁的相見歡。大家兩兩對坐介紹自己給對方,流線型地移動位置,一個不漏地互相認識了。後來我在帶團體時,多次借用這方式來開場。當時,小會(會員)…個個學有專精。討論議題時,四個大砲(黎建球、楊敦和、吳偉特、孫長安)常搶麥克風,大聲溝通。場面好不激烈,嚇得我逃到外面去祈禱:希望不要打起來!可是他們個個學識淵博,談吐富含哲理,思路如行雲流水,教我茅塞頓開,他們的遣詞用字讓我折服,不聽太可惜了,我就在那會議廳跑進跑出。一場激辯之後,我偷偷觀察他們,好像也沒什麼芥蒂,又如兄弟般友愛,這就是小會迷人的地方。
「每年共融營都有『星光夜語』的節目,這是小會幾十年的老傳統。記得在聖本篤的夏令營,一覺醒來,聽到窗外隱約有人語聲,原來台階上還有三三兩兩的會員在徹夜長談。露濕苔痕,星月將沉,不知東方之既白。他們開會時在激辯什麼?星光下又在長談什麼?原來是在分辨小會未來的方向,尤其是要不要有團體的工作。
「六十年過去了,小會依然沒有團體工作,有人深以為憾。我卻認為我們都有《會員手冊》,宗旨精神和生活態度就是會員在工作、在家庭,在所有的生活層面為人處世的指南。我把『超脫、喜樂、進取、學習、合作、服務』奉為一生的座右銘,引領我學習成長。廷煌和我做了四十二年的夫婦懇談和三十年的婚前陪伴,至今仍常自省:超脫、喜樂、進取,有待努力學習,『愛』是要一生不斷的學習。如果我們都能以這樣的生活態度活出基督的精神—愛,別人會認出我們是基督徒,我們也會活出了小會人的樣貌,像來自有品牌、有信譽的公司。我總是肯定我們小會的弟兄姊妹在家庭、在工作崗位、在服務的事工,都在努力活出天主眼中最美好的我。
「不久前,我在小會的 LINE 群組,看到新會員劉佩珊說她退休了,以後要以小會為家,我非常感動;惠姿也說她以小會為家。
「2015年,高雄的劉總主教和台北生活團一個家庭跟廷煌與我,一起去費城参加世界家庭會議,大家一起住在修文、甲蕙的家,主人的熱誠、溫暖了大家,賓至如歸。有一個晚上,文漣請我們去她家吃飯,見到了常在她們家聚會的一群教友和汝梅。劉總主教從修文、甲蕙、文漣和汝梅認識了小會這個團體,留下美好的印象。在芝加哥参加共融營,頭一次見到曉雲、建德、懷瑜、世熙等北美會員,大家都親如家人。利利生病時,台北會員輪流陪伴,比家人更家人。難怪簡銓堯做總主席時,給我們的家書總是這樣開頭:『親愛的小會家人』,『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小會是我們的家。
「在輔導組陪伴新會員或預備會員時,惠姿會傳給我們雷公、大朱神父、偉特、瑞雲的文章。讀完總有一種感覺:小會是一棵植在溪畔的樹。在疼愛我們的神長和熱愛小會會員的慧心和愛心滋養下,幸福地成長。如今一甲子了,仍然開枝散葉,開花結果,仍然吸引新人與我們同行。
「黑大哥教我們『人際關係的金科玉律』,我們還在生活中操練。建德在CCSC群組的文章總讓我們豁然開朗,靈性有點成長。秀萍姊正在教我們『善意溝通』,帶我們默觀祈禱。想想這棵植在溪畔的樹——『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林櫻枝〈植在溪畔的樹〉

「大學即將畢業,體驗到耶穌基督的召喚。可是我壓根兒不想當修女,那我要如何奉獻呢?從此,每天望彌撤、祈禱,卻總是『霧裡看花,花非花。』
「畢業後,留在輔神圖書館工作,順理成章在大專基督生活團…陪伴學弟妹,不覺蹉跎了五年。有天,輔導神父嚴厲地告訴我…要找到一個成人團體。我頓時傻眼!一介井底之蛙,去哪兒找呀?
「不出幾天,一個週六晚,林銀霞突然出現在我住的女生宿舍,我問她為何這麼晚才來?她說:『今晚去了神修小會聽張春申神父的「當代女性獨身教友的教會意義」…』我好奇地問:『「神修小會」是什麼團體?』她說:『成人團體。』真是『踏破鐡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何況還有神學大師所講的獨身教友的神學反省,想來這個團體不容小覷。(銀霞也把演講錄音借給我)…』
「兩週後,我迫不及待地向輔導報告。他問我:『神修小會是什麼團體?』『我也不清楚,不過是個成人團體。』他只微微點頭認可。
「張神父的那卷錄音帶,我再三反覆細聽,直覺這不就是我的聖召嗎?便鼓足勇氣請教他,他卻說:『妳回去再仔細聽,再來談。』過些天,張神父開門見山:『妳覺得過這種生活方式有何意義?』我便描述在女生宿舍陪伴學妹們的經驗。他又問:『如果妳度獨身教友的奉獻生活,家人會反對嗎?』『我媽巴不得我永遠在家。』始料未及他鐡口直斷地說:『那這就是妳的聖召了!』五年的尋尋覓覓終於撥雲見日。次日一覺醒來,神清氣爽,開心至極。
「因緣際會踏入神修小會,一方面解決了神師交待的成人團體;另方面,找到了五年來朝思暮想的聖召之路,真是一箭雙鵰。回首,豈非天主聖神的一路引領。
「後記:當我進入神修小會後,隔年基督生活團成立了『成人基督生活團』,這下神師傻眼了,他辛辛苦苦培育的團員竟然不翼而飛,我卻對他說:『這不正顯示是天主的旨意嗎?』此時,神師戲劇性地佯裝一頭撞牆狀,自嘆:『真是替英國人做事,白幹活了。 』」
~~張瑞雲〈歪打正著〉

「為陪伴母親,加入了舊金山灣區中華聖母軍的行例。每週的週會及至少一次的老人院探訪活動,使我移民美國後的新生活,既豐富又有意義。雖然如此,有時我會想:若再參加一個善會,與年齡相近的朋友共切磋,將更理想。天主一定聽到了我的祈禱,不久後萬致第姐和徐琪就開始邀我參加她們的聚會。
「我們時常在阿弟姐家談天說地,記得有一次她們問我,是否願意去多倫多參加2001年神修小會的共融營,以及做『初獻』時,除了對『出線』有點疑問(以為要參加賽跑),我毫不猶豫地就答應!因此除了灣區姐妹,又認識了寶進、秀萍、著釧、瑞蘭、建德、子森、世熙等兄姐。當總會主席擎虹姐為我別上徽章時,感人肺腑的溫馨氣氛,使我很自然地就融入了小會的大家庭。
「慈祥和藹的雷煥章神父為我們舉行奉獻彌撒,也和我們同遊尼加拉瓜大瀑布,他風度翩翩,從容淡定,總是帶著微笑,默默地在一旁看著大家玩樂,很有學者風範。雷神父學貫中西、…是會用中文說夢話的法國人。不論賞畫、品酒或談古論今,雷神父均可將天主的大愛,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和他人分享,使人開啟心門,願意接受體驗基督的喜訊。…那段和雷神父相處的日子雖然短暫,…使我如沐春風。
「大會結束回到灣區,有一日,徐琪載了一車貴客光臨,…譚姐時常來灣區探親,是老友,瑞雲則是第一次,於是我就當仁不讓地帶她去參觀史丹佛大學校園,和美麗的紀念教堂。
「瑞雲說的很對,婚姻生活結束,使我有機會關心朋友的事,聆聽他人的分享,因此不但開啟一扇與以往截然不同的生命之窗,更發現自己一直以來,承受天主無限仁慈的護佑。自從進入小會,小會的宗旨即成我努力的目標,除力求進取,也希望在與他人合作和服務時,秉持超脫的態度,因此生活中有平安,也有喜樂。目前,秀萍姐每週六晚在Zoom上,帶領台灣小會會員做默觀祈禱,使暫居台北的我,也深受其惠。
「記得我曾對瑞雲說:現代女性平均年齡是七十八歲,希望透過團體合作,能為教會做些服務,如今二十年過去了,人們平均年齡已超過八十,無論如何仍須繼續努力。我時常在小會期刊《芥子》上投稿,將自己的生活和心得,與家人、朋友分享,並意外獲得許多迴響,使我感到很幸運的同時,也想到芥子。芥子的比喻,不但幫助我明白天主的創造、天國的力量,同時也給我無限的希望,使我更加了解自己的作為和人生前行的方向。」
~~王玉梅〈心想事成〉

「加入小會近四十年,回顧在這期間每逢人生重大事件,小會神長、家人的參與更甚於血緣家人。年輕時求職、就業、擇偶、結婚、生子、轉職是如此,之後的失去親人、退休、遷居更是如此。
「畢業後,…我與兩位同學接受進修獎學金,修習社區護理進階計畫。結業前,接受師長推薦,要去當時農復會接任農村衛生推廣工作。面對第一次求職,與雷公的兩次談話,幫助我有勇氣接受這項推薦,黑大哥的演講錄音『如何準備求職與面談』更幫助我準備資料及面談時的信心。小會神長兄姊真如天主所遣派的天使。
「於是二十三歲的我,在農復會,透過一百八十多位公共衛生護理師,開始在全台…推廣個人、環境衛生、家庭計畫、癌症篩檢查宣導及食品工廠衛生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外出差,輪流探訪在外的護理夥伴,與當地政府衛生局、民政局官員共同處理所碰到的困難。卡住了,累了,與雷公的每個月談話就成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與中崙結識是在六十五年的參贊參議會,會後山羊陳擎霞諄諄開導,加上帆人、台馨的鼓勵,讓滿身刺蝟的我得有溫良恭儉讓的中崙相伴。婚禮在端敏前一天先行布置的鳳山善牧堂,嚴任吉神父的司儀,高雄小會家人的出席,加上王貴神父的主禮,滿滿的祝福常懷我們心中。
「面對失去出生五天第一胎女兒的傷痛,中崙與我的晚間祈禱成了婚姻生活中的溝通、共識的平台。王貴神父多次探訪鼓勵,其蘭也遠從台北來促膝陪伴代禱。懷著盼望迎來了彥璟、彥君兩兄妹,讓我及中崙珍惜滿滿的天主恩寵。在我日後陪伴失去新生兒母親時,能適當地表達感受。
「畢業後一直在護理實務界工作,轉換擔任教職,八十七年到輔大任教,從新學習新角色、新職務。新聘時,楊校長給予無盡的支持;一開學,山羊到護理系來看我,還邀了天慈共進午餐,傳授應對進退之事。
「第二年的應聘,天主給了我挑戰,面對系上未聘,勉強以院聘教師留任,台馨時任法管學院院長,幫助我在全人教育開設二門通識課程,『銀髮智慧與生活』以及『老年與家庭』。在她影響下,民生學院院長也幫助我開老年的食衣住行課程。加上醫院體系的長期照護,以及社區諮商中心主任,算是滿了八小時的學分要求,也幫助我真正走上老人學教學的領域。
「台北分會在神學院的活糧組星期二晚餐聚會,瑞雲、擎虹、鴻芬、銓堯、玉京、天慈…等,物質、精神食糧一併獲得。 「中崙九十二年離去時,我們住在新竹,于中幫忙安排神父、印製禮儀本等繁瑣事務,殯葬彌撒當天,胡神父及小會弟兄姊妹遠從高雄、台北來送他,真是何其有幸。幾乎整整一年,美達每星期的電話陪伴,幫助我免陷於情緒低谷。
「我母親晚年受洗,八十七歲那年離去,第一殯儀館小小禮堂的殯葬彌撒,小會家人多過我的姻親、血親。神父特別以台語做彌撒,從殯葬到週年約十台彌撒的陪伴,無限溫暖存在我及尚未進教的弟、妹們心中許久。
「小會之友協會成立後,感謝世傑主席的信任和巧復的投入,長安天主堂的悠活樂齡活動據點得以在社會局的補助下開辦,嘗試落實方濟教宗的勉勵:向下位移,走入人群。
「有機會回應芳贄的邀請,到至善中心參與信仰生活講座,雖然才參與半年,穿上志工背心,卸下原有教師角色,與阿珷姐、百齡姐、利利姐、譚姐、玉京…等一窺老後生活方式的選項之一。
「決定回到高雄居住時,許多人擔心我會寂寞不適應。好天主,讓我有一群高雄小會的弟兄姊妹。也有人問,孩子都在台北,沒人陪伴,感謝有玲玲與我住在同一社區,彼此有個照應。感謝台北還有一些高齡長照會議、課程的邀約,來回高雄與台北,也主動出現在孩子家中,保持有距離的親密感。
「謝謝櫻枝擔任高雄主席時的委任,協助輔導組活動,當時真有不知如何開始的焦急,萬分感謝豐榮在會慶中提出沒人邀請他加入小會,於是他及燕惠賢伉儷都成了輔導組的全勤出席者,今年他倆都成了二年的複獻會員。輔導組在我家的月聚會,讀經、分享、以及歌聲讓小港的家中因著大家的共融,留下歡樂、溫暖。老屋新住,擁有天主的滿滿祝福。
「拜Covid 19之賜,學了網路視訊,在Zoom參加文漣的悅主書畫班,秀萍姐帶的週六晚間『歸心祈禱』,一星期五天晚間九點的『主言會讀經』,美達、友青、玲玲、好友Karin與我藉此獲得好睡眠。
「在小會中,弟兄姊妹在人生旅程中的相遇、扶持、成長,還要陪伴共老。深深感受天主時時都在、處處都在的恩寵,真是感謝天主!」
~~陳惠姿〈祂時時都在 處處都在〉

「回顧2014年,神修小會之友的成立,內心對當時前後兩位總會主席——簡銓堯和褚世傑,鍥而不捨的努力,感佩萬分。
「兩位主席早有準備,一邊在場報告來龍去脈,一邊答覆疑慮困惑,…協會的成立順利通過。遺憾的是:過多的慎思、明辨和妥協,協會名稱竟冗長到有廿八個字。見微知著,想在這個『家』,…試圖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實在有退縮怯步之感。
「惠姿一向勇氣十足,本著協會關懷弱勢、建立公義和諧社會的使命,在長安堂成立悠活樂齡活動據點,以『向下位移,走向人群』為目標,呼籲小會家人善用退休後、到需要照護之前的這段最值得珍惜的期間,再次認識自己、愛自己『沒有角色的角色』(roleless role),而且讓年輕人有創業、就業機會。
「她邀請熱心會員偉特、平芳、偉瀛、美慧、嘉珷等,在戎巧復協助下,開設養生功夫、禪繞畫及水彩等課程,課後共享午餐。可想而知:後續有許多可能性。這些活動,可說初步達到了小部分會員相互陪伴的想法;至於希望長安堂及高雄四維文教院提供年輕一代探索高齡產業的平台,可還有遙遠的路要走。
「年輕會員,目前在立泰、筱妤、郁玫等青年組員通力合作下,於月會中,讓家人們有機會較深人地瞭解他們,長輩和年輕人共融的氣氛濃厚,使大家更愛小會。奢談協助創業或就業,多半心有餘力不足。眼前青年組員須面對的挑戰,仍是職場、婚姻、家庭,在在顯現世代交替中,問題重覆循環不已。高齡產業確實已是全球一致看好的產業,但是青年組員是否有意願探索,恐怕需要從個人一對一去接觸、去瞭解、去觸動引燃吧!現今小會強化陶成組,致力於更精準、更有效率的介紹小會,以便吸引更多認同且願意投入這個大家庭的青年成員,實為當務之急。
「智榮基金會積極投資鼓勵高齡創新產業,就投資標的言之,完全有機會成功,但如何創新、創業,則和任何一種產業所面臨的困難沒有兩樣。
「只是,智榮基金會以『幫助台灣成為華人優質生活典範』為目標,它的野心大,目標在台灣整體人民,故島嶼環境、氣候、文化,無所不包,也就大而無當。
「相對的,小會家人六十年在一起,耳濡目染的是想藉持續『基督在中華的使命』,而達到『在生活中成全自己』。
「參考『智榮基金會』的口號,小會的宗旨也可簡化為『幫助華人追求身心靈平衡的優質生活』。我想像如果大力推出這樣的口號時,有興趣、有想法的教友可能不少。我們需要有創業精神的企業家,甘冒風險出資,才真能提供就業機會給公教青年。但不冒險就是最大的冒險,願意投資成立這樣的公司嗎?否則毋須侈談創業、就業。『在生活中成全自己』,也很好。
「答案在你我深深的、虔敬的祈禱中。」
~~戴台馨〈答案在你我深深的、虔敬的祈禱中——回應文〉

 

回《信仰我見我思》首頁

回《文化福傳》首頁

留言

防止廣告請回答:天主是幾位一體?(一個字:中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