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神修小會
「小會」(天主教「中華基督神修小會」的昵稱),是一個以「繼續基督對中華使命」自許的一個天主教友團體。在小會慶祝創會60周年的時候,小會的《心泉》刊物第100期也配合著會慶,特別報導了小會的創立及成長史,幫助我們從會員的文字分享中,對小會的過去、現在與將來有些瞭解。尤其是有了幾位創始會員的現身說法,讓我們對小會創立的經過,更加清楚。2022年10月出刊的《心泉》第100期,內容相當豐富,長達366頁。從這些文章中,我們摘要地整理成一系列的幾篇文摘,除了第一篇(緣起)之外,文摘皆以出現在《心泉》中的順序排列。
「當初加入小會,不是小會的宗旨吸引我,而是大家展現出的彼此關愛和追尋主的道路,那份熾熱的心感動了我。能加入這樣的團體多好啊!沒有任何猶豫的我,一路從觀察會員到現在,已是終身奉獻會員了。我可以為團體服務時,都盡力去做,因為我在團體中受到別人的服務更多,也得到很多方面的成長,在此感謝大家的陪伴。
「小會邁入六十年,真是可喜的事,最近不少資深會員把小會的宗旨,未來的展望提出來,在群組裡熱烈討論,內容之精闢深奧,我只有聽的份,但也不禁憂心起來。
「我憂心的是,台灣面臨嚴重的少子化,新住民和移工又逐年增加,在台灣的天主教徒很多是越南、菲律賓、韓國、甚至印尼的教友,我們打著小會精神、宗旨如何去福傳?怎樣吸引教友加入小會?靜心思索後,我想小會的精神是『愛』,憑藉著愛能讓我們茁壯,我們以小會的態度:超脫、喜樂、進取、合作、服務來行事,相信小會必是可以永續經營。祝小會六十歲生日快樂!」
~~張惠敏〈在小會內與主偕行〉
「我,雷成明,民國三十六年生於廣州市,兩歲時隨父母親來到台灣,母親和我被安置在宜蘭四結,不久,搬遷到羅東鎮的鍾山新村。…逃難來台灣之後,父親在部隊,留下母子兩人在陌生的環境過著無親無故,物資匱乏的窘困生活,著實不容易。…父親在陸軍部隊服務期間,我們聚少離多,一年只有幾次會見到父親。母親身體孱弱,幾次大手術都是在羅東聖母醫院就醫。童年生活裡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假日在羅東北成天主堂莊嚴肅穆的彌撒,以及聖誕節平安夜喜氣洋洋的氣氛。我八歲時受洗。幼小的心靈似乎才填入了平安,那時,天主在我心裡已是不可分離的。
「鍾山新村、聖母醫院、公正國小、北成天主堂有我幼年時生活的軌跡。我在羅東讀完小學,初中高中就讀宜蘭中學,都是以火車通勤完成六年的中學教育。
「民國五十四年,十八歲入伍,在台中第三新兵訓練中心,四個月完訓後進入當時在台北新生南路的陸軍理工學院機械系就讀。民國五十七年,學校(與其它兩校合併)遷至桃園員樹林,改名為中正理工學院。
「從台中縮衣節食入伍到台北和桃園軍校期間,是我無憂無慮,可以用心學習的好時光,…我的精神振奮起來了,對未來有了憧憬。大三的時候,我與羅東鄉親,來台大唸書的陳淑月小姐交往。當時,她從北一女畢業考進台大護理系,我們都是從鄉下來都市唸書的孩子,處境相似,惺惺相惜,自然而然就結伴同行。
「理工學院畢業後,分發至桃園空軍第五作戰聯隊服務,民國六十一年與陳淑月結婚,婚禮是回羅東北成天主堂舉辦的,婚配彌撒是李智神父主持。這年我二十五歲,但是完成婚配聖事後,我就再也沒有進堂望彌撒了。
「民國六十三年奉命調到台中空軍航發中心服務,便舉家遷來台中,淑月在台中市大坑私立中台醫專(改制後的中台科技大學)任護理教師。二十年後,民國八十年我退伍後,在民間的中小企業任職兩年,毅然決然接受台中張老師志工訓練成為義務張老師。八十四年開始志工服務工作,…之後十年,同時擔任曉明基金會老朋友專線志工督導。妻子則一直服務於教育界,2017年退休。在這一段時間,我們的孩子,一男一女,也都長大成家立業了,妻退休後也進入台中天主教曉明基金會的老朋友專線擔任志工。
「…在我服務軍旅的二十五年期間,全心投入國防工業,成為我國航空工程發展第二代戰機的尖兵,我與伙伴們經歷了航空工業篳路藍縷的時代。民國八十年,我國首批經國號戰機(IDF)成軍服役時,我辦理退役返鄉。我將個人的青春年華奉獻給國家,完成了第二代戰機的建軍使命,無愧國家的培育之恩。
「民國九十二年九十四歲的父親因病在台中過世,臨終前,在安寧病房時,我致電曉明基金會黃淑真修女尋求他送聖歌CD,以便播放陪伴病榻中的父親。在這一段時間,父親重病過世及後事的處理,都遵照父親的遺願,以天主教的殯葬彌撒進行,與母親合葬在羅東的天主教墓園。
「似乎是聖神的感召,我這頭迷途羔羊終於有了回家的路。父親安眠主懷後,我在台中雙十路法蒂瑪聖母堂王繡春修女的帶領下,參加讀經班,參與主日彌撒,就這樣半年的時間撫平了我喪父的傷痛。
「這段時間,妻淑月也受影響,除了志工服務外,也跟著我一起參與彌撒、讀聖經,再進慕道班,於2019年四月復活節在水湳小德蘭教堂受洗。她的代母傅美華老師一路帶領著我們進入雙十堂的善會,也帶領我們參與中華基督神修小會。
「會進入神修小會,是因妻淑月於退休後積極參與陳惠姿領軍的『慢性病自我管理』和『照顧者自我管理』的社區服務。在學習過程中,曾經到高雄四維文教院支援『照顧者自我管理工作坊』,因此結識了林櫻枝、秦淑鈞會員。不久之後我們在南投三育基督書院,巧遇台中小會陳瑞(王蘭)會員,我們同是趙可式女士的朋友,相信是聖神的安排,讓我們及早認識時任台中分會主席—瑞(王蘭)。我們以觀察會員參與小會的活動,一年後的十一月十六日,我們在彰化靜山靈修中心完成初獻的心願。
「我深深的體認靈修生活,要在信德上堅持走自己的路,才有可能在人性中的善和人生中的苦,孕育出希望。迷途的羔羊找到了光明之路。我期許自己能以喜樂的心,活出基督的生活。
「感謝我的父母親!感謝所有陪伴我的人!更感謝天主!」
~~雷成明〈我的成長與信仰——迷失羔羊回到羊棧的歲月〉
「我是在大學畢業那一年領洗的。畢業後,[應徵農友公司,…經過筆試面試,錄取後]分配在仁武的鳳山農場上班。開始時,每天蹲在田裡,跟在那時的董事長做田間調查,記錄他選種的作物特性調查。每天下班回到家中都腰痠背痛。就在那時的一個星期假日,在玫瑰堂望彌撒時,遇到了以前高中同學李菖薇,她就約我加入正在組團邀請會員的高雄神修小會。
「由於加入小會,我的信仰生活得以成長,我珍惜其中美好的時光,每月讀經和例會,都有神父陪同。
「如今加入小會已有五十年,自己也步入老年,腦筋不再好使,手腳更不再靈活。但是對老去這件事,我要服氣。能維持還能出門走走,就不錯了。感謝主的恩佑!因此,要給自己鼓勵:就算不完美,卻是絕對認真開始走向『追求完美的人生』。
「不挑剔、不苛責、不內疚、學會接納,當事情沒法如我們所願時,不要揪心,不要懊惱,不要跟自己生氣,…要理直氣壯說:『改就好了!』
「小會的包容讓人更願意親近,若事事要求完美,豈不讓人緊張得要命,深怕哪裡沒弄好,要挨批評。年輕時自己忙著上班、工作,哪有為小會做過什麼事?記得有次和輔導王貴神父的談話,他鼓勵我在工作中表現基督徒精神,讓別人能感覺我與眾不同,在工作中福傳,發揮小會的精神,即使沒有在小會內有擔負服務,也是道道地地的小會會員。
「經過這一次談話之後,沒想到第二年就被選為高雄分會主席,在惶恐中承擔下責任。那時跟大家逐漸熟悉,人味有了,溫度有了,感情有了,小會就像一個『大家庭』,暖了每個人的胃,也熱了每個人的心。責任心產生了愛心,特別愛來小會,每次都有滿滿的收成。
「有時候出點小錯,都是可以被包容的,因為別人看到的是那一顆不變的真心。今天我已到『不逾矩』的年紀,與小會緊緊相連,分也分不開,就一起牽手努力實踐小會的宗旨和精神吧!
「有次與和為貴神父輔導談話時,他說現在雖求不到十全十美,但靈修生活就像爬樓梯,一階一階穩穩地往上爬。人生從來就不完美,若一味追求完美,實則人的本質是泥巴,就不要期待吹出一個玻璃瓶,也不要受不住有瑕疵,就想換一個,而要有耐心地燒,直到燒成一個陶土罐。人的缺點就像陶土罐上的氣孔,是生命的出口,讓自己喘息與成長,也讓別人感受到溫暖的人氣。」
~~李美達〈小會60週年〉
「我大一就進了聖母會,四年大學生活有雷神父在信仰上的指導,很多學長、同學的相伴,過得很幸福。
「大四時,了解到有神修小會這個團體,但那時好像還不夠資歷加入。那時的小會會員,如丁大哥所言,都是各方神聖,我只有遠遠尊敬。
「我是楊莉莉的小跟班,但是只跟到聖母會。後來我進小會,在多倫多的莉莉姐也經常來信鼓勵。
「到了美國,就感到在信仰路上的寂寞。1974到芝加哥,先認識傳海少華夫婦、河北姐,還有當時還住在威斯康辛州的文森大哥,都是小會的前輩。由於河北姐的鼓勵,我就進入了神修小會。後來建德瑞蘭也搬到芝加哥,那時的我們好熱鬧。 「當時,只覺得小會是個類似家庭的團體,我們有信仰,一心仰望天主基督,在天主教會中一起成長,感到滿足。
「直到這幾年,想更了解『神修小會』和別的天主教團體有什麼不同?當初幾位姐姐在五十七年前成立時,是想以『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為宗旨。我就一直琢磨著,我們做到了嗎?
「建德的這段話,最觸動我:『我們在小會內,無論是自己個人的事奉工作,或是團體工作,我們都是一樣的投入。只是在從事福傳的當兒,我們更注意到我們如何傳達出反映現代華人生活的福音來;當我們努力建立華人基督徒團體的時候,我們更注意到什麼是現代華人基督徒的特色。』
「我一直想我該怎麼做? 尤其在國外,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有宣揚中華文化,例如中國山水畫、中國食物、中式衣服、對待子女教育方式與美國人不同等等,但是這些好像不能拿來傳福音。
「我的結論是:希望有人教我如何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如何在美國以中華文化促進更公義和諧的社會。」
~~杜曉雲〈說說我如何進了小會?〉
「2021年十月二十三日是我的一個大日子,這天我成了神修小會的初獻會員。因為疫情、小會教友在zoom上開創默觀練習的新天地,提起來首先要感謝我的姐姐,北美分會主席曉雲,是她帶領我進入默觀祈禱室,讓我面對一群可愛的面孔,由陌生成為熟悉。對小會更是由一無所知,慢慢昇起敬畏之心!短短二十分鐘的靜默,雖然幾乎都是思緖橫飛,難以入定,但是默觀練習後的分享時間,大家踴躍地發揮心得,有些言論也總能打動我心。還有每月一次晚上的玫瑰經、聊天室、讀經等活動,都讓我在枯燥的生活中尋到了歡樂!
「我是家中最後一個領洗的,初中時父母帶我們上教堂,週末有人來家中跟我們講道理,我一聽道理就想睡,那個年齡有點倔,不肯跟著家人領洗,我父母都很開明,也沒有勉強我。事後我想他們是牽掛在心的。多年後我住在通化街的一個修女院大約四個月,在那裡我愛上了一群可愛的修女,還有她們收養的一群山裡來的女孩子。修女們多半來自法國,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可愛的老小孩,簡直是一群天使!唯一一位中國李修女管我們的生活起居,週末給我們講道理,風趣而幽默,什麼問題都可以問,擴展了我的天空。我終於在聖誕節前,在通化街教堂領了洗,那年我十八歲。全家都來觀禮!我這隻迷途的羊終於被天主揀回槽了。
「來美國近半世紀,顛沛流離,忙工作忙家庭,除了參加主日彌撒外,沒有教友之間的互動。如今到了『從心所欲不踰矩』的高齡,跟天主見面的日子越近,就越渴望得到祂的垂憐。小會中不乏飽讀聖經且能發揚光大的人才,很喜歡聽他們的論經教誨,雖然有時候會跟不上,領悟不了,可是我看到了有光的方向指引著我的未來,百川聚來的一泓深潭,充沛的聖神活水,浸潤著我的心靈。這是天主的恩寵,我當珍惜。」
~~杜曉峯〈神修小會與我〉
「當曉雲姐問我:『要參加複獻嗎?』頓時在心中問自己:『我能嗎?』初獻之後,我好像沒多大成長,也不努力,對自己有太多的不滿意,複獻之事也就在心中擱了下來。今天重讀當年初獻時所寫的心路歷程,看到自己寫的幾點:
「1.天主要我們傳播出去的愛,就在小會的弟兄姊妹之間交流。無形中流露出,在世上生活如同在天主大家庭的一員,是未來大家庭的延續…
「2.弟兄姊妹是天主葡萄園內的肢體,大家在自己的崗位默默耕耘,傳播福音的種子。…
「3.肢體之間的扶持與共融…
「我發覺自己當初是多麼有理想,多感動小會會員給我的溫暖。一個不擅言詞,也比較安靜的人,在與小會家人交流中,我像是沉在水下的潛水艇,又像是旁觀者,但溫暖是可以感受到的。那是家人的感覺,是一種歸屬感。其實我是可以融入這個家庭中的,我是家人,小會是一個讓我感到自在的地方。
「但是我又覺得自己仍非常渺小,我能貢獻什麼?我能成為別人的一份禮物嗎?我能成為天主的工具嗎?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為天主葡萄園中的枝條,然而目前的我仍然裹足不前,感到茫然,雖有滿腔熱血,卻又有無力感。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天主的好僕人。
「2020年春天突發的一場浩劫,我們全部都被放在暫停鍵中,生活變得非常沒有安全感,也不知道這暫停要持續多久?…因著科技的進步,Zoom 平台成了我們之間交流與共融的地方,各種活動陸續在網路展開,給我更多機會參與小會的活動,主內的肢體之間能相互支持,…能依然保持信心…,把我們之間的距離都拉近了,…小會內兄姊們豐富的人生經驗可以分享給新進家人,可以讓新人從中看到方法,得到鼓勵與方向。
「十月十一月份,美台兩地的共融營都在線上舉行,參加過後領略到:門雖關了,可是天主卻把窗戶打開,讓我們看到了:大地因沉寂而無人煙時,其實工作正在靜悄悄的進行,花開了,草綠了,果實纍纍,原來外面仍有一番風景。
「台灣的各分會,常辦一些非常實用的課程,我建議:如果小會能把各分會的課程、時間、Zoom ID放在神修小會平台上,讓需要的家人去參與,也可藉此認識一些遠方不認識的家人,彼此交流學習。 「因著愛,我們有了小會團體,我第一次接觸小會團體時,就覺得非常震撼,因為小會能集合那麼多菁英,且傳承了六十年,這是多麼值得稱許的事。
「為那些正在找尋一個團體的朋友,小會或許是值得一試的地方,因為他們能在這裡找到歸屬感,找到 『家』,找到支持與理解。
「以前的我,以為自己可以做很多事;現在的我,發現自己其實只能做很少的事,但是也學會了換位思考及認識真實的自己,雖然覺得自己好像是一無所長(ㄔㄤˊ )及一無所長(ㄓㄤˇ ),但是我仍願意往前衝,與小會的弟兄姐妹一路前行!願大家共勉,齊心前進,為基督信仰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
~~李淑媛〈我如何進了小會?〉
「神修小會這個名字對我並不陌生,因為我的大哥羅文森和我的大姐羅貞德都是小會的會員,但我從來不知道這個團體是做什麼的?也從來沒問過我的兄姊。猜想大概也就是一個類似基督生活團的團體吧!不過從這個名字看來,應該是一個很注重靈修的教會團體,但是看看一些小會的會員,也不覺得他們的靈修有多高,有的從不查經,甚至連玫瑰經都很陌生,只知道小會會員隔一段時間會聚在一起吃飯聊天,但是看不到他們在教會內或教會外為天主做什麼工作。所以對這個團體坦白說沒什麼好感。也曾經有人問我要不要加入小會?被我一口拒絕。
「去年疫情期間,芝加哥老友杜曉雲,也就是我們現今北美分會的主席,問我有沒有興趣參加國畫班?我一口答應,參加後才搞清楚班上的成員,除了幾位,基本上都是小會的會員,教課的老師—周文漣,更是小會的前輩。從這裡就開始慢慢接觸到更多的小會會員,也加入了小會不同的Line群組,包括由秀萍帶的『默觀祈禱』,漸漸的對小會及其成員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才發現小會並不是如我過去所想的:是一群人在搞小團體,吃吃喝喝,對外不發揮任何作用的團體;而是一個成熟的團體,雖然不像聖母軍有很顯著的指定工作,但很多小會的會員在教會及社會上都在發揮了小會的宗旨精神。而真正讓我改變心意願意加入小會,是看到大家對利利的愛心,雖然這些人的名字,包括利利,對我來說都很陌生。但是小會成員真正讓我看到聖經上耶穌所說的『你們為弟兄姊妹中最小的一位所做的,就是為我做的!』這樣一個愛的團體,還有什麼好猶豫的呢?所以當曉雲再問我要不要參加小會時,我就欣然答應了!謝謝曉雲對我的愛心和鍥而不捨的耐心。也謝謝各位前輩們的好榜樣,我還有很多要跟各位學習的地方!」
~~羅慧敏〈我為什麼加入小會〉
「話說從頭,念小學時曾參加比利時籍蘭寧神父的幼童軍,活動地點就在震旦的地下室。小會會員知道杭州南路震旦地下室的大概不多。因此。我對震旦中心還蠻有感情的。服兵役前,常常參加彭蒙惠傳教士在大直的空中英語教室,後來在她那兒決志信主。服役時,曾經有一些不愉快的經歷,退伍後,覺得自己像是一隻無頭蒼蠅。有許多問題在空中英語教室並未得到合理的解釋,於是想到了震旦。另外一方面,當時在Birmingham的姊姊也建議我去震旦。於是我去震旦尋找高人,幸運的發現了一位姓雷的老外,以後就定時去了震旦,直到出國。
「我是在震旦,聽雷神父道理,受了雷神父的洗。當初雷公開始講《創世紀》,我聽得不知所以然。雷公又講了易經、老莊、道家等等,只差沒講甲骨文。等我暈頭轉向之後,雷公又拿了聖經,每個星期跟我講解舊約、新約,我又茫茫然一陣子。然後,他要我參加由于中主持的『大活泉』。在我領洗之後,雷公要我去小會去參加『加強班』。我在小會見到了黑大哥、偉特兄等許多小會的前輩。領洗後隔了幾個月,我就辭職赴美念書。有一年雷神父來美國,到了Houston,本來想去看他的,由於我當時開的是一部八大汽缸的超齡老車,路也不熟,想一想,就作罷了。但是每年會寄聖誕卡問候雷公。
「時光荏苒,一晃三十八年過去。大約是2020年四月底,無意中從 Youtube 看到《黑幼龍教你如何慢養小孩》的視頻,於是在卡內基網站找到了黑大哥。同年五月初,建德兄寄了小會總會網站與共融園地最新貼文的 email 給我。後來,建德兄和于中把我加入了小會的 LINE 群組。今年曉雲主席問我要不要初獻?於是我又回到了小會。在這裏要謝謝黑大哥、建德兄、 Wendy、著釧表姊、曉雲主席,于中、 還有其他的弟兄姊妹。」
~~侯振中〈小會與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