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範疇的聖三幅度

吳伯仁神父

關鍵字:

本地化、聖三論、位際範疇、一體範疇

(編者按:相對於基督宗教傳統的「位際範疇」,張春申神父說:「『一體範疇』是中國文化的特性,表達天人之間的基本方式是『合』,『無間』,『一體』。天的生生之德流行萬物,遂成宇宙。我們託足宇宙中,與天地和諧,與人人感應,與物物均調,無一處不隨順普遍生命,與人合體同流 。」 )

方氏藍圖的「隱藏的神」或「玄之又玄的奧秘」,可以比作「隱晦的父」; 「神人」、「最真實的實體」可以比作顯示父的「子」或「聖言」;藍圖下迴向指出的這位至高神明,以其「神性」或「精神力量」貫注在人及萬物上,且內在於人和萬物,可以比作「聖神」。這「精神力量」使人不斷地往上提升和超越,就如同聖神在人身上發揮作用一般21 。

方東美指稱「神」是「一種精神,充滿了無限的愛,將宇宙萬有消融於愛的汪洋中」;換言之,「愛」是神的本質23。這正與新約若望宗徒傳統稱「天主是愛」相符合。這愛具有聖三的幅度:「天主是愛。天主對我們的愛在這事上已顯示出來:就是天主把自己的獨生子,打發到世界上來,好使我們藉著他得到生命」(若壹四 8-9);「因為天主是愛,藉著所賜的聖神,已傾注在我們心中了」(羅五5 )。換言之,父是愛的根源;子是這愛在歷史中的彰顯;聖神使這愛進入人的心中,使他有能力體驗及回應這愛:「我們所以知道我們存留在他內,他也存留在我們內,就是由於他賜給了我們的聖神」(若壹四13 )。因此,救恩史是具有聖三的幅度,透過「天主是愛」的三個幅度,找到了表達聖三奧蹟的一體範疇。

拉內談論天主本身是無限「奧秘」時,指出這「奧秘」既是超越又是內在的;既是居住在不可接近的光明中,隱晦不可知的;又是內在於世界,是人與萬物存有的根基。拉內指出奧秘的自我通傳是藉著聖言和聖神完成的23 。這表達出父才是最終的奧秘,聖言和聖神便是奧秘自我通傳的媒介。即使在自我通傳時,父仍保持身為奧秘的特性,與世界保持距離,同時臨在又是疏遠。父自我通傳於人,但祂本身又遠超過人所能測度。子透過降生奧蹟成了血肉,居住在人間,圓滿地啟示父,但父仍是不可窺見的:「從來沒有人見過天主,只有那在父懷裡的獨生者,身為天主的,他給我們詳述了」 (若-18)24 。

父既然是一切事物的最後根源,也是子和聖神的根源。子和聖神彰顯父,但父本身卻是絕對隱晦和沈默的。因此,黃克鑼認為聖三神學的「父」與「子」和《道德經》的「無」與「有」頗有相似之處25 。老子的「道」既是「無」,也是「有」。「無」格外表示「道」隱晦的一面:「道隱無名」 ( 《道德經》四十一章)。然而,「道」又蘊含著無窮的生機,可以創生和表現於萬物,因此「無」表達「道」的無名、無狀;「有」形容「道」向下落實時,介於無形質與有形質之間的一種狀態。這相對應於「父」本身不受生,是沒有根源的根源,因此天主的不可知性格外屬於「父」。所謂「隱藏的天主」;「子」卻是顯示父的肖像,和啟示「父」的聖言:「祂是不可見天主的肖像,是一切受造物的首生者」 (哥一15) 。父生子,並藉子創造萬物。這過程可比作《道德經》所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道德經》四十章)26 。「道」既自「無」而生有,又生萬物,但仍不失其為「無」之特性。同樣,父通過子把自己顯示於萬物,但父本身是一個隱晦的奧秘。

這不可言喻的奧秘與《道德經》的「無」很相似,但也有不同之處。一般認為老子的「道」是無位格的,一切聽任自然,但父卻是有位格的神,對人類和世界懷永恆的救恩意願和計劃,又不斷在歷史中實現這愛的計劃。雖然道法自然( 《道德經》廿五章) ,老子又以「德」來表達「道」對萬物的照顧27.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有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道德經》五十一章)

 

「道」創生萬物時,本著不佔有,不主宰的態度;同時以「德」表示「道」對於萬物的關懷與照顧,扶助萬物發芽滋長。「德」的溫柔體貼,可比作母性。其實,《道德經》也多次以母親的圖像形容道28。「道」既具有母性,是否「道」真的沒有位格?大概老子無意論此問題,他所關切的是道法自然,不有、不恃、不宰的基本態度吧。總之,這「道」的溫柔關懷的母性,也可與聖經舊約以「母親」來描述天主的慈愛相呼應29 。

谷寒松指出,道家太極圖的思想:陽、陰、合,可以完美地傳述基督宗教的三位一體:父、子、聖神。此一類比如下30:

 

「太極的整體就是無始無終、永遠現在的唯一天主。陽一象徵父愛的給予者,代表陽剛之愛,但在陽剛中也抱陰柔,即在愛的給予中接受。陰一象徵于愛的接受者,代表陰柔的愛,然在陰柔中也合陽剛,即在愛的接受中有給予。因為愛與被愛、給予與接受原是一個奧秘的兩面,是一個互動的生命,沒有陽也就沒有陰,沒有陰也就沒有陽。陰陽是相生相成的,父子的關係也是相生的。陰陽交合的動力一天主第三位聖神的象徵,是愛的奧蹟合一的面目。在陰陽互動的過程中,萬物化生,『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四十二章),表示陰陽為一切生生的本源,是萬有生命的兩個原理。為此,我們可以說,在萬物內都存留著天主聖三的痕跡,天主寓居在整個的宇宙中。」

 

不僅如此,谷寒松進一步從聖經的傳統,指出天主的存在是超越性的,超越時間及空間的有限。祂是無限的,因此人不能用人間有限的性別來約束祂31 。簡言之,父是陽一絕對的給予者,是無限根源的根源;子是陰一愛的接受者,是有根源的根源,子由父而來,也要回到父那裡去;聖神是合一陰陽相交合一的動力,使相愛的雙方結合成為一體。然而,這分別並不是絕對的,因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是相生相成的,彼此滲透交i容,又各自保持獨特的自我。父子在互愛的交流激盪中,蘊含著合一的動力一聖神,趨向完全的共融。

總之,基督宗教的聖三神學指出這不可言傳的奧秘包含父、子、神三位。父是奧秘的最後根源,是沒有根源的根源,亦是自我通傳的根源,也是子和神的根源。換言之,子和神的作用是把這奧秘的內涵在歷史中顯示和通傳給世界。父是奧秘的本身,卻是絕對障晦和沈默的,具有無名無狀、不可言喻的特性。

對於中國本位化聖三神學的探討,透過方氏藍圖的「神人」、「上迴向」與「下迴向」、道家的「無」與「有」、中國的「氣論」以及太極圖「陰」與「陽」的類比與探討,以中國人可能接受的方式展現出來,但有關對基督的理解、原罪、死後永生,以及人類救贖的課題,仍存在著基本的差異,值得雙方更進一步的深思。

21 黃克鏢,〈從人的超越看人與神的關係一拉內與方東美對談〉,胡國楨《拉內與中國》384 頁。
22 方東美, 〈從宗教、哲學、與哲學人性看「人的疏離」〉《生生之德》, 327 頁。
23 Trinity, pp.91-99.
24 黃克鏢, 〈從道家的「無」談聖父) 《神思》 39 ( 1998) ,56頁。
28 例如:《道德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一章);「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廿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五十二章),參照同上, 1 、171 、443 頁。
29 黃克鏘,〈從道家的「無」談聖父〉《神思》39(1998),56~57頁;M. Hebb1ethwaite 著,黃美基譯,〈天主的母性〉《神學論集》62 期(1984冬)623~624 頁。
30 谷《天主論》358 頁。
31 谷寒松、蔡愛美, 〈牧靈中的天主一我們的大父母> ((神學論集》121 期( 1999秋) ,431 頁。

 

本文轉載自吳伯仁著《拉內神學的靈修觀》第十五章〈中國靈修的未來途徑〉第三節,輔大神學叢書77,臺北光啟文化,2007年5月

回《信仰與文化》首頁

回《文化福傳》首頁

留言

防止廣告請回答:天主是幾位一體?(一個字:中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