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的信仰之路看青年福傳

林立泰

關鍵字:

信仰、青年福傳、生活典範

從自己慕道、受洗、開始固定的參加主日以及教會的各個團體活動以來,其實並沒有太長的時間。但就在這不太長的時間裡,發現幾乎教會的所有人都在積極推動同一件事,那就是「青年福傳」。不管是小會的青年組、同溫層,或是各個聖堂各自的福傳團體與活動,無不是為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走進聖堂,好讓基督的福音能夠隨著時間傳得更廣、更遠。然而所有努力及準備都遇到了相同的課題:到底怎麼做才能夠吸引到年輕人?

而在開始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回頭說說自己的信仰之路。雖然在三代教友的家庭長大,從小唸的也是教會學校,但其實從離開校園的那刻開始,我的生活與教會也已漸行漸遠……;其中第一個問題就是因為「沒有夥伴」。信仰的夥伴,狹義一點來看,就是一起進教堂的夥伴。以前在學校每個禮拜都會有彌撒,為了躲掉早自習的小考,就會乖乖去參加彌撒;經過好朋友的教室,還會相約一起去!但離開學校後,沒有了早自習測驗,當然也不會有好朋友約你一起按時進堂。姑且不論有沒有人邀約,當連自己都失去了進堂的動機時,進堂的動力就相對顯得非常薄弱。

廣義的說法,在真正踏入社會以後,每個人都不斷想要讓自己融入既有的團體。公司的同事也好,朋友和同儕也罷,社會上大多數的人其實都還是追隨著傳統的民間信仰:不管到底自己信不信,初二、十六好像就要拜一下土地公,普渡跟尾牙的時候也要擺一桌出來求個安心,運氣不好的時候就去廟裡燒個香,遇到問題的時候,就去求個籤││「因為大家都是這麼做的」,也就從善如流。但從來沒想過,為什麼不靜下心祈禱就好?為什麼不試著進堂去找神父辦告解、聊聊天?有差不多廿年的時間,我的信仰就是這麼隨波逐流;即使從小基督在我內心播下的種子,早已扎根,但在它遲遲未發芽之前,我還是就這麼晃蕩,順著自己的際遇,為「信仰」兩個字找答案。

雖然如此,我始終相信冥冥中,一切皆有祂的安排。慶幸的是,在流浪這麼多年之後,終於能夠回到主的懷抱。然而在真正走入教會後看到的,就如同一開始所說,現在的教會正為了青年福傳傷透腦筋。積極的神父總是想盡辦法,留住走進教堂的年輕人,堂區熱心的長輩教友也努力帶家中的第二代、第三代參加活動;更有甚者會主動和學校及青年團體接觸,希望透過他們帶進更多的年輕族群。然而主日彌撒裡常見的,卻仍是那幾張熟悉的面孔。

去年,我參與了「同溫層」一部分的活動,也受到本堂長安堂的長輩教友邀請,加入「小德蘭之友」。兩個團體其實並不多,但同時還要兼顧自己的工作、家庭及生活,倒也讓自己不由得想喘口氣。看看自己的參與度不免有些心虛,但經歷了這段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時間,多少還是有些感觸。究竟大家對「福傳」這件事,懷抱著怎樣的期待?或是設定了怎樣的成果目標?又應該怎麼做,才能夠達成?

隨著自己過去一路走來的際遇,心中忽然有種感觸:福傳這件事就像「大仁哥」。相信很多人看過「大仁哥」的偶像劇:大仁哥一直默默陪在程又青的身旁,多年以後,程又青才發現早已少不了他。福傳,不就是這麼回事?身為一個教友,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把信仰與福音落實在生活中;表現在別人面前的,是我們身為一個教友的自信與驕傲—你們應勇敢堅決,不要害怕,在他們面前,也不要畏懼,因為上主你的天主親自與你同行,決不拋棄你,也決不離開你。(申卅一6)要讓身邊的人感覺到,因為有信仰,我們的生命是如此充實而美好。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的母親就是我信仰生活中最好的典範。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從小到大,我始終覺得母親活得很「辛苦」;她的責任感讓她放不下身邊所有人,夾在每個人中間,努力讓這個家能夠順利運轉下去。其實她大可以自私一點,讓自己輕鬆一點,很多事情即使無視於它,世界依然會照常轉動。但她始終選擇積極面對,只因為她想保護好身邊的每一個人。而這一切動力的來源,都是出自於她的信仰:早晚讀經、按時祈禱、有空就進教堂、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奉獻。她當然有很多煩惱,可是她始終不會表現出失望或沮喪,因為信仰給了她力量,讓她相信,天主在一切之後,有著更妥當的安排。

正因為有這樣的典範在我身邊,在我自己遇到人生的大低潮時,我知道自己還有天主可以依靠:追隨母親的腳步,追隨她的信仰與生活方式,我對生命的疑問,自然找到答案。她從來不曾主動叫我去領洗,她只是忠實地把一個教友該有的樣子表現出來;而我花了許多年四處流浪,想尋找信仰的真諦,到頭來才發現,原來祂一直在我身邊。這不就是「福傳」最自然的樣子嗎?  

轉載自《心泉》第97期(2019年6月)

回《信仰我見我思》首頁/font>

回《文化福傳》首頁

留言

防止廣告請回答:天主是幾位一體?(一個字:中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