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存在嗎?」和年輕人談信仰與宗教問題

James Martin, S.J. / 安 翻譯

關鍵字:

年輕人、信仰、宗教、世界青年日

當我問一位為高中生服務長達數十年的耶穌會朋友,在信仰方面,年輕人最常問到的問題是什麼時,他說:「誰在乎呢?」我嚇了一跳說:「什麼?」他笑著說:「對不起,我不是說對你的問題我不在乎!我是說,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信仰和宗教是無關緊要的。因此,主要問題不是天主教裡的某些問題,而是對整個信仰議題沒有興趣。」

許多年輕人不會想到天主,也不關注宗教。當宗教的議題被提到時,他們說的是信教的人是多麼糟糕:心胸狹隘、歧視厭惡女性、恐懼仇視同性傾向等等。因此,為了準備寫這篇文章,我請教了從事青年事工的朋友,也跟一些年輕人談過話,想來回答一些最棘手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我整理出了七個問題。問這些問題的人,有些是對信仰沒有把握,有些是對宗教無法肯定,還有一些已經是信徒、但在信德上有所掙扎或是不知如何融入教會團體的人。底下就是這七個問題。

1. 誰在乎?為什麼要關注信仰這個議題?為什麼關心有沒有神?

有一次,我和一些耶穌會朋友一起度假,在海灘上散著步。處身在如此的良辰美景,我感到心曠神怡。可是一轉念,突然有個感慨:世事也不過如此嗎?許多時候,我們都會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渴望,感受到自己的不足。我們可能將它歸因於貪婪,例如「我想要擁有比現在更多的東西」。但它也有更深層的一面,人們渴望知道這一切的意義是什麼。

這種渴望,是連你那些不信教、不可知論者或無神論者的朋友也可能承認會有的。他們不時會想,引用一首 20 世紀 60 年代的老歌,「那就是全部了嗎?(Is That All There Is?)」,換句話說,「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為什麼連無神論者和不可知論者都會有這種感受?這樣的渴慕是哪裡來的?

聖奧斯定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他說:「主啊,除非安息在你內,我們的心不得安寧。」那種渴望,那種追求更深入的意願,那種對完成的追求,就是我們對天主的渴望。至關重要的是,這也是神呼召我們的一種方式。我發現對人們有助益的一件事就是問他們:「你是否想過,這種想要知道更多、了解更多、成為更多、活得更充實的願望,其實就是對天主的渴望?」

如果天主不將這種渴望放置到我們內心,祂還會用什麼方式呼召我們呢?幾年前,在一所避靜院的牆上,我看到一塊牌匾,上面寫著:「你所尋找的,正在尋找你。」所以第一個問題「誰在乎?」的答案是:「如果你捫心自問的話,你會在乎的。」同時,天主也關心著你,因為你有想要完成、滿足、實現的渴望,就是你對天主的渴望,而你對天主的渴望,也是天主對你的渴望。

2. 天主存在嗎?

如果我們要討論「常見問題題解」,我們就必須討論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天主存在嗎?」當然,一個令人完全滿意的答案並不存在,也沒有無懈可擊的證據來證明天主的存在。聖徒、神學家和其他思想家多年來一直在努力思考這個問題。如果真有無懈可擊的證據,所有人都早已相信了。

讓我分享一下當我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我是如何回答的。如果一個人對哲學或神學持開放態度,我經常會提出在我的學習哲學的時候,一個讓我止步不前的問題:「為什麼有一些東西存在,而不是什麼都沒有?(Why is there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 at all?)」這通常會引起人們的思考。然後你可以像亞里士多德那樣問:「難道不需要有什麼東西來引發這一切的嗎?」即使你相信「大爆炸」理論,當那難以想像的密集物質爆炸出宇宙來時,你也不得不問:「那些難以想像的密集物質從哪裡來?」理解因果關係的人類大腦,經常會被這個問題所激發而努力去思考。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說,必須有一個「無因的原因」。

然後我可能會試著用聖多瑪斯·阿奎納(St. Thomas Aquinas)的解釋,他借用了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而主張「設計論」。如果你在海灘上散步時發現了一個手錶,你會認為是有人製造了這個手錶。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觀察到宇宙的複雜性,你就會假設有一個創造者。當然,你可能說世界和宇宙都是隨機概率的結果,但如果你看到一隻海鷗在海面上翱翔,就像我前幾天看到的那樣,對我來說,這就表明了某種創造性的意圖。

但大多數人並不相信哲學論證。所以我嘗試從其他地方開始:他們自己的經驗。

我首先詢問他們是否曾經有過一種似乎來自自身之外的體驗。一些在無意中讓他們感到驚奇、敬畏、觸及內心深處的東西。如果以友善的方式提出這個問題,大多數人都會回答:「是的。」一位年輕的演員告訴我,有一天他在倫敦,當陽光輕灑在他身上時,他驟然有一種感覺:他所在的地方、所過的生活、所做的事業都是恰當不過了。像人們經常說的那樣,他說這樣的感覺是來自他自身之外的。我就說:「你經常思考天主的問題,那你有沒有想過,這是天主向你伸手呼召的方式?」

他的信仰之旅就此展開。

那麼,對我來說,回答這個問題的一個有用的方法,就是幫助人們看到天主已經碰觸到他們了。因此,傳福音往往不是把神帶給其他人,這有時確實是必要的,而是幫助人們更能看到神已經在他們的生命當中。

3. 為何我還需要宗教?

這時有人可能會說:「好吧,也許我相信天主。但是沒有宗教(不加入教會)我就不能幸福嗎?我的意思是,宗教有什麼用呢?誰需要所有這些教規?從宗教以外的各種地方,我都可以獲得種種幫助。那麼誰還需要宗教呢?」

是的,沒有宗教你也能幸福。我相信你認識很多人,他們可能相信天主,但對參加任何形式的教會儀式絲毫沒有興趣,更不用說受洗了。

那麼為什麼你需要宗教呢?在這裡我想說明一下「信仰」與「宗教」的區別。信仰是相信有神;宗教是相信天主是團體的一部分,與其他信友一起相信、一起敬拜、一起走信仰的旅途。

現在很多人喜歡只是「天主和我」,這有它特定的吸引力。與天主建立個人關係並深入探索這一點很重要。這就是許多耶穌會靈修的主題:「如何體驗與天主一對一的關係」。

但這樣做有一個問題:作為社會性動物,我們自然希望與其他人在一起,即使有些困難。這就是耶穌召集一群門徒聚集在一起的原因之一:不僅是為了他自己的友誼,而且因為他知道門徒們需要彼此。

即使一些像音樂會或體育賽事這樣簡單的事情,你也會發現我們被吸引在一起。一個人聽音樂固然很棒,但和朋友一起聽音樂會時不是很不一樣嗎?自己慶祝生日固然很好,但與朋友和家人一起慶祝不是更好嗎?我們是社會動物。看,你們都來參加世界青年節了!你原本可以待在家裡,只看直播,對吧?所以「天主和我」的說法否認了需要共同體存在的現實。

用保祿會的創始人、赫克神父(Isaac Hecker)的話來說,宗教可以幫助你建立聯繫,但也可以幫助你「改正」,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被改正」。因為如果只有你和天主,那麼就沒有人可以向你提出質疑。比方說,你已經認定忽視窮人是可以接受的事。正如 E. M. 福斯特的小說 “Howard‘s End”(《綠苑春濃》)中的一個人物所說的:「窮人就是窮人。人們固然為他們感到難過,但事實就是如此。」然後就沒下文了。

宗教會幫助你糾正這一點。在教會團體裡有一個完整的傳統來反對這一點。不僅耶穌在福音書中明確告訴我們要幫助窮人(瑪竇福音廿五章公審判那一段最直接了當),而且還有天主教社會訓導的傳統,更廣泛地說,基督宗教社會正義的遺產。或者,在此之前,猶太教照顧寡婦和孤兒的傳統。更積極地說,宗教可以幫助你更加了解天主。因為天主不僅僅在你身上工作:天主也在團體中工作,這個團體正如我們天主教徒所說的,是天主子民的團體。

信仰需要團體的原因還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看。我曾多次帶團前往聖地朝聖,我們參觀了耶穌出生、生活、傳教、治愈、死亡和復活的所有地點。看到耶穌親眼曾見的地方真是太神奇了——真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每天結束時,我們都會做一個「信仰分享」,我邀請大家描述當天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些有意義、有趣或重要的事情。令人驚奇的是,人們的反應差異很大。一個人發現加利肋亞海上的日出是多麼令人感動的經驗;另一個可能會說:「無聊。」在這裡你可以看到聖神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工作著。

聖神在人當下的狀況裡碰觸人,不同的事感動不同的人。但如果只有你和天主,並且你不屬於一個團體,那麼你就會錯過所有這些不同的方式!你錯過了與他人信仰生活的連結,你錯過了以不熟悉的方式看到天主的機會,因此,你也錯過了以新的方式與天主連接的機會。

因此,信仰團體,也稱為宗教,有助於糾正我們(的缺失)並將我們聯繫起來。更基本的是,如果沒有宗教,你就會錯過有關天主或天主本身的一些基本東西,因為天主可以說也是一個團體。三位一體是一個愛的共同體,彼此相互關聯。因此,如果沒有團體,你就無法真正遇到天主。

4. 不是所有的宗教都一樣嗎?

或許你會說:「好吧,我猜想『參加一個信仰團體』這樣的建議是有道理的。但我為什麼要加入你的教會呢?所有的教會不都是一樣的嗎?我信哪一個,有關係嗎?」 儘管我非常支持宗教間交談以及普世合一運動,但在這裡,我想說,參加哪個教會,確實很重要。讓我們從基督宗教開始談起吧。

基督宗教有什麼不同呢?首先,它與世界上其他宗教不同,基督徒對天主有一個特定的想法。我們將天主視為「有位格」的神。天主是一位關心人類「救恩史」的神。

聖依納爵的《神操》是一個為期四個星期、默想基督生平的退省。做《神操》退省的時候,依納爵邀請我們回到耶穌要來世之前的那個開端:他要我們想像天主聖三——聖父、聖子和聖神——俯視地球並看到每個世人的需要;依納爵要我們想像:天主聖三看到一些人出生,另一些人死亡,有些人生病,另一些人健康,有人歡笑、有人哭泣。但總括而言,人們需要有外來的救助。天主聖三決定派遣祂們的第二位耶穌基督成為人類的一員。

當你參觀白冷城的聖誕教堂時,您必須通過一個相當奇怪的開口進入。教堂的入口原本很大,大得可以騎馬進去。後來因為有敵人不斷的入侵,為了保護教堂,門口被封鎖了。如今也只有四尺左右的高度,必須蹲著或跪著才能進入。所以這個入口被稱之為「謙卑之門」。

現在那扇門通常被視為人們應該謙卑的提醒。但我也想到天主的謙卑,祂選擇成為人類,選擇成為我們中的一員,顯示天主是多麼愛我們。所以,我們的天主並不是一個遠不可及、漠不關心的神。

現在我們終於談到了耶穌。因為歸根結底,基督宗教並非一整套的守則和規矩,也不是哲學或神學命題,當然也不是與其它宗教爭論哪個更好。都不是,基督宗教要談的其實就是一個人:耶穌。當然,制定規章制度也很重要——任何人類組織都需要有它們。你們中有人住過校外沒有規定的房子嗎?甚至世界青年日也有一些規則;更重要的是,我們生活需要有一個道德準則。但是,歸根結底,我們的信仰重點不在於一系列的法律,而是關於「相遇」、與一個人的相遇:耶穌基督。基督宗教邀請我們來認識他,讓他也認識我們,並邀請我們跟隨他。不僅僅是崇拜他,更重要的是,跟隨他。其實他從未叫我們崇拜他的。

5. 耶穌是誰?

大多數人會說:「好吧,我佩服耶穌這個人,佩服他的善心等等。但是要說他是神的兒子,我就無法接受了。說什麼他既是完全的人又是完全的神,這是個什麼說法?算是什麼邏輯?」

我第一次去聖地,是為寫一本書去收集資料。當時的目標之一是去一個很特別、叫「比喻灣」的地方。當我還是一名耶穌會初學生時,讀過耶穌在加里肋亞海的「比喻灣」上了岸邊的一條船,人們把船推到水中,好讓耶穌向岸上的人講道。耶穌在那裡講了一個天國的比喻,他說,就像土壤有肥沃貧瘠之分,人們接受福音的程度也不一樣。有的人像石礫地,種子不能紮根;有的人像長滿荊棘的土壤,財富的誘惑使種子窒息;有的人像肥沃的土壤,福音的種子就紮了根。

這段經文曾經讓我有些困惑:耶穌為什麼要上船?這麼做他不是更遠離了人群嗎?初學後過了幾年,我和一些耶穌會士一起度假,我們住在一個靠近小港口的房子裡,房子距離岸邊大約有一英里,但是我可以聽到船上所有人的談話。我把這個新發現說了出來,一位同伴回答說:「哦,是的,聲音很容易在水面上傳播。這就是為何耶穌常常在船上講道的原因。」我覺得這很有意思,它提醒我,有時福音書裡你無法「理解」的事情,往往在現實生活中可以找到解釋。

在我們的朝聖之旅中,經歷了一些陰差陽錯之後,我們終於找到了比喻灣,就在葛法翁郊外,福音書描述耶穌在那裡用比喻講道。當我站在那裡時,環顧四週,我看到了巨大的岩石、荊棘叢和肥沃的土地,就像比喻中的那樣。我這才領會到,當耶穌講這個比喻時,他並不是在談論一般的岩石,也不是一般的荊棘叢,而是在這裡,就在人們眼前的這些東西。我們有時認為神的兒子是受到天父的神聖啟發,他確實是這樣。但他也藉鑑了他的人類經驗。站在比喻灣邊,幫助我理解他是完全的人性和完全的神性。

納匝肋村莊外,步行約90分鐘,有一個名叫色佛黎斯(Sepphoris)的城鎮。納匝肋很小:只有兩百到四百人。相比之下,色佛黎斯是一個約有三萬人的大城鎮,在耶穌的童年和青年時期,黑落德王正在重建這座城鎮。它有一個可容納四千人的圓形劇場、一個王室宮廷、銀行、出售馬賽克鑲嵌墻飾的商店。今天你可以參觀廢墟並看到所有這些東西,你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富裕的城市。如果你想到耶穌從富裕的色佛黎斯走到貧窮的納匝肋,回到瑪利亞和若瑟身邊,過著非常簡樸的生活,很容易想像他一定想過:為何貧富可以如此懸殊,為何窮人的日子過得如此艱難?誰知道他在色佛黎斯看到的關於富人的事情, 是否會被寫入他的比喻之中呢?或者那個尋找丟失硬幣的女人會不會是他的母親?我們偏向於認為耶穌是完全神聖的,他確實如此,但我們忘記了他完全的人性經驗如何幫忙造就了他。

耶穌是誰?答案有很多:他是納匝肋的木匠;他是神的兒子;他是一個也累、也吃、也喝、也哭的人。他醫治了病人;他使人從死裡復活。他也曾感到沮喪和憤怒。他是天主聖三的第二位;是我們的救主和默西亞;死而復活的人;但他也是我們的兄弟、朋友和同伴。 耶穌會前總會長雅魯培神父曾被問到:「對你來說,耶穌是誰?」他說:「對我來說,耶穌就是一切!」在人們開始理解耶穌的人性之前,很難理解他的神性。所以通常我會從耶穌的人性開始,當人們開始了解他時,他們就會有幾分信任他。相信他所做的事,相信他談到的他自己的身份,他是神的兒子。但最終,完全的人性和完全的神性仍然是一個奧秘。這個「常見問題題解」,無論是否真的有題解,是值得我們終身去思考。

6. 為何要成為一個天主教徒?

所以也許你會說:「好吧,我可以接受耶穌是神聖的,我也相信基督宗教能夠讓我的生命更豐富。但是我為什麼要選擇天主教會呢?我怎麼會願意參加這個發生了這麼多性侵醜聞的教會呢?況且,在天主教會裡,女性不能成為聖職人員,別的基督教會就沒有問題,這不是明顯的性別歧視嗎?最糟糕的是,你們對待 L.G.B.T.Q 人們的方式,他們不都理應算是『失序(disordered)』的人嗎?」

這些反對意見——不是哲學或神學問題——是大多數人迴避天主教會的主要原因。坦白說:這些對性侵醜聞、恐同症、厭女症的本能反應並不是反天主教,而是表現出他們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誰不會被這些事情冒犯呢?正如教宗本篤十六世在 2010 年所說的,教會面臨的最大威脅,或者他稱之為最大的迫害,是來自「教會內部的罪惡」。在那十年之前,即 2000 年禧年,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請求天主寬恕教會曾經犯過的許許多多的罪行:反猶太主義,以及對其他宗派的基督徒、婦女、窮人等等所犯下的罪行。

除了這些醜聞之外,驅使人們遠離的還有其他因素:偽君子的主教和神父們,他們過著被認為是奢華的生活方式,對性、女性和LGBT 這些議題的看法落伍等等。然後我們也必須承認還有其他一些事情:有些神父、修女、修士、平信徒領袖、主教、各界的天主教領袖,說他們卑鄙也不過份。許多許多年輕人不想與天主教會有任何瓜葛,即使他們相信神和熱愛耶穌,即使他們也意識到參加宗教團體的必要性。

那麼,為什麼要屬於天主教會呢?好吧,讓我們從已經是天主教徒的朋友開始吧。為什麼你們會留下來呢?對我來說,洗禮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你受洗時,是天主指名召叫你進入教會的(God called you into the church by name)【註2】。即使面對這些醜聞,天主要求你留下來。這有些類似你的家庭,你的家庭並非十全十美,可能功能失調,也許真是一團糟,但它仍然是你的家庭你的家人,你愛它。或者也許這就像你的國家。如果你不喜歡總統、首相或是國王,那並不意味著你會收拾行李走人。況且,教會現在正需要你來幫助它改變和成長。如果當初天主呼召你進入教會,你現在怎麼能離開呢?最後,如果你是天主教徒並相信宗教,套用聖伯鐸的話,「我們還能去哪裡?」尋找一個沒有罪惡的宗教團體是一個徒勞無功的探索。所以留下來的理由之一是:天主要求你這樣做。

為沒有受洗的朋友,有什麼理由要加入天主教會呢?這樣子好了,你可以問問每年數以萬計加入教會的人,他們明知這是一個罪惡的地方,但也知道這是一個仍然在彌撒中你可以遇到耶穌基督,仍然在種種聖事中體驗到聖神,並且仍然在團體中認識天主是誰的地方。除此之外,人們加入的原因還有很多:為了追溯到不間斷的宗徒傳統、為了教會偉大的神學寶藏、為了許多修會的靈修傳統、為了天主教會的社會訓導、為了服侍窮人的工作以及許多其他個人的原因。因為在罪人中間,你會遇到聖人,無論是活著的還是死了的,並在他們的生命故事中與他們相遇。

社會學家安德魯·格里利神父(Rev. Andrew Greeley)曾說過:「我們使出渾身解數,要把教友們逼出教會,但他們仍然留下來。為什麼?」他的答案是:「故事」。首先是聖人和真福者的故事,正如一篇彌撒頌謝詞所說的,「我們在此塵世,渴望藉著他們的榜樣和代禱,克服我們的脆弱,靠著信德、欣然奔赴天鄉。」耶穌會神學家拉內神父(Karl Rahner)說,聖人們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作為基督徒的意義。但我們加入天主教會不僅是受了聖人故事的感召,也是因為我們教會裡許多弟兄姐妹們的生命故事,我們在他們身上與天主相遇,他們也引導我們走向天主。當我們開始認識教會裡的弟兄姐妹們,碰觸到他們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教宗方濟各所說的「相遇文化」,在我們面對面地聆聽他們的人生故事的當兒,我們就更進一步地認識天主。這也正是你們在世界青年日的活動裡所做的,這是我們教會的一環。

「從裡頭你才可以看得最清楚」,這是我聽過的最美麗的一個講道。教宗本篤十六於2008 年訪問美國時,在紐約聖博德(St. Patrick)主教座堂的講道中,他用彩色玻璃花窗的圖像來幫助我們理解:

「從外面看,那些窗戶陰暗、沉重,甚至有些鬱悶。但是一旦你走進教堂裡頭,那些窗子就突然鮮活過來;藉著穿射過的光線,它們展現出無比的輝煌。許多作家——在美國我們可以想到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都用彩色玻璃的形象來說明教堂本身的神秘。只有從內部,從信仰和教會生活的經驗中,我們才能看到教會的真實面目:充滿恩典,燦爛美麗,被聖神的多種恩賜所裝飾。由此可見,我們這些在教會共融中過著恩典生活的人,天主召喚我們去吸引所有人進入這個光明的奧跡。」

7. 如何祈禱?

我們大多數人都熟悉耶穌會「在萬物中找到天主」的理想。我也認為我們大多數人都很習慣在「聖體聖事和其它聖事中與天主相遇」這樣的想法,還有在人際關係、家庭、學校、工作、自然、音樂、藝術等等都可以與天主相遇。但在這裡我要談論的是與天主單獨相處的安靜時間。在這種方式的禱告中遇見神,或者讓神遇見他們,對有些人來說,是困難得多。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每個人都會祈禱。我怎麼知道呢?因為我們內心都有祈禱的渴望,這是天主放置於我們內心的,你渴望與神合一。我怎麼知道呢?例如,你們之所以來參加世界青年日,除了那些想在某一個神學課程裡得到額外加分的人之外,別的人來這裡,可能是想要與天主或耶穌共融、想要有更親密的關係。這些,同樣的,這也是祈禱的目的。所以祈禱的主要原因是天主呼召你去祈禱。

一個關於祈禱的重要見解是:祈禱有很多方式,沒有單獨哪一個才是正確的。任何能讓你更接近天主的祈禱,對你來說都是「正確」的。有些人喜歡聖依納爵式的默觀(想像式祈禱),想像自己處於福音場景中,或與天主、或與耶穌交談。有些人喜歡聖言誦讀,你可以誦讀聖經的某一段經文之後,加以探討反芻、並在心中默想。有些人喜歡意識省察,回顧天主如何的臨在於你這一天的生活當中。但是這些祈禱方式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材料過多(content-heavy)」。所以有些人喜歡像「歸心祈禱」那樣比較超脫的祈禱;有些人喜歡朝拜聖體;有些人喜歡那種重複誦念經文的祈禱,例如唸玫瑰經。而最好的祈禱方式就是任何能讓你更接近上主的方式。這就因人而異了。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題「常見問題解答」裡的「題中之題」,也是一個人們對祈禱最難理解的事情:「祈禱時應該發生什麼事嗎?」

當我還是一名耶穌會初學生時,會聽到其他耶穌會士說這樣的話:「在禱告中感覺天主是如此地親近。」或者「我感覺天主要我去注意這個。」或者,「神在禱告中對我說了這句話。」我不禁問道:「你們在說什麼? 難道我應該聽到什麼聲音嗎?或是我應該看到異象嗎?」當人們談論與神建立關係時,他們說的是什麼意思?讓我簡單回顧一下禱告時可能發生的一些事情。

首先,什麼都沒有發生。很多時候,禱告時感覺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你分心了,或者你睡著了,或者你的注意力分散了,或者就是……什麼都沒有。至少表面上是這樣。但是,任何與天主同在的時間都有轉換心靈的能力,雖然有時覺得枯燥乏味,這是很自然的。

但是有時確實會發生一些事情。假設你對生活中的某件事感到焦慮,而那天的彌撒福音經文是耶穌平息了海上風暴的那一段。當你閉上眼睛時會發生什麼?首先,你可能會得到一個領悟——你意識到,儘管門徒們很擔心,耶穌卻與他們同在船上。你開始思考,天主現在如何以你所忽視的方式與你同在。這是一個新的領悟。現在,請注意了:「這是天主與你溝通的一種方式」。當人們說他們在禱告中「聽見天主」時,這就是他們經歷到的方式之一。

或者你可能會充滿某種情緒。(繼續用前面的福音例子,)你可能很傷心,因為你覺得天主沒有跟你在小船上了。這可能是上主邀請我們對祂誠實表達感受的時候:也許你願意過一種更信任上主的生活,即使在風暴中也跟隨耶穌;或者你記得有一次當你害怕的時候,感受到天主與你同在;或者你可能感受到平靜安寧;或者一些單詞或短語浮上心頭——不是真的聽到它們,而是像你記起一首歌裡的歌詞那樣。所有這些東西——領悟、情緒 、願望、記憶、感覺、言語和短語——都是靈修導師們可能會告訴你,是天主在我們的禱告中與我們溝通的方式。它可能發生在朝拜聖體、念玫瑰經、依納爵默觀、彌撒後安靜的片刻、歸心祈禱、或在大自然中散步時。所有這些都是天主在禱告中「說話」的方式。

結語

這些是我最常聽到的「常見問題解答」。我希望它們能幫助你,或者在你與朋友交談時能有所幫助。但請記住,要把信念、信仰、宗教、基督宗教、天主教會以及祈禱這些事介紹給朋友,最有效的方式不是提供問題的解答,而是讓他們碰觸到一個人:耶穌基督。今天一個有效的福傳方法就是讓人們在你身上看到耶穌基督!你的實際生活就是傳福音的工具。正如亞西西的聖方濟各所說的,「要隨時傳播福音,必要時才使用言語(Preach the Gospel always, use words when necessary.)。」

成為你的朋友、家人和世界的基督吧!

【註1】英文原題是:“‘Does God exist?’ and other FAQs about faith and religion”。
【註2】作者耶穌會士馬丁神父(Rev. James Martin, S.J.)是作家,也是美國耶穌會《America》雜誌的特約編輯,本篇文章是根據馬丁神父在8月2日於葡萄牙里斯本世界青年日給的演講編輯而成的。
【註3】《依撒意亞》四十三1b:「你不要害怕!因為我救贖了你,我以你的名字召叫了你,你是我的。」

翻譯自《America》雜誌網誌版8月2日
https://www.americamagazine.org/faith/2023/08/02/faqs-faith-james-martin-245770

回《信仰與文化》首頁

回《文化福傳》首頁

留言

防止廣告請回答:天主是幾位一體?(一個字:中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