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環保、簡樸、神貧、我執、專注
去年參加「社會發展委員會」辦的「天地萬物研習會」,開始了解到環境已遭到嚴重污染、破壞,需要大家來共同維護。我發現要盡到保護環境的責任,必須先改變今天物質文明養成的生活習慣,重新回歸往昔那種自然簡樸的生活。
我從貧困的生活中長大,大學領洗後看一些聖人傳記,又很受他們神貧精神的吸引,常想學著放棄天主以外的一切;這使我對物質文明的一些產物興趣不大,而喜歡過一種自然簡單的生活。然而,台灣近年來的經濟發展,使人很重視提高物質生活的品質,我的生活常常與人發生衝突,或受家人、朋友的嘲笑,忽然在環保的呼聲中,從一個新的角度看到簡樸的價值,我心中有說不出的興奮。
回想長久以來實踐神貧逐漸摸索出的生活方式,有些實在跟環保的要求十分吻合,舉例來說:
比如,我不用化妝品,過去冬天為防臉皮發緊或嘴唇乾裂,早晨用肥皂洗臉後就擦一點油;後來我想出一個辦法,油也可以不用了:睡前用肥皂洗,睡時不會覺臉緊;晨起只用濕毛巾擦,臉皮上的油留下一些,出門就自然不會乾裂了。又如,辦公室每個人有個電暖器,我不用,寧願多穿點衣服;有冷氣,能不用我也不用,除非太熱,昏昏欲睡,有礙工作,但也一定隨別人共用;家裡有電風扇,我也很少吹,燥熱時只要稍忍、出汗,微風拂過汗珠,就感清涼。如此,不但節省資源、能源;適應冷熱的能力也比較強,做什麼不那麼受限制;同時可體會到天主在天地間安排的完美生態系統,人的生物性本能如何知道與大自然和諧地相互依存。近年來我學打坐,身體柔軟,比較不怕冷,而且對身體的狀況及如何與自然環境境配合也較為敏感;又知道一點道家、佛家修道人以食物或自然法醫病的經驗,很少生病吃藥,也減少了一些藥物污染。
我習慣不暴殄天物,喜歡物盡其用,生活上傾向不浪費。除了在不傷眼睛的情況下盡量節省用電,廢紙也盡量再利用;衣服自己不買,穿人家不穿的,或母親經不起誘惑替我買的,太多就送人,破了當抹布。如此,能善用天主所賜的一切,對減少垃圾也很有幫助。
我感到自己能用得愈少,能給別人的就愈多。我盡量在自己身上少花錢,比如頭髮只剪不燙;書籍很少買,盡量看圖書館的;喝白水,而不喝茶、咖啡或其他飲料;吃可以自己做主時,盡量簡單吃素......。如此,不但容易回應教會許多方面捐款及窮苦人資助的需要,也不增加垃圾,比較能愛護動物。
有了環保意識以後,在愛人上我忽覺有了更寬廣的視野,更具體的途徑。雖然我沒有認真去研究、徹底去踐行,但生活中碰到的、能做的,已盡量改變習慣去做。如時間不趕的話,盡量爬樓梯,不乘電梯;洗頭盡量風乾而不用吹風機;尼龍袋及偶用的保麗龍飯盒盡量清洗再用;有人看我騎破腳踏車,要為我買摩托車,我堅決不要,以免增加空氣污染……。
總之,外物愈少,心愈無所執著,愈能專注於天主,敏覺祂的意旨及細微的體貼;身外的累贅愈少,愈能輕鬆、自由地回應別人的需要;環保的意識愈深、行動愈多,愈能在愛內產生與今世乃至世世代代人類及天地萬物息息相關的一體感。
原載於《神學論集》86期,1990年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