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家、理性、真愛、接納、信任、判斷、生命的旅程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
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內心總覺得怪怪的,如果我的家不是個講理的地方,那麼我要去那兒講理呢?從小唸書做人似乎總在學道理,可是年歲愈長,愈經驗到非理性的自我在我的生命中運作。 Don Juan Matus 說:「當一個人不在工作時,她 / 他是在感受中。」其實理性是屬於我們左腦的功能,掌管思想、知識、分析、邏輯等,而右腦則是掌管感受、圖像、直覺、經驗、藝術、音樂、和身體等。理性固然重要,據說卻只佔人生命的百分之一。事實上,我們非常需要非理性的自我,這是一個愛的場域,是我們真正的家。一個真正的家是讓人平安、沒有壓力、自在放鬆、沒有判斷的地方;無論我怎樣,我都被接納。
理性或知識常意味著掌控,而愛是不能受掌控的,真實的愛是接納與信任,通常我們都在理上爭論,結果常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是誰非?其實愛才是唯一理智的行為。
耶穌為何選在曠野中做默觀祈禱?因為曠野不是叫人學習什麼或不學什麼,也不是要解釋一切事情,而是拒絕太快去做判斷。在判斷之前,我們得在安靜中觀察與覺知自己,好能淨煉自己。一旦我贊成或不贊成某人或某事時,我就無法真正瞭解事情的真相了,因為我太在裡頭。在默觀中,我們會失掉自己所執著的,所以,默觀祈禱常是自我捨棄最徹底的方式。 因為默觀生活中的每一個矛盾,無論是內在或外在的、大的或小的,都可看作冰山的尖頂,是埋藏在更深更大的冰山所露出來卻毫不顯眼的一小部分。但這一小部分可以讓我們探索內在生命隱藏的一切思想、感受表層下的東西。天主是在我們生命的深淵內,除非我們能揭露並承認內在的恐懼、焦慮、憤怒和不安全感等,我們就無法真正進入天主仁慈、寬恕和愛的懷抱中。聖安東尼說:能認識自己,就能認識一切。
我們生命的旅程是一個回「家」的旅程,也是一朝聖之途。問題在於:我們找那一個家?是物質的家?還是精神的家?有人說,去做一件「愛」的事情,勝過去做一件「對」的事情。多時我們所爭論的事,不是在理上的對或錯,而是在於自尊的問題。 Chuck Spezzano 說:「當你學會了承認並尊重感情上的自我,並且做你真正想要做的事時,你將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對周圍的人安全而無傷害。」其實在任何無情的、不快樂的或惡意的行為背後,都有一個對愛的呼求。當我們面對攻擊時,我們需要極大的智慧才能記得:愛才是最偉大的治療者。在天主內,我們不都是一家人嗎?若我們的鄰人不能升天堂,我們能嗎?我們時常得理就不饒人,而忘了愛才是你我所需的。
有一個聖堂的對聯寫得很好,事不止於理,而是止於愛。南美洲的神學家 Leonard Boff 說:
理智尋求受苦的原由, 理智尋求邪惡的理由,
而十字架不尋求任何原由,因為天主常是在痛苦時被發現。
理智只會發現天主不在,
而十字架的邏輯卻看見天主圓滿的啟示。
十字架必須留在十字架上,
但為那尋求理由及世俗的聰明人來說,
十字架是盲點,是非理性的。然而這就是愛的奧秘。
所謂德行無非是在愛中忍耐邪惡與勞苦。
原載於《心泉》73期,2006年1月
留言
最後那位南美洲的神學家 Leonard Boff 說描述的,對我來說真是要動動腦,好一個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