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書法、神修、感恩、信靠、生活
《論語》中提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讓我立刻想分析自己是趨向「仁」,還是趨向「智」?仔細想想,我其實是喜歡山。然而我要如何去了解「水」性?又如何在水邊去思考「水」的道理呢?這是頗具挑戰的,我似乎應該擱置我個人的喜好,而持以更客觀的態度去討論「水」的題目。
臨於水畔,看涓涓細水長流而過,我會去探究它源於何處?也想知道它又流向何方?佇足於汪洋大海之前,我觀看其潮來潮去的遊戲,好奇它的深不可測,驚嘆它的寬廣無邊。而若臨於瀑布一旁,我接納它的怒吼,欣賞它奔放狂舞之姿,也願意問問它究竟為何如此狂野不羈?
綜合而觀,水之形是變化的,甚至可以說它是「無形」的:置於小器,它就成於小器;處於大方,它就有大方之貌。這應該是孔子所說的「智慧」涵意!若我們對生命中諸多誘惑考驗都運用水這般智慧,隨遇而安,或許能減少許多抱怨,降低我們忿忿不平的情緒。隨境而遷化,並不是鄉愿的心態,而是用超脫的心來面對危厄困境。然而我們得有一方向,正如水之流向,絕不回頭。只要方向正確,路途上任何曲折都不會改變我們向前奔的勇氣。
臨水而得的智慧的確該去探索,值得我們窮其一生去體悟,因為我們的人生充滿變數,要是參不透水的道理,又如何得到超脫的快樂呢?所以「臨水」而觀,而思,而悟,是人生重大課題。
不用教會靈修的詞語,以一般中華文化薰陶下的知識份子立場而言,這樣的思維,不是已經很貼近去尋求雜然賦流形中所顯現的「主」意了嗎?
原載於《心泉》86期,2012年8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