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與天

甘易逢神父著 李鐵民譯

關鍵字:

仁、盡心、知命、基督的工程、天主是愛

 

「仁」是儒家傳統的基本思想。本質上「仁」的生活是建立在「人性」上,就是視別人如自己,有一樣的人性。因此人與人的關係,不在於追求共同的目標,而是在共同的人性上一起生活。實踐「仁」才是仁者。完美的踐行「仁」,是成為仁人君子的必要條件,人與人的關係,使我們深刻了悟天主救世的計畫,在每日的生活中,以簡樸的方式,自然地表達我們是為了別人而生存。正如別人而生存一樣。故信友的使命就是更能去實踐「仁」的生活。

信仰並非是使自己先得救,而是參與基督的工程,並深深地了悟到:「眾人在基督耶穌內成了一個,因藉著基督耶穌的信仰,成了天主的子女。」(迦三,26、28)更具體地說,信友與基督的工程密切地合作,便是真正參與天主救贖人類的計畫。當一天信友被引領並發現他自己是一個美如天主的肖像時,他也會同保祿宗徒一樣無法抑制地呼道:「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二,20)這更證明他的生命已不是自己的生命,因為基督的生命早已在他內,這生命湧盈他,並使他合而為一。

在同一的信仰內,在唯一的真理中,藉著至深的愛,共度唯一真實的生命——基督的生命,這是多麼美好的奧秘噢。

中國傳統的思想認為:唯有當人際的關係與宇宙合一時,那關係才能存在。儒家以及道家的思想,認為人的渺小與自然萬物的偉大是協調融洽的……因此所有關係,每個人的行動,都與宇宙的氣息、生命融和共唱。也就是說,在宇宙內,每個人的行為有其反映,這使人意識到人的世界與宇宙是如此相似。人類生命俱有情操,表達了人的生命與大自然的應和。

在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思想中,發現他們有超越宇宙性的論點,並提出「人與天的關係」。老子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孔子說:「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又說:「獲罪於天,無所將禱也。」這些思想促使人發現人與天的關係。聖賢並指出:當我為別人生存時,才發現我是一個「人」。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因此為了瞭解天道,必須達到內心深處。這些豐富的智慧和思想幫助我們去認識基督,並發現這位卓越的耶穌基督是救世主。只有祂知道人的罪有多大,也只有祂能贖罪。基督的救贖工作,為人類開創了一個嶄新的領域,並將中國的思想和文化提升至無窮的境界。

中國人視天為父母,其蘊意深長,而且知道天人之間瀰漫著深厚的關係,以盡心、知命達到對天的認知。但基督來世,從對天主的認識,才能達到圓滿的境地。在耶穌的生命和生活中,我們分享「愛」,並豎立「位格關係」,並愛。天主若不預許默西亞的來臨及祂愛子的降生為人,人只能以理智推論或良心的呼聲覺察到天主。

保祿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信望愛三德是直向天主的德行,此三德是信友生活上的不可或缺的,人的意志在天主的聖寵光照與感動下,信從天主所啟示的,並以忍耐信賴及信心期待享見天主的時刻。當我們與天主面面相對時,就不再需要信望二德了。但是我們憑甚麼享見天主呢?保祿把「愛」視為全德的聯繫,因為愛是天主而來,它在所有之上,且愛的對象就是天主。「愛永存不朽,而先知之恩,終必消失;語言之恩,終必停止,知識之恩,終消失。」(格前十三,8)

「天主是愛」是天主啟示的最高峯,同時亦是祂啟示發展的終點,因為天主的創世及贖世,都是起源於「愛」,而終於「愛」。

回《文化福傳》首頁

留言

防止廣告請回答:天主是幾位一體?(一個字:中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