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天」、好生之德、天地不仁、屈原、楚辭、賞善罰惡、愛主愛人
一、中國人有「敬天愛人」之說,或說「上天有好生之德」(出自尚書‧大禹謨);但同時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之言。(老子道德經第五章)
芻狗:用草紮成的狗。古代專用於祭祀之中,祭祀完畢,就把它扔掉或燒掉。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
這是因為中國人不知「天」,所以對天又敬又畏。試看中國的山水畫,山水大都氣勢磅礴,或看似綿延千里,人物卻都極其渺小,如滄海之一粟,更罕見獨樹一幟的肖像畫。
楚辭的作者屈原,也只能寫〈天問〉,不敢寫〈問天〉;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謂:因「天尊」不敢問。因此在敬天畏天的意識下,屈原只能懷抱著「忠君愛國」失落的情操,終於在寫完「天問」(299B.C. 楚懷王卅年)後的廿一年(278B.C. 楚頃襄王廿一年),寫就〈懷沙〉後,於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身亡。
二、舊約中的「天」也是會賞善罰惡的天主,卻預言後期會有一位救世主,將如同他們傳統祭祀中用的羔羊,為「愛」犧牲。直到新約,耶穌說「你當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又說「你應當愛近人,如你自己」(瑪廿二37、38),祂親自以人的形象及卅三年的一生明示祂是如何愛天父、愛人,同時祂的愛直抵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這「愛主愛人」的「愛」將人類的文明明確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度、廣度,並以祂的復活明示生命的向度。
因人的心(愛)有它的限度,若沒有天主的愛及祂愛的寬恕,以及祂的死而復活,人很難面對劇烈的痛苦及死亡的威逼,坦然無懼地生活。
我們身處的廿一世紀,因著e世代的來臨,暴力(美學?)透過虛擬實境,對青少年的影響無孔不入;俗化的追逐已泛濫成災;對生命毫不尊重,殺人或自殺已是日常新聞,屢見不鮮;「愛」在許多人的心中早已發生了質變!因此各種宗教淨化人心的愛的福傳應是當今迫不及待的!
參考資料:《屈原的(天問)與〈約伯記〉的「上帝問」》,新加坡‧鐘志邦在北大的「東亞文化與西亞文化」的研討會上發表。
摘自〈「仁」、「令」、「愛」字的社會意識變遷〉
原載於《心泉》96期,2019年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