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 網路讀書會 列表

《十誡與真福八端》 第十三單元(2018年2月份)

名字:建德

閱讀章節:

1.〈第十四章 第十誡〉

在這個單元中,我們探討十誡中的第十誡,它的意義,以及我們可以操練的德行。

摘要:

〈第十四章 第十誡〉

〈一、文本探討〉

1. 第十誡討論的是出廿17裡關於鄰人財產的部分,希伯來經典的類似文本顯示了在古代以色列,貪戀他人的財產是普遍的現象(第十四章:209)。

2. 在字面上與在神學上,作者用了「外包法」的文學技巧,第十誡與第一誡首尾呼應地把其他八誡包在中間:第一誡以以色列的天主為始為主,第十誡則以他們的鄰人為始為主。另外,談到貪戀鄰人財產的第十誡時,通常會去拿禁止偷盜的第七誡作參考(第十四章:209~210)。

3. 這個誡命的列單項目代表了一個人可以擁有的事物中三個重要的類別――亦即房地產、傭人、及畜牲。它們基本上構成了不只是一個人私人的,也是家庭和社會的經濟命脈。只有在基本民生問題安全解決之後、才能增長的人性發展的聯絡網,所以它值得我們的特別保護。總之,凡是鄰人擁有之物都需要我們的尊重:從鄰人的生命開始,進而到鄰人的妻子、鄰人的自由與聲譽、最終到鄰人擁有的財物。(第十四章:211~212)。

4. 這條誡命擔憂一個人想要佔有的這種貪愛。一方面,保護一個以色列人的財產。另一方面,它的目標也在抑制心中可能導致非法獲得社會中其他成員所有財物的野性傾向。這條誡命也有許多正面的價值,它呼籲要培育一些對過度貪愛的控制能力,也建議了一些內在的道德標準,例如對於我們之所是與所有的安分滿足(第十四章:212~213)。

〈二、安分滿足〉

5. 安分滿足就是對我們已經擁有的,需要持有正面的態度。過去的殖民政策,都是為了對自然資源的貪愛,貪婪促使他們不只是取得金銀、香料與絲綢,而且也取得當地居民作為廉價的勞工。同樣,今天的世界裡,消費主義與物質主義鼓勵人們去不斷地欲求。廣告與媒體一再地喚醒人們心中無止的貪婪。科技的進步讓人總想擁有最新與最好的款式。信用卡以及抵押貸款,都慫恿我們去欲求更多,引誘我們去做不該或付不起的消費。心中不滿足於自己已經擁有的,讓我們以為貪愛的實現可以帶來快樂與滿足(第十四章:213~214)。

6. 只有天主能夠滿足我們最終的渴望。因此,基督徒的知足之心有它神學與目的論的意義。路德認為公義、超越恪守法律文字的責任感、以及心地純潔,這三者對於抵制瘋狂的貪愛以及達到知足的境地都是很重要的。從基督宗教先哲對知足的體認,我們瞭解到:光是做到法律與社會的起碼要求是不夠的,我們要有某些內在的價值觀來培養內在自我,才能得到持久的安分滿足(第十四章:215~216)。

7. 要獲得知足之心,需要有一連串的德行:第一,知足心的目的論特點讓我們想到對天主的信德與望德。第二,它也指向節制之德。第三,知足心讓我們培養寧靜之德,因著接受我們之所是與我們之所有,而擁有內心的平安。第四,因著珍惜我們的富足,我們對所有的恩人,尤其是天主,表達感恩之情。第五,因為貪婪可能喬裝成謹慎,知足心激發我們去倡導公義與誠實的德行。第六,它要求有慈悲的德行,也督促我們對有需要幫助的人要慷慨大量。第七,知足心需要有心地純潔的德行。最後,它要求有謙遜之德,來抵制我們嫉妒和唯恐失去的感覺(第十四章:216~217)。

8. 因為感恩之心是達到知足的重要關鍵,知足的基本操練就在於對我們已經得到的,向天主及恩人表達感恩之心。在喜樂中,我們對鄰人就會比較慷慨有慈悲心。我們要有和平、純凈、與謙遜的心。要能夠如此,我們先要承認我們心中存有的嫉妒與唯恐失去的心情。我們也要分辨我們購置能力之所及與所不能及,要能夠讚賞我們無力取得之物以及他人的成就(第十四章:217)。

9. 在靈修上,默想靜觀的操練讓我們的心「不再孜孜矻矻地追求,幫助我們充分地體驗到當下」。另外,「默想死亡」的操練幫助我們克服這個世界與其財富造成的虛假誘惑。一些具體的苦行加上淳樸的生活方式,也幫助我們戰勝享樂和權勢的誘惑,從世物中超脫出來。喜樂知足總是存在於我們與自己、他人、和天主的健康關係裡。因此,也要操練:自我尊重、人際的忠誠、以及因愛而對天主的順從(第十四章:217~218)。

10.在福音中,耶穌教導我們如何對待世上的物質與財富;不要囤積、憂慮、也不要尋求世上的財寶,因為天父自會加給我們;他要我們能夠放開這世上的財產;警告我們要防止貪婪的心,以及無止盡地累積世上財富的危險。耶穌也邀請我們改變,不要學習追求地位與權勢的經師和法利塞(第十四章:218~219)。

11. 沙漠教父們他堅決相信度一個完全放棄俗世的生活,可以幫助人們把貪戀的事置之腦後。今天的隱修士們他們證明了在這個物質世界裡,在天主內,而不在財富中找到滿全,不只是可能,而且是必須的。雖然這些楷模都不是今天的我們可以模倣得來的,但我們還是可以從過一個簡樸的生活開始。(第十四章:219~220)。

12. 安分滿足的德行有它的社會與公眾面。這個社會的消費主義與物質主義的觀點疏忽了人類社會的其它層面,像人際關係以及社會成員的靈性生活。安分滿足的德行督促這個社會要自我檢討。它同時也提醒我們,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尊嚴與身分絕對不是以我們所擁有的來界定。再者,資本主義把人類當成了商品,今天的市場機能,根本是鼓勵工作場所的剝削,罔顧人類的幸福。因此知足的德行向富人和社會挑戰,要求他們恢復與尊重人類的價值與尊嚴。它也保護工人的權利,使他們不受到剝削。最後,這個德行抵制某些根本是無法長久持續的生活方式(第十四章:220~221)。

討論題目(請任選2~3題):

1.讀了本章之後,你對第十誡有什麼新的理解嗎?

2.為何人不知足?為何人有想要非法占有的慾望?你的看法如何?

3.安分滿足的德行會影響一個人喪失進取的精神嗎?為什麼?

4.靈修生活中的默觀如何可以幫助我們養成安分滿足的德行?

5.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可以想到什麼具體的例子,來讓自己過一個更簡樸淡泊的生活。

 


防止廣告請回答:天主是幾位一體?(一個字:中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