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 網路讀書會 列表

《十誡與真福八端》讀書會 第十五單元:真福第一端

名字:張帆人

閱讀章節:

1.〈第十七章 第一端真福〉

這端真福告訴我們:「精神上貧窮的人」是被天主所降福的。「神貧的人」通常也是經濟匱乏的人,也是在內心擁有謙遜態度的人。在即將來臨的天國裡,他們會有幸福。

摘要:

  〈第十七章 第一端〉

〈一、文本探討〉

1. 第一端討論的「貧窮的人」一詞指的不只是物品缺乏的窮人,也指那些沒有社會地位、沒有經濟能力,需要有人幫助的人。的確,沒有人會認為貧窮的處境是件幸事,但是處身於貧窮之中的人卻可以是有福的。而且,這個詞可以指那些需要天主援助的人以及除了天主之外就無依無靠的人。因此,貧窮有它的宗教意義(第十七章:256)。

2. 「神貧」有多重意思,可以指軟弱的人、自甘貧窮的人、或精神貧乏的人。「神貧」與「傲慢的心」相對的,意指精神上的謙遜。總結說來,最重要的是這詞帶有的積極肯定的意義。(第十t章:257~258)。

3. 它並不是說貧窮人要擁有天國,也不是說天國裡只有貧窮人而已 。它要說的是,當末日來臨時,能進天國的人當中,也包括了貧窮的人。(第十七章:258)。

4. 這裡的「天國」,意思是「天主的領域」。就第一端真福而言,它同時帶有末世與此世的意義。(第十七章:258)。

5. 這端真福用的現在式的動詞,標明了對正在呈現狀態的信心―――天國已經開始實現,而真福的賜予也已經開始。這樣的含意之一即是:造成貧窮的邪惡當今已經開始而且繼續地要被消滅。(第十七章:259)

〈二、謙遜〉

6. 我們內在有幾個具體的非物質性匱乏,包括了因前途未卜引起的本質不定的匱乏,以及人終究必死而帶來的健康上的匱乏。在我們內心最深處存有的基本空虛,是我們最根本的貧乏。(第十七章:260)。

7. 貧窮的整體體驗可以喚醒我們瞭解到兩件事:首先,是我們的無助與對不可知未來的全然依靠;其次,是我們有必要在貧窮中與他人融合。這樣的體驗幫助我們理解到我們在創造工程中的角色,以及我們的需要救恩。(第十七章:260~261)。

8.「神貧」代表人心不再繫念於短暫的事物,而全心依靠上主的恩典,完全仰賴天主的恩寵,以及對天主的助佑有孩童般地信賴。「神貧」與謙遜的德行有關聯,謙遜就是能夠接受我們人類境況中的完全貧窮。(第十七章:261~262)。

9.第一端真福是山中聖訓的開端,也是一個人追求天國路途的起點;謙遜是「最基礎、最根本的德行」。天梯若望(John Climacus, 649歿)有著類似的說法,他用梯子作為人生求聖德的象徵,而謙遜之德就是那個梯子的第一階。(第十七章:262)。

10.謙遜的操練有五個步驟:(1) 我們需要承認天主是我們生命最終的源頭和意義。(2) 棄絕所有讓我們與天主分開之物,包括我們靈性的驕傲在內。具體來說,這樣的棄絕,或是自我空虛,就是超脫。(3) 把天主賜予我們的都分享出去,我們就能夠得到真正的喜樂,而且在貧困和艱難中不會失去平衡。(4) 諸種敬禮與和好聖事都幫助我們認清我們的罪過,保持我們在天主前的謙遜。(5) 苦行、克己、與服從。(第十七章:263~264)

11. 謙遜的楷模:(1) 耶穌,在整個世上的生活中,基督的謙遜以及他在對天父的順從是謙遜的完美楷模。藉著置己身於貧窮、成為卑微的僕人,把一生都獻給低微貧賤的人們,耶穌充實了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幫助我們敞開心扉去過一個為主為人獻身的生活。(2) 聖母,她的謙遜在讚主頌中一表無遺。(3) 聖方濟亞西西,他徹底具體地接受貧窮來滅驕傲、長謙遜。 (4) 德蕾莎修女, 生活極端簡樸、並為最窮困的人服務。她為了效法耶穌、自甘居貧以求取神貧。她證明了為了服務窮人,安貧樂道是所有人都做得到的事。(第十七章:264~265)。

討論題目 (請任選2~3題):

1. 以下四種譯本,我喜歡哪一種?

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思高譯本)
神貧的,是真福,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蕭靜山譯本)
安貧樂道乃真福,巍巍天國斯人屬。 (吳經熊譯本)
安貧樂道的人是有福的,天國是他們的。 (牧靈聖經譯本)

2. 管仲云:「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倉廩實而後知禮義」。他主張先滿足物質生活,再求精神生活提升。我有何看法?

2. 顏回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深受孔子贊賞。儒家講求的簡樸淡泊,和第一端真福是否相容?

4. 在人生觀上,老子主張「清虛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提出「無為而治」,以無為而無不為。這和本章舉出謙遜的德行,有何異同?

5. 請比較第一端真福和第十誡給我的啓示。

(本單元導讀由張帆人提供)

名字:hsu

just a test


防止廣告請回答:天主是幾位一體?(一個字:中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