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 網路讀書會 列表

《十誡與真福八端》讀書會 第十六單元:第二端真福

名字:建德

閱讀章節:

1.〈第十八章第二端真福〉

在這個單元中,我們探討真福八端中的第二端,它的意義,以及我們可以操練的德行。

摘要:

〈第十八章 第二端真福〉

〈一、文本探討〉

1. 瑪五4的第二端真福也出現在路加福音中,但是算是第三端(路六21)。一般聖經學者認為兩部福音排序的不同,是瑪竇福音的作者,為了比照舊約依六一1~2的順序,而作了調整的關係(第十八章:268~269)。

2. 這一端裡哀慟的意義可以從多方面來瞭解。首先,哀慟是一個人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絕望與痛苦時,意料中的反應。因為這一端緊接在第一端真福之後,所以這裡的悲慟可以看成是第一端真福裡的貧窮人在面對自己處境時的一種自然反應。也可以看成色列人在歷史上受到的欺凌、亡國、充軍等悲慘的事實而產生的哀慟。在新約裡,瑪竇的信友團體也遭受類似的命運:蒙受邪惡之人的迫害,天國還沒有滿全,末世性的承諾也還沒實現。所以天主的子民為了他們的處境而哀慟。(第十八章:269~270)。

3. 這一端真福的後半段說:哀慟的人要受到安慰。這裡的承諾與報償要以舊約的傳統去瞭解,在猶太人的傳統中,天主把哀傷轉變成喜樂是一個很平常的主題。這裡的安慰有兩個特點:首先,這裡使用的「受安慰」是個未來式被動詞,清楚地指出許諾的安慰是末世性的預許。其次,這裡使用的是「天主行動時的被動式語態」,指出天主是安慰的給予者。天主給哀慟者的安慰匯集在以色列人對天主拯救與支持的經驗上。(Betz認為只有那些在哀慟中等候天上的國度來臨的人才會受到祝福)(第十八章:270~271)。

4. 為了貧窮、被迫害、以及因其它的損失而哀慟,是舊約時代的猶太人以及新約時代的天主子民的具體經驗。所以這端真福既非告誡,也非命令。哀慟的操練給我們指向一個具體的德行——與人有同理心(Solidarity)的德行。(第十八章:271~272)。

〈二、與人有同理心〉

5. 哀慟的對象不是些個人的傷害或是罪惡,而是團體成員貧窮與受傷的具體人性經驗。這裡的哀慟指向以他人為中心的道德價值。當我們的兄弟姐妹受苦時,我們忍不住因之哀慟。(第十八章:272)。

6. 在人類的經驗中,受苦與哀慟是緊密關聯的, 我們哀慟的原因是社會的不公義給許多人帶來的諸多苦難與困境;而且這些苦難的主要原因,是來自於經濟物質的貧乏以及迫害(第十八章:272~273)。

7. 有的學者認為謙遜與哀慟是不可分的,因為謙遜的人才能注意到他人的需要。這種以他人為中心的悲傷,也指引我們去注意同理心――亦即受苦者與哀慟者在受苦經驗中的共融,他們彼此分擔痛苦,也共同分擔著導致苦難的壓迫與罪惡,並一起分享最終救贖的經驗。(第十八章:273~274)。

8. 類似於天主對痛苦哀傷者無時無刻的陪伴。哀慟的行為是同理心這個德行的真實表現。這個同理心的概念與德行是天主教社會訓導的根基。哀慟可以視為謙遜之德的另一種形式——一種以他人為主、為了他人的緣故而把自己的意願全數犧牲掉。此外,同理心也與堅忍的德行相關,也就是面對世界現實的勇氣。那些為了他人的苦難而哀慟的人,需要有勇氣去接受他們所看到的受難與痛苦的現實而不逃避否認它,有了這個對苦難的認識之後,我們才能對癥下藥。(第十八章:274~275)。

9. 如何做哀慟的操練?首先,我們要培養一個願意把別人的問題攬過來的心態,而且也願意把我們自己跟別人分享。其次,要有禁欲克己的操練,為了讓別人得到天主愛的緣故,即使不舒適也可以放棄自己渴望。第三,就是要有樂於陪伴他人的態度。而且,為了肯自願地接受傷痛、選擇苦難,我們需要有省悟覺察的心。在具體方面,我們要有聆聽的習慣。讓受苦的人有機會發言分享。最後,在彌撒中信眾同禱的習慣,也幫助我們覺察到其他信友,不管認不認識,所受到的苦難與需要,因而加強了我們與他們之間的特別關係。(第十八章:276~277)。

10.在福音中,耶穌是一個安慰者,同時也是哀慟最好的楷模:因為自己在十字架上的苦難與死亡,他能夠完全瞭解那些受苦者的傷痛,以及聆聽他們的聲音。在見到損失與苦難的時候,他也像平常人一樣地哀慟與悲傷(第十八章:277)。

11. 十九世紀的比利時傳教士,有「麻瘋病人之父」美譽的聖達米盎神父,是與窮人以及受苦者共融、有同理心德行的具體模範和表樣。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他是唯一在夏威夷為那些被遺棄的麻瘋病人服務的人,安慰他們的苦難,與他們共融,最後甚至自己也感染上麻瘋病而死(第十八章:277)。

12. 踐行哀慟及與人同有理心德行的社會及公眾面:哀慟的操練絕不是個人的私事。當我們對社會中周遭的受苦大眾敞開心扉時,我們的哀慟與悲傷才是真確的。但是當我們如此做時,我們也會發覺我們其實也是他們受苦的部分原因。例如,我們曾否想過:我們的全球化貿易活動以及過分的商品消費,是否間接造成發展中國家生活必需品的缺乏以及工作環境的惡劣?如果我們因為他人而哀慟,我們就得抗議那些造成嚴重傷害的邪惡與不義,同時也要求公義的恢復。哀慟的社會面讓大眾聽到受苦者的聲音,讓社會知道他們受到不義的苦難。同理心催促我們去陪伴受苦者,採取適當的勇敢行動,向社會不義的制度與政策挑戰。如此,哀慟與同理心的德行才能成為社會改變的第一步。(第十八章:278~279)。

討論題目(請任選2~3題):

1.讀了本章之後,你對第二端真福有什麼新的理解嗎?

2. 陳神父說哀慟的對象不是些個人,而是團體成員的貧窮與受傷,這二者間的區別在哪裡?

3. 陳神父說這端真福既非告誡,也非命令。而是天主救贖的具體經驗,你有這樣的感受嗎?
4.這端真福也指向一個具體德行的操練,就是培養人饑己饑的同理心。我們大部分的人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當你聽到今天世界上那麼多難民被迫逃離家鄉,我們有什麼具體可行的事?

5. 在你身處的社會環境中,能不能舉出一個因為社會不公義,而叫人受苦的例子?你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它嗎?


防止廣告請回答:天主是幾位一體?(一個字:中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