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 網路讀書會 列表

《十誡與真福八端》讀書會 第二十四單元:跋

名字:建德

閱讀章節:

1.〈跋 由西方到東方〉

在這個單元中,我們探討陳神父在書中所寫的跋,試著在儒家傳統中找出與十誡以及真福八端相對應的德行來。

摘要:

〈跋 由西方到東方〉

〈一、德行是儒家倫理最重要的內涵〉

1.陳神父認為儒家思想至今在全世界還有它存在意義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儒家倫理與基督宗教倫理之間有某些近似性。在這篇跋中,神父把儒家傳統文本中與十誡以及真福八端的平行德行列出,並稍加闡釋。這些文本包括了孔子、孟子與荀子的經典著作——《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以及《荀子》的文章(跋:360)。

2. 儒家修德行的最終目標在於「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並共融於社會。以德行論的角度去理解儒家倫理是合宜的,因為(一)儒家經典很清楚地指出倫理教育的基礎在於德行的表樣,,(二)修身就是為達到「仁」這個最高的境界,(三)儒家倫理也論及德行論的四個益處,包括了實踐、人格、典範、與社會性,(四),如同古代先哲,儒家也強調一些重要的德行,像「仁」、「義」、「禮」(跋:361~362)。

〈二、十誡與儒家相融的德行〉

3. 第一誡(敬天):在儒家思想中,「天」是修身最終的根源,但是,儒家的敬天儀式中,並不把天擬人化,也不論及天與人的關係。儒家對天地態度,基本上是敬與畏,我們要信賴天,因為唯有天最瞭解我們。第二誡(敬天之神聖):雖然儒家對天敬而遠之,孔子偶爾也對天呼求或立誓。荀子則強調天之所以不同,在於其神聖性。因此我們不應與天相爭,不要「以天自居」,甚或咒天。相反地,我們應該順服天意。第三誡(珍惜神聖時段):儒家學者對於禮儀的態度,與基督徒珍惜神聖時段有幾分類似。儒家認為我們的一切仰賴於天,所以禮儀與祭獻的儀式不愧是我們對天感恩的良方;荀子認為禮是滿足人感官的方法,我們要仔細地把禮儀實踐出來;儀式給我們機會表達內心的感情,去關懷別人,團體定時的禮節與儀式是有益於整個團體的(跋:362~364)。

4. 第四誡(孝順):對父母的孝道大概是儒家德行中最為西方所熟知的。父母是我們生命之所源,孝道是我們修身養性的基礎。《論語》中孝道的特性與我們在第四誡的討論類似:成年子女的不要違背當守之禮,應該待之以敬;關懷他們的心情感受,對他們總是和顏悅色;對父母之所需、隨時準備就緒;對父母有所勸諫時,要溫順又有耐心;即使在父母過世後,依然遵守孝道(跋:364~365)。

5. 第五誡(尊重生命):孟子認為人類的生命很重要,但卻不是絕對的(「舍生而取義」),孔子認為僅僅是避免兇悍與怨恨無法算是「仁」,還要積極行善才行;第六誡(貞潔與忠誠):中國人把婚姻看成是社會安穩的基礎。孟子認為婚姻生活要依循既定常規與夫妻相互關係、男耕女織各司其職。對於孟子強調的男女有別,我們要從儒家在雙方關係裡相互責任的教導、以及彼此諒解的恕道中去瞭解,其實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金科玉律;第七誡(尊重別人的財產及自由):儒家沒有談到尊重別人的財產與自由的事,不過,孔子把偷竊看成是失序的欲望,貪婪與實際的偷竊行為因此是沒有區別的。荀子則主張以「禮」來壓制貪取他人所有物的欲望,因而培養尊重他人財產與自由的德行;第八誡(尊重別人的名譽及尊嚴):孔子認為父子互相掩飾過失是合理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孔子是個尊重公義感的人,但「與對父母的忠誠而言,法律上的公義是次要的」。孔子勸我們說話要小心、有誠意。當他說君子成人之美的時候,他也意味著我們要用善意和有鼓勵性的話語;第九誡(對女人的尊重):孔子說過「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論語‧陽貨》),許多人因而認為他厭惡與歧視女性。其實,他指的是女妾與女僕,他不滿她們對社會上所需要的「適當舉止一無所知」。孔子從來不曾說過女性做不到修身的功夫;第十誡(知足而簡樸):關於知足,孔子因為他的身體力行而廣受尊重,「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這樣簡單的生活式也能「樂亦在其中矣」。荀子特別談論人的欲望。他認為欲望導致一個人的執著,迷惑我們的心靈。欲望必須被壓制,適度的欲望藉著「禮」而得到滿足(跋:365~369)。

〈三、真福八端與儒家相融的德行〉

6. 第一端真福(謙遜):《中庸》通常被視為謙遜之德的最佳論述,它描繪謙遜之人「以安靜謙虛的態度……去從事修身的偉業」;第二端真福(與人有同理心):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是人的本性;第三端真福(溫良):居上位者與在下位者應該培養合適他們身分的溫良氣質。窮苦的人容易存有怨恨之氣與報仇之心;要他們不報復迫害他們的不義之人是很難的。只有實際地在生活中表現出來——溫、良、恭、儉、讓,這樣的人,才能接受一切而「不遷怒」;第四端真福(順服並分辨天的旨意):「五十而知天命」,儒家學者相信「天的旨意」,並且認為服從天意是個道德義務、是每個人的使命、是恒久的承諾與責任。孟子認為人對自己命運的接受應該是有前提的,一個人必須仔細的分辨,只接受那些對自己命運適合的,亦即只隨從天道(跋:369~372)。

7. 第五端真福(憐憫、慈悲及和藹):中文的「仁」字,指的是一個善心的德行,經常與基督宗教的慈愛之德相比擬。孟子認為善心來自於人的本性,「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並把它引申到周遭的環境,對那些社會上最弱小、連最基本的人際關係都喪失的人,要抱有慈悲與有同情心;第六端真福(忠心及正直廉潔):中文的「忠」字,很類似於「正直廉潔」的德行:它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忠實於自己的良心,言行一致是極端重要的。孔子也提倡人要躬身自省;第七端真福(締造和平):《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認為可以靠修身的功夫來達到和平,而且深信和平的締造要從一個人的內心開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八端真福(義德及勇德):中文的「義」字,通常是指「義德」或「盡本分」。但是它不應該被認為就是西方哲學的公平或正義。孔子經常把「義」與「得」(過分地以自己的利益為優先)的惡行相提並論,孟子同樣地認為利害不能作為是非判斷的衡量標準(「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孔子把「勇」看成人內在道德力量的三達德(智、仁、勇)之一。這三達德可幫助一個人得「道」(「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跋:372~376)。

討論題目

1. 讀完了《十誡與真福八端》之後,你對教宗方濟在《福音的喜樂》通諭裡所說的:信仰和文化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有什麼感想嗎?

2. 如果十誡與真福八端代表基督宗教的德行準則,你覺得有哪一點是儒家傳統中比較欠缺的?

3. 同樣地,有哪一項儒家傳統德行中的特點是基督宗教裡比較少強調的?

4. 中華文化當然不止儒家一家而已,你可以把老莊思想與十誡與真福八端做一番比較嗎?

5.到這裡,《十誡與真福八端》網路讀書會就結束了,對這次的網路讀書會有什麼建議?如果有下一次的網路讀書會,你建議我們讀哪一本書?


防止廣告請回答:天主是幾位一體?(一個字:中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