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修默觀祈禱小組2017年5月訊 ⊙⊙⊙
禰是葡萄樹,我們是枝條,離開禰,我們什麼也不能做。(若15:5)
五月默觀祈禱 (建德提供本月訊)
(音樂:何訓田 - 雲鐘)
這個月,我們繼續閱讀甘易逢神父的《靜觀蹊徑》,
《靜觀蹊徑》初版於1968年問世,是最早討論默觀方法的中文書。
今天讀來,仍然是默觀生活的好指引。
從2015年十月份開始,我們陸續以這本書作為默觀月訊的材料。
第十九章 愛天主及愛人
在內修生活開始時,靈魂常相信專注於一些操習才有助於其德行的實踐,因此就易受到以自我為中心的誘惑,心靈不向天主開展,卻只思考到自己:自教、自我成全,以及自己內心的平安。其心靈會逐漸地沉入隱約模糊的自私狀態中,因為這自私將吸引他,令他作繭自縛而不自覺。無可否認,大多數的靈魂都曾多多少少經歷過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假如這階段只是表面或暫時性的,那麼就不用太掛慮,可是如果它持久不斷,則應該祈禱,懇求天主破除這種自私的心態,因為只有天主能維繫靈魂,促使他愛天主及愛所有的人。。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下列事實:當靈魂開始強烈地感覺被天主吸引到寂靜和孤獨中時,他有時誠然不易,甚至不能再向四周的人表示他的愛心與關切。這是因為此時他內心的眼目全然轉向天主,而且心中耿耿於懷,過份焦急於即刻找到天主,所以他在與其他人交往中,會感到很不自在。他既活在這個世界上,卻又感覺不屬於它:如同在半睡半醒的情況下,聽到的盡是空洞無意的言語﹔他的舉止又離奇、笨拙、造作,大家也都看得出他的尷尬與為難......凡此種種,為天生多情的靈魂而言,都是內修生活的重大考驗。幸好在此考驗期間,天主早已為靈魂預備好了一顆如同世界般寬大的心。不過,靈魂必須經過這段無法具體向世人表達愛的困苦過程,才能找到真正的愛。無論如何,天主並不使人心因繫戀於祂而背離兄弟,反而教他如何去愛兄弟姐妹。
如果靜觀者未能在他的生活中找到愛的真義,而以愛天主為藉口,卻背離兄弟,不去愛他們,那麼我們可說這種靜觀者並沒有真正愛天主,而只是繫戀於一個對象而已,這對象是天主的輪廓、一尊偶像,甚至可能就是靈魂自己。另外還有一些靜觀者,在和天主邂逅之後,便以憐憫之心轉向他人,消極地單以天主的仁慈,俯身照顧親朋好友,這是過於膚淺而不深入的愛的生活。真正的靜觀者,更應積極地在發現天主的同時,也超越歧見與隔閡,去愛所有的人。
此外有許多人只為了服從天主,才實行「愛人如己」的誡命,其實這誡命原是紮根在人與天主的關係中,所以此誡命和「愛天主在萬有之上」的誡命是密不可分的。進而言之,全部法律和先知,都繫於這兩條誡命,因為第二條誡命建基於「天主是愛」,而愛人是愛天主的具體表現(註一)。換言之,愛天主不會排除愛近人,否則即使人與人間有愛,那也只不過是一種商業性的契約行為而已,並非真正的愛。
當一個少年或少女奉獻給天主時,許多人常誤以為他們將再也不能愛別人了。或許的確有此現象,但這只是由於在某一段時期中,他們不敢去愛別的結果。其實,對這些獻身給天主的人而言,雖然他們體驗到愛充滿焦慮和淚水,也真正知道什麼是愛,但仍嚮往天鄉,盼望得到更大、更深、更廣的愛。
人蒙召光榮天主,他由此發現到,一切受造物就像鏡子一般,反射出三位一體的聖愛。靜觀者比一般人還深入地讚頌、光榮天主聖三,將喜樂和憂苦、成功和失敗,即將其一生以及天主所賜的一切,完全獻給天主。這也說明了為何生命與人之間的愛情喜樂,會令靜觀者找到天主,而天主在靜觀者的不如意或挫折中,更會賜給他卓越的愛。的確,天主以愛召喚人,而靜觀者在愛的動作中觸摸天主,必然會懷抱著愛,又回到兄弟中間,再度表達天主的愛,再度促使他分享這無限的主愛。
下一章將描述靈魂在蹊徑中所行的最後一段行程。當靈魂達到其顛峰時,並不意味著被高舉於世界之上,或與世界隔離﹔相反地,靈魂越認識天主、愛慕天主,也越能與他人及整個世界結合。總之,靈魂在與天主最深刻的結合中,必會體驗到他與一切的受造物同出一源。。
註一:瑪竇福音記載:「『你應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這是最大也是第一條誡命。第二條與此相似:你應當愛近人,如你自己。」(瑪二十二37~39)。
神修默觀祈禱小組
目的:整裝待發,隨時儆醒,答覆召喚或與友同行,完成天主眼中完美的我。
態度:我們是神修路上的伙伴,願意互相鼓勵扶持,我們以飢渴慕義的心,神貧的態度,一起走真理與生命的道路。
修練:每天請用10分鐘讀聖經、15分鐘歸心祈禱或念耶穌禱文 (耶穌基督天主子,求禰可憐我)。
George Butterworth - The Banks of Green Willow (English String Orches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