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觀月訊

神修默觀祈禱小組2021年8月訊 《相逢寧靜中》:實習二十二 聖依納爵式的靜觀

  ⊙⊙⊙    神修默觀祈禱小組2021年8月訊   ⊙⊙⊙

禰是葡萄樹,我們是枝條,離開禰,我們什麼也不能做。(若15:5)

八月默觀祈禱    (建德提供本月訊)


 

(音樂:Only This I Want)

我們在這個月繼續跟著戴邁樂神父一起學習靈修操練。 我們選讀的資料是戴邁樂神父(Anthony de Mello, S.J.)在1978年出版的 “Sadhana: A Way to God: Christian Exercises in Eastern Form”。此書結合東西方的靈修操練,得到許多人的喜愛。中文版在1979年由鄭聖冲神父翻譯成《相逢寧靜中》,由光啟出版。(為了使文章更易閱讀,多處曾加潤飾,與原來的譯文不盡相同。) 書本中第一部分的「意識實習」,也就是通稱的「默觀練習」,從2019年5月開始,到2020年12月告一段落。從2021年1月開始,我們學習「想像鍛鍊」,這包括了依納爵在《神操》裡稱之為“contemplation”的「想像式祈禱」。

想像鍛鍊——實習二十二 聖依納爵式的靜觀

這項想像式的祈禱是聖依納爵在《神操》書上介紹的,也是不少聖人們所常用的。辦法是這樣:採用基督的一段生活情節,把它重新活過一次。置身在仿若實際發生的場景之中,而你自己就是參與其事的一員。說明這方法的最佳辦法,便是讓你實地去做這項實習。這裡我選用若望福音的一段章節做為此實習的模式……

這事之後正是猶太人的慶節,耶穌便去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羊門旁,有一個五個拱門的遊廊和水池,希伯來語稱為貝賽達。有一大夥病人躺在遊廊下——瞎子、跛子、癱瘓人……(他們在等待水動;因為天使按時下到水池中攪動池水,在水振盪後第一個下水的病人,任何病患都得治愈。)
﹒那裡有一個患了卅八年病的人,耶穌見他躺在那裡,也知道他病了多時,就問他說:「你願意痊癒嗎?」病人答說:「當水振盪時,沒人幫我放入水池中;當我試著進去時,早已有人先下水去了。」
聽耶穌向他說:「站起來,拿著你的床,走吧!」那病人立刻痊癱了,拿著床,走開了 。
先寧靜片刻,做一個以前練習過的意識實習,做為靜觀的準備……
現在,想像那叫做貝賽達的水池……五個拱門……周圍的環境……花一點時間、讓整個場景盡可能活現在心目中:安下心來,環視整個現場。那現場是怎樣的?是清潔是不清潔?是大是小?注意到建築物……還有天氣……
場景準備妥當後,讓整個情節活現出來:看池旁的人們,人多不多?是怎樣的人?穿什麼衣服?他們在做些什麼?患的是什麼樣的病……他們說些什麼……
只像看電影般地做個旁觀者是不夠的,你該參與其間……你在那裡做什麼……你為何來到此地……當你瞧到這情節、看到這些人時,你有何感受……你做些什麼……是否已同人說說話……走向誰……
現在注意這段福音所講述的那位病人……他在人群裡的哪裡?穿的是什麼衣服?有沒有人陪著?你過去跟他談談……你同他說什麼或問他什麼?他怎樣回答了你?花點時間去認識他的生活細節和他的做人之道……他給了你什麼印象……在你和他談話時有何感受……
當你和他交談時,從你眼角上你注意到耶穌進入了場景……請注意觀察他的行為和動作……他去哪裡?他怎樣做……你想他有何感受……
他現在正朝向你和那病人走來……你現在有何感受?當你理會到他願意跟病人談話時,你讓到一旁……耶穌跟病人說什麼……那人怎樣回答……細聽他們的交談,把福音中簡略的記述補齊得完整……
特別抓住耶穌所間的問題:「你願意痊癒嗎?」……接著聽耶穌發命,他叫病人站起來,走路……看那個人的最初反應……他試著站起身來……奇蹟出現!注意那人的反應……注意耶穌的反應……你自己的反應……
如今耶穌轉身向你……他願和你交談……跟他談談方才發生的奇蹟……
你是否也受著某種疾病的困擾?身體的、情緒的、心靈的?向耶穌訴述出來……耶穌要向你說什麼……聽清他對你說:「你願痊癒嗎?」當你要求他治好你時,你是真心願意的?你是否準備接受治療的一切後果……這正是你的蒙恩時刻……你可真相信耶穌能治好你,相信他有意要治好你?你是否相信,整個團體的信心將促成此事……接著,聽他向你說出那有治癒能力的話,或他按手在你身上……你有何感受……你是否確信你聽到的那些話將在你身上發生作用,事實上那些話已在你身上產生了效果,即使你在當時並不感覺什麼……
用片刻同耶穌一齊安靜地祈禱……

不要因第一次嘗試這種靜觀的失敗,或不如你期待的成效而灰心,多試幾次,會越做越好的。當我帶領一組人做這項靜觀時,我會邀請他們跟大家分享他們的經驗,有時我們也彼此按手在一兩個人的頭上,因主的名為他們祈禱。

這類型的靜觀,對某些人有理論上的困難。他們感覺很困難投入一種,由他們看來完全不實在的事中。他們對我所選耶穌幼年時代的描寫感到特殊的困難。他們無法理解這些靜觀的深度象徵含義,(象徵並非就是不真實)。他們太愛史實,以致錯過了奧蹟的真理。對這些人. 只有史實是真實,神秘事便不算真實。

當五傷方濟溫柔地把耶穌從十字架卸下時,他清楚知道耶穌不再是死去的、懸在十字架上的耶穌;被釘十字架已是一件過去了的歷史。當巴杜的安多尼用雙臂把嬰孩耶穌抱在懷裡、注視著耶穌時,身為教會聖師的他,當然知道耶穌已不再是他可以抱在手臂中的嬰孩耶穌了。可是,許多大聖人和教友還是如此做瞻想,生活在這種意境和想像裡,因為某些深奧的事由此發生在他們心中,使他們在基督內深深和天主結合的緣故。

聖女大德蘭宣稱她最喜愛的默觀方式,是陪同耶穌在革責瑪尼山莊度過憂傷時刻。聖依納爵則指示避靜的人把自己當作是陪伴瑪利亞和若瑟、在往白冷城路途中的一個小僕人,為他服務,同他們交談;從此獲取神益。依納爵曾到過聖地,可以把白冷城和納匝肋的情形描述得一清二楚,但他並不太在乎地理情形。卻默觀著自己想像的白冷城,自己設想的納匝肋,設想了去白冷城的道路,設想了耶穌誕生的山洞……很明顯,他不太重視所謂的歷史的精確性。他決不肯憑著今日的考證學和現在史料的發現,去改變靜觀方式的。

這類靜觀應該憑信仰的心態去欣賞的,有一個最為印度的神秘聖者羅摩克里希那(Ramakrishna)和他的弟子辨喜(Vivekananda) 所喜愛的故事,把這個心態美妙地描述了出來。故事是這樣的:一個窮鄉僻壤的學童,每天要去鄰村上學,天還沒亮,就得趕路,到晚上天黑了才回家。要到學校必須越過一個陰森森的叢林地,他單獨趕路,心裡頗覺寒慄,他求守寡的母親給他一個佣人做陪,母親回答說:孩子,我們這麼窮,哪裡僱用得了一個佣人,叫你哥哥克里希那陪你去學校吧。他是叢林之主,你若要求他,他一定會答應的。孩子照著吩咐做了,次日他叫了他哥哥,哥哥出來,知道他要求的事,也答應了弟弟的請求,那問題在一段時間中就這樣解決了。

後來,正逢村上老師生辰,學生們要帶一些禮物贈送給老師,寡婦向孩子說:孩子,我們實在窮得沒什麼可以送給老師的,向你哥哥要一件禮物吧。他哥哥也照辦了。他給弟弟一大壺奶;孩子很得意地把那壺奶和別人送的禮品堆放在老師跟前。老師對孩子的禮物看都不看一眼,過些時候,小孩開始孩氣地抱怨說:「沒有人注意我送來的禮物……看來沒有人喜愛我送的禮物……」老師向佣人說:「吵死了,把奶注入缸內,把壺還給孩子,否則我們將不得安靜!」

佣人將奶倒入缸裡,要把壺還給孩子時,吃了一驚,因為壺內的奶仍是滿滿的,再傾倒一次,壺還是自動地注滿了奶。老師曉得了這事;把孩子叫來,問他從哪裡拿到這只壺,孩子說:「是哥哥克里希那給我的。」——「哥哥克里希那,他是誰?」——小孩鄭重地答說:「他是叢林之主。」「他每天陪我上學下學。」老師顯然不信他的話:「好吧,我倒很願見見你說的克里希那,帶我們去見他。」

於是孩子帶領了一小夥人走回叢林區,他眼見自己帶著這些人去見他出名的哥哥感到興奮。走到叢林區邊緣,在他通常遇見克里希那的地方,他滿懷信心地照常叫著他哥哥的名字……一個回音都沒有。他一再的叫,越叫越大聲,仍然沒回音……他的同學們開始你一句我一句的嘲笑、作弄。孩子開始哭了,發生了什麼呢?

他哭著叫:「克里希那哥哥,請來!你若不出來,人家要說我是騙子了!他們不會再相信我。」那時一片寂靜,接著他清楚聽到克里希那對他說話:「孩子,現在我不能來。有朝一天,你的老師有了像你一樣的純潔樸真的信心時,我會來的。」

我聽了這段故事後,首先聯想到的是耶穌復活後的顯現。他只顯現給有信德的人。他說:「信吧,你將看見。」我們可說:「憑什麼可以證實我所見的不是幻景?」這問題基督不予關心,也不予證實。信,你將會知道。這彷彿對人說:你愛我,便會看出我俊美!

這是我們做依納爵式的默觀時需要具備的心境。如果我憑這心境去默觀,我們將瞭然於這點,憑孩子般單純運用想像,我們可以達到想像之上的奧蹟,神秘者所達到的真實。

神修默觀祈禱小組
目的:整裝待發,隨時儆醒,答覆召喚或與友同行,完成天主眼中完美的我。
態度:我們是神修路上的伙伴,願意互相鼓勵扶持,我們以飢渴慕義的心,神貧的態度,一起走真理與生命的道路。
修練:每天請用10分鐘讀聖經、15分鐘歸心祈禱或念耶穌禱文 (耶穌基督天主子,求禰可憐我)。


默觀月訊過往活動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