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62期 祈禱與靈修

「中國基督徒靜坐」的實踐工夫 ( 下 )

文 \ 胡國楨神父

  朱熹在其所註大學章句的前面,寫了下列幾句話,說明學者學工夫應依大學所記次第漸進:

  「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獨賴此篇 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

  朱熹在這了解背景下稱大學爲「大人之學」,王更進一步點出「大人之學」的意義:「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 …… 大人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 若是。 …… 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 … … 。故夫為大人之學者,亦惟去其私慾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復其天地萬物 I 體之本然而已耳。」 ( 大學問 )

  很顯然,宋明理學家在建立「復性工夫」理論基礎時,很努力地把大學和論、孟、中庸、易 傳連在一起,以配合由其間開啓出的一套道德形上學,做爲這「復性」的霣踐工夫。這個對大學 意義的了解方法 ' 可能眞的和禮記中「大 ( 音泰〕學」的原義頗有出入,但自宋以降八百年來,中國正統儒家對大學的了解,都是以程朱所開出的註解爲本,並追隨他們立爲修身養性則 ' 王陽明雖在「格物致知」等細節上有不同看法,但並不影響他視大學爲修養霣踐工夫範本的主張。所以我們按宋明儒等的了解方法,視大學爲指導「復性工夫」的實踐準則,也是合乎八百年 來的中國儒家正統觀點的。

宋明儒復性工夫途徑

  按宋明儒之觀點看,人之欲達天人合一境界,絕不可能是純粹涸人之事,而應是人類整體共 同努力才能實現的。析大學之結構,分爲經、傳兩部分,經乃主旨,內有「三綱領」及「八條目」,其關係如下表:

  「明明德」朱註爲:「明德者,人之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者。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 以復其初也。」這正是個人的復性工夫。這個工夫遂 & 上應有「覺」及「健」的態度。「覺」,卽憂患意識或懺悔心態,乃格物、致知、誠意、正先決條件;「健」乃修身並止於至善的支持動力。

  「親民」朱註爲:「新 ( 親 ) 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旣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 有去其舊染之污也。」王陽明「大學問」中更進一步說出親民之目的:

  「曰:然則,何以在親民乎?曰: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極也;親民者,達其天地 萬物一體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於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德也。是故親吾之父,以及人之父, 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後吾之仁,實與吾之父,人之父,與天下人之父,而爲 I 體矣。實與之為一 體,而後孝之明德始明矣。親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後吾之仁,實與吾之兄, 人之兄,與天下人之兄而為一體矣。實與之爲一體,而後弟之明德始明矣。君臣也,夫婦也,朋 友也,以至於山川、也,莫不實有以親之,以達吾一體之仁,然後,吾之明德 始無不明,而真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矣。」

  王陽明在其古本大學旁釋中說:「明德、親民,猶修己、安百姓。」所以「安百姓」──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復性工夫求天地萬物一體的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環。這當然整個社會國家有「覺」和「健」的精神。事霣上,中國爲政者自古一向都很注意培養全民有這「覺」 和「健」的精神。

  在「明明德」及「親民」兩步驟中,顯然前者更爲重要,故「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以修身爲本」,二者關係如下圖所示:

宋明儒「明明德」實踐途徑

  講到明明德──修身工夫──就直接牽涉到本文 ( 上 )( 見《心泉》 60 期 ) 中的「靜」與 「敬」的問題了。程朱、陸王均不主張「靜」是終極根本;卻以「覺」──卽憂患意識或懺悔心態──所導出的「敬」爲根本出發點。大學本身指出的實踐塗控是這樣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我們把這個次序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配么證明,就可以看出「敬」、「靜」 和整人復性「明明德」工夫的步驟了。

  首先由「覺」導出「敬」的態度,在「敬」中「格物致知」。這「格物致知」爲朱裏來說是 求「物理之極處無不到」、「吾心之所知無不盡」,是在吾心之外求對「天道」、「天命」之體悟,而攝取入我心內以觀照吾心之本性,令其透顯丨,爲王陽明,這「格物致知」卻是「格去心中之不正,使之歸正」,以求「致知善知惡的良知」,是進入吾內心深處直觀其內之善惡根源,以 發掘吾心本性之眞象。二者在「敬」中所做的「格物致知」都是為了達到「知所止矣」的地步。

  當知道該止之處時,心就應「定」在那兒,自然就會產生「靜」的狀態,這也就是程伊川所謂的由「主於一」、「止於事之理」而產「虛靜」,這「虛靜」並非事,卻是如朱熹 所謂的「心平氣定」,以「道理漸次分明」,這就是在「靜」中能「安」、能「慮」的意思。這 「安」、這「慮」實在就是「正視那知是知非的內心之明──那超越的內心之明,使之變成自覺的,然後步步彰顯之,步步照射出罪 101^ 具體意義'步步予以消化」的工夫'也就是所謂的「誠 意正心」的步驟。所以朱熹雖不賛成以「靜」做爲工夫之根本,卻仍敎人閒暇時要「靜坐」的理由,是因爲「靜」是格物致知達到知止後必然的結果,也唯有先達到靜的心態,而後才有變化氣 質的可能,最罾「得」 ^ 實現天道、天命於五鼻。

  旣「得」──吾生命透顯了天道、天命,應以「健」的工夫,不斷地「止於至善」,貫通整 個生活中的一切動靜,是修身也。

  今試將上述「明明德」實踐塗挫以圔表列之:

宋明儒「親民」實踐途徑

  「親民」──推己及人、兼善天下──的先決條本身之「明德」巳明,及「身敎」令周圍之人也產生「覺」及「敬」的心態,同時發他行「吧吧德」的工夫。 親民之順序有近遠親疏之分,按大學是「家、國、天下」,按王陽明乃「父子、兄弟、夫婦、朋 友,以至、鬼神、鳥獸、草木」。最後全宇宙達於「一體之仁」而後巳。

「中國基督徒靜坐」工夫途徑

  「中國基督徒靜坐」神學基礎的建立,旣參考宋明儒道德形上學所由出的論、孟、中庸、易 傳'今筆者試把其實踐工夫 ^^ 立在宋明儒所依據的大學上。

  基督宗敎所強調的神修一向皆以入世爲主,並主張天人間關係並人式的,而是整個「天 主子民」面對天主的召喚,大家 I 起投奔天主,整個宇宙邁向「新天新地」。所以,基督徒神修 不應只局限於獨善其身,親民 ^ 齊家、治國、平天下,仍是基督徒神修中團體幅度上應該有的 I 面。如本文 ( 上 ) 所述,「中國基督徒靜坐」是基督徒寓靜觀於生活 &^ 修心態,所以也就是 基督徒「明明德、親民,至善」的工夫了。

基督徒「明明德」實踐途徑

  當然,個人的明明德更是基督徒的神修根本,一般所稱狹義的「祈禱」也就在這裹。「明明 德」在這個意義下該做如下了解:

  「體化者天主 ( 聖神〕把天主愛的生命下貫進入基督徒內心深處,所化成的基督徒本質就是 「明明德』 ( 德是本質的胄 !) 。 ^ !這基督徒本質爲人內之「肉性』或因素」所局限、所遮蔽,無法透顯在曰常生活整個生命之中。不過這天主愛的生命確實深藏於內心,是基督徒的 本質,所以基督徒應效法天主 00 己啓示出愛的生命之表象 ^ 耶穌基督 ^ 並遵行己內體化天主 的指引,以求天主愛的生命逐漸彰顯明朗化,眞正完成『神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這個工夫就是基督徒明明德的工夫。」

  「明明德」始於所謂「覺」的心態,亦卽懺悔心態,所以信仰是最重要的,相信自己尚未達到彰顯天主愛的生命極限的程度,願順從體化者天主在我內的工作,於是以「敬」的態度做「格 物致知」的工作。「格物致知」乃讓整個的自我透過聖經的文字,在表象者天主耶穌基督在世的 生活言行中發掘出其天主愛的心懷,同時讓耶穌愛的心懷反映出自己內所有的「肉性」或「世界因素」之所在,此乃達到了「知止」。隨後應「定」在那兒,在「靜」中,「誠意正心」,就是 眞正地在懺悔中正視那表象者天主耶穌基督顯示給我的愛的心懷,這就是超越於我,又在我內的 「聖神的聲音」或「天主愛的生命」,使自己整個生命定在這裏,誠心誠意地,慢慢體會 93^ 反 這心懷的「肉性」或「世界因素」中所有的罪惡意義,如此慢慢地予以消解,把「肉性」或「世 界因素」逐一消解,這就是「靜」及「安」中的「慮」,最後我的生命自然而且漸漸清澈,天主愛的生命自然而然透顯明朗出來,此卽所謂「得」了。

  其次是「健」,卽修身及止於至善。上述的工夫不應和自己的曰常生活有所脫節,誠如朱熹 主張,不只靜時有敬,動時亦有敬,做人處事,時時處處不可懈怠。尤其在工作餘暇之時,更在 心平氣定的安靜中,做更深入的反省及體悟。如此,自己天人合一的生命歷程就會和孔子一樣地 步步進昇: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隨心所欲不踰矩,最後可讓耶穌基督的生命在自己身上透顯出來。

基督徒「親民」實踐途徑

  「親民」乃個人「明明德」後更進一步令天下人都得天道,實現天命的工作,也就是「傳敎」、「宣報福音」的工作。這宣講工作包括「言敎」、「身敎」及「建立基督徒團體」;也可以基督徒的「先知」、「司祭」和「君王」等作用來說明。這一點不是本文的主要宗旨,所以不 深入發揮。

當代基督徒可有的具體實踐工夫

  以上是「中國基督徒靜坐」實踐工夫的要點,可能仍嫌過分抽象。現在筆者願更具體地給生 活在今曰工業都市化中的基督徒指出可行途徑。

  工業都市化生活的特徵是快速及忙碌,在這個情況下的人們《员吊處在緊張的狀態下,拼命工 作。每天上班,走重複的路徑,坐同號公車,批類似公文,操作同樣機器;下班,回家前,又要 趕赴數處應酬,這 ^^ 會,那個遨宴 . ,最後回到家裏,早巳筋疲力竭,只願坐在電視機前聽聽歌、看看戲,讓柔和的音樂、美麗的色彩調劑一下快垮下來的身心;很難得願意找個機會放鬆心情,動動多餘的腦筋,深入體會自我及超越的天主了。生活在這種狀況下的基督徒,若願採用儒家傳 統復性工夫開出的「中國基督徒靜坐」修心態,以求寓靜觀于生活,邁向活基督耶穌生命,應該如何做呢?

  首先,應在生活中培養「覺」 ^ 卽憂患意識或 1 悔心態 ^ 的心境,用比較宗敎的話來說 就是「增加信仰深度」,體會到目前我的生活言行仍未臻完善,而且懷著強烈的信仰,相信體化者天主 ( 聖神〕確霣在我心中,天主愛的生命確實巳化成了我的人性 ( 基督徒本質〕,我之所以 尚未完全在生活中顯出這本質,是因爲我的「肉性」或「世界因素」把這本質遮我應做「復性工夫」。事實上這「覺」的心境的強弱與「復性工夫」的深淺互爲表襄,二者相互影響,曰曰 深入的。

  爲一個基督徒來說,最起碼的「覺」的心境至少是能有的,因爲受洗的先決條件就是懺悔,而且相信髏化者天主聖神確竇降來自己心中,面對這「覺」的心境,可發出「敬」的態度,卽不苟且的態度。我們就從這裏開始做「基督徒靜坐」工夫,方式如下:

(一)積極參與聖事、體驗天人之間的和諧一體:在聖事行動中,天主生命與基督徒本人的生命藉 著表象者天主基督而和諧了;基督徒自己與他人的生命也在基督內相互感應了丨,同時也因基督與 宇宙萬物均調了。中國人內心深處懷念的天人合一,在聖事中藉著基督達到了,「信仰深度」必因而增加。這是增強「覺」心境的良方。

(二)勤讀聖經、體悟基督心懷、反躬自省:每天或清晨剛睡醒,或夜晩就寢前,或其他任何一小段時間(十~廿分鐘),打開聖經,硏讀一段,細細體悟耶穌遇事對人所言所行事心懷,或 宗徒們在耶穌復活的 11110^ 光照下,體悟出耶穌基督天主愛的心懷而有的發揮;並同時反省自我生 活中所言所行之所以未臻完善,是缺基督心懷的那些要素;反映出自己心內的「肉性」、「世 界因素」之所在。此卽大學所謂的「格物致知」而達到「知止」的。

(三)忙碌中遇有閒暇,則令心情靜下來,使自己整個的存在浸潤在耶穌基督愛的心懷中 ( 靜觀 ) ,以求變化自己内「肉性」或「世界因素」的氣質:現代人不論怎樣忙碌,但一曰之中總有若干空閑時間,例如:上下班的公車上、中午休息時間等……。這時若讓時間毫無目的地白白溜掉,或做些無意義的消遣,很是可惜;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時間放鬆心情讓自己靜下來,或坐或立、或散 步,令自己整個的心靈回味自己由聖經中體會出的耶穌心懷,定在這兒,誠心誠意地與 0003 內的 「肉性」或「世界因素」互相對照。一次、兩次,逐漸地體 ^|003 這「肉性」或「世界因素」的罪惡意義。若干時日中,利用懺悔聖事的機會更明白、更直接地面對這些發掘出自己的罪惡,以求消解變化。此卽在「知止」後的「定」「靜」「安」中的「慮」的工作。曰子久了,這工夫 的效果自然可見,天主愛的生命自然而然會流靈透顯出來,此卽「得」。

(四)生活工作止於至善:上述是在「覺」上做工夫,達到「得」後,卽應在曰常生活中不斷地表 現這天主愛的生命,此卽以「敬」貫通生活上的 I 切動靜,這不只是在「明明德」上求更深入的 體悟實現天主愛的生命,也是由「明明德」過渡到「親民」的重要條件。

  以上所述是基督徒在曰常每天所行的工夫,若做得很好,固會進步,不過人非聖賢,仍須有總檢討,以求修正方向、策勵自己的機會,才不會懈怠而不自知。所以每年能從事若干時曰的靜修 ( 退省、避靜 ) :一方面用更多更整體的時間,更深入聖經,以求更多地了解些在平常不易體會到的基督心懷的更深意義;另一方面用以策勵自己、修正方向。果能如此,則「中國基督徒靜 坐」神修工夫的實踐可稱圓滿。

總結

  「中國基督徒的靜坐」是以中國傳統一體觀爲基礎開闢出來的一套神修工夫。與西方傳統所 用的「對禱」式神修方法不同,而比較強調自己的修養工夫;與「基督徒的禪」亦有不同,天主啓示──聖經相當受重視,以爲「空虛」心靈是必要的步驟;卻主張人以自己的生命去契合天主愛的生命是需要自我努力的一條「任重道遠」之途,應不斷地「覺」,不斷地「健」,一步一步更在自己生命中透顯出天主愛的生命。

〔本文摘錄自神學論集第卅七集〕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