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93期 活出福音的慈悲

阿珷隨筆

鄭嘉珷

 

我是台北人                                                                  

       在美國的時候,若有人問我:「你是中國人嗎?」我一定回答:「不是。我是台灣人。」因為他大概是問我的護照上的國籍。

       但是在台灣,若有人問我:「你是台灣人嗎?」我也一定說:「不是。」因為我不太懂台語。我是外省人。

在中國大陸旅遊時,若有人問我是哪裡人,我說:「我是湖北人,但是我家在台灣。」

      有一次在高雄上美容院,洗頭的小姐用台語問我一個問題,我聽不懂,正在猶豫的時候,她就再問一次,再問一次,越說越大聲。我說:「我又不是聾子,我只是不懂台語,我是台北人。」

      對啊,我是台北人,台北是我住過最久、我覺得最自在的地方。這裡有我的小學、我的中學、我的大學、我的教會、我的朋友、我的同事、我熟悉的攤販、食物、街道、語言、口音,有我最多的回憶。

      我是台北人。雖然不是生在台北,但是必定死在台北。台北是我的家,我最愛的地方。

慈悲的溝通

     非暴力溝通在台灣叫善意溝通,英文簡稱CC,就是「慈悲的溝通compassionate communication」。創辦人盧森堡博士對慈悲的定義是「人與人之間,基於彼此從心裡給予的交流。」這是他畢生追求的理想。所以,慈悲並不是指對弱勢者的施予,而是指人與人之間真心的交流,彼此為對方創造幸福而自然地連結起來。

     事實上,我們的中文課本雖然譯為「愛的語言」,書裡卻極少提到「愛」字。書的原名是「生命的語言language of life」因為這一套理論強調「只談需要,不談對錯」,需要就是人的生命,沒有需要的人就是死人了。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滿足某個需要。我們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是因為某個需要未得滿足。

      慈悲的相反就是暴力。凡是批評、論斷、責怪、賞罰或使人出於羞恥愧疚而去做一件事,這樣的溝通方式都是暴力,因為這樣的方式切斷人與人的連結,使彼此關係冷漠、疏離。

      慈悲就是看見對方心裡的那個小女孩或小男孩,看見他的恐懼、悲傷、對愛的渴望。擁抱他、安慰他。

      慈悲就是看見自己心裡的那個小女孩或小男孩,看見他的恐懼、悲傷、對愛的渴望。擁抱他、安慰他。

      慈悲是聆聽而不指導,陪伴而不批判。


身心健康年

      周末兩天上了周志建老師的「2016大翻轉(逆轉人生)工作坊」。我把2016命名為身心健康年。我對2016的期待是「我要從靈性得到喜悅,而非從食物。我要在鏡子裡看到喜歡的身材。」
    下課回家後,把中午已經化冰的魚拿出來煮。本來每次吃完一條,但是昨晚決定只吃半條,其實也夠飽了。一夜好眠。 
    早上起來,覺得能量充沛,滿懷希望。馬上開始甩手等運動,而不是像往常馬上吃東西。又開始打掃客廳、洗床單等,準備下午家裡的非暴力溝通課。然後把幾年沒用的3分之1瓶香茅油拿出來,全部倒下,放了一大盆熱水泡澡,連小狗都聞香而來,舔我的手臂。順便量一下體重,比昨天少了半公斤。等到肚子咕咕叫通知我,才吃早餐,而不是由嘴巴感覺無聊決定。
    然後,我把一雙球鞋丟掉,雖然鞋面好好的,但是鞋底已經磨歪了。兩年前就已經買了新鞋,卻一直沒開始穿。又丟了一些很醜的茶壺、茶杯。
    昨天上課時,老師一再強調要打掃。他說,"至少把你的書桌清一清,把你的床鋪一下。"哈哈哈,老師好像看過我家了。"工作坊裡,有二十多位女性,只有一位男生,老師怎麼知道女性也會很髒亂?

Anyway,I'm feeling good. I'm losing weight. I'm getting healthier.
感謝老師的支持、鼓勵、陪伴、催促。

活得精彩,死得平安,就是老人的使命和見證

     年少時,住在父母家裡,吃喝不愁,因為功課好,得師長誇獎寵愛,就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高中時,最敬佩的人是孫中山和林覺民,自己也想要成為救國救民的偉大人物。畢業成為教友後,讀了一堆聖書,就想要當修女,成為聖人。出國留學,離開了一切熟悉的環境,才發現連養活自己都相當困難。又當學生,又當三個孩子的父母,這樣過了八年。然後是面臨雙方父母的老病、去世。那是沒有健保的時代,老的、小的,任何一個生病,都是沉重的負擔。夫妻關係的經營,是列在事業、賺錢、父母、孩子、教會、朋友等等一切事項之後,幾乎永遠輪不到。孩子終於大了、走了、成家了、有事業了,自己也終於走出了空巢期、憂鬱症、懷疑信仰、失婚、獨居種種的考驗,好像一條小溪,從清純的細水,越過山嶺、森林、礫石、斷崖、沙灘,終於成為寬闊平穩的大河,可以貢獻給附近的人享用。

      單樞機說,他在得癌症的五年,在傳福音上的成就,可能超過他一輩子的努力。他真是老人的典範。盡力讓自己活得精彩、死得平安,就是老人的使命和見證,是我們能給後輩子孫的最好的禮物。

阿珷的 「愛的語言」生動活潑,絕無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