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93期 活出福音的慈悲

《解開信仰的困惑》

陸達誠神父

 

退結,吾師也 

    筆者從未負笈拜唐君毅為師,但在弱冠期,讀了他的七、八本書,心悅誠服得五體投地,心中甘拜他為師。數年後(1967)在香港終於見到了唐師,回台後又與他通信數次,均以老師稱呼他。唐師不但給我許多有關中華文化的知識,更改變了我曾有的崇洋心態,使我重新站穩華人立場,並願隨唐師以文化和教育報效國家。唐先生對筆者影響之大恐難找到第二人選。

    項退結老師也不曾教過我,但他的作品深具魅力,使我一讀再讀,我常為他的視域寬廣、文字精練、學識踏實所嘆服,而在心中一直認他為師。項老師用中文大量介紹西方當代思想給六十年代的華人,使他們(包括筆者)由他開通的捷徑探入西哲的堂奧。從這個意義來看,項老師的學生是多得無法估計的,連當時已成名的韋政通先生也對項師佩服到極點,甚至逐漸走出由其師牟宗三先生主導的新儒家園。

    最初認識項老師是在一九五○年初閱讀他所著的《新答客問》一書。該書寫成時,作者大概只有廿三、四歲。他筆觸清新、思維嚴謹、全書內容踏實豐富,讀過該書的人無一不翹大姆指叫好。該書首版由方豪神父在北京上智編譯館出版。大陸變色後,上海高樂康神父將它再版。筆者的長兄陸達源神父協助高神父推動出版事業,因此項老師經上海赴歐留學前已與家兄見過面。筆者僅從家兄口中得知該書作者的梗概,大家都認定這位才子前途不可限量,勢必成為天主教思想界的明日之星。筆者當時就讀上海位育高中,為應付政治課,需要堅實的哲學武裝。項老師的書恰好填滿了這個需求。那時好希望有朝一日能當面向老師請益,也向他表達欽慕之情。

    想不到這個願望果真實現了。因為筆者吃了八年共產黨的奶水後,居然奇蹟般地走出大陸,在香港、台灣和菲律賓各讀了幾年書;再度回到台灣時,第一個月就遇到了這位心儀的作家。那時項老師主編《現代學苑》,這是《哲學與文化月刊》的前身。筆者在菲律賓最後幾年,每月必讀《現代學苑》,從中大量吸收新知,配合當地學校以英文教授的哲學課程,相得益彰。筆者試著開始投稿,如寫《民族音樂家》的書評等,均蒙刊登。對筆者而言,這是莫大的鼓舞。往後的歲月中沒有停筆,應與項老師的提攜有關,他可說是我寫作的啟蒙師吧!

    而後筆者亦出國留學,回國後亦在大學中教授哲學,甚至若干年後進入由項老師主持的政大哲學系專任,這也是蒙老師推薦而成的。項老師發起「智苗文學獎」時,鄭聖沖神父、沈清松教授與筆者蒙邀一起推動天主教文學寫作的活動。在合作過程中,筆者常以項師為典範,學習他策劃及組織的技術。一九九二年筆者赴輔大擔任宗教學系主任時,更把政大經驗如法泡製。此外,二十多年來,我的哲學教材或參考書不少是項師的著作,學生因之獲益良多。

    上智出版社慧眼識英雄,把項老師五十多年前精研之作再度推出,更名為《解開信仰的困惑》,以饗未曾涉獵過該書的讀者。筆者可以向大家保證,這是一本不會讓你讀後茫然不知所云之書。本書原名即《新答客問》。五十年來因讀該書而找到或堅定了信仰的讀者不計其數,筆者即其中之一。五十年前的作品,今日讀來,一點不覺陳舊,還是一樣自然、清新、活潑、幽默、有深度。這樣的書再多出版一些的話,一定會使基督信仰在中國知識份子間大受矚目。此書宛如聖多瑪斯著作的袖珍本,深入淺出地把天主教的重要哲理一一交代,值得大家,尤其大專同學一讀再讀。

    梵二之後,教會與非基督徒的關係大幅改進,互動方式從「護教」變成「對話」,但有些基本道理不能模糊,一定要說清楚。這一點,本書是做到了。作者在說明我們相信的真理時,不怕指明立場的差異,但還是非常遵重不同的看法。令人驚嘆的是項師在五十年前的許多見解,如今再度出版問世,卻不需大幅修正,在在顯示項師有先知的覺察力。書中少數觀點尚可斟酌,如佛教的輪迴觀、原罪的詮釋、新教的評估、惡的面面觀、神話的新諦等。本書提供不少稀為人知的寶貴資料,如柏格森給董該代克的信、詹姆士的宗教經驗論、真善美的關係等等。這樣一本書絕不是今日二十四歲的大學研究生所能寫成。筆者為寫此書之序,重讀全書之後不禁再次由衷高呼:「項老師真是個名符其實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