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92期 向下位移,走向群眾

「神修溯源」再探究

傳海/建德
 

(一) 天主的旨意

傳海

    退休以後有些返老還童,思想常常回到最基本的理念,想要重新再開始一遍。
    「是否有誰可以用簡單幾句話告訴我,天主的旨意是什麼?」
    我只想到一個答案就是,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必須自己去找。除此之外,有誰可以幫忙回答嗎?

 

建德

    傳海說:「天主的旨意是什麼,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必須自己去找。 」 我很同意他的說法,對一個人而言,天主的旨意是一個人自己和天主關係中的一部份,不是別的人能夠告訴你的。但是同樣的,如果一個人和天主沒有什麼互動的關係,自然也談不上追尋天主的旨意。
    即使一個人常常心懷上主,要分辨天主的旨意是什麼,也是需要一番用心和努力。聖伊納爵為了幫助他的會士分辨什麼是天主的旨意,在他寫的《神操》裡就有相當多的指引。
    不過理論歸理論,我覺得追尋上主的旨意是一種個人的生命經驗,在這裡我願意分享我在退休前的一段分辨經驗。那是二0一0年參加過共融營之後不久的事,在一年一度的體檢時,醫師說我的一個指數超過正常值,幾次追蹤檢查之後,發現是有個小小的毛病,雖然不是什麼嚴重的事,但是突然起了危機感,覺得這一生一直想做的事還沒開始,人生有可能就會結束。於是在神師的指導下開始認真的做分辨,在靜坐中請求聖神的指引,誠實的面對自己。我把自己想做的事擺在上主跟前,慢慢地,在祈禱中、靜坐中,我的心充滿平安和喜樂。終於決定提早退休,開始著手進行上主要我做的事。二0一二年三月我到露德和西班牙朝聖時,又得到上主兩次肯定的回覆,讓我能夠心安的把這一條路走下去。
    分辨天主的旨意的確是一件很個人的事,我很感謝上主在我的追尋過程中,得到有經驗的神師指導,能夠緊跟著耶穌的步伐走人生的道路。

 

(二) 真實的自我

神修溯源反省題

    我是否接受自己並努力在生活與工作中活出最真實的自我?
 

建德

    什麼是真實的自我?什麼是活出最真實的自我?對於真實自我的認知,我們教會的傳統偏重在人與上主的關係:真實的自我在於認識人受造物的本性;幸福人生的完成在於成為上主的鍾愛的子女。    

    要活出最真實的自我,首先當然要接受我們是上主子女的身份,認識我們人生的方向是回到上主的身邊。因此人生好像一個旅程,我們從天主來,也要回到天主去。    

    在這個旅途上,我們並非孤單地踽踽獨行,而是和我們的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結伴同行。今天的我受生於父母,也遺傳了先人的基因,長大的過程中,不斷受到環境中四周人的影響,同樣的,我也不斷地影響了他人。因著彼此的互動,影響了我的旅途、也影響了他人的旅途。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更相信:基督兩千年前的降世影響了全人類的旅途,而之後的聖神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陪伴,更是不斷地引領著我們。    

    人生既然是旅途,它就會不斷地進行發展,不會是佇立不變的。有時候,我們誤把旅途上的驛站當作永久的家鄉。所以對於旅途上的事物我們無需留戀不捨,只要活在當下,腳踏實地地把每一步路走好,而且也盡我們所能,幫助身邊的人走他們的路子。    

    不僅我們的人生不斷地改變,連我們的「自我」也是如此不斷地改變。今天的我已非昨天的我,明天的我也會有異於今日之我。果真如此,哪個我才是真實的自我?有那麼重要嗎?我想最重要的是「祂」,是體認到我們是天主子女的身份,知道天主從起初就愛了我們,因此願意在每一個時刻,都偕同我們周遭的人一起走向天主。    

    所以我覺得不要太在乎什麼是真實的「自我」,耶穌在福音裡不是說了又說嗎?要把自我放下,要死於自我。只有我們真正不執著、不在乎了,內心才能得到自由,也才能真正走天主的路。    

    耶穌還教導我們不要有分別心,他說:「天父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處處都要比較的社會裡,但是一旦有了分別心,處處計較,內心還會有自由嗎?當然這個並非說我們因此是非不明、善惡不分。而是說我們不要以私心對外界加判斷,學著大愛的上主,以慈悲為懷的態度來面對生活。

    耶穌講了許多天國的比喻,其實天國在我們共同的人生路途上已經一步步地開展,在我們每個人都心中也可以一滴滴地實現。

 

(三) 真理

傳海

    我一直以為,所有問題當知道答案時才發現這本來很簡單。所以我喜歡把一切事情簡單化。不一定每次成功,但這是我思想的方向。

    真理是只有一個。多元化的表現若和諧相處,大家都是真理的一部份,各取所需,當然好。若互相有衝突,他們就都不是真理了。因為真理只有一個,是沒有衝突的。

    有人說我的上帝就是真理,問題是上帝太多,彼此還要打仗。所以我才說要創造一個上帝的上帝,祂才是那個唯一、無上、全能的真理。

    有人說佛就是那個真理,隨便你,擺在心裡自己享受,當然好。「佛不可說」也不必說。忍不住心中喜悅想和別人分享,當然好,只要不排斥異己,或強諸於他,隨便你怎麼說,反正各取所需。所以我要隨心所欲,只要心存善念不強人。

    退一歩說,若能不執著於多元的萬相,隨遇而安,是否會與唯一的真理更近一些?這是修行。你説是「神修」,也一樣。

    前面談到「天主的旨意」。我發現、誰都不敢公開肯定確認什麼是天主的旨意,因為沒有人知道。只能在自己心中按照自己時空感情的環境下,追尋適用自己的天主旨意一點一滴修行,期望那天能修成正果成佛,或昇天堂極樂世界,坐在上帝右邊。

    真理只有一個,但是你永遠不會知道。因為你若知道,衪就不是真理了。你若知道,你就不在這裡了。

有點不甘心,真理既然只有一個,又應該很簡單,斗膽猜衪一下。只想到一個字「愛」。但是什麼是「愛」?還是不知道。本來、因為我還在這裡。

 

建德

   「什麼是真理?」兩千年前羅馬總督比拉多審問耶穌的時候說了這句話,其實我們每個人在自己心裡也常常這樣問著。

    在小會的會章裡談「參與現代人類對真理的尋求」時,指的是廣義的真理,是人生的意義及理想,包括了真、善、美、聖。傳海分享討論的是狹義的宗教真理,我也從這方面來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平常人不滿足這個世界的瞬息萬變,推測在這一個變動的世界後面有一個「不變」,這樣的說法在東西方都有,希臘新柏拉圖學派的哲學家柏羅丁(Plotinus)稱之為「太一」,猶太基督傳統則稱之為「天主、上帝」,中國早年的儒家名之為「天」,道家則曰「道」。有形的世界是從無形的太一衍生而來,或是按照猶太基督傳統的說法,有形的世界是造物主上主所創造的。

    雖然柏羅丁對有形的宇宙發展了詳細的理論,對無形的太一卻認為是絕對的超越,不可言喻、不可了悟。猶太基督傳統則認為上主是啟示的神,但是他們對神的態度也顯然有別。猶太教對神非常的崇敬,甚至不敢直呼其名,他們對其他超越界的事物很少猜測,這樣的情形也反映在福音裡記載的耶穌的教導中。教會傳到希臘、羅馬的文化領域裡之後,早期基督徒除了在生活中追隨主耶穌的教導之外,對超越界的好奇心大大增加,天主的「位體」和耶穌的「神性」,成了早期教會最大的爭執議題;後來中古世紀的士林學派更是發展了形上學,希翼對超越界和上主有更深的理解。

    我自己的看法是:超越界和現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儘管我們經由上主的啟示,對超越的天主略知一二,但是如果因此以為人可以經過理性的思考而對超越界有深切甚至完全的瞭解,那是難上加難,比霧裡看花更不清楚,因為我們對超越界的瞭解都是藉著現世的語言和觀念,二者之間隔了好幾層,連「雞同鴨講」這樣的比喻都不恰當。

    耶穌當年宣講的是上主的慈悲和天國的福音,一個人如果依照福音的態度去生活,那麼天國的種籽就在他的心中發芽,離開大愛的天主也就不遠。耶穌今天召叫我們,就如同當年耶穌召叫他的門徒一樣,不只是去「相信」他,而是去「跟隨」他,依照他的教導去生活,去宣講福音。真的「相信」耶穌是救世主的人,不會只是口中相信而已,必然會身體力行地去體驗和實踐耶穌的福音。

    傳海也提到佛教。我對佛家知道得不多,他們不談創造萬物的主宰,卻關心一個人如何能夠脫離生命中的苦楚。佛最重要的教導之一是「緣起性空」。「緣起」指的是萬物之間的互相影響,我之為今日之我,是因為先前的我以及周遭的人事物所影響所造成的,而我的今日思言行為也將對將來的我以及周遭的人事物有所影響。「性空」是佛家對我們這個可見世界的看法,他們認為可見、可感的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現象而已,不斷地受影響而改變,因此是「空」,領悟到這點而能夠因此不執著,即是金剛經中說的「色即是空」;領悟了空的道理以後,仍然要積極地活在這世上,去普渡眾生,讓一總的人都能夠超越現世的苦厄,這就是「空即是色」。

   佛教的這些說法,我覺得跟我們教會的道裡並不衝突,甚至可以幫助我們更瞭解耶穌的教導,過一個更有意義的人生。比如我們的信仰傳統很注重上主與人類的關係,把世界的各種現象,都解釋成上主的「計劃」或「恩典」,但是如果我們接受「緣起」的看法,對上主和對我們周遭的親人同胞都會同樣的感恩,在遇到災難的時候,也不會怨天尤人。至於「性空」的道理,耶穌講的類似的話就更多了。

    為基督徒而言,我們總是說「信」基督;為佛教徒來說,他們習慣說「學」佛。其實「信」跟「學」都很重要,佛教徒要先相信佛的話有理,才會想學他的教導。基督徒如果只信基督,卻什麼都不學,不照耶穌的教導去生活,那還算是什麼基督徒?

    我很喜歡傳海最後提到的「愛」,因為真理不只是供人研究的對象,而是讓人去體驗、去實踐的。基督徒在他們體驗到上主的時候,有什麼比「愛」更貼切的形容,同樣的,佛教徒領悟到的,除了緣和空之外,我想也是佛的「慈悲」。

   因為傳海的分享,讓我有機會也把這些議題好好想了一下,要特別謝謝他。

 
更正啟事:
91期心泉「小會的過去與未來」中提及的「瑞(王蘭)」是「郭瑞蘭」不是「陳瑞(王蘭) 」。另一篇「安靜的浪
漫」是網路文章,非彭玫玲所寫。
 
鄭傳海夫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