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誠實的態度面對信仰
這次避靜的題目是強調如何用個人化(personality)的方式來進行。信仰要經過內化,成為個人的感受,說真心話並面對自己內在的真實,而不是理論,更不單單只是靠外在的儀式行為。「天主是神,朝拜衪的人,應當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衪。」(若四24)這段經文提到:不必在乎是在耶路撒冷或是山上朝拜,或是用什麼方法,而是要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從個人內心的反省,獲得個人化的經驗,自然會在現今社會作見證,做一個信仰成熟的基督信徒。我們的宗教信仰若要吸引世人,必須從內在熱火散發出來,因為信仰不是墨守成規,或是重複的行為,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而要忠於自己內心。
看看下面的例子:阿納尼雅和撒斐辣這對夫婦把自己的財產變賣了,雖對外聲稱:把全部錢捐出給教會使用,好像很慷慨,實際上卻保留了部分錢財,最後因為謊言,夫妻竟然都死了。伯多祿嚴厲地說他們,是對聖神說謊。其實他們可以自由奉獻,卻用了欺騙的手段,騙取大家的好印象。(宗五1~11)
另一則故事講羊很怕狼,因為害怕不敢出門。有一次,正好遇到死掉的老虎,就拿了虎皮披在身上,偽裝成老虎。等狼突然來了,羊忘記身上披著虎皮,還是害怕逃跑了。外加的東西不是我們的,唯有在我們信仰愈來愈深入,愈內在化時,信仰才是我們自己的。我們要謹守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到了危急的時候,才能使內在的信仰發揮作用。因此祈求天主給我們勇氣來面對事情,對就說對,錯就說錯,做一個忠實的信徒與光明的人。
1.以人為本付出關懷行動
教宗方濟各鼓勵我們,從心裏發出誠實的態度,不假裝也不流於形式。雖然我們強調要有一個誠實的社會,事實上卻出現很多相反的傾向,因為太注重效益了。老人通常會被認為沒有價值,老人家只是個負擔嗎?教宗曾拜訪一位老人家,問他的孩子常來看他嗎?老人回答:「有時會來。」再問下去,得知最近一次探望,是去年聖誕節。教宗說,不照顧老人家,不探望年邁的父母,是大罪。
福音中,富翁與乞丐拉匝祿的故事(路十六19~31)讓我們看到不看重「人」的富翁,死後嚐到了苦果。四旬期教宗特別鼓勵我們要悔改。因我們很容易在許多事情上,不自覺地表現出冷漠的態度。好比很多人不認識鄰居,也不關心近人。但我們怎能不關注人呢?怎能把別人當作機器或是百貨公司陳列的貨品,舊了就丟掉呢?尤其不可對有缺陷的人、老人、病人不聞不問。常有些名醫,一天要看一五○甚至二○○位病人,看診時,很自然兩眼就只盯著電腦,不看著病人,他真的太忙碌了。相較於以前的家庭醫生,都認得病人的家人和病史,真是今昔大不相同。在我們的社會,理論上每個人都很重要,但現今的生活方式,無法幫助我們把目光和注意力放在個人身上。
一個遭強盜打成重傷的人,司祭和肋未人都只從他身邊經過,沒有伸出援手,對傷者漠不關心,當然有時候我們會找很多理由為自己辯護,比如太忙啦!這地方很危險啦!慈善的撒瑪利亞人不是司祭、經師,而是讓人看不起的族群,但他很用心盡力照顧了受傷的人。(路十25~37)耶穌問:誰是近人?當然就是幫助他的撒瑪利亞人囉!四旬期我們祈求天主寬恕我們,因為我們不夠關心人。有時是我們看不到,有時看到了,卻只是看了走過去。我們要學習慈善的撒瑪利亞人,也就是效法耶穌對人的關懷態度。
耶穌要門徒從心裏崇敬天父,而不是做表面功夫。像法利塞人為求自潔始終與人保持距離感,所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叫人看。不若耶穌雖有權威,但總是親近人群,願意在百姓中間(瑪二十三1~12)。正如教宗方濟各不住梵蒂岡官邸,就是覺得與人相隔太遠,教宗要接近人,而不是在象牙塔內,這就是我們教宗的風範。
我們生活在人群中,在人間發揮天主的愛,有時天主的話,也幫助我們反省。
「你們為什麼向我奉獻那麼多的犧牲?──上主說:我已飽饜了公羊的燔祭和肥犢的脂膏;牛犢、羔羊和山羊的血我已不喜歡……,誰向你們要求了這些東西?……月朔、安息日、集會、齋戒和盛大的宴會,我已都不能容受。……你們
伸出手時,我必掩目不看;……你們應該自潔,從我眼前革除你們的惡行,停止作孽,學習行善,尋求正義,責斥壓迫人的人,為孤兒伸冤,為寡婦辯護。……上主說:你們的罪雖似朱紅,將變成雪一樣的潔白;雖紅得發紫,仍能變成羊毛一樣的皎潔。假使你們樂意服從,你們將享用地上的美物;……這是上主親口說的。」(依一10~20)
天主的意思不是為了責備以色列子民,而是提醒他們不要只注重外在的形式與作為,而是要從心裏悔改。現今的社會在工業化要求效率的氛圍中,很難改變,我們仍可藉著多讀聖經,明白天主引領我們的方向,觸動我們悔改,在社會上做酵母,讓社會有一點點不同。
2.激勵信徒的三種方法
1.信賴天主:聖詠第146篇,唯獨依賴全能天主
讓天主成為自己的希望,是有福的人,信賴上主的人是有福的,有上主在,我們還懼怕何人?信賴天主是非常個人化的經驗,這不是從外而來的,也不是學習理論,而是從自身體驗,在等待中產生對天主的信任,在生命中出現。我是否將幸福放在對天主的信任上呢?若碰到很大的使命,我們還會信任嗎?信任的結果讓我們意識到
福音的好消息也跟信任有關,信賴天主的人是有福的,天主會為我們解決不如意和生命的問題。聖保祿在格前九24~27清楚表達了他的體驗,我們都是在一個有限的生命賽程中,朝向同一目標,雖然只有一個人會得到第一名,但每個人都會各有賞報。即不論你從哪裏開始跑,唯有定睛在耶穌身上,才能跑向天主。這不能只靠自己努力,還要靠天主給我們的力量。
2.要有希望
我們要意識到無論我們是什麼性格,我們的能力有多少?天主都知道,祂不會讓我們做超過我們能力的事,祂會幫助我們,天主有的是辦法,不管怎樣,我們都要懷著希望。
3.要讓天主的計畫成為我們的計劃,勇往直前地跑
要了解天主的計畫,是祂派遣了耶穌來到世上,耶穌把真理之道變成了我們的生命之道,領導我們走向永生。有一部電影描述一功能很好的機器人,自從與人交往後,也希望過著人的生活,可以吃,可以喝,所以更進一步向製造者要求有感覺,他想變成一個真正的人。但是機器人不會死,真正的人會死啊!他為了愛,選擇了做真正的人,與心愛的人一起接受死亡。身為人的你想做機器人嗎?你想做一個不會受傷、不會死亡的機器人嗎?教宗說,生活要有情感,在天主面前、在別人面前,接受天主的計劃,成為一個真實有感受的人。
二、默觀耶穌如何建立個人化、深入的信任關係
用默觀的方式利用以下的經文去祈禱,向天主表達我們與耶穌建立個人化關係的渴望,祈求能有更深入的信仰。
1.若十一20~25:拉匝祿復活,瑪爾大與耶穌
用默觀的方式來看這段經文,去聆聽並體驗瑪爾大如何對耶穌表達。當耶穌去晚了,瑪爾大沒有抱怨耶穌為何不早點來?可見她與耶穌之間的信任是多麼深刻徹底!她說:「如果你在這裏,他(拉匝祿)絕不會死。」我們也要如此信任耶穌,祈求更了解天主,因為天主是無限的奧秘,而人的理解卻很有限。因此,我們要時常祈禱,深入體驗,期能與天主建立個人化的信仰經驗。如同馬戲團空中飛人的表演者,憑很大的信心,將自己的安全交給同伴。在空中表演時,毫無畏懼地相信同伴會穩穩握住他。
2.路十25~37:誰是我的近人?慈善的撒瑪黎雅人
這段經文看出,耶穌不講大道理,只著重人的感受、經驗、比喻。默觀時,試著去問耶穌:為獲得永生(天國)我要做什麼?我的近人是誰?請不要一直停留在理性的反省,而是去默想耶穌如何與人來往,如何與人建立關係。
3.若一35~51:與耶穌相遇,召叫首批門徒
耶穌如何召叫門徒?不是先講哲學大道理,而是與人建立關係,是從個人很實際的點,開始問:「你們找什麼?」門徒說:「辣彼──意即師傅──你住在哪裏?」而不是去探討耶穌與若翰之間的差別何在?當耶穌說你們來看看吧,經過了這種實際體驗的安排,即使門徒在多年後,仍印象深刻地記得與耶穌相遇的這段永恆經驗,假若僅是以嚴肅的大道理跟門徒講述,很可能早就忘了!
信德不是信一套道理,而是信從一個人,基督-天主的愛子,否則就不是基督徒,僅只是哲學家而已!做神操的目的,也是在培養這種體驗,別太在意「罪」的本身,而是藉由體驗:耶穌為我做了什麼?我曾經為他做了什麼?當我們被寬恕後所產生的勇氣與喜樂,建立個人化的信仰關係,建立天主的價值觀,才可能勇敢地答覆召叫。
4.若四1~42:耶穌向撒瑪黎雅婦人顯示自己
花時間默觀這段經文:去看看耶穌如何與人建立個人化的關係?與人建立關係,首先要打破藩籬、牆壁,接著再建立橋樑,否則無法真正溝通。感謝天主,處在今日時代較易搭橋。教宗也強調人與人要搭橋,而非築牆,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許多如宗教、文化、性別等觀念上的差異,就像兩個不相連的島,彼此需要橋樑,以便相互來往。正如耶穌與撒瑪黎雅婦人談話,他打破了雙方成見的藩籬,不直接碰撞彼此的差異,反而繞道而行,看到婦人的需要。反觀法利塞人不與妓女、稅吏等罪人來往,就像是在築高牆。從這段經文,我們也看到了耶穌基督是多麼了解人性,一開始,他絕不會先說,給婦人永生,而是向她說:「請給我點水喝!」因為祂知道誰都不喜歡別人以高姿態相待的。
5.默三20:耶穌立在門口敲門
耶穌主動站在門口敲門,一旦有人開門,祂會高興地進入,與他一起吃飯。我們通常都不主動敲門,常常等別人先說對不起。或是不等待別人合適的時候,不管別人是否允許,就直接進入。與人來往,要在適當的時間;為了避免被誤解,不妨主動直接說明自己此時此刻的狀況,例如:我因為牙疼不舒服,才會有一副難看的表情,不是不歡迎你。
6.路二十四13~5:耶穌顯現給二門徒
默觀耶穌如何與人建立關係,如何與人建立橋樑的經驗,這段經文其實是很美的。兩個門徒在黑夜中行走,心情正陷在難過、失望的黑暗中,耶穌讓厄瑪烏
這兩位門徒自己先體驗,耐心聽他們敘述,等待適當的時機再點出:你們怎麼這麼遲鈍……,再加以解釋:默西亞不是必須受這些苦難,才進入他的光榮嗎?門徒所要經歷的這些心理過程,是絕不能被取代的,直到他們事後回想,才發覺他們經歷了一段心是火熱的過程!耶穌需要人合作、搭橋,自由地回憶、體驗每個心路歷程,最後在路口停下,門徒自然而然地說:「天黑了,你同我們一起住下。」此時兩人就給耶穌打開了門,耶穌當然很願意與他們一起共餐。由此看到耶穌與人建立關係是給人完全的自由,毫不勉強,這也告訴我們,對別人福傳時,千萬不要以外在的好處強迫別人領洗。
正如若四1~42:耶穌與撒瑪黎雅婦人在井邊相遇。水井象徵人需要往心靈深處去挖掘,而非只是表面、一般的閒聊。耶穌一步一步進入婦人的生命中,進入雜亂如倉庫的內心深處,對她說:「去叫你的丈夫來。」與她的心靈相遇。那婦人從不敢面對眾人,選在人很少的中午去打井水,轉變成能勇敢告訴眾人說她找到了默西亞。因此,人不要以表面、膚淺的形式與人來往交談,而是不斷地划向人心深處,引領人以心神以真理朝拜天父,藉信德與天主相遇。
7.迦二15~三14:基督在我內生活,指的是「新生命的重生」
割損或不割損並不重要,而是靠信德使人成為新造的人。我們知道:人成義不是由於遵行法律,而是因著對耶穌基督的信仰,所以我們也信從了基督耶穌,這是由於對基督的信仰,不是由於遵行法律成義。因為單單遵守法律,任何人都不得成義。
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我現今在肉身內生活,是生活在對天主子的信仰;祂愛了我,為了我捨棄自己。我絕不願使天主的恩寵無效,因為,如果成義是靠著法律,那麼,基督就白白地死了。其中這句:「基督在我內生活,就是指『新的重生』。」你們竟這樣無知嗎?你們以聖神開始了,如今又願以肉身結束嗎?你們竟白白受了這麼多苦嗎?果真是白白的嗎?天主賜與你們聖神,並在你們中間施展了德能,是因為你們遵行法律呢?還是因為你們聽信福音呢?基督徒要靠著聖神繼續不斷重生,接受新的創造。
8.迦六15:內化經驗使人成為新造的人
其實,割損或不割損一點都算不得什麼,要緊的是新的受造。外在不能改變人,而靠著信德使人成為新造的人。這種內在化過程,就是要愈來愈意識到,這是一個繼續不斷的「誕生」過程,有如尼科德摩一樣。
9.若三1~21:尼科德摩的重生
為什麼耶穌要對尼科德摩表達這樣的誕生?而且是從上面誕生,而非從血肉誕生?因為靠著信德,經由內在化繼續不斷的重生,對有些人是很困難的,常常會遇到阻力,有時我們要搭橋,卻往往面對高牆,尤其當人缺乏溝通技巧時,會感到無能為力。像尼科德摩,是法利塞人的老師,有很多法律包袱背景,只好由內心重新創造改變,而非由生理改變。也就是不靠遵守法律,而是靠聖神的感動,才體驗到天主的臨在。如迦拉達書二20:「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這就是新的誕生。
10.若十三1~17:體驗服務的喜樂
那時,耶穌知道父已把一切交在他手中,也知道自己是從天主來的,又要往天主那裏去,在最後晚餐時立下幫門徒洗腳的榜樣。門徒不但看了,也由耶穌實際的行動中明瞭,被吸引,也願意照同樣去做,去深刻體驗服務的喜樂,樂意自由地去行,這才是福音的精神。
三、換上一顆「新心」以改變自己
沒有好樹結壞果子的,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的。好樹是指從內心開始改變,才能結出好果實。(參路六43~49)
一棵樹若根有問題,整棵樹就有問題,改變要從根部開始。因此在今日愈來愈個人化的世界,我們要如何改變?
首先,要避免表面、外在的看法,一旦犯錯,先把責任往外推卸,怪罪到別人身上。例如原祖夏娃怪罪是蛇引誘她,亞當則怪天主所造的夏娃引誘他。像這樣越往外找藉口,越不容易承認自己的罪過。當我們被人責難時,一味生氣地責罵對方,如同一根小火柴遇到(內在)汽油,必會引起大火!若不往內省察,卻向外找理由,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1.心中的割捨(參羅二28~29)
外表上作猶太人的,並不是真猶太人;肉身的割損,也不是真割損;惟有在內心作猶太人的,才是真猶太人。心靈的割損,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文字;這樣的人受讚揚,不是來自人,而是來自天主。
2.人要有內在自由 (參若八33~47)
我們是亞巴郎的後裔,從未給任何人做過奴隸;怎麼你說:你們要成為自由的呢?如果天主子使你們自由了,你們的確是自由的;假如你們是亞巴郎的子女,你們就該做亞巴郎所做的事。因此,當我們說,我是基督徒,受洗成為教友時,不是追求教友表面外在的價值,而是真正去遵守基督的訓示,將福音的精神實行出來。
3.反省自己不容易改變的習性,對信仰衷心的答覆
「沒有人把酒裝在舊皮囊裏的;不然酒漲破了皮囊,酒和皮囊都喪失了;而是新酒應裝在新皮囊裏。」(谷二22)神修信仰團體要有新改變,具有新的福音精神,才能吸引更多的新血加入,藉著源源不絕的創造與靈感,開放自己的心,常常研讀聖經,多了解耶穌的態度。「師傅,我們知道你是真誠的,按真理教授天主的道路,不顧忌任何人,因為你不看人的情面。」(瑪廿二16)
「你們既預先知道了這些事,就應該提防,免得為不法之徒的錯謬所誘惑,而由自己的堅固立場跌下來。你們卻要在恩寵及認識我們的主,和救世者耶穌基督上漸漸增長。」(伯後三17~18),「對你們,我有許多事要說,要譴責;但是派遣我來者是真實的;我由他聽來的,我就講給世界聽。」(若八26)教宗勉勵教友:應全心看重天主,在世界上作證。相信,而不只是知道,我們最大的喜樂是永遠跟基督在一起。
4.培養看得見與聽得見的能力與關係
耶穌看到癱瘓多年的癱子(若五1~18);聽到了耶里哥胎生瞎子的呼喊(谷十46~52),憐憫並治癒了他們。我們也該效法耶穌,看見、聆聽他人需要的能力,深化信仰,培養聆聽的能力,很重要的是保持內心的安靜。根據心理學的理論:若自己心裏混亂,是無法聆聽別人的。還要尊重別人,懷著謙虛的心,盡力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人心事情。如此才能增加自己看見與聆聽的能力,更深化信仰。
5.學習向天父祈求:
(1)求祢把祢的道路指示給我 (參出三十三7~23)
梅瑟對上主說:「求你把你的道路指示給我。」上主回答說:「我必親自去。」
(2)求祢把祢的榮耀顯示給我
梅瑟又說:「求你把你的榮耀顯示給我。」上主答說:「我的面容你絕不能看見,因為人見了我,就不能再活了。你將看見我的背後,但我的面容,卻無法看見。」人若要與天主面對面,除非是不在這世界;人不可能知道天父,除非經由耶穌基督,信從基督,追隨基督的道理,才有可能了解天父。
(3)求使我們認識基督,成為天父所喜悅的(若八19,若八28~29)
耶穌說:「若是你們認識了我,也就認識我的父了。」、「我由我自己不做什麼;我所講論的,都是依照父所教訓我的。派遣我來者與我在一起,他沒有留下我獨自一個,因為我常作他所喜悅的事。」
耶穌的生命經驗,也像世人一樣,不全是美好的。當他在山園祈禱時說:「現在我心神煩亂,我可說什麼呢?」但他很清楚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如同善牧與羊群:善牧為羊捨掉自己的性命。傭工,因不是牧人,羊群也不是他自己的,一看見狼來,便棄羊逃跑,狼就抓住羊,把羊群趕散了,因為他是傭工,對羊群漠不關心。我是善牧,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正如父認識我,我也認識父一樣;我並且為羊捨掉我的性命。在善牧的比喻中,耶穌表達了他與人是建立個別關係,他認識我們每一個人,他愛我們每一個人。若有一隻羊走失了,他會放下九十九隻去尋找那走失的一隻羊,正是明白表達這種天主與個人的深厚關係。
教會應以善牧的態度、立場向世人開放,不該成為冰冷的博物館或倉庫,而要如同耶穌一樣,先與人建立個人的關係,是生活的,有生命力的。就如教宗說:教會要去接近人,是溫暖有感情的。能幫助照顧那些被忽視的弱小者,以憐憫的心治癒受傷的人。教會要表達天主是愛人、憐憫人,帶給人希望的天主。如耶穌在十字架上對右盜說的:「我實在告訴你:今天你就要與我一同在樂園裏。」
四、倚靠智慧成長,做天主喜歡的事
1.倚靠天主獲得成長
耶穌要我們用智慧和明辨的態度來成長。我們先用保祿的經驗,他學習了明辨,也學習了智慧。在格後十二7~10對軟弱的誇耀,也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要拋棄自我,放下驕傲,這很不容易做到。沒有人不是麥子和莠子同時並存的,我們得依靠聖神,多用聖經來祈禱。即使我們已熟悉聖經,但是我們仍須一輩子學習。
遇到不喜歡的東西,我們會很想除掉,雖然可以求天主拔掉,但保祿很誠懇地說,那是撒旦的一根刺,雖然令人討厭,也造成阻礙,但很多時候不得不承認它的存在,難以拔除。有時我們告了罪,還是一犯再犯,並不是我們不悔改。每個人都要看自己怎樣帶著撒旦的一根刺,如保祿的經驗:雖然我跟天主和耶穌那麼親近,雖然我已不是自己活著,是耶穌在我內活著,但我還是帶著撒旦的一根刺,這樣的省察愈來愈多之後,愈了解到那根刺是天主的恩典,免得自己太高舉自己,覺得像是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靠天主的力量。
另一個明顯的例子,厄里叟叫納阿曼在約旦河裏洗七次,治好他的痲瘋病,這讓他確實知道不是靠人,只有以色列的天主的作為,才能以這麼簡單的方法讓癩病得以醫治。(列下五,納阿曼癩病獲癒)
當我們軟弱的時候,天主的權能讓我們更清楚不是靠自己,保祿有很多這樣的經驗。保祿說,我來這裏不是靠人的智慧,而是靠基督在十字架上為人所做的。我們要不斷成長,才會有這樣的深度。我們要求天主給我們這樣的智慧,使我愈來愈能接納事情,也就愈有內心的自由去面對各種境遇。
經上記載耶穌復活雅依洛的女兒,當有人跟雅依洛說:你的女兒已經死了,還來煩勞師傅去家裏做什麼?耶穌對雅依洛說:不要怕,只管信。有時別人說的話會影響我們,尤其在人軟弱的時候,耶穌說什麼?你只管信,不要受別人的影響。
今日我們從媒體收到那麼多的訊息,有很多不當不善的價值觀,我們只管聽耶穌的,只管聽從良心智慧。智慧書第六章有很多表達這種思想、智慧,帶給人力量,誰尋找智慧、愛慕智慧,就會找到。因為智慧願意讓人認識,所以我們要常常求。智慧不是知識,而是深入的體驗,是一個恩賜,我們要盡力發現我們內心的智慧;智慧不是主觀主義,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要深入自己內心,開放自己,才收得到天主給的智慧。
參照保祿的經驗,他和耶穌有很深的相遇,他是在耶穌復活後,才與耶穌相遇,跟其他和耶穌在一起生活過的門徒不同。他本是個迫害耶穌門徒的人,在前往大馬士革逮捕基督徒的路上,與耶穌相遇,他的信德經驗不是經過別人,而是直接與天主相遇。不可否認的,這也需要安靜去默想與體驗。之後,他還去了耶路撒冷,向伯多祿請教。到外邦過了若干年福傳後,他又去了耶路撒冷驗證他向外邦人所傳的福音是否符合真理?會不會自己走偏,落入偏差的主觀。我們要有深度的體驗,也要避免主觀,這是我們一輩子成長的方向。耶穌是我們的道路、我們的模範,除聆聽良心之外,也要自己多去深入體驗,與耶穌的真理、道路作對照,是否符合福音的方向。
2.發揮神恩做天主喜歡的事
我們的生命在天主內怎樣生長的?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神恩,是否為天主所悅納。天主對每個人的召叫不同,就像世界上的河流,沒有兩條是完全一樣的,沒有所謂的哪一條好,哪一條不好,但河流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都有一個開始,就像生命是從天主而來的。耶穌知道父把一切交在他手中,也知道自己是從天主來的,又要往天主那裏去。(若十三3)
河流是有連續性的,每條河流有不同的特色,有的較平直,有的較彎曲,有的匯集越來越多的水;河流必須遷就環境,有時湍急,有時平靜,我們由天主領導,走向一個方向,有時碰到阻礙會很急躁,很緊張,怎麼辦呢?耶穌對我們說:一天的勞苦足夠一天受的了,所以不用太擔心。耶穌會為我們找路,有時需要耐心等待,祂會照顧我們的。河流若碰到深谷會形成瀑布傾流而下,如同生命會有很多改變。我們要體驗天主與我們的關係,讓耶穌與我們同在,陪伴我們,不管在什麼環境,藉著避靜時,用平心和超脫的精神,讓天主來帶領。
有一個雲和鳥的故事,雲問一群飛鳥的落後一隻,你們要飛往何處?鳥說不知道,我只跟著前面的鳥飛,雲又問前面的鳥飛往何處?牠也回答是跟著前面的鳥飛,直到問了最前面的一隻鳥要飛往何處,帶頭的鳥說我也不知道,我是被後面的鳥推著往前飛。但是,我們每個基督徒卻應知道自己從哪裏來?往哪裏去?生命要有目標,有計劃,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往何處去?人的生命是有連續性的,一輩子都需要靠天主領導。
天主給我們創造新的生命,當我們越來越信任天主,願意效法耶穌與天主的關係時,首先要辨別什麼是天主喜歡的?如何以智慧與天主合作?另一方面,辨別天主給我們的神恩。格前書十二章提到神恩有很多種,每個人的神恩不同,都是豐富美好的,且有一共同的核心,每個人不能只顧自己,而是要通力合作配合教會。
教宗方濟各特別提出三點:1.別人看我有什麼神恩?我們要認識自己有什麼神恩?也要藉別人作鏡子,看見自己的神恩。2.我是否喜歡自己的神恩?如果是左手有神恩,好好接納左手,接受自己的神恩,為了整個教會的好處,慷慨貢獻這個恩典。3.是否為耶穌所用?多尊重別人的神恩,不要做比較,主動在教會團體內,貢獻自己。
我們是否準備好,做自己的奉獻呢?祈求天主給我們這樣的恩典。
真有兩把刷子的和為貴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