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92期 向下位移,走向群眾

知足常樂、悠遊自在的侯慧羣

謝平芳、吳偉特

  

一個週四的中午,我們與去年做了終身奉獻的侯慧羣,相約在師範大學綜合大樓的一家義大利餐廳,一面品嚐美味的餐點與咖啡,一面聽慧羣娓娓道來她的人生成長歷程;另外我們也請一些老會員談談他(她)們所認識的侯慧羣;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更認識這位新加入小會大家庭的終身奉獻夥伴──侯慧羣。

一、終身奉獻的承諾

  去年(二○一四年)的共融營奉獻彌撒中,慧羣與現任總會主席褚世傑

、徐維娟及張育英四人,一齊在小會會員面前向天主作了小會的「終身奉獻」,這是她在參加小會近三十年來一個相當重要的決定;當專任秘書易利利向慧羣表達上任總會主席簡銓堯「終身奉獻」的邀請時,她認為「時候」到了,因此欣然同意。慧羣認為可經由這個承諾,與小會及大家有更深厚的「家人」關係。

二、天主帶領的信仰之路

  慧羣有六個兄弟姐妹,她排行第三,上有大哥、大姐,她有一個雙胞胎羣的妹妹,和另兩個妹妹;除她之外,都已結婚並有子女,全家聚在一起時有二十

餘人,十分熱鬧溫馨。

  慧羣全家人皆有信仰,除她之外,全都信基督教,大姐夫是基督教長老會的牧師,二妹與妹夫是摩門教,雖然大家因緣份各有不同宗教信仰,但相處融洽愉悅,相互尊重、學習與包容;慧羣跟隨馬天賜神父近八年半時間,從事不同宗教的宗教交談工作,以及後來近二十餘年,繼續在天主教主教團從事「宗教交談及基督徒合一」的職務,應多多少少有些影響與幫助,也可說是天主在冥冥之中的帶領與引導吧!

  慧羣從小生長在基督教氣氛的家庭中,奶奶是虔誠的基督徒,雖然不識字,但卻學會在讀聖經中做筆記與劃重點,這應可視之為另一種「上主的奇蹟」!慧羣小時,奶奶即想讓她受洗成為基督徒,但慧羣的父親認為她還年幼,應以讀書為重,遂未受洗;後來至台南天主教聖功女中就讀,本應是個認識天主教信仰的機會,但因逢青春叛逆時期,對於學校嚴厲的管教作風,頗不以為然,因此失去了一次原本可以深入了解信仰的大好時機。有信仰的人常說:「信仰是天主給的恩惠!」大概那時「時候」未到吧!

  直到大學北上,進入世新大學就讀,經學長介紹參加天主教大專同學會,開始參加天主教耕莘文教院耶穌聖心堂的聖詠團,終於正式接觸到天主教信仰;之後經由趙儀文神父的輔導與講授要理,因而接受洗禮成為了天主的子女。

  慧羣說:「有信仰真是很幸福的事!」她自從大學參加了耕莘聖詠團,至今近四十年一直沒有離開過,慧羣認為除了可交到好友外,也讓一向喜愛唱歌的她,體驗到在聖詠團歌唱時,除了可以釋放壓力,也是光榮天主的時機與場所,何樂而不為!

三、三人行必有我師

  小時候,全家連同奶奶近十口人,住在台南陸軍眷村,非常熱鬧;父母平常不多言,但總是以「身教重於言教」的方式教導他(她)們!父親在收支組工作,當時大家都認為是肥缺,是個可以發財的單位,但父親非常廉潔,十分受人敬重,讓子女們從小就知道「品格重於金錢」。

  瑪竇福音中說:「沒有人能事奉兩個主人,

……你們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錢財。

……你們不要憂慮說:我們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

……你們的天父原曉得你們需要這一切。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瑪六24~33)這段聖經話語正是慧羣父親的寫照,自然也成為慧羣日常生活中的座右銘。

  眷村人多嘴雜,總是會有三姑六婆、說三道四的情況出現,但母親卻從不參

與,並再三告誡子女要潔身自愛。

  她從小就喜歡聽大姐唱歌,因大姐歌聲悅耳,後來大姐就開始教慧羣唱歌,所以慧羣很小就會唱許多好聽的藝術及民歌,音樂課時,老師還未教唱,她就已能字正腔圓的唱出美妙歌曲!這給了她很大的自信與熱愛歌唱的動力,這也應該是她為什麼至今仍參加耕莘聖詠團的主要原因,因她在合唱團中確實如魚得水。

(一)丁德先立法委員的智慧與用人唯才

  世新大學畢業後,考上新店稅捐稽徵處約聘工作做了三年。後因想家,回台南待了一陣子,後又北上在勵行秘書班工作了一些時日。至三十歲左右,因緣際會經由耕莘文教院秘書的引薦,成為馬天賜神父秘書,開始協助馬神父從事不同宗教間的交談工作,一做就是八年半。

  去勵行秘書班工作之前,曾應徵一家編輯字典的公司,成為編輯助理,當時該公司的老板是丁德先立法委員,直到慧羣加入小會後,才慢慢得知丁德先立法委員就是丁大田(一九七四終身奉獻會員)的父親。

  慧羣特別感謝丁德先委員(慧羣口中的丁爺爺),和她同時應徵的有許多台大、師大學歷的畢業生,但丁爺爺最後卻「用人唯才」,用了慧羣,讓她一直到現在,都感恩在心!

  她特別提到剛去工作時,丁爺爺的秘書對她不很友善,慧羣一賭氣,一走了之。為此丁爺爺還特別找回慧羣,當面開導她,說:「看待一個人,不要要求每個人都達到百分之一百的完美,只要一個人到百分之六十以上,他(她)就是一個好人,……。」慧羣體會到丁爺爺真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從此她學習看人要看對方的優點,不要總是看到對方的缺點;也認知每一個人都不完美,應包容對方,如同聖經中瑪竇福音中所言:「要原諒別人七十個七次!」最後耶穌還說:「如果你們不各自從心裏寬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瑪十八21~35)這些體驗讓她往後在與人相處時,受用無窮。

(二)馬天賜神父的包容與信任

  馬天賜神父則是另一個讓她欽佩的長者。馬神父精力十足,待人熱忱,工作時常有滿腦子的點子,而執行時比較性急又要求效率;因此與他一齊工作的人,常有一股莫名的壓力。慧羣一開始去工作,就感受到這股壓力。曾有兩次,她因無法習慣馬神父的行事風格請辭,結果兩次都是馬神父親自給她打電話,向她道歉,予以慰留;也是基於此,慧羣一做,就做了八年半。她非常感謝馬神父,除了學習到馬神父的包容與認真外,也感謝他總是信任地放手,讓自己充分發揮,在邊做邊學中,確實學到了專業秘書的十八般武藝。

  後來,馬神父因耶穌會另有新職,慧羣仍留在天主教主教團工作約二十餘年,繼續教會的宗教交談工作,可說是得心應手,充分發揮了所累積的工作經驗。

  慧羣有將近三十年的時光,都是在天主教教會中服務,可謂是天主一直在使用的好「匠石」;慧羣也一直努力學習,如何做一個可以「受教」的人,好能隨時聽進別人的建言,自然她也就成為天主的一個好「工具」了。

四、個性、生活與工作中的體驗

  慧羣相當有個性、有正義感;遇有認為不滿意或不合理的事,就會率直地表達出來,常在不知不覺中得罪或傷害到對方而不自知;有時面對直屬老板也忘了禮讓,所幸都因遇到可敬的好長上,讓她有成長的機會。

  她做事仔細,又喜歡優雅自在、悠悠然的生活,喜歡「美」的事物,所以也培養出對攝影的興趣,想將美好的人、事、物記錄下來;正因為如此,在面對美好的人、事、物時,往往不知不覺沈醉其中而達忘我境界,也就在所難免的會給他人造成一些困擾。

  慧羣自認天生資質並不優秀,一路走來,天主總是帶領著她,給她諸多在工作中學習的機會,也激發出她的潛能。

  小會要求會員:「在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刻都要實現天主眼中最完美的『我』。」慧羣認為這為她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應該是她這一輩子要努力與加強的目標。

  她因熱愛唱歌,目前參加了兩個合唱團:大坪林聖三堂的聖愛樂合唱團與耕莘耶穌聖心堂莘莘聖詠團,每當在參與彌撒及合唱團歌唱時,總感受到天主的臨在,尤其能享受到心靈被滋潤後的喜悅感,縱使有萬般不開心的事,都可以拋到九霄雲外。

  尤其那首「野地的花」,歌詞中:「野地的花,穿著美麗的衣裳;天空的鳥兒,從來不為生活忙,……;慈愛的天主,天天都看顧,祂是全能的主,信靠祂的人真是有福!」因為能滿懷感恩的心,自然心裏就會喜樂舒暢,她覺得自己是一個容易「知足」的人,到目前為止,一生中遇到的困難也不多,常喜歡用積極正面的角度去看事情;所謂「知足常樂」,難怪慧羣不止一次的說:「有信仰真是很幸福的事!」

五、小會會員眼中的慧羣

  慧羣在三十歲參加耕莘天主教耶穌聖心堂的聖詠團時,認識了吳慧琨(二○○二終身奉獻會員),經她引介進入了神修小會,至今已近三十餘年。慧羣說:「當初是受到老會員的影響,他(她)們的言談舉止所散發出來的魅力,是深深吸引她一直留在小會的最主要原因;之後經由姜其蘭(一九八二終身奉獻會員,現為加爾默羅聖衣會隱修會修女)的輔導,才慢慢受到小會『宗旨及精神』的影響,更加深入了解小會是什麼樣的團體。」

  在小會的這些年,曾擔認小會刊物「心泉」的編輯,也曾參與小會早期的網路網頁的開創與建立,現在每週一個下午擔任總會專任秘書的助手;一路走來,自認早已成為小會大家庭中的一個當然份子,因此從未有過要離開這個團體的念頭。

  目前,已從天主教主教團離職,每週除了固定參加週四晚在大坪林聖三堂、與週日下午五點耕莘耶穌聖心堂的週日彌撒的合唱團外,其餘時間皆為兼職工作︰週四下午的小會專任秘書助理、每週一與週四上午的「天主教之聲」網站管理、每週二與週五下午的耶穌會口述歷史助理,雖然看起來似乎忙忙碌碌,但內心卻悠然自在,且甘之如飴!

  小會的專任秘書易利利(一九八四終身奉獻會員)是慧羣的工作夥伴,已一起工作多年;利利認為慧羣是一個做事仔細、有耐性的人,喜歡「美」的事物,具有悠遊自得與優雅氣質的「藝術家」個性,往往令人莞爾!

  資深會員張帆人(一九九七終身奉獻會員),從二○○八年至今,一直在負責耶穌會的「耶穌會士在台福傳口述歷史計劃」的推動與執行工作,近六年來,已完成十餘位耶穌會士神父的口述歷史記錄,並已正式出版,在每本新書發行時,還為這些神父主辦一場發表會。

  這樣繁重、瑣碎及複雜的工作,從計劃的開始、執行到完成,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工作團隊與幕僚人員,是無法完成的;於是張帆人借重慧羣多年來在教會的豐富工作經驗與能力,請她擔任工作團隊與幕僚人員的助理,從二○一一年十一月至今已有四年之久,工作內容為從中居間連絡與執行,總管大大小小的事情。各個神父的口述歷史書籍,能夠一本本發行完成,慧羣可說功不可沒!

  對於慧羣辦事的細心與週全,帆人讚譽不已!帆人說:「慧羣工作認真負責,從不懈怠,凡是交待的事項,總是全心投入,面面俱到,圓滿達成!她總怕漏了那一件該做而沒有做到的事情。所以她辦事,我們很放心!」

  這些正是慧羣日積月累的努力與學習成果,才能獲得如此多的讚美、評價與肯定,常言道:「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正是此意。

六、結語

  慧羣不只一次提到非常珍惜天主給的每一次機會,無論在待人、接物或是職務能力方面,皆是如此,使她以感恩的心,感謝天主給她的恩典!她一路走來,一直過著「知足常樂」、「悠遊自在」的生活。

  她生命中最難忘的兩位貴人:丁德先立法委員與馬天賜神父,透過他們,慧羣「領悟」、「受教」,進而「改變」內心的想法與行為;正如熙篤會會士多默.基廷在《靈修發展中的關鍵性危機》一書所言:「『悔改』的意思是『被改變』或『回心轉意』,並不是要做一系列的宗教操練,忍受一連串的考驗或嚴厲地對待自己;而是『允許自己內心深處被改變』。」難怪聖經一再指出,人要交由聖神來帶領,去接近天主,首先就是要發自「內心的悔改」。

  小會要求我們的神修生活方式:「在任何事上都看出天主的聖意,實現天主眼中最完美的『我』。」願我們都能時時察覺到自我的「缺失」,以一顆「受教」的心,「允許自己內心的深處被改變」,使我們的「神修」更划向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