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92期 向下位移,走向群眾

建築之美

王玉梅

 

  和好友到台北市立美術館參觀「建築之境:路易.康」特展。這個由德國威察設計博物館、美國賓州大學建築檔案中心及鹿特丹荷蘭建築館共同策畫,以回顧型式所舉辦的巡迴展,可謂盛況空前。展品除建築模型、設計師手稿、素描、照片,還有影片說明。

  美籍猶太裔的路易.康(Louis Kahn, 1901~1974)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建築師之一,他的作品存有哲理與啟發,因而被譽為建築界的詩哲,也是藝術家口中的建築師哲學家。他嶄新的理論和造型語言,不僅喚起大眾對人性價值的重視,亦為現代建築注入了新的生命。圖書館是什麼?街道是什麼 ……,他在大學開講時,藉不斷的質疑與提問,使設計觀念回歸本質,啟發人感受建築設計的真諦。他認為:「建築是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因此心懷虔誠地設計了綠城市建築、社區活動中心、自然採光的博物館、有地景的紀念公園、使民眾歡喜拿起書本閱讀的圖書館、可邀請藝術大師入內討論的醫學研究機構。

  豐厚的人文關懷,增加了建築物樸素、典雅的美感與氣質,使居住或工作其內的人,感覺生活幸福、快樂。他榮獲獎章無數,最令人稱道的是,美國建築師學會設立的「廿五週年建築作品獎」。每年,由工作廿五年以上的建築大師作品中,選出一件給予獎勵。驚人的是,自一九六九年至二○一四年間,已獲選的四十五件經典作品中,他佔了五件。

  科學觀引領他重新詮釋建築,遺傳基因DNA的啟發,使他的設計新穎美觀。展場入口的大樓模型「費城塔」,就是一座令人駐足讚嘆,精彩奪目的傑作。它的結構,好像顯微鏡下的有機體,由球狀、圓柱、正方體等連結組合而成。幾合造型產生的多重空間,使採光自然優良美好。它原可成為費城的地標,然而遺憾的是,這項計畫並未實現。

  觀看建築之境特展,使我想起之前曾在北美館掀起欣賞建築熱潮的科比意(Le Corbusier 1887~1965)大展。在建築設計上很有創意,在繪畫、雕塑方面亦具才情的科比意,曾說:「雕刻家、畫家與建築師是無法嚴格區分的」、「建築是量體在陽光下精巧、正確的一幕戲」。他的作品,使世界各地的建築愛好者感動並有所領悟。路易.康,亦深受影響,他一直堅持追尋光、影和諧運用的方法,且以處理優異而聞名。

  科比意最具革命性的代表作是──敬禮聖母的廊香教堂。他在廊香教堂的壁面,鑿出大小不一的窗口,使厚重的壁面,轉為輕盈。自天降下的光,透過大小、高低不同的彩色玻璃,產生了驚人的效果,不但使這座彷彿一艘帆船,又像一朵香菇的教堂,成為一巨型聖殿,同時亦如一件令人肅然起敬的現代藝術品。科比意在天主教法國道明會艾倫神父受命設計建造及無限期許下,成功地創建了簡潔、優雅,可以表現教會更新精神,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築。不論是使人感受平安喜樂的廊香教堂,或是可讓人安靜祈禱的拉圖雷特修道院,都能讓置身其內的人,油然而生感恩之情。以致於百年來,前往朝聖、膜拜的人潮不斷。如此景象,絕非當時教會有關人士所能想像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科比意和路易.康這二位大師最後都有很不平凡的遭遇。無神論的柯比意,一九六五年在海邊游泳時,癲癇發作不慎溺斃。尊其遺願,在埋葬的前一夜,特別停靈至拉圖雷特修道院。路易.康一九七四年三月,自孟加拉返回紐約時,因心臟病發,死於紐約市賓州車站的洗手間。由於隨身物件中只有公司的電話,所以直至星期一公司上班,才聯絡到他的家人。曾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提名:「我的建築師:尋父之旅」,由康的兒子執導的影片問世後,更增其傳奇色彩。

  建築是貫通人文、藝術和科技的作品,也是人生活的一部分。觀賞現代經典建築及環境之美,進而感受當地文化,理解其歷史進程,會使生活變得更為有趣。記得二十年前,我和孩子到美東探親訪友,慕名加入參觀紐約博物館及建築的旅遊團。當時是一位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的建築師導覽。雖然我早已不記得細節,但對於大師簡潔、大氣的作品──四季飯店及其樓梯邊易於清理的斜坡設計,印象十分深刻。二十世紀末,貝大師改建羅浮宮。他以方庭的中心為出入口,以玻璃帷幕設計的金字塔為標幟,使人縱使在寬敞的庭院,或在緩慢往下移動的電扶梯上,都能欣賞金字塔在不同季節、不同時段,日光、月光、燈光中,各種不同面向的結構之美。因此,使羅浮宮仍舊成為二十一世紀全球注目的焦點。

  沒有光的暗夜,漆黑一片,令我恐懼不安、渴望光明,也使我想到舊約聖經中創世紀的故事。天主好像一位全能的建築師,在六天內,就完成規劃設計天、地、海洋及萬物等超級大的創造工程。第一天,天主說:「有光」時,就有了光。天主見光好,就將光與黑暗分開。天主稱光為晝,稱黑暗為夜。第四天時,天主說:在天空中要有光體,以分別晝夜,作為規定時節和年月日的記號。於是祂創造了一個大光體控制白天,一個較小的控制夜晚,還有許多星宿擺列天空。從此,大地有了光明、秩序和規律。

  光進入空間,不僅調整氛圍、改變環境的視覺效果,同時使建築物有了生氣。有人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一首哲理詩」。真正用心靈構思創作、由最佳技術完成、讓自然光充分流洩的建築,絕對是件藝術品。是的,建物有生命、有氣質,一定會使居住的人感到舒適自在。追求視覺與居住之美,是人的天性。建築師偉大的靈感、創造力和想像力,實現了我們的夢想,也因此改變了世界。現代生活,正建立在這些理想積累出來的基礎上。

  回到人的生活原點,光是愛、是美、是安慰、是溫暖。天主的創造,完全以生命為中心,光和生命是連在一起的。耶穌常以生活中容易使人明白的事物做比喻,他對跟隨的人說:你們要在黑暗處點燈,要與軟弱者同在,人點燈,要放在燈台上,照耀屋中所有的人。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隨我的,絕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若八12)耶穌在山中聖訓,亦以世界的光、點著的燈教導我們,要以好品德為信仰作見證,以榮耀在天之父。這光,非日月之光,而是象徵生命與福份,激起我們對真理的渴望,彰顯潔淨心靈的「真光」。

  每當靜坐聖堂,總會抬頭仰望透過花窗玻璃射入的光,熱切祈求天主時時更新我的思言行為,使我內心擁有光明。同時我也衷心期盼,有朝一日,台灣也有座如音樂、詩歌般,令人嚮往、令人感動的聖殿誕生!

 

敬禮聖母的廊香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