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92期 向下位移,走向群眾

以道引畫,以畫釋道(山水篇)

周文漣

 

  這些年,我因興趣,探首書畫的殿堂,竟然發現它不單豐富了我的生活,在以道引畫、以畫釋道的過程中,引導我更接近天主。通過不同的渠道,漸悟天主的奧秘。

  在中國文化裏,書畫是很重要的載體,記錄了人們的生活習俗、理念與價值觀。因此學習中國書畫,自然不能只停留在游龍走蛇、筆舞墨吟之間,原來觸動我心的,遠超過外在的造型藝術。

 

中國的藝術哲學深受儒、釋 、道三家的影響

  道家講求道法自然,重拙不重巧,重樸不重華,既簡約又豐富,既具象又抽象,講求千變萬化,又協調統一,似有似無,神形兼備。

  老子、莊子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無和有、虛和實的統一,因此,天地萬物才能流動運作,生生不息。陰陽虛實的結合,相對互動,成了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原則。

  佛家講求和諧之美。美,不僅是感官上的和諧,更是心靈的和諧,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己的和好與關懷。例如:顧盼有情的雙鵝,扶老攜幼的樹叢,花葉傳情的荷田,都是很好的繪畫題材。

  中國人認為心靈的善念和美是相通的。畫品的高下,正反映出畫者修養的深淺,習書學畫也成為修養心性的方法。所以儒家強調教化助人倫,傾向道德說教、倫理規範與社會秩序。四君子、歲寒三友都是大家常用的畫材,如在一幅竹畫題上:「未出土時先有節,至凌雲處仍虛心。」的詩句以自勉。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天何言哉!

  山水畫的意境,是人生感悟天理而啟發的慧思,常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紙尺方寸而境無限,目力雖窮而情不斷,使人回味無窮。山泉濺涼處,有高士兀坐;野林禪寺中,有孤僧唱梵。長天秋雁,飛掠荒渚。千山雪霽,見燈火即可安心;曠野空漠,有人煙即成歸宿。當然也有「眼中景」與「胸中情」交融時,發出的歌詠,如曹操在《觀滄海》中言:「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北宋滅亡後,入元的文人志士含悲憤而歸隱山林,參與天地的變化,逐漸歸於平淡而超脫,了悟生命的奧祕。聖經訓道篇三1~2節說:「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其實中國文化裏,早有了從時空的我執解脫,到物我兩化,參天化育的神秘經驗,如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曾說:「閒觀靜態皆生意,靜悟天機入空冥。」

 

根源之愛存於心,一任清風送白雲

  二○○四年秋,我與北京中央美院接洽,舉辦了一次為期兩週的書畫研習活動,參加的學員大多為美國中國書畫學會的成員。中國人在國外經歷了人生大半的歲月,血液裏本來就流淌著中華文化,而參加的幾位美國人,也是因為受了中華文化的吸引而來,到中央美院進修,去各個美術館參觀,在文化的氛圍內實地感受,其本身就是最佳的學習經驗。兩週的活動豐富多彩,趣味盎然。

  接著我們安排到黃山旅遊寫生,黃山是喜畫山水者必遊之地,到了那兒,你才會明白中國畫中,雲霧裊繞著的山水,原來正是中華大地的真實寫照。臨行前,我曾請教美院的指導教授,到了黃山我們應該看什麼?他回答說:「自然是藝術創作的聖典,面對自然,要與自然對話談心。」對話談心?是的,中國山水畫是寫趣、寫意、寫生命力,是能傳神的。在繪畫中,要代山川言心,還得有人文素養,當自然與人合一時,我們會找到人生觀,找到世界觀,也找到生命的源頭。

  記得當時,我佇立黃山石階上,仰望穹蒼,俯瞰山谷,傾聽心底,希望得到些許啟發,但眼前只見雲霧蒼茫,空無孤寂,什麼也看不見。千年石上古人踪,萬丈岩前一點空。心中正在納悶,忽來一陣輕風,吹散了雲層,崔嵬山峰豁然巍立眼前,傲世蒼松,點綴其間,天地瀰漫著和諧,萬物充滿著生機,此時無言勝有言,只有虔心感悟造化之玄妙。

  中國人說「無言相對最魂銷」,當我們濃郁的情感、深邃的思維,豐富到了一種超過語言所能描述的境界時,實在無話可說,也無能為力。天主的德能卻開始彰顯,在這純靜的境界裏,我體驗到父、子、神的臨在,祂與我們的心靈共融為一體。

  真正卓越的中國古典詩歌、繪畫,都講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此心源即老子所追求的、與宇宙本體合一的經驗,先與自然邂逅,得其精妙;而後超然物外,復歸其根。如九方皋相馬的本領一樣:「在其內而忘其外,得其精而忘其麤。」大美的中國畫,是希望體現自然之美,當作畫者心志回歸根源時,心不再為形役,那筆墨亦入「無為」之境,似口經心,卻得渾然天成之作。所以許多畫家,往往在他們的作品中,表達了與造化合一、心領神會的經驗。

  我想基督徒的深度祈禱,大概也是這樣,即在心靈深處,經驗基督的生命湧入我心,靜中生動,動向歸真,而止於至善的天主。就如聖保祿說:「我生活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二20)是根源的天主讓我們得到。

「誰若渴,到我這裏來喝罷;凡信從我的,就如經上說:從他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若七37~38)「一切美好的贈與,一切完善的恩賜,都是從上,從光明之父降下來的。」(雅一17)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在美國方圓百里都可稱為鄰居,所以德拉瓦州距離我家只有二十里的車程,可謂近鄰。幾年前,我參加了此地華美聯誼中心的長青社與踏青社,他們不時舉辦各項活動,健身聯誼,又讓生活充滿情趣。今年五月,我說服自己越過需授課的約束,參加了百慕達一周遊船,舒展一下身心,希望也能為我的下一次畫展,啟發些許靈感。

  碧藍翠綠的海洋延展至天際,時而晴空萬里,時而白雲蒼狗。有一天出遊時,天空飄著綿綿細雨,白浪滔滔,拍打著粉紅色的沙灘。我赤著雙腳踩在浪邊,體驗著浪花的湧進,瞬時又在腳指間退去,聯想到人世間的擁有與逝去。東方哲學中,最大的特色就是虛實有無的平衡與對應,顯現與隱匿的並存。中國繪畫的構圖概念,注重的不是幾何圖形,也不是光影明暗,而是陰陽調和,疏中有密,密中有眼,眼中有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乾坤,乾坤見微妙。一首熟悉的唐詩王維五絕湧現心頭: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踪滅;

  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帶著我們由宏觀的千山萬徑,到虛無的鳥絕人滅,順著簑笠翁垂釣的一絲漁線,再擴展到茫茫江雪,你想他真的兀自一人垂釣江雪嗎?還是沉浸在無垠的靜觀思維之中?

  這次船遊,雖然周邊的朋友都在談天說地,我似乎感覺自己置身在另一境遇裏。我安靜地檢視自已,容許自己擁有一份自在與虔誠。人生是一段藉聖神,在基督內,不斷回歸天父的過程,知道上天在冥冥中掌管一切,心若交託,必無憂慮,便可找到永恆不變的安息之所。我們不是經常唱「野地的百合花穿著美麗的衣裳,天空的鳥兒不為生活忙。慈愛的天父天天都看顧,祂更愛世上人,為他們預備永生的路」?

  願我們基督徒的信仰生活,能夠時時體驗天主聖寵的喜悅,欣賞天地的美善與萬物的和諧。(8/2015)

 

周文漣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