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王島的小小子之歌
許書寧
長崎出海口的日出
清晨五點五十分,汽笛嗚嗚作響,渡輪緩緩駛離長崎港。
抵達伊王島時,唯獨我一人下船。岸上候著數十名男性,人人肩揹釣竿、手提保溫箱。我還沒走完碼頭棧道,渡輪已載著滿船釣客揚長而去,繼續前往更南方的高島海釣公園。我好似因消化不良而被胡亂吐出的「異物」,孤伶伶地留在島上。
晨光中,伊王島尚未甦醒,僅有的幾所店家也鐵門緊閉。島上唯有的聲響是鳥鳴,以及波浪啃噬棧道鐵鍊的搖擺聲。咿歪…咿歪…咿歪…襯著那規律的節奏緩步徐行,走過艷澄澄的橘黃色鐵橋,已經可以望見遠方高處的馬込(Magome)天主堂。
這回造訪伊王島,懷抱著一段純樸的旋律……
小小子之歌
有一天母親對小小子說
你已經十五歲卻只有一寸高
城裡或許還有合適的工作
若要當農夫
恐怕個頭兒太小了 太小了
真的
建築技師對小小子說
土木工程費力氣
蓋得可是又高又寬的大房子
若要當木匠
恐怕個頭兒太小了 太小了
真的
店家老闆對小小子說
你看來機靈又能幹
只可惜伸手搆不著貨架
若要當掌櫃
恐怕個頭兒太小了 太小了
真的
小小子於是起雄心
胸懷壯志出海去
豪情遠比家國大
那怕個頭兒不如人 不如人
真的
頃刻襲來暴風雨
滔天大浪一口吞
溘然長逝小小子
哀哀化為藻屑沒海中
誰叫自己個頭兒不如人 不如人
真的
小小子魂魄渺又微
幽然穿雲抵天門
伯多祿板臉擋去路
若要進天國
恐怕個頭兒太小了 太小了
真的
天主抱起小小子
笑容滿面開口說
若要進天國
唯獨這種心靈可愛的小孩子
唯獨小孩子
真的
**********
2012年年底,法朵(註)歌手松田美緒女士為了找尋靈感,造訪位於秋田縣郊的「民族藝術研究所」。所內有一間資料室,高大的檔案櫃中滿是採集自日本各荒鄉僻野的民謠錄音帶。松田女士偶然打開其中一只標著長崎伊王島的抽屜,聽見了將近一百歲的本村老奶奶唱的「小小子之歌」。
這首不斷反覆的樸實歌曲深深撼動了松田女士。簡單的旋律、任誰都能朗朗上口的歌詞,描述了「小小子」一事無成、四處碰壁的「失敗」人生。他固然有比家國更寬廣的雄心壯志,卻被無情的浪濤吞沒,甚至連死後靈魂也遭掌管天國鑰匙的伯多祿阻擋…『小小子』指的是誰?歌曲有甚麼特別意涵?為何歌詞明明異想天開,卻又蘊含著某種打動人心的普遍性?松田女士懷著滿滿的疑問,開始尋訪「小小子之歌」的出處;經過幾番抽絲剝繭的追溯,總算覓得歌曲的源頭。
主曆1873年,明治政府下令撤去禁教告示牌,結束了長達兩百五十餘年的宗教迫害。日本的基督徒重獲信仰自由,人數如雨後春筍般增長。當時,發現潛伏基督徒的柏若望主教深感人手不足,遂返回法國尋求援助。四名修女隨之抵日,在大浦天主堂附近成立修道院,並於數年後創設聖心女學院,招收長崎各天主教村落的女學生。畢業後,學生們各自返鄉,將習得的學問知識與信仰教育傳承下去。就那樣,「小小子之歌」藉著年輕女學生們的口傳遍四方,也輕快地來到位於長崎出海口的伊王島……
伊王島的馬込天主堂內部
彌撒前,我順著天主堂左側的台階,爬到後山頂端。
山上遍植花草,潔淨的白百合盛開,花心危顫顫地點綴著金黃色的細蕊;低矮的紫陽花叢遇雨而開,東一團西一簇,在綠葉間迸出一圈圈紫、藍、紅、白的粉嫩花朵。山頂有一座幼兒園,圍牆內立著白色聖母與天使像;緊鄰的修道院二樓窗口,一位修女正打開窗簾,與我照了面,遂點頭微笑致意。山腳不遠處,可以看見一座停泊漁船的小港灣,和幾家覆著瓦片的平房。再往西方望去,就是一望無垠的大海了。我戴上耳機,反覆聆聽松田女士以溫柔的嗓音唱著「小小子之歌」,想像一百多年前上演於此地的音樂劇。
一百多年前的音樂劇?
是的,「小小子之歌」原是一齣作者不明的音樂劇。這齣戲劇的所有腳色均由孩子扮演,旋律與歌詞也極易背誦。耐人尋味的是,主角的戲服竟是「一張草蓆」!只見蓆子層層包裹下的「小小子」露出頭來,光著腳丫子在舞台上又唱又跳。那驚人的裝扮,不禁教人聯想起遠藤周作的《沉默》中,洛特里哥目睹信徒與同事卡爾倍神父殉道的悲傷場面:
官差命一名信徒站在船邊,舉起矛柄用力一推。只見那個像人偶般被草蓆層層包裹的身體垂直落入海中,另一名男子也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推下。最後,則輪到莫尼加被大海吞噬。(摘譯自遠藤周作《沉默》)
歷史中,活在社會底層的老百姓經常成為鬥爭的犧牲品。
四百多年前的戰國時期,許多地方諸侯為了討好葡萄牙人,以便獲取商船帶來的武器與經濟效益,勒令境內全民領洗成為基督徒。誰料風雲變色,德川幕府執政後又下令禁教,以嚴刑逼迫民眾捨棄信仰。不願棄教的百姓被官差用草蓆捆起,火燒、槍刺、雪凍、或直接丟入海中。他們活得像牲畜,也死得像牲畜。絕大多數人毫無「作為」,不曾被記憶,也沒有留下名字;他們就如同歌詞所述,被時間的洪流一口吞噬,「哀哀化為藻屑沒海中」……
「小小子之歌」究竟是誰的創作?音樂劇的誕生又出於甚麼目的?至今已經難以考證。總之,在那信仰重獲自由、開花結果的時代,小孩子們藉著活潑的歌唱與舞蹈,傳承了先人以性命守護的信仰。這齣一百多年前的音樂劇曾經紅遍一時,現在卻找不到任何有形的紙本紀錄。原因也許在於當時僅憑口傳,或是相關資料已因戰火與原爆流失。無論如何,松田美緒女士即時找到了僅存於少數人記憶中的「小小子之歌」,重新翻唱並賦予新氣息,收錄於其名為「Creole Japan~歌謠的記憶之旅」專輯中。
「歌謠隨人移動,無意識地步上旅程。小小子之歌卻是『有意識地』被帶往黑崎與伊王島等地,學習並傳唱於大正民主時代的孩子們口中。有趣的是,音樂劇後來變成當地民謠,又化為老奶奶們緬懷的少女時期記憶。這些過去的少女歌手中,我有幸見到的是102歲、96歲、94歲的老奶奶;其中一位已於我重訪伊王島時過世。現在想來,從她們口中聽見的是多麼珍貴的故事。這些話現在不聽,往後恐怕就要永遠失傳了。它們固然只是多元日本的零光片羽,卻是雀躍於人心、無比真實的記憶,也是緊緊連結過去與現在的維繫。」(摘譯自松田美緒的官方網誌)
**********
「嗚…嗚嗚…」
遠方的汽笛再度響起,或許又送來幾位基督徒,載走滿船釣客。
彌撒的參禮者穿著樸素,身形矮小。女性披著頭紗,望不見表情;男性則多半皮膚黝黑,相貌純樸。他們的骨架結實,粗糙的雙手滿布裂痕,或許捕魚為業,也可能仰賴土地維生。
互祝平安時,他們看見素未謀面的我,先是露出好奇的表情,卻又馬上化為誠懇的眼神,笑開了滿面皺紋。
「主的和平!」
伊王島的馬込天主堂
有人給耶穌領來一些小孩子,要他撫摸他們;門徒卻斥責他們。
耶穌見了,就生了氣,對他們說:
「讓小孩子到我跟前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主的國正屬於這樣的人。
我實在告訴你們:誰若不像小孩子一樣接受天主的國,決不能進去。」
耶穌遂抱起他們來,給他們覆手,祝福了他們。(谷十13-16)
註:法朵,葡萄牙文Fado,即英文之Fate,意指命運或宿命。流行於葡萄牙之古老表演形式,結合音樂與詩歌,堪稱葡萄牙人的靈魂音樂。
自八月《宇宙光雜誌》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