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石氏基金會《耆英書法展》及參加王羲之與《蘭亭序》書法座談會的那一日,惠風和暢,天朗氣清。會場入口,模擬「流觴曲水」的實景佈置,唯妙唯肖,十分可愛。會員、嘉賓、主持人、基金會執行長等先後出場,談典故、朗詩歌、分享書寫樂趣。他們不約而同的認為:學習書法令人欣喜忘憂,有它為伴永不空虛寂寞……。赤子之心自然流露,真可謂「賢畢至」、「暢敘幽情」。會後,幾位英氣煥發的書法名家,毫不遲疑地揮毫落紙,贈予愛好者,很令我感動。因此返家後,興起寫篇〈幸福老年生活〉的念頭。
近代醫療與科技日新月異,使人類平均壽命比從前延長了幾十年。因此,大部分人在完成個人及對家庭的責任後,可享有一段幸福的晚年生活。換句話說,下崗的你,可依興趣嗜好安排電腦、語言、書法、舞蹈、藝術欣賞等課程豐富生活,或結伴旅行郊遊,增廣見聞,使退休生活多姿多彩。如有宗教信仰,又有一羣相知、相惜、相同價值觀的朋友為伴,那就更美滿了。「代際關懷」深具影響力。當身體狀況良好,子女要求分擔他們的育兒工作時,請一定不要拒絕。因為長輩的慈愛、包容與身教,對幼兒的成長很有幫助。尤其祖孫間的真情互動,絕對是超棒的經驗。唯一需要注意的:支援就好,千萬不要涉入太深,以免造成衝突。
自由自在地生活,快樂優雅地老去,是銀髮族的夢想。一般來說,人年老,模樣與習慣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因此,希望往後的日子好過,現在就要開始學習選擇度有節制的生活了。身邊的幾位師長,他們的生命之路與面對生活的態度,是我的模範與榜樣。
一九一七年出生於西班牙的賴甘霖神父。他身體健康,朝氣蓬勃,是耶穌會士,也是位好醫師,曾任教台灣大學,因此桃李滿天下。賴神父從早到晚,除教會內的職務,其他時間都在外忙著為人服務。我曾多次在馬路上、醫院走廊、殯儀館……,遇見風塵僕僕的他。他熱情的擁抱、爽朗的笑容、無條件的奉獻,如天降甘霖,使領受安慰的人,深刻感受到天主的慈愛與平安。
遣使會的房致勇神父。二○○四年,他因病退休後,至八里安老院休養,依修女的託付主禮每日彌撒聖祭,並為院內老人行臨終聖事,十年如一日。每次我至安老院,參與主日彌撒時,總會被老神父竭盡心力精采的證道、面容謙和良善愛主愛人的修女,和滿堂大多生活在病痛中但仍堅忍虔誠的老人們所感動。是的,豐富、美好的信仰生活,才是平安喜樂的泉源吧!年初去安老院時,前面的庭院正在施工整建,我在房神父暫居處後走廊狹窄的小桌上,驚見一篇篇端正整齊以小楷書寫的聖詠,內心激動不已。房神父勤練書法數十年,服務堂區時,常書寫聖經經句贈送教友。今年四旬期結束時,高齡九十的他也正好完成以毛筆恭錄聖詠集一五○首的心願。他說:這是日漸凋零的老人,真誠的懺悔和補贖。
我的母親,她罹患阿茲海默症十多年,記憶力、視力陸續喪失殆盡,唯對天主的感恩之心,與對人的禮貌尚未完全遺忘。她每日至少三次到公園散步、曬太陽,故年過九旬,身體仍硬朗強健。母親信德堅貞,每當聽到有人受難,就立刻雙手合十,低頭虔誠地念念有詞起來。她會一再重複感恩的言語,直到我們大聲回應「阿們」方止。母親的言教與身教,時時啟發我,要珍惜所有,好好活在當下。
我的書法啟蒙老師,也是我生活上的良師益友。她是一位自律嚴謹的人,由史丹福大學退休後,即在社區圖書館教授中國書法。她曾跌傷手臂,手術後仍堅持每日寫字、畫畫、游泳及做復健運動。此外,她每星期六參加文學講座及合唱團的練唱活動;每年三次,以大幅篆、行、草書等自作詩卷及油畫作品,參加所屬藝文協會的展覽;每年至少兩次跟團至國外旅遊,也定期與居住外州的二位女兒共度佳節。她頗重視飲食與睡眠,因此總是精力充沛、神采奕奕。她說:「一定要吃飽、睡好、保持絕對的安靜,才能寫好字。」,「健康的時候想做什麼就付諸行動,努力達成願望,以免將來遺憾。」
一位很有智慧的朋友,她於先生過世、兒女獨立後,每週一日,開放自己的家給年輕人聚會。她準備許多好吃的食物,在舒適的環境、溫馨的氣氛下,聆聽他們說話,輕聲為他們祈禱,並和他們一起讀經,一起分享生活中的感動與領悟。她不僅成為年輕朋友口中敬愛與信任的阿姨,更可貴是,彼此都感覺活得很有意義,也變得比從前快樂了。
的確,常懷感恩的心,善用自己的潛能和經驗,投入義工或福傳行列,大方地幫助弱勢、無私地分享生活與見證,回饋社會和教會,不但可以提升靈修生活、加強信德,也可使我們更認識自己,更了解生活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
有些人卻沒這麼幸運,面對身體的老化與遲緩,感覺十分沮喪。《黃金年華》Prime Time作者珍芳達,曾與憂鬱症拼搏多年,最後在持續運動、健康飲食與不斷學習下,找到自我意識的契機。她恢復了健康,且痊癒後,更增成熟與智慧的光彩。享有高壽,並於晚年跨越創作巔峰的知名藝術家很多,如:貝多芬譜寫「第九交響曲」、莫內畫「睡蓮」、馬諦斯臥病在床時的「剪紙」藝術、雷諾瓦手綁畫筆在輪椅上創作「裸女」,以及日本當代藝術大師草間彌生,突破長年精神疾病的困擾,成功邁向生命更高境界……。他們的事跡都是最好的借鏡,鼓勵我們敞開心扉,換個角度思考,不要浪費生命於等待疾病上身或失憶症的來臨。
一位朋友常說:「我不怕死,只怕病來磨。」她的至親長期生活在不安與痛苦中,她備受煎熬而產生這樣的憂慮:「將來,自己是否也會如此不堪呢?」長壽對某些病患來說,宛如酷刑,因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然而對罹患肺腺癌的單國璽樞機主教,卻恰恰相反。他在治療告一段落後,為「愈顯主榮」,全省走透透地分享自己的生命見證,完全地奉獻與交託,使單樞機的晚年,成為他自認一生中最充實與幸福的日子。人生自古誰無死,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對於死亡,我們需預做準備嗎?先夫的突然離世,使我不得不改變生活方式和居住地,二十年來幾經轉折,才終於明白,凡事順服於天、勇於接受改變,才是根本之道;樂於助人,並為信仰做見證,才能得到內心的平安。
人的一生,經過領受、分享、覺悟、成長等歷程,最後又將回到生命的原點,也就是可能需要他人照護的「第二個童年」。我想,平時就要淡然、樸實地生活,等到了那一天,才能自然放手,如聖人西默盎般,全然放心地「安息主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