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95期 基督信仰的在地化、現代化

「團體分辨」縱橫談

建德/敦和/小華/淑美/曾慶導/惠敏

 

建德

五十年前小會團體分辨之幕前幕後

敬愛的總會主席:

  五月卅日晚上正好是北美一個月一次由分會主席召開的Skype交談。我們也談到了臺北的團體分辨,長安說也該是時候了。小會在創會之初在福音園就曾經有過團體分辨,才有了第一版的會章。長安這番話,把我又帶回當年參加小會的情形,都已經有五十多年了。(當年參加分辨的人,年紀比現在的青年組成員都要年輕個十來歲,不知道現在的分辨,有沒有青年組的會員參與?)

  當年小會的團體分辨其實不只是在福音園那次而已,更早的在淡水也有一次。你在信上提到「期望能儘速將小會的1.團體靈修 2.團體福傳使命建立共識!」在這裡,我想就我所記得當年參與分辨幕前與幕後一些事跟大家分享,做個參考。

  關於團體靈修方面,由於小會初期會員都是當時的聖母會會員,當年的聖母會雖然不像後來的基督生活團,把神操很清楚地擺出來,但是在我們陶成的過程當中,我們的輔導神父都是耶穌會士,很自然地,大家對神操的精神和方法也都耳熟能詳。尤其是鄭聖沖神父更是極力鼓吹,想把小會發展成基督生活團裡、在神操精神上深耕的神修小組。所以按照那時神長們的意見、把神操訂成小會的團體靈修,也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小會的創始會員們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和願望。小會的創會是因為關懷基督信仰在中華文化領域的傳播,他們心中也有一股對東方靈修的響往,莊子描述的「上與造物者遊,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的境界深深地吸引著他們。但是當時絕大部分的會員年紀歷練尚淺,而教會裡對東方靈修的探討也才剛剛起步(張春申神父的《中國靈修芻議》出版於一九六九年?),所以一方面不願意把小會的團體靈修限定在神操上,而願意以更開闊的心胸去探討、去學習、去發展適合華人的東方靈修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沒能清楚地指出在東方靈修的範疇內如何發展團體靈修。我想這是小會會章裡沒有明訂團體靈修,而只列出會員靈修生活的理想境界與基本要求的幕後原因。可惜過了這麼多年,我們大概也忘記了初衷,不僅是外人如黃神父覺得我們沒有團體靈修,我們自己恐怕也是霧傻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在諸位討論分辨小會的團體靈修時,我想提出幾點,供大家作參考。

  首先,我認為團體靈修一定要跟我們小會本身的特恩相關聯,要跟小會創會的原因有關,要跟我們每一個人參加小會的目的有關。黃神父問到好幾次,什麼是小會的being,我想大家都蠻清楚,卻又好像講不完全、不具體。我對現在大家體認到的小會特恩不完全清楚,但是我很清楚記得五十年前,我之所以參加小會,是因為小會對中華的關懷,願意在基督信仰與中華文化融合的事上有所貢獻,願意把基督信仰以華人能瞭解、能接受的方式去傳揚,希望把中華文化中美好的一面介紹給基督宗教的世界,這些是當年小會吸引我的地方。當年是梵二剛剛結束的年代,小會可以說是梵二新結的果子之一。五十年後,小會的這份心意,教宗方濟各又在他的《福音的喜樂》第三章裡清楚地表達了出來。另外應該一提的是我們的創會始祖王姐王志奘,如同耶穌會受到聖依納爵個人的背景、個性所影響,小會的理想與特色也深深烙上王姐的印記。

  其次,團體靈修不只是與小會的特恩相關,也應該為這個特恩「服務」,幫助小會完成這個特恩。我們不能只說團體靈修是為了幫助我們去接近天主、與天主結合,如同惠珠在她記錄裡的感言裡所寫的:神修與共融是每個信友團體的基本要求,不能當成小會的特色;同樣地,更接近天主、與天主結合是所有靈修傳統的基本。我們要問的是,小會的團體靈修如何可以幫助小會達到她的精神和宗旨?如何可以幫助每個會員養成「超脫、喜樂、進取、服務、合作、學習」的生活態度?

  另外,靈修傳統不是博物館裡的標本,而是活生生的,我們考慮團體靈修的時候,要注重現代的時代與世界。楊素娥老師(盧德)在《基督宗教靈修學史:第四冊當代基督徒靈修》裡有一篇〈當代靈修趨勢〉,很值得我們做參考,如果有人還沒有讀過的話,我推薦你去找來,把它好好的念念。不只是一個人念,我也鼓勵大家一起討論,甚至請楊老師來給大家做一次分享。

  還有,並不是每一個修會或是信仰團體的團體靈修都像耶穌會或本篤會,洋洋灑灑一大篇,重要的是具體、切實,有助於每位會員以及整個團體達成她的使命。我認為我們分辨的時候,不必把不同的靈修傳統當成選項,在其中選擇一個,而是看看不同的靈修傳統裡有哪些靈修方法對我們有幫助?以我個人為例,神操裡的意識省察和想像式的祈禱、本篤會的聖經頌禱、以及默觀祈禱是我個人所喜歡的。黃神父提到的讀聖言,唸玫瑰經與朝拜聖體也都很好,但是我們也不必照單全收。每個敬禮、每個祈禱方式有它們的背景。以朝拜聖體為例,現在所有的教區、所有的堂口都推行得如火如荼,小會的會員如果喜歡朝拜聖體,機會很多。對聖體的朝拜在教會裡有深遠的歷史,但是它的盛行是在中古世紀,那時候的教友受到一些學說的影響,不敢領聖體,有的人到臨終前才領,所以教會才有一年至少領一次聖體的規定。因為不領聖體,所以朝拜聖體變成與耶穌基督最接近的方式。

  今天,我們如果時間許可,幾乎每天可以參與感恩祭典,可以領聖體。領完聖體後,耶穌基督就在我們身上、就在我們心裡。所以在感恩祭典之後,靜默一段時間,朝拜在我們內的耶穌基督,坐下來體驗跟祂的共融,而且藉著祂在我們的身上,走出聖堂後,我們可請耶穌陪伴著我們去度一整天的生活。聖保祿不是說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是天主的殿宇嗎?我自己覺得耶穌基督不只在聖體龕裡而已,他更願意在我們身上、藉著我們深入這個世界,與世人相遇。我們不是說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嗎?參與感恩祭、懷著耶穌度過我們每一天的生活是小會宗旨很具體的表現。所以在小會內,與其提倡朝拜聖體,我覺得應該鼓勵會員們多多參與感恩祭,而且懷著與身上基督的共融度每天生活,更合乎小會的精神與目的。

  我們教會的靈修傳統對如何與天主共融有很豐富的內容。而東方靈修傳統對如何修養我們自己的操練則有深刻的經驗。我們修身並非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而是為了讓自己的心靈有更多的自由,能夠更自由自在地追隨上主。我自己認為靈修中要注重具體的修身。

  在分辨團體靈修的時候,我們也要考慮到每個人性向的不同。我記得聖衣會的勞倫斯修士,他就很不習慣他們修會的默觀祈禱,因為靜默的專注對他是件很辛苦的事,後來他想到的方法是不斷地跟天主說話,這變成他的專注方式。

  不知不覺說了這麼多,本來也想談談團體福傳使命的事,不過先就此打住。我希望每個分會後來也會有機會參與團體分辨,蒙受天主的降福與聖神的引導。

 

楊敦和

  謝謝建德兄的整理!相信無論對新、老會員都有莫大的助益。

  我不確知當年堅拒神操的背景,也相信對東方靈修的嚮往很有意義;但若在什麼都未確定、詳情尚在了解時,能先把已經相當成熟的神操當作選項之一,不排除以後增加其他的可能,或許很多發展都會與今天不同。

  往者已矣!但若今天因建德兄的大作,而能在東方靈修依然有待摸索的時候,姑且以依納爵神操作我們共同的靈修方法之一,應該也可做為目前應急的選項之一吧?

 

小華

  我附議楊兄的見解。今天的小會會員對東方靈修的嚮往與見解仍像創會幾位會員那麼深深抱持,一生追尋無悔的會員大概不到兩位數。絕大多數的會員如經由修練神操或其他方式而過著有深度、誠篤、紮實的塵世信仰生活,已是擲地有聲,在愕愕之士羣中我們一眼就能認出。靈俢的果實不在廟堂之上,它也是普世不識字的人都曾身受並雨露均霑的。説白了就是無我,放下,不自私,不以己意為意。

  黃神父問我們的團體靈修,果然是大哉問。但小會有幾十年尊重個別會員資質才情的優良傳統。每人至今大概已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靈修方式。何况,如今世界全球化,中國文化已經和西方文化緊偎相依。你中有我,我中絕對有你。互相排斥已經在歷史長河中隨波漸逝了。和四、五十年前相比,已經不知翻過了幾重山。西裝,長衫各有所愛,哪件穿了洽意就穿哪件吧!都喜歡?改良式祺袍不是挺美的麼?靈修就是靈修,萬古常新,對吧?重點是修煉修行。走過就留下痕跡。側耳傾聽並努力順服就是最深刻的神修。

 

淑美

  長久以來,我也覺得個人的、多元的靈修和服務很好。

  但那天上午,黃神父的回答我很能接受。他說完全不衝突,以耶穌會為例,共同的是神操,但也有神父個別去坐禪。

  我想共同靈修和共同服務的規劃,若不是太硬性的進行方式,不會導致要捨棄個人的靈修和服務,這樣就不會太衝突。

  例如共同靈修,我覺得之前林啟和神父帶的六週祈禱營很可考慮,因其中有多種靈修,很適合小會人的個性。每個會員都要經過這個培訓(只有六周或九周),之後就各自進行或成為帶領人,但有機會可以常常以各種靈活的方式繼續切磋。

 

 

建德

  在上封信對小會的團體靈修方面提出我的看法後,陸續收到幾位會員的回應。我想各種不同的看法正好提供給總會的諸位在分辨中作參考。

  這次我想把我自己對小會的團體使徒工作、或是小會的團體福傳使命上的看法,拋磚引玉地提出來,希望能夠對總會的團體分辨有所助益。 

  在「小會的團體使徒工作」的分辨上,我覺得重點不在分辨什麼是整個團體應該一起做的事,而是在小會會員個人或小組的使徒事工上,分辨什麼是小會整體的目標和方向。以耶穌會做例子,耶穌會剛成立的時候,聖依納爵並沒有把所有的會士都投身到同一個使徒工作上,而是先有一個整體的原則和方向,然後或是個人、或是兩三個人努力獻身。我想在這一點上,我們是否也需要先有一個共識。

  如果大家能夠接受我以上的看法,那麼我願意把我心目中的小會使徒工作的整體目標和方向寫下來,和大家分享。

  小會的會章既然開宗明義就寫明我們的宗旨在於「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那麼具體的延伸,小會的宗徒使命應該有兩個特色,一是「福傳」,另一是「中華」。另外一個說法就是「基督信仰與中華文化的融合」。基督信仰與中華文化的融合可以是雙方向的,一方面以華人所能瞭解、所能接受的方式去傳揚基督的福音,一方面也把中華文化裡的天主啟示介紹給普世教會。

  具體上怎麼做呢?有許多事我們會員可以做,而且已經在做了。可是會員們在從事這些使徒工作時,是否把小會團體的整體目標和方向放在心上?

  讓我們先來看看小會會員可以做,而且已經在做的事。最明顯的是福傳和牧靈工作:許多會員都在本堂、學校、媒體界或文學藝術創作上站在第一線,參與實際的福傳以及牧靈的工作;有的會員則是站在第二線,參與禮儀、靈修、以及與福傳及本地化有關的學術研究。所以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小會會員做的使徒工作還真不少。可是不論是小會會員,或是會外的朋友及神長都在問:「小會到底做了些什麼?」或是「小會應該做些什麼?」

  我想會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在於缺少團體的整體使命感,缺少明確的整體目標、方向、規劃與支援。

  以堂區要理班的福傳為例,非常多的小會會員都投身這樣的使徒工作。福傳的對象大都是有中華文化背景的望教友,他們心中可能有許多與文化有關的疑問。例如家裡不信基督的長輩會不會得救等類似的問題。因為每個堂區有各自的負責人,要理講授的方式不同,教師的權限也因之有異。但是無論如何,身為小會會員的福傳師,對於和文化有關的議題應該更關心,也需要有些基本的認識。

  小會曾否為這些參與堂區福傳的會員們準備過資料?曾否讓這些會員很明確的理解,身為小會會員參與這樣的使徒工作,目的不只是按照教理書照本宣科,更要用心地以適合文化背景的方式來介紹基督的福音?小會曾否用心研討過教區的教理材料,看看有什麼資料能夠提供給這些小會的教理老師,幫助他們的教學?小會曾否有些聚會,讓這些會員能夠相聚來交換心得?小會曾否有個機制,當這些會員在福傳事工上遇到疑難時,能夠帶回團體,得到支援?小會是否有資料庫能夠把這些問題和經驗有系統地整理、收藏、分享?除非我們有明確的整體目標、方向、規劃與支援,否則這些都不會有效率、有系統地做到。

  以上只是一個例子,但是代表了我對團體使徒工作的看法。

  如果我們真的有心這樣做,我們必須客觀地衡量,看看自己的人才有多少,哪些專長需要培養更多的人才?有些是短期就可以做到的,有些需要長期的機會和投資,這些培養人才的必要在黃神父的分享裡也曾經提過。

  管子有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的團體已經成立了五十年,如果從團體的整體使徒工作規劃上來看,成果實是汗顏。如今許多會員已從職場退休,正是可以全力獻身的黃金歲月,但是這段時間不會太長,錯過了,就找不回來了。我們實在沒有太多繼續蹉跎的本錢。

  今天六月十一日,正好是小會主保天主聖三的瞻禮日,一方面祝福大家,一方面也跟諸位互勉。希望我們不辜負五十年前,大家創會相聚的本意。

曾慶導:一點反省

  最近小會有討論靈修和福傳的亊,都是很重要的。我也野人獻曝一番:
  以我所知,小會與耶穌會的關係比較密切,所以我想小會成員多少都認識並且受到一些依納爵靈修的影響。但小會成員確實也不一定要限於依納爵靈修。教會靈修傳統多采多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背景、喜好等等,都可以選擇這些靈修方法。不過所有靈修的目的都是為了效法耶穌,追隨耶穌,思言行都像基督一樣,謙遜,承行主旨,為愛主愛人背十字架,這是靈修的高峰了。

  小會成員的靈修喜好和方法可以各異,但在福傳使命上應該是一致的,也是今天特別需要強調的。福傳是主耶穌的命令,也是教會存在的理由。不去福傳的教會或教會內的組織(小會是其中之一),是沒有活力、沒有未來的。這就是保祿說的「我不傳福音,我就有禍」。所以小會一定要福傳,做任何事情都以福傳為動機。

  傳福音有不同的方式,教會傳教主保有聖方濟及聖女小德蘭,即印證了這一點,也就是宣講真理和祈禱、刻苦。雖然二位聖人都有宣講,都有祈禱、刻苦,但大致說來,聖方濟代表的是宣講的福傳,小德蘭是祈禱、刻苦的福傳。

  小會成員都有祈禱、刻苦,但小會成員得到的天主的天賦,受到的培育,是應該可以做宣講的、福傳的。今天世人最需要聽到的是基督的福音。我們記得初期教會宗徒們把照顧飲食的工作交給七個很有聖德的執事,而自己則專務祈禱和宣講,不是說工作有高低尊卑之分,而是宗徒門確實為了宣講曾經受過三年主耶穌的培育,也特別接受了宣講的任務,瑪竇福音廿八章主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要使萬民成為門徒,教導他們我所教導你們的。」當前小會的工作很重要的,是應正面的、而不是隱蔽的或間接的宣講耶穌基督。當然,正面宣講耶穌基督可以用個人的方式,而且可能很多會員都已經在做了,但我覺得目前小會很需要的是用團體名義去宣講,團體一起做會給我們很需要的團體認同感、團體身分,即所謂的「團體可見度」,有助於吸引新會員的加入。

  初期的耶穌會士,或者今天也差不多,雖然具體工作時都有點單打獨鬥的感覺,但其實都是以團體的名義做的。團體的工作大致分為三項:學校教育、外方傳教、牧靈慈善工作。而維繫三項工作的是唯一、共同的目標,就是愈顯主榮。所以目標是很清楚的。這也應該是小會的目標。

  小會如何一起來做福傳?正面宣講耶穌基督?這是我們要動腦筋的。我在這裡只是提出一個小小的想法,不知可行不可行,但希望可以作為腦力激盪。

  台灣也好,整個華人世界也好,好像都很需要天主教的電台或電視台發聲。我們不敢理想過高,但以小會很棒的人力資源,我們可否一起集思廣益,製作一系列紮紮實實的收音機播音節目,節目內容可以包括信仰道理、倫理教導、學術教會歷史、聖事禮儀、靈修榜樣、宗教音樂藝術、教會各地新聞等等,(每一項內容可以5到10分鐘)買下當地收音機電台的一小時,(慢慢發展的話,甚至可以更多時間)。製作這些節目需要團體的參與,甚至跨國的小會成員的參與。製作好了的節目不單可以在台灣、也可以在別的華人世界播放。

  福傳就是傳揚天主教的信仰,天主教的信仰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耶穌的福音,當然也是適合華人的。我們小會可以把這信仰用更本地化,也就是用華人更容易理解、接受的方式去表達傳播,這是小會該特別努力的地方,但也不需太專注,因為我們華人是很聰明、受過苦很深的民族,對救恩的道理一聽就懂得的。重要的是要去給他們宣講。

  「我信了,所以我宣講」。(格後四13)我們都相信每一個主日宣認的尼西亞信經的內容,就讓我們去宣講這些信仰吧!我們也不需要太憂慮怎麼說,因為聖神會幫助我們,讓別人聽得懂的。

  以上淺見,希望有拋磚引玉的一點點作用。

 

惠敏

  關於曾神父所說,我覺得是否就跟真理電台合作,買它的時段(或是合作,就只要製作成本)當然內容要較真理電台既有的節目有所創新,然後運用小會每個個人的群組力量(同學、公司組、親戚等群組……)傳播,也順便傳播了真理電台的節目。以上淺見供參考。

 

 

胡神父主持「路德傳」電影欣賞

7月23日蒞臨長安堂觀賞「路德傳」的信義宗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