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91期 向下位移、走向群眾

愛相隨

徐琪

 

之一

  灣區小會家人進行「神修溯源」,研讀會員手冊,其中談到「俗化」,與我們理解的大不同。原以為「俗化」是趨向於世俗的價值觀,並傾向世俗的標準,與精神層面的靈性追求反向而行。但,手冊67頁寫道:「俗化」即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生,均有其本身內在的意義;不必把外在宗教或「神化」的因素牽涉入內。  ……在處理過程中,就像沒有天主一樣,這種處理事情的傾向謂之「俗化」。

  我不明白這段話的道理,只能理解為事情的來龍去脈是可以解釋的,例如梅瑟過紅海時,水分開了;凡事不要硬加上「天主」之名。當我還處於困惑中,看到樂琦寫的文章〈十年〉,描述父親對她的無言之愛。去世十年的項教授,在女兒小琦有需要時,及時「現身」相助,或是以「巧合」的方式顯示:「我與妳同在!」就像當年聖史若望看到空的墓穴和包裹耶穌的殮布,他相信「主耶穌復活了!」小琦由種種的「巧合」,體認到愛她的爸爸一直在身旁。讀了這篇〈十年〉,我覺得我不必懂什麼是「俗化」,什麼是「神化」了。只要明白我目前懂得的就好了。「愛」是讓人感受到的滋味,是一種經驗,不是一個文字上能解釋清楚的知識。

 

之二

  我在小會這團體中看到愛:出席神修溯源聚會時,我們做「氣象報告」,幾乎每人都是以期待的心、匆忙地趕來,很喜歡來小會的聚會,覺得很開心。每次的聚會,我們沒有說大道理,就是按開會步驟作省察題的分享。作主人的玉梅,早早備好午餐,等大家陸續匆匆來到,開完會,吃完飯,聊完天,大夥又匆匆散去,期待著下一次的相聚。

  我們在小會體驗到個人喜歡的團體氣氛,樂於參與,讓這條信仰路走得更遠更長,也願小會這團體長長久久、寬寬廣廣。

  不計個人的得失,無私無我的奉獻,在許多小會家人身上看到這種精神。此刻想到的是台北的李玉京,我在台北時曾與她多次聚會過,她也曾參加北美共融營,在《心泉》上也讀到有關她的報導;她常是用餐結束後,收拾殘局的那位。小會的家人都很可愛,每個人有自己的特質和不同的個性,不論如何,願我們都在天主聖三互相包容、願意付出、彼此體諒的愛中成長,藉著小會家人的扶持,活出天主眼中最完美的「我」。  (2014/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