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書法的趣味之前,可能要先講一講我的工作。我有個二南堂工作室,工作室主要從事一件事,是提供書法字給設計師或對書法有興趣的人使用。以前的設計師要用書法字就得找人寫,然後再掃描到電腦裡面使用,現在不用這麼麻煩了,找「二南堂」就可以。目前工作室出版的一套產品「二南堂法帖」,已經把十七萬五千多個數位化的書法字放在隨身碟,提供給需要的人使用。這些書法字哪裡來?全都是古代書法家的作品,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蘇軾、黃山谷、趙孟頫等四百多位書法家,想用的時候只要從隨身碟裡把字讀出來就行了,等於找了這些大書法家來寫一樣,也因為長期接觸書法字,對我而言,書法字不只是線條、墨韻的美感,書法背後的故事更是有趣,所以來談一談這些書法的趣味:
(一)談集字
圖一
圖二
有人很好奇,到底「二南堂法帖」是做什麼用的?它是讓大家拿前人已寫過的字拼成自己想要的字句,達到自己不用寫書法,也能有好看的書寫效果,這個方法叫「集字」。
「集字」在歷史上發展的時間已經很久了,最有名的是「集字聖教序」(圖一)。說到「集字聖教序」,有一件趣事,某天,一位先生打電話來工作室,他說要找王羲之寫的心經,我說玄奘法師譯心經已是距離王羲之快三百年的事了,王羲之根本沒機會寫心經啊!這位先生堅持他看過,後來才發現原來他講的是「集字聖教序」後面附的心經(圖二),這就是「集字」。雖然王羲之沒有寫過,但可以把它寫過的字從各個書帖中挑出來,拼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就如同書法家親自手寫的一樣。不過,也沒有這麼簡單,手寫書法一般會有行氣,集字就不容易表現出行氣,另外,挑字的美感又是一大考驗。
回過頭來說「集字聖教序」。「集字聖教序」的故事要由歷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和旅行家:玄奘法師說起。玄奘法師花了十七年(貞觀三年~貞觀十九年,西元六二九~六四五)的時間,由西域取經回到中原,引起非常大的轟動,甚至在他回到長安時,因為長安城外歡迎的人太多,而無法進入,他在城外等了一天,第二天才順利進了長安城。我們現在常在電視看到一些選舉的場合,政治人物從場外走到演講台上,因為人潮擁擠,大家搶著要握手,花了二、三十分鐘才走到台上,這要跟玄奘法師比,可就小巫見大巫了,人家玄奘法師可是等了一天才進得了城呢。
在唐太宗的大力支持下,玄奘法師在長安設立了「譯經院」,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將帶回的一三三○卷經文翻成漢語。在玄奘法師回到長安兩年後,玄奘法師就已將部份譯好的經文呈給唐太宗,並且請唐太宗寫一篇序文。起初唐太宗以未精通佛法而推辭,在玄奘法師懇請之下,唐太宗寫了「大唐三藏聖教序」,皇太子高宗也寫了一篇「述聖記」,兩篇合稱「聖教序」。
當時長安弘福寺有一位書法家和尚懷仁,他希望能用最受歡迎也最好看的字把「聖教序」刻在碑上,於是他選用「書聖」王羲之的字來作為石碑上的字體,但當時距離王羲之(西元三○三~三六一)已將近三○○年,當然不可能由王羲之來寫這一篇「聖教序」,於是他利用皇室內府所藏的王羲之真蹟之中,將「聖教序」要用到的字摹寫取出,集成了這篇「聖教序」,後面並且附了玄奘法師所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是用王羲之的字集結而成,後人將這篇「聖教序」稱為「集字聖教序」,這就是歷史上最有名的「集字」。
「聖教序」有一四五四字,「心經」有二六○字,再加上前後標題、年月等,全篇不到二千字,懷仁和尚花了廿四年的時間(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高宗咸亨三年,西元六四八~六七二)才完成。由於距離王羲之在世還不算太久遠,加上唐太宗非常喜歡王羲之的字,收藏了大量王羲之的字,因此這一篇「集字聖教序」極為珍貴,不僅為我們呈現了保留了王羲之書法原始相貌,也是最多字的作品。
話說回來,現在來看,花了廿四年的時間去做這件事,有點不可思議,也讓我們因為有電腦可使用而感到幸福。今天,如果我們要做這件事,不需要太多時間,電腦的發明實在太好了!
(二)東晉 王獻之 鴨頭丸帖
圖三
「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圖三),這是王獻之寫給朋友的一封信,剛開始看到以為「鴨頭丸」是一種食物,拿鴨頭做丸子,會好吃嗎?看信裡面寫「故不佳」,果然不好吃,東晉人還真敢嘗試,後來才知道,原來鴨頭丸是一種藥,治水腫之類的藥,也算是補藥,因為要用綠頭鴨血來製丸,所以叫鴨頭丸,是綠頭鴨血欸!嗯,也很敢!不過,王獻之吃了也不覺得好,所以他說明天集會時,「當與君相見」,可能再討論一下使用心得吧!可惜不知道寫給誰,但一定是他的好朋友,「當與君相見」五個字,可以感受到王獻之對於見面的期待
(三)明 唐寅(唐伯虎) 「醉公子」
圖四
明天是唐伯虎的生日,他生於明朝成化六年二月初四(一四七○年三月六日),他是個天才,對他而言,科舉考試進士及第根本就不放在眼裡,他要的是「連中三元」(鄉試舉人第一名稱「解元」、會試進士第一名稱「會元」、皇帝面前殿試第一名稱「狀元」),「連中三元」難度非常高,整個明朝歷史上也只有一個人拿過,而唐伯虎即將成為傳奇的另一人,他真的拿到了「解元」,進士會試考完也真的就要被公布為第一名「會元」,卻在公布前被捲入洩題疑雲而落榜,官方調查結果是:唐伯虎的朋友徐經向主考官的僕人買考題,巧的是當年有一題考題很難,全國只有兩人答對,正是徐經和唐伯虎,唐伯虎又早早跟人講說他一定是第一名「會元」,合理懷疑他也先看過考題,於是判他落榜並且終生不得為官,這個打擊太大了,他變得遊戲人間,所以才會有我們所看到的那些精采創作。
故事裡的另外一個人,徐經,他也不能當官,或許從此不以讀書科舉為唯一目的來教育後代子孫,因此培養出他的曾孫,歷史上有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
只能說:造化弄人!
(四)宋 蘇軾「耶蘇」
圖五
一早在看蘇軾寫的「懷素自敘」,看到最後「耶蘇」兩個字,雖然知道不可能,還是嚇了一跳,原文是:「其近於有道者耶,蘇軾跋。」,古人沒有標點符號,所以造成了一點錯覺,現今大家習慣的「耶穌」是明代利瑪竇翻譯的,唐朝景教(基督宗教的支派)傳到中國
時,甚至翻成了「移鼠」,難道沒有同音字了嗎?「移鼠」,誰會信啊?
(五)民國 雷鳴遠 「生於憂患」
圖六
看到這幾個字,很難想像是一個外國人所寫的,雷鳴遠(一八七七~一九四○),一位來自比利時的天主教神父,說得一口流利國語,寫得一手好行書,把四書背得滾瓜爛熟,曾創辦過民國四大報之一的「益世報」,中日戰爭時組織六百多個教友成立服務團、救護隊,從事搶救傷兵、救濟難民、教育失學兒童工作,他說:「全犧牲、真愛人、常喜樂」,他有律己三部曲:「打擊我!打倒我!打死我!」,他的休息方式是:「變換工作」,他創設了兩個修會:耀漢小兄弟會、德來小妹妹會,台中的衛道中學就是耀漢小兄弟會所創辦,台北景美有一座紀念他的鳴遠橋,他的靈位被供奉在台北圓山國家忠烈祠,他的一生為愛作證,堅毅勇敢的精神令人敬佩!
今年共融營作初獻的洪豔秋與林俊芳夫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