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95期 基督信仰的在地化、現代化

麥肯納神父的禱詞-教宗復活節前夕彌撒講道的聯想

郭子文

  教宗方濟在復活節前夕彌撒裏的講道,要我們把復活後主耶穌那顆跳躍的心,所賜給我們的恩寵,帶來一種新的視野去面對世界。那交到我們手裏的恩寵,一定也要傳出去。恩寵給了我們改造世界的動力,如同酵母一般,要用它來激活新人類。教宗又說,基督的復活不僅推開封閉墓穴的石塊,也著意於推倒一切障碍,來解脫束缚了我们的悲觀主義,走出隔絕生命的封閉象牙塔,捨棄對安全感的一味追求,更要約束一己無節制的野心,以免危害到他人的人性尊嚴。
  教宗的這一番話,正反映出他內心一向在為弱勢人群呼籲的仁慈,行事生活要與眾生平等的謙卑,以及不遺餘力地要喚醒當政人士的良知,去為大眾謀福利的正義。這一番話,也讓我想起另一位同樣是「推倒藩籬,建設橋樑」的耶穌會士先驅,麥肯納神父 (Fr. Horace McKenna, S J)。

 

 麥肯納神父是今天在DC地區,為窮人施飯和提供其他服務的SOME(So Others Might Eat)組織的始祖。一九八○年左右我在城裡上班時,也曾去那裡當過幾年義工,每次幫著做三明治。這個小街上窮人排長隊的地方,就在堂堂美國國會大廈附近,那也不過四五條街之遙而已。這邊是政要雲集,一切轟轟烈烈;那邊即是衣衫襤褸的貧苦大眾,一切淒淒慘慘。我們要怎樣才能走出象牙塔,重獲活力生命?他們要怎樣才能擺脫飢餓無助,再度感受人性尊嚴?這個社會兩極化的問題,幾十年來還解決不了,或許目前這問題更趨嚴重了。
  麥肯納神父在做修生期間,曾被派往菲律賓馬尼拉耶穌會的中學任教。這是他第一次親眼目睹,校牆外的窮人是怎樣在飢餓無助中生活。回到美國後,又在種族隔離下的黑人學校裏當過老師。這些為窮人做事的經驗,讓他看清楚了今後做神父的意義和方向所在。因此,一九二九年晉升神父後,就申請到馬里蘭州南端的小村子為附近貧窮的黑人服務。在經濟大蕭條的一九三○年代,麥肯納就已經在鄉下極力協助貧農渡過困境。

  一九五三年左右,他被調到D C城中心靠火車站的聖亞路協堂(St. Aloysius)工作,那附近有許許多多城裡的窮人。因此,一九七○年,他又從那裡開始美國大城市第一個soup kitchen,給遊民供應三明治、茶水、衣物、盥洗和夜晚枕頭之處。麥肯納神父於一九八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三歲。他建立的慈善組織和工作,到今天還在繼續。為此,麥肯納神父也被人們稱做「窮人之父」(Priest of the Poor),或是「窮人的使徒」(Apostle of the Poor)。

  

 

 

神父早年在馬里蘭州南方小鎮和村童合影

 

       神父寫過一首禱文,其中特令人矚目是這一段座右銘(意譯):

  我願在最後一日,覲見吾主耶穌時,能這樣說:

  我曾努力促使

  窮人有一技之長,

  富人能想到別人,

  生活安定的人能慷慨獻身服務,

  受過教育的人能為社會大眾爭取正義和平等,

  而屬靈的人能引領人看見天主。

  一九九五年馬里蘭教友辦夏令營,我從土巴回來,給了一篇演講,其中有介紹過這篇禱文中的座右銘。那時的一些想法,二十年後的今天再看一看,竟然還一樣的適用。文明社會繼續發展,貧富差距繼續擴大。我們需要反省努力的地方,也越來越全面。怎樣「推倒藩籬,建設橋樑」,現在更是當急之務了。社會裏出現的諸多問題,也就在於我們大家對自己所追求的東西,意義不明;大家對自己所該承擔的責任,也角色不明。仔細讀了這段座右銘之後,發現麥肯納神父明白指出社會上各階層人士,欠缺的是什麼,能貢獻的又是什麼。

  大家都能意識到窮人要翻身十分不易,不公義的社會總是把窮人壓在下面做犧牲品。窮人唯有靠一技之長,才有機會一步走出困境。富人之所以能富,無疑的是常先想到自己,若能使富人多利他而少利己一些,給別人騰出一點生存空間,那就會好些。至於生活安定(well-protected)的人,我想正是我們中國知識份子這不太愁生活、工作相對穩定的一類。我們正是該慷慨獻身,參加社會公益服務。我曾問:「為何不叫富人來慷慨獻身服務?」後來想起來,富人生活優裕,與現實隔離,不見窮人之苦,也無視社會之不義(如聖經中拉匝碌在富人腳下乞食),富人也恐怕真不知道如何放下身段去為別人服務。也只有生活方才安定,尚未脫離普通人群,如你我之士,還知道怎樣去給人服務。受過教育的人,較善於思考,能看出社會的一些弊端,也知如何去伸張正義,為大眾謀平等福利。而最後只有屬靈的人,才能把看不見的天主,適當地表達出來,使人看到實際生活中的天主,才能漸漸掌握生命的真義。

  最後,再從另一個角度來反省一下:我們大家一向都注重教育,也多半受過良好的教育。但一般人認為,受教育的目的,是學一技之長,好保證將來生活的安定。而後,更進一步,要積極圖謀致富,使致富變成人生努力的最終目的。 教宗方濟和麥肯納神父一同指出,我們人生的修德道路,實在是沒有終點的,每一個階段,只是我們走向天主之國的一個墊腳石。因此,受教育不是終點,而是以所學的去為別人謀求公義平等;生活安定也不是終點,而是那時你要捨棄安逸,去豐富不幸「鄰人」的生活;致富也不是終點,有了財富之後,得拿這些財富用來給別人製造機會;甚至於有了高超的神修境界也不是終點,那時你得把天主活生生地帶回人群之中。總言之,天國的旅程是一個有生命的動態過程,交給我們手中的果實,一定要一個個傳出去。只有這樣,在最後覲見吾主時,才敢如此說:「我曾努力促使窮人有一技之長,富人能想到別人,……」。(轉載自〈芥子〉49期)

參考書: 

Monagan, John S.: Horace, Priest of the Poor ,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Washington DC,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