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63期 邁向和好

現代人的福傳

主講 \ 吳終源神父、整理 \ 楊黎芳

前言

  近年來,台灣社會產生了徹底的變化,由於交通發達、資訊流通快速、社會變成多元化,過去那種安土重遷,結 構比較嚴謹,知識份子只佔少數的時代 已成過去。

  今天台灣最重要的問題是地小人稠,競爭激烈,每個人都在忙忙忙,茫茫然不知該如何才是,社會嚴重扭曲,人與人之間缺少信任,所以我們敎孩子們別跟陌生人講話,因爲會有危險,這 是一種很不好的社會現象。當然,這也 是傳統中國社會的流毒,是己非人、黨同伐異,對於那些非我族類、缺少認識的人,就把他看成外人,而爲自己所認 識的人,又可以爲他兩肋挿刀拚死命!

今天的台灣社會很需要我們天主 敎的信仰

  傳統的中國農業社會是威權的社會,父親在家庭裡有絕對的權威,就像君王有無上的威權,但台灣目前已經不再是威權的社會而是民主社會,這與二千五百年來的中國社會的改朝換代不一樣,過去雖然改朝換代,基本的社會架構沒變,這種以儒家思想所建立的威權性的倫理架構,過去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中心,但現已難於適應現今社會。

  今天台灣社會已經完全改觀,不再 是農業社會,從事農業的人口只佔不到 百分之十,反而是服務業人口佔百分之 五十以上,傳統的威權已經解體,不再有一言九鼎、一拍定奪的人,但台灣人 民還是有英雄崇拜的心理,像選總統的四大天王,陳水扁、宋楚瑜的超人氣等, 但實際上反對的人也很多,所以社會顯得比較亂。

  在家庭裡也一樣,過去父親有絕對 的權威,今日孩子從小受到電視,廣播 等大衆媒體從外面而來的影響力遠超過 父母的影響力,而且父母也與子女一起在電視機前學習新事物。我們發現台灣社會有嚴重的代溝和倫理問題,於是許多人回頭到佛家、道家裡尋求答案,可 是佛道的思想著重個人修養,從內在的改變自我來改變外在的一切,這與儒家 內聖外王的傳統相類似。感謝天主,我們在敎會裡從小接受的是完全不同的倫 理基礎,也就是現代社會最需要的倫理基礎 ^ 即來自亞巴郎的信仰,來自耶 穌基督的救贖和他的福音,其基礎就是位際關係。

聖經上記載的第一個殺人事件-加音和亞伯爾的故事

  聖經上第一個殺人的故事,提供我 們一個有意思的反省。加音是種田的, 代表農業社會,亞伯爾放羊,代表者遊 牧民族。當時農業包括兩河流域、尼羅 河流域,以埃及爲代表。亞伯爾所代表 的遊牧社會是以色列民族。這 1 一種社會 對宇宙天地的看法迥然不同。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天蒼蒼,野茫茫,風吹 草低見牛羊」,那種與天地渾然一體的 感覺很強烈,因此產生世界唯一的一神 ^ 敎的信仰。

  反觀中國江南地方上的小橋流水,固然優美,但著眼處較小,比較細緻,缺乏寬大的胸懷。環境其實也會影響我們人的信仰。

亞巴郎的信仰 VS 今曰的台灣社會

  我們信仰的起始,是天主對亞巴郎說「離開你的故鄕,到我要你去的地 方」,他就立即起身朝聖,到天主要他去的地方。在致希伯來人書裡,有個終極的反省;亞巴郎終其一生沒有到達天主許給他的福地。直到他死時,客納罕只有一塊地在他名下,就是埋葬他妻子的地方。反正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不在乎土地是否在自己名下。今年是「聖父年」,敎宗提到今年的主題,「我們 整個人的生命就是往天國,走向天父的 朝聖之旅」,這種朝聖之旅與我們傳統 的安土重遷的觀念不一樣,在安土重遷 的觀念下,我們希望擁有更多東西,更 多人力,但在遊牧的社會擁有太多東西 是一種累贅,擁有越多,負擔越大。你 的財產是牛羊,不是田產,是可以跟你 一起走一起動的。

  今日的台灣社會我稱之爲「新遊牧社會」,不是逐水草而居,而是逐錢幣 而居的遊牧社會。在這種社會裡,人與人的關係很類似遊牧社會。在農業社會裡鄰居、村子裡面的人都彼此認識,這 種社會壓力使我們不易變壞,在農業社會裡,許多大家庭,力量很大,強盜不搶自家人,要偷要搶到外地去。在遊牧社會裡的人比較四海,到處交朋友,像亞巴郎在他的遊牧生涯裡到過埃及,因此到處有朋友。遊牧社會裡,人際往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這由聖經中接 待旅客這德行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即使 是跟自己很不認識的人也要建立一個互 助的基礎。

  我想我們的信仰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的尊貴。創世紀記載,天主按照祂的肯像造人,祝福人管理天上的飛鳥、地上的走獸,海裡的魚。每一個人都是天主按照他的肯像所創造的,這是不得了的事!孩子不是屬於父母的 所有權,而是直接來自天主的給予,其他人也是來自天主的創造,所以人與人 都是平等的,也該彼此尊重,這是我們 天主敎的倫理基礎。這種倫理基礎爲我一們今日走向民主與法治的台灣社會是非常重要的。

四天主敎語音專線 10947817777

  有一個 B.B. CALL 公司的人自己找 到主敎團來,要提供設備讓我們使用,作爲天主敎語音專線。目前有聖家堂提 供天主敎道理、保祿修女會提供聖樂、光啓社也有東西要放進去。這是我們敎 會做福傳的一個新方式,也可以看到社會上有人感到需要天主敎和我們的服務。

台灣敎會網路化—主敎團資訊網路計劃

  今年四月台灣主敎團會議中決議成 立「主敎團資訊網路小組」,配合行政 院硏考會一項「偏遠地區上網計劃」。目的是希望透過台灣天主敎會各敎區內 的各個堂區以及敎會機構網路系統的建 立,促進敎會基層之連繫及資料管理;另一方面希望藉此網路的服務使堂區及敎會學校成爲社區中心,與社區結合起來,爲社區提供更多服務。也使政府的便民服務可藉此網路系統迅速傳達偏遠地區。

資訊化的時代裡需要大家通力合 作把敎會推銷出去

  在大公會議前我們敎會也是威權的 一敎會,大公會議藉聖神的推動,讓敎會敞開大門。在《敎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中開宗明義說,世界的喜樂、希望、憂傷,也就是敎會的喜樂、希望、憂傷。 現代的敎會是天主子民的敎會。過去的 要理問答是由上而下的定義,新敎理則 側重由信友的生活經驗中去體驗天主的 啓示。以前我們敎會的形象重的是奧體、羊棧、方舟。大公會議則提出天主子民 的新形象。敎會憲章提到所有的基督徒都分享著默西亞 ( 傅油者 ) 的使命:即 ⑴ 君王; ⑵ 司祭;和 ⑶ 先知的使命。但 以現代分工合作的觀點來看,如能以敎 會內三種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來各專其職,將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結構:即以 聖職人員即主敎神父,負責司祭聖化的職務;男女修會會士,各在其修會神恩 中執行先知的使命‘,而平信徒在這個民 主時代負起君王的使命則是責無旁貸的,當然所謂君王就是要以其個別職業專長爲敎會爲人民服務。大家分工合作。我們敎會的這一個結構,是其他宗敎所 沒有的。

大家分工合作

  宗徒大事錄第六章記載,當時信仰 基督的信友越來越多,有人抱怨一些寡婦沒有受到照顧,宗徒的回答是:「讓我們放下聖言,操管飮食,實在不合適,當從你們當中選出幾位熱心的、有經驗的人讓他們去管這些要務,而我們則應專務祈禱,爲聖言服務。」這段聖經很有意思,這就是分工合作。耶穌講的德納的比喩也就是說我們的聰明才智是天 主白白賞賜的,天主也要我們用來服務社會。

信仰與理性是帶我們飛向天主的兩個翅膀

  我們整個生命的旅程,如敎宗「信仰與理性」的通諭裡所說的,是在追尋人生的意義和目的。在這追尋當中信仰與理性像是兩個翅膀帶我們飛向天主,我們對人生的整個看法會影響到我們的 整個生活態度、我們的價値觀,這裡面就是信仰,宗敎的目的就是從此出發。

  許多人都說所有宗敎都是一樣的,反正都是勸人爲善,其實是大有不同。像對終極的關懷、人生的意義目的等會有極大不同的看法,我們常常聽到有人 引甩孔子所說的「不知生,焉知死」來擋掉宗敎問題。事實上孔子對天命有很深刻的觀念,只是孔子因才施敎,有些話是對某一個人說的,即使以儒家中心德行的「孝」,孔子就針對不同的人給 予不同的定義。故對於「性與天命、死生」等問題,孔子不是不說,而是對該 說的人才說,所謂的「非其人而言,就是失言」。

  因爲傳統儒家不談死亡,故中國整 個傳統變成是內行人聽外行人的話,聽那些堪輿師、風水師說什麼要看時辰、看風水。一般人一輩子就只碰到一兩次 這樣的事,他們不會好好硏究這個問題,就聽了風水師的話。目前台灣在富有之 後,婚喪喜慶的鋪張浪費、荒唐可笑,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像佛敎的唯識論對人心有深刻透徹的分析,但這種分析常會變成一種理性的分析。我們的信仰則是很不一樣的,我們的信仰是來自天主的啓示,是信仰再加上理性,我們稱之爲啓示的宗敎,有別於佛敎或民間信仰的人文宗敎。人文的宗敎是從人間開始對人文的關懷,就如同孔子所說的「下學而上達」,因著人生的經驗而達到對超越性的體會。釋迦牟尼因爲看到生老病死的苦痛,徹 底反省,因而產生慈悲心,從而悟到四 大皆空。

  但佛家原是一種無神論,他自己覺 得這個世界看開了就沒有什麼了!不與人相爭,一切都會變得美好,而達到一 無牽掛的「涅槃」境界。今天台灣的佛 敎跟以前的佛敎已有不同,有所謂「人間佛敎」之說。慈濟功德會,揚名世界,專做社會關懷與慈悲救濟的工作。但證嚴法師曾多次提到她會開始她的志業是受到三位修女的啓發,這讓慈濟的許多做法看起來像天主敎。

  爲我們的信仰而言,從舊約開始對生命就有極不同的看法,我們從舊約知道天主創造一切,而創造天地萬物的天主對人的關懷是永不間斷的,即使人犯罪離開了天主,祂還是一直照顧人,拯救人,最後天主進入人類的歷史中,讓耶穌基督來到世界,以祂的整個生命與生活爲天主的愛做見証,並建立祂的敎會,爲拯救所有的人。

聖經中的理性活動

  從聖經硏究方面而言,整部聖經從舊約開始就有一種「去除神話」的運動。創世紀和巴比倫神話有類似的地方,在巴比倫的神話裡,諸神大戰之後,把大神的身體分開,而形成天地萬物;在創世紀裡天主分開黑夜與白晝,分開地與水,而形成天地宇宙,再佈置蟲魚鳥獸與人類,但創世紀沒有諸神大戰,而是天主用「話」分開一切,一命就成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把耶穌的精神活 出來

  在我們的信仰中最重要的是對天主完全的信任,並信仰祂所派遣的耶穌基 督,祂來到世界把天主啓示給我們。他要我們跟隨他,即在我們的生活中把耶穌的精神活出來,祂說:「你們來跟隨我,我做什麼,你們也要做什麼。」在他最後的臨別贈言裡,他說:「你們到 世界各地去傳揚福音。」「我所做的你們也要做,而且做比這更大的事情。」對耶穌基督的整個信仰就是要我們在行動上面跟隨他。在敎會的傳統裡面,與信仰配合的是理性的分析,而非盲目的 崇拜。

十一 感覺在我們敎會的傳統裡是次要的,天主的臨在才是最重要的

  今天許多宗敎很重視感覺,但感覺在我們敎會的傳統裡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信仰的表達。你有沒有感覺到天主並不重要,那是天主白白的賞賜,你有感受到也好,沒有感受到並非天主不喜歡你,而且那種感覺會欺騙人,同一個境界,心情不同,感應也不一樣。現在一些人的信仰憑感覺,有人認爲在聖神同禱會中,感性的折求太強烈,這並非正道,恐怕會有幻想在裡面。只有信仰與理性才是飛向天主的兩個翅膀。

  聖經裡的實證家多默,常常提出一些實證的問題,如要摸到耶穌肋旁的傷才肯相信。多默曾說過我們不知道你到那裡去,我們怎麼知道要走那一條路呢?因此當神父第一個要學的是哲學,然後再讀神學,所以信仰與理性相輔相成,彼此幫助,相互支援,這就是尋求天主 的兩個翅膀。

  有些問題是人無法理解的,比如天主旣然這麽好,爲什麼又會有惡的存在? 天主旣是全能的,爲何不把那些壞人殺掉?我們心中有許多問題不能解決,需要信仰的幫助,如聖奧斯定所言:「信仰幫助我們的理性能更深入的去發揮,而理性也幫助我們的信仰,在了解當中更加堅定。」

  當然,在信仰中感覺仍有其必要,宗敎藝術乃由此而來。我們看看歐洲中世紀的大聖堂,其雄偉的建築,美麗的雕像與繪畫,讓我們感受到人對天主的專誠敬拜,優美的聖歌提昇我們的心靈。天主敎沒有忽略感性而是要用理性與信仰來提昇它,提昇我們的生活。

  最近有人把台語流行歌當聖樂唱,我個人十分反對,因爲太熟悉的曲調,讓人馬上想到另外的事,最近主敎們討論到,正式的禮儀歌曲,都要經過主敎團同意方能公開使用。

  當然身爲現代人我們要有自己的創作,表達出現代人追求天主的感受,但在這方面還是需要有信仰與理性的配合。

  有些風俗習慣也會影響到我們的信仰表達,比如我們傳統的民族性喜歡怪 罪別人,不喜歡看事實,凡事自以爲是。父母權威式的敎導,敎小孩子有耳無嘴,在面對眞理時,容易順服於權威,而缺少西方人那種「吾愛吾師,吾尤愛眞理」的精神。 

十二 天主敎信仰集西方文化之大成

  今天西方文化影響整個世界文化的三個重要因素:

  •  來自猶太與基督信仰的宗敎。

  •  來自希臘哲學的理性思考。

  •  來自羅馬法律的規律與法治。

 整個天主敎在西歐發展的這兩千年,把這三個東西融合在一起。在敎會裡我們有完整的法典法規,聖職人員的神哲學訓練過程裡包含哲學的理性思考在裡面,再加上自身的基督信仰,可謂集其大成。今天台灣的社會正在走向民主與法治,天主敎的經驗可有極大的貢獻。

天主敎對台灣社會能有的貢獻

  今天台灣的社會眞的需要我們的敎會,如果我們的敎會不出來則所謂的「如 蒼生何?」比如中國傳統一向忌諱談到「死亡」,遇到家人過世稱爲「忌中」。許多人相信如到喪家會被遭「煞」。還有出殯時屬虎屬羊等相克者亦不能參加。但我們天主敎徒是天主的兒女,無此禁忌,我們說諸聖相通功,可到亡者家裡爲亡者唸經。現在佛敎徒也有到醫院或亡者家裡爲亡者唸經的團體,這也是受到我們的觀念影響之故。

  我們認爲人是天主的肖像,領過聖體後人的身體是基督的聖殿,「所謂福地福人居」,這是何等美好的事!而且我們旣然是走向法治的社會,就更需要天主敎的信仰。像包青天的電視劇到現在都還如此流行,就表示我們的歷史與社會中,正義難得伸張,很少有好法官,而且法律因人而異,可說人治重於法治。在西方的信仰裡法律很重要,十誡就是最早與最重要的法律,而耶穌吿訴我們法律不只在其外表,更重要的是法律的精神:法律和安息日是爲人而立,而不是人爲法律或安息日而立,耶穌基督把人與人之間的關懷發揮到極致,「我來就是爲使盲者復明,跛子可以行走,啞吧能夠說話,貧窮人得到福音,宣布上主恩慈之年」。

十三 現在時代變了,敎會不需要再救濟而是要服務

  在兩千年的敎會傳統裡,有著極豐富的資產。例如天主敎要理這本書是我們去年的暢銷書,大家可拿來當信仰百科全書使用。沒有一個宗敎有像我們這樣豐富有系統的神學硏究。當然耶穌基督自己並不做學術硏究與理論探討,他本身就是生活的天主,活出天主的生命。

  有人在反省,今天台灣的敎會是個 小小的羊群、小小的敎會,敎友如此少,使命又如此多,我們是否該有個優先順序?目前敎會從事的三樣工作:

  •  慈善福利工作,例如殘陳敎養、老人安養。

  •  建立本地敎會,如敎育及培育聖職人員。

  •  直接福傳、牧靈的工作。

  我認爲這三者中沒有優先次序的問題,我們從耶穌的生活中取得敎訓:耶穌基督到處行善,治癒各種疾病,釋放被魔鬼壓制的人,這是慈善工作。可是他也到處宣揚天國的道理,這是福傳牧靈。而同時他也訓練門徒以建立敎會。這三者要同時進行,不可偏廢。

  今日的敎會需要敎友多多出來幫忙敎會,這是敎會的使命,現在我們需要打開敎會的大門,使敎會成爲社區中心,這也是上次福傳大會的決議,比政府提倡社區總體營建要早得多。

十四 我們要看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究竟需要什麼?

  今天台灣社會是走向民主法治的多元化社會,民主化的第一個基礎是我們要接納別人,而非控制別人,有句成語:「我不贊成你的觀點,但我拚死命保護你有發言的自由。」這是眞正的民主的 第一步。耶穌在路加福音第六章中敎導我們基督徒的金科玉律就是不要判斷別人,要接納別人,寬恕別人。他說如果你能眞正的接納、寬恕、包容,那麼天主要以連按帶搖以致外溢的升斗放在我們身上,加倍賞報我們,超出我們能想像的地步。

  台灣社會進步的這麼快,面對今日的青少年問題,現代的父母有管不動的感覺,這是因爲現代的父母小時候接受的是權威式的敎導,但現代的父母不可以權威來壓孩子,而是要以關懷、溝通、了解來陪伴孩子一起成長,把時間用在孩子身上比給他錢更重要。

  聖經上耶穌十二齡講道,就是描寫有關青少年的問題,聖經上說這是他第一次顯現天主性,當耶穌與父母失散三天,被聖母找到後,聖母責怪他爲什麼讓他們辛苦,痛苦的尋找?耶穌回答說:「你們為何找我?」「難道你們不知道我該做我父的工 作嗎?」

  耶穌表達了青少年開始追求自我,發展自我的心情,這種青春期的自我發現,也發現到爲人父母者有其限度。我們現在不要再做萬能的父母,要做老實的父母,也讓孩子知道自己也有其限度,大家都避免誇大不誠實的態度。

  如果我們有基督的精神,可以原諒對方,可以改過,保護每個人有犯錯的權利,但不可一錯再錯,這樣可以讓一個人發現他天賦的本能,即從母胎開始的天主的召叫,我們要尊重每個人的個別差異。這是聖保祿宗徒的寶貴經驗,他從熱烈迫害敎會到他毫無保留的爲敎會服務貢獻,這一段過程他認爲也是天主的安排。

  今天我們敎友要多改變,多關懷敎會,共同分擔敎會的事務,敎會也要讓敎友有參與感,給敎友更多的培育,要知道天主容許我們犯錯,這樣我們大家可以敞開心胸,迎接敎友時代的來臨並 展開新世紀的新福傳工作。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