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67期 變遷社會中小會精神的呈現

嘉爾默羅聖母

紫雲英

 

  七月十六日 是嘉爾默羅聖母的紀念日。

  自中世紀以來,教會衍生出越來越多的聖母及聖人瞻禮,到二十世紀之初,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竟佔了二百三十天之多,使得常年期彷彿成了填補空隙的日子。梵二大公會議,教會為了正本清源,顯明感恩祭的主旨在於慶祝基督的逾越奧蹟,在禮儀年曆方面進行改革,按照禮儀憲章所訓示的,凡是缺乏歷史根據、與普世教會無關的紀念,皆應取消或降級。一九七○年羅馬經書所保留的聖母慶節共有十五個,嘉爾默羅聖母的紀念日是其中之一。

  嘉爾默羅是以色列北部一座山的名稱,舊約中曾多次提到它,最著名的是在列王記上十八章,厄里亞先知在此和假先知比試的事。嘉爾默羅聖母的名號,如同露德聖母,都是因地名而來的,然而聖母對世人的照顧是普世性的。聖母在法蒂瑪最後一次顯現時,就是以嘉爾默羅聖母的形象顯示給三位牧童。

  厄里亞先知後,一些仰慕他的人就散佈在嘉爾默羅山上隱修。到了十二世紀,由當時的耶路撒冷宗主教聖亞伯頒佈會規而形成了嘉爾默羅修會。這個修會特別敬禮聖童貞,因而修士被人們稱為嘉爾默羅山聖母的小兄弟。過了不久,因回教的壓迫,修會從亞洲遷移到歐洲。在立足於歐洲的過程中遭遇了許多困難。相傳,在修會最艱難的時候,當時的總會長西滿‧思道克,於 一二五一年七月十六日 ,在神視中見到聖母授予他一件棕色聖衣,做為愛護和保佑她的修會的標記。修會終於度過難關,於是訂 七月十六日 為嘉爾默羅聖母的節日。這也是嘉爾默羅會推廣嘉爾默羅聖母聖衣的起源。

  在嘉爾默羅會中, 七月十六日 是最大的節日。該日感恩禮的集禱經是「上主,願嘉爾默羅母后,童貞榮福瑪利亞的轉禱,護祐我們,引領我們抵達 的 聖山︱我們的主基督。祂和 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在新約和舊 約中,山是天主顯現的標記。梅瑟在山上會晤天主;耶穌在山上顯聖容。

  在台灣有不少教友配帶嘉爾默羅小聖衣,但是其中不少人只停留在把聖衣當作護身符的層面;較佳者,因配帶小聖衣而更為孝愛聖母。孝愛聖母乃是我們天主教的特色,殊不知配帶了嘉爾默羅聖母聖衣,就在靈性上和嘉爾默羅會產生了連繫,分享嘉爾默羅會大家庭的祈禱果實。嘉爾默羅會的聖召特色是效法祈禱的耶穌,度默觀生活。配帶聖衣的主要目的是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斷以最完美的基督徒︱聖母瑪利亞為跟隨耶穌的榜樣。

  當一位信友領受嘉爾默羅聖衣時,所祝聖的是配帶聖衣的這個人,以後因時日久了聖衣破損,更換新的聖衣時,不必再祝聖。

  十五世紀時,嘉爾默羅會成立了第二部分隱修女和第三部分在俗團體,由三者共同組成嘉爾默羅家庭。

  目前,在台灣的新竹市東南街和台北縣泰山鄉,有屬於第一會的神父、修士們之會院;在竹縣芎林鄉和台北縣深坑鄉,各有一座屬於第二會的修女們之隱修院;而由各行各業平信徒組成的在俗修會,在新竹市和台北市各有一個,團員們以靈修為主,每月定期聚會。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