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第52期 52

科學創造的社會價值

江才健

科學創造的社會價值

 

江才健


 

在某種社會意念中,科學研究似乎是神創之事,不但來自無可名狀的靈感創造,也被賦予了一份神聖和至高無上的崇敬,這在科學事物以某種整體卻含混的印象,卻能帶來社會生活與應用技能巨大改變的社會背景下,得到更進一步的強化。

類同於人類文明裡的其他文化創造,譬如藝術與文學,這些無名的想像力,帶給人類未可逆料的驚喜,使得沉悶的尋常生活出現深遠的意義,而不同於其他創造的才分,科學創造因為直接衝擊著人類的生活實質內涵,也就益發地受到欣羨與崇仰。

在二十世紀的科學歷史中,被稱為偉大物理學家的愛因斯坦,是最典型的代表,許多人傳誦他所提出的相對論,其實大多對之不知其詳,甚或根本不知何其所謂,但是人們只是附和讚歎他無可名狀的天才,只會赧然於自己對於玄奧理論的無從理解,絕不會懷疑此些論說可能是瑕疵誤謬的。

科學在人類文化中樹立起信實地位的原由,來自科學創生思維的可驗證性,人們見識到科學在有限規範的條件中,建立起可以預測的因果關係,也藉此造出許多實用的工具,對於一些科學玄想,自然就有了深刻信心,認定一些看似難以言喻的玄想,終有其成就真實的一日,科學思維因此也就自然成為顛撲不破的真理。

回顧科學演進的歷史便可以知道,許多後來視之為近代科學的代表人物,在歷史演進的當下,其實是站在後來科學所謂主流思維的對立面。標誌實驗科學代表人物的波義爾 (Robert Boyle),他著作《懷疑派的化學家》中的思維,便不信服後來引領化學主流思維的元素論,堅持宇宙由上帝創造的最小成分形成,他認為自己的實驗科學結果,證明了上帝的真實存在,煉金術也比合成化學更有價值。

當然,實證科學所觀照事物因果的簡單而貼近的特性,使其知識內涵易於轉化為實用工具,造成人類文明面貌的巨大改變,科學在「利之所趨」人性的導引下,自然走向「立竿見影」的實徵致用之路,也走出科學坐上人類宇宙思維主流寶座的歷史事實。

知識創造總無法自外於社會需求的衡度,由波義爾以降,近代科學的實證之路,雖說面對質疑與挑戰,終究還是開枝散葉,愈益茁長成蔭,伴隨著歐洲文明的擴張興起,科學更成為世紀的顯學,十九世紀下半以降迄今,人們多只企盼科學思維的新境,少有質疑其究竟如何。

但是科學創造波瀾壯闊、日起有新,在有限規範條件下被檢證之前,到底哪些才是有價值的呢?

此種對於科學玄思的質疑,甚至到二十世紀初的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也不可避免,英國愛丁頓爵士的東非洲日全蝕探測,雖說一夕揚名,日後仍不免對於其所用底片曝光可靠度的懷疑,但是社會信了,愛因斯坦坐上科學王座,一直到今天,當下熱潮是競相砸錢建造大探測器,找尋那虛渺微妙卻似乎必然存在的引力波。

懷疑論者是有的。十九世紀英國算則計量先驅,有稱他為近代計算機之父的巴貝 (Charles Babbage),就提出以對作者著作計量的方式,來衡量一個人的科學貢獻。巴貝奇一生提出過許多奇想,大多沒有得到重視,這個想法也不例外,但是他沒有想到,當今科學界已然拳拳服膺此議,讓不計其數科學研究者浮沉論文計量的大潮之中。

巴貝奇的構想受到質疑並不奇怪,因為一個人的創造貢獻,如何能以數量衡度,不過他的想法還是帶來影響,一八六八年英國皇家學會出版了頭一冊的《科學論文目錄》,雖然編目選擇標準引起批評,至少設定了一個查核評比標準,也讓許多科學中人援引利用。不過那冊《科學論文目錄》,不但收錄科學論文的來源性質不一,甚至文獻內容的寫作引用,以及作者的貢獻,都有爭議,以今天的學術常規來看,已經可歸之於學術不當行為。

到了二十世紀,美國學術界開始有「不出版就走路」(publish or perish)的概念,但是光是追求論文出版數量,卻無法保證其質量的水準,因而也總想法子來矯正缺失,一直到一九六○年代,美國語言學出身的專家加菲德( Eugene Garfield)開創出一個衡量科學論文價值的辦法,稱之為科學引用指數(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計量一個科學研究者在選定刊物上發表論文,受到他人引用的指數,現今SCI已成為科學界衡量科學研究者貢獻的主要標準。

這個標準在世界各個國家的科學界,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視,得到共識與支持,也不可避免要引起許多批評,現在許多科學研究者倡議要有更好的評核標準,譬如十多年前由一個物理學家提出的h指數 (h index),似乎得到相當好評,當然現在的所謂網上自由發表論文平台,跳過以往論文經由「同儕評審」(peer review)才發表的辦法,由網路自由大量的評審來定奪價值。

回到科學或是人類創造的本質,那本來是出自人眾又再回到凡塵的活動,自不可能真正有「秋水文章不染塵」的絕對自在脫俗。

尤其科學成為人間顯學,人人嚮往欣羨,也總希望他們奉獻出的膏脂,能夠帶來傲視宇宙的視野,豐沛的實質利益,長久的生命存在,這些人性本質,宰制著社會設定出的衡量科學標準,宰制著科學大洋中的云云眾生,也決定著我們對於宇宙生命的認知視野。

由 台灣《經典雜誌》2018年1月號 轉載


 

Print Friendly and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