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86期 逾越的喜樂

生活需要一點歷史感

古偉瀛

 

 

  歷史蘊藏著許多資源,有待我們去開發。要了解現在,要在未來做出明智的決定,必須要有一點歷史感。

  最近參加一個朝聖活動,目的是苗栗苑裡的耶穌聖心堂,在去的車上有人問主辦者這個朝聖的教堂有什麼特色,得到的回答是:「沒有特色就是我們這次朝聖的特色。」萬萬沒想到,這座教堂卻是我的朝聖之旅中最有特色的一座,其中有與歐式教堂很不一樣的建築,縱深極淺,但橫寬頗大,完全是閩南式適合家族聚會的祠堂風格。瓦璫形的裝飾圖案中,有篆體的四個字「萬有真原」,這是清康熙送給當時宣武門教堂的御題。更令人驚艷的是聖體櫃及其前方的祭台,聖體櫃刻有兩個革魯賓天使對面拱立,祭台四周有葡萄枝的精緻雕刻,據稱是雕刻大師朱銘其父親的傑作。由於有歷史的幅度,才更懂得欣賞這座教堂創建時的深意及美麗。近來常看到週報內有各地朝聖的消息報導,若能在各堂歷史背景上多了解,將更有質感。

  有歷史感也可以避免嚴重的誤解。今天四十歲以上的教友都會唸文言文的舊式聖母經,最後一段是「天主聖母瑪利亞,為我等罪人,今祈天主,及我等死候,亞孟」。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讀成「及我等『死後』」。事實上,教會重視的是死前的祈禱,對於每個人自由意志的尊重!死後只能靠他人代禱。「死候」在明末清初是一個人們日常使用的字詞,意指「將要去世,尚未斷氣之前」。利瑪竇、龐迪我等傳教士的書中曾出現過;明末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的楊廷筠以及山西的段襲等教友也用過,但經過多年演變,此字詞「死候」已成為中醫的專門術語,更因為發音極近,致使多數人以為是「死後」。一字之差,謬以千里,也造成對教會當信道理的錯誤認知。梵二之後的本地化改革,白話經文的聖母經正確翻譯終於免除了這項誤讀。

  在教會禮儀的進行或教務的發展上,也需要歷史的知識。我們若對大陸及台灣教會的歷史無知,就很難感受到用中文舉行感恩祭是一種幸福,也很難體會到在祭獻禮中提到「求祢垂念我們的祖先……」這句禱詞在中華教會自從清朝禮儀之爭以來多年的禁制及誤會之後是如何的得來不易。如果有點教會史知識,也會更清楚為什麼我們教會的神職從許多歐美人士到本籍人士,再到亞非拉其他第三世界的人士;或者有些北部教會的本堂神父先是道明會,後是主徒會,再來是耶穌會或他會會士,最後是教區神父。

  不論個人或團體,都是歷史的產物,其中良窳並存,並且留下了發展的軌跡。我們重視過去不只是要了解現在,而是要去理解及反思,並汲取向上的正面能量。國學大師錢穆呼籲大家在有國家危機時,要多讀本國歷史才能對自己的國家產生「溫情與敬意」,我們對自己的教會豈不更應如此嗎?喬治.歐威爾在著名小說《1984》也提到:「誰能控制過去,誰就能控制未來。」歷史的重要性由此可知。聖經中也提到歷史的作用及功能:

  我們有見於數字的混亂,以及有心研究歷史的人因材料繁雜所遭遇的困難,就設法縮短,使……讀者獲得裨益。(《瑪加伯》下二24—25)

  經從頭到尾的仔細研究,我把這些事按次序為您寫了下來,這樣您就可以判斷所聽到的道理是信而有証的。(《路一3—4》)

  總之,若要認識現在,需要一點歷史感;若要有自己嚮往的未來,也需要有一點歷史感。更重要的,透過仔細研究並經過整理後的記載,我們的信仰更加堅定!

  歷史中有許多資源,等待我們去發掘、運用及動員,使我們有更精彩而豐富的生活。

 

 

 

聖體櫃上的兩個革魯賓天使及祭桌四周的葡萄枝皆出自朱銘父親的手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