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63期 邁向和好

科技、輔具與身心障礙生的全人發展

文 \ 張帆人.戴台馨

回溯歷史長河,科技明顯地改變人類生活。

  科技的重要成果,不勝枚舉;從演進的觀點回顧,就身心障礙輔具相關的科技範圍而言,勉強可以歸納爲能源利用、資訊傳播及生命科學三大種類。人類一面探索揭密累積科學知識,一面生產製造,提升技術層次,更進一步將知識、技術,開發、應用於日常生活當中。緣於應用上的需要,促使人際 互動模式隨之調整,人類遂經驗到能源利用型科技的得與失、資訊傳播型科技的利與弊,以及生命科學型科技的明與晦,致令科學家時而疑惑是否不自覺地開啓了潘朵拉盒子,使意想不到的災禍發生。舉世皆知的歐本海默事件,最富代表性。人類的迷惘、科學家的苦悶,俱現於「忠誠而危險」 這句充滿矛盾的最終判決詞上。

  科技擁有龐大的力量,可以爲善,亦可以爲惡。幸而人類的天性稱得上純 樸,科技的成果應用於正面的多,應用於負面的少。久而久之,我們對於科技的戒心日漸消失,而對於成果則讚譽有加。當我們冷靜地回顧科技發展的歷程,不免會心生警楊,千萬要小心引導科技 力量到正途上。

  科技界人士尋求抒解苦悶之道,方向之一爲:將科技成果應用在障礙、失能人士的輔具開發上,企圖協助那些弱勢者擺脫千鈞重擔,重獲奇異的輕靈。身心障礙者與健康人的界線不見得那麼清晰、明確。年邁力衰時節,諸多生理現象所展示的不便與無奈,與障礙、失能人士又何嘗有別呢?科技成品若能助人一臂之力,多好!於是,能源科技爲肢障者輸入能量,解除行動障礙。資訊科技爲視、聽障礙者擦亮或補強光與聲的感測器—眼、耳,突破接收資訊的瓶頸。生物科技、生命科學已能複製器官,替代原有的臭皮囊裡老舊不堪的零件。

  歷經多次的實驗,履敗履戰,人不輕言放棄。因而,科技成果不可謂不豐碩。然而,眞正美麗的收穫是,人在探 索求知的科學活動中,諸如:對外,航向太空宇宙;對自我,透視「本尊」表 裡內外;對生死,斗膽闖越陰陽界;對靈性,藉解夢詮釋心靈深處孤獨奧義等 等,知道越多,人似乎越懂得謙遜,越體察到一己的渺小。在懵懵懂懂的狀態下,人,首先,似感知到藉分工、合作、溝通、群體動力,能建構團隊與社群力量,或許可望增進人類的福祉;帶著喜悅之心服務人群;以超脫的智慧因應窘困情況,然後,會逐漸體察到:有一種更高的嚮往-奉獻,可以讓人心甘情願成爲衛道之士,也能擁有置生死於度外的豪情。最後,經由領受到「道路、眞 理與生命」的環節連鎖關係,達到某種一無所缺的寧靜和恬適。猶若「縱一葦 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境界,擺脫了「人間深河,我也在其中」的哀傷,徜徉在風和日麗好天氣的愛的陽光裡。

科技演進的回顧

  從演進的觀點回顧,就身心障礙輔 具相關的科技範圍而言,科技成果勉強 可大略歸納爲:能源利用、資訊傳播和生命科學三大類型。

能源利用型科技的得與失

  就能源利用而言,遠古人類首先掌握了對「火」的運用能力;譬如學會保護火種,發現鑽木取火的技巧等,可視爲文明的起點。

  火使熟食成爲可能,又可禦寒取暖,防範野獸來襲。再看輪子這項發明,藉 助輪子這項工具,能使運動物體的摩擦力降低。黑火藥、炸藥的威力龐大,開山築路,鑿礦掘渠,全靠它。人類得以 征服自然天險。

  十八世紀,蒸氣機推動了世界工業革命。生產效率由於煤的引入,一下提高了二十倍。

  十九世紀,以汽油爲能源的內燃機,造就了日後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車、輪 船和飛機。發電機的出現,協助人類邁入清潔、高效率且方便的電器時代。愛迪生發明電燈所帶來的光明,使黑夜變成白晝,大大延展了人類的活動時空範圍,爲人類爭得更多時間以創造財富。

  二十世紀,核能電廠將反應爐釋放出來的原子能,轉化爲熱能,使水氣推動渦輪,帶動發電機產生電力。純就能 源利用率言之,它是最高的。

  「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恃得就有失,自古皆然。能源科技雖帶來福祉,但危機也隨之而來。

  原子彈、核子武器的致命殺傷力, 具有毀滅地球的能量。

  各式各樣的新式機器不可避免地造 成污染。攻城掠地,殺人無數的砲彈,用的原料正是助人類征服自然的火藥。

  火災的頻傳,在現代社會常釀悲劇!

資訊傳搢型科技的利與弊

  資訊傳播型科技的進展,令人目不暇給。

  尙未發明紙的年代,歐洲人抄寫一部聖經,需要用掉三百隻羊皮,中國人以刀刻字在竹簡、木簡上,一片竹簡僅容得下二、三十個字。資訊傳播,實屬不易。

  東漢時代,物美價廉的紙張,成爲記載資訊的最適媒體。宋朝的活字印刷術,則是一種記錄資訊的方法,使資訊的擴散和流通在效率上有大幅進展。資

  訊能擴散、能流通,然後才有廣爲應用的可能。

  資訊不僅限於文字的記載。

  茫茫大海之中,掌舵者能指引正確方向,才能發現新天新地。指南針的重要性,正在於能提供精確的方位資訊。上山下海,出天入地,地質探勘,太空探險等活動都離不開它。

  音效、影像經過適當傳咸心器的轉換,可成爲電訊。留聲機、電影、電話、電報的問世,使整個大千世界更多采多姿。

  資訊科技的進展,不僅沒有趨緩、飽和的現象,反而變本加厲,飛躍前行。

  積體電路的技術,使電腦微小化、平民化。網際網路的發達,使地球村已然實現。當代通訊科技,可以在一秒鐘 之內,把整套大英百科全書內容傳送完畢!

  高度資訊化時代的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習於和網路交往。電腦沒有情緒反應,容許一試再試,而且是最有耐心、最肯服從的僕人;若將對電腦的期盼,影射到對親人、朋友的類似期盼,是一件極危險的事。資訊化過度發達後,個人隱私的保障受到威脅,則是另一層隱憂。

  金融機構裡的一個帳戶,對應一套個人資料。這套資料被輸入電腦後,資訊就建檔了。這家金融機構的電腦所擁有的這套資訊,並不因開戶者與它的交易結清而自動消失。一些連當事人自己都忘掉的資訊,居然還被掌握在一個毫不相干的組織手上。無論如何,這都是一種不舒服的經驗!

  資訊科技的利弊,昭然若揭。

生命科學型科技的明與晦

  生命科學所涉及的奧秘和複雜,遠 超過能源和資訊科技。

  古早便有郎中,根據經驗,以試誤( trial and error )修正及一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方法,開處方、煎草 藥,進行醫療行爲。

  十七世紀,人類對血液循環的全貌有了正確的瞭解。同一世紀,細胞學說的確立,清楚揭示了植物與動物的共同 基礎;亦即,細胞構成一切生物的共同結構,具備新陳代謝和傳宗接代的功能。

  十九世紀顯性和隱性基因的發現,揭開了遺傳變異的秘密。 X 光、電腦掃瞄、核磁共振等精密的探測儀具,幫助人類瞭解人體內部構造,從而有效診斷治療。抗生素的發明,使人類壽命得以 延長約十年。

  人類對於 DNA 、氨基酸、核酸等生命體更基本的元素之認識,鼓舞生物學者興致勃勃地積極探詢生命的起源。

  醫學進步使人類的平均壽命延長 了,卻並不能保證帶來更愉快豐富的人生。根據最近的調查,台灣居民希望活到的歲數,低於現有平均歲數。試管嬰兒固然爲不孕父母帶來希望,但是人工代孕在社會上造成的困惑與不安,顯示倫理共識的建立,遠比生物科技還要複雜。複製羊誕生後,多數科學家隱約感受到,複製人技術的嘗試與突破,只是遲早的事。但是,人類在心理上準備好了嗎?繼續這樣發展下去,會不會把人帶到毀滅的道路上呢?

  生命科學型科技的明與晦,顯得危機四伏。

四 科技應用之迷惘

  科技的力量是驚人的。這種力量的本身,能夠達成一些目標,總是有它的價値。至於達成的結果是善、是惡,就要看這種力量如何被運用。科技應用並沒有使用說明。有人比喩,科技是打開天堂之門的鑰匙,同時也通向地獄。舉世皆知的歐本海默事件,是這個比喩的最佳註腳。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晚年是苦悶的。他曾向朋友透露:「我後悔寫信給羅斯福總統了,不應該建議他製原子彈。不過,我當時的動機是怕德國先製出來,那人類就完了。」他的這句話,最能體現人類應用科技的迷惘與科學家的苦悶。

身心障礙與輔具研發—從障 礙、失能者的定義談起

  科技界人士試圖尋求抒解苦悶之道。有些科學家遂專注於將科技成果應用在身心障礙者的輔具硏發上。

障礙、失能者何指?

  一向思考嚴謹、頭腦冷靜、講求理性、不輕易表達情感的科學家們,首先就想解決兩個問題。

( 一 ) 障礙、失能人士指的是何許人?
㈡ 這種硏究,値得投入嗎?

  關於第一個問題,科學家很快就發現:障礙失能人與健康人的界線不見得那麼清晰、明確。在好多狀況下,身體上的不方便,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而已。五十步與百步之差罷了!

  台灣的現況,全國戴眼鏡的學生百分比超過不戴眼鏡的學生比率。如果戴眼鏡的人是正常人,則何以我們不能用更寬闊的尺度和心胸,去接受弱視或全盲的朋友,也向他們伸出友誼之手呢?關於第二個問題,答案就比較清楚。年輕人無法體會「時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的情境。年邁力衰時齒牙動搖,髮蒼蒼、視茫茫,聽力大幅衰退;諸多生理現象所展示的不便和無奈,與障礙、失能者所面臨的窘境,又何嘗有別呢?年富力強的科學家,若能將科技成果應用於身心障礙人士的輔具開發上,就算不是直接、立即地爲自己的便利而工作,或許自己年華老去時,正好可以享受「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果實。

  台灣捐血規範就是一例。

  現代社會科學之母的經濟學,以「跨時替代效果」名之;古人則云:「人無 遠慮,必有近憂。」

肢障輔具與能源科技

  能源利用、資訊傳播和生命科學等三方面都是科技的主流;其成就,已爲身心障礙者提供相當的服務。

  障礙、失能者的不便,與醫學最密切相關。然而,其中肢體障礙影響最顯著的層面是行動能力。適當的能源利用型科技還眞幫得上忙。

  輪椅、電動代步車、輪椅升降機等,都是具體的輔具。人體由肌肉、骨骼帶來動能;輔具則利用電池、馬達、引擎、 齒輪、機械等取而代之。高科技在義肢方面的應用,已達出神入化的地步;智慧型義肢膝關節的巧妙運用,足以使一位肢障妙齡少女,在穿戴上黑色金屬義肢後,可以跑步、打乒乓球。去年底, 在世貿展覽會場所舉辦的「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輔具展覽會」上,一位大會的女性服務志工,已能極熟練地使用該品牌的義肢。她還以自身經驗,手腳並用地解說汽壓式能量傳遞原理,並稱相當節省能源。高能量電池密封在義肢內部,約可維持日常生活運動量達半年之久。其靈巧的關鍵在微電腦和人體神經構成了迴路。女性志工刻意穿裙子展示安裝在小腿上的義肢,如果褲裝打扮,相信沒有人會發現她用義肢!

視聽障輔具與資訊科技

  視、聽障朋友的困難,若以工程角度觀之,則是眼睛、耳朶這兩個感官,對光線、影像及聲音、振動等資訊的感測功能失調,或是連接在眼耳兩感測器內部及周圍的通訊傳導通路,發生了故 障,導致視、聽障朋友和外在世界的資訊有了隔閡。

  眼鏡和助聽器的功能,是欲聚集更多的光源和放大音源的聲量,藉以刺激靈敏度較弱的感測器-即眼睛和耳朶這種基本的構想,直接而有效。

  科學家再進一步,精益求精地深入探討。

  在聽覺的硏究方面,哈佛大學的聽覺硏究中心,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該中心擁有七十多位博士級的硏究員,在 行政系統的支援下,以最先進的技術,專精地探訪聽覺的奧秘。

  人類的耳朶裡爲分辨高低音,擁有相當於三千組聲音感測器;每一組感測器對應某一特定頻率的聲源,有其特定 的靈敏度。人之所以能夠聽波希米亞德弗列克的鄕愁,抒發「鄕音無改鬢毛催」之傷逝情懷,第一道關卡,便是要有健全的三千組聲音感測器。

  人工電子耳便是「仿冒」這樣的聲音感測器。當代的科技,可做出八個電子裝置,將其微小化、整合之後,安裝 到聽障人的耳朶內部。差不多已達現有技術的極限了。比起天生的三千組,自 是遙不可及,但對恢復聽覺之助力而言,不言而喩。

  資訊時代離不開電腦與網路。人和電腦溝通,係透過鍵盤、滑鼠和螢幕等硬體設備。科學家精巧地改造這些輸入、 輸出裝備,也造福了另一類型的障礙者。

  舉例而言,視障者觸覺往往極敏銳。淡江大學盲生資源敎室,就發展了觸摸 式的點字顯示器。此外,輔大注意「無 障礙空間」理念的落實及身心障礙生的全人發展。

  淡大盲生資源敎室將同樣的概念推展到「無障礙網頁」的設計上。

  聽障者無法聽到網頁中之聲音訊息,視障者無法觸摸網頁中之圖形與影像資訊;故設計網頁時,若能增加這層顧念,將網頁中之聲音、圖形與影像,均以文字適當地說明,即可部分解決上述視、聽障礙者接收資訊的瓶頸。

人造器官與生物科技

  儘管電子、材料、微電腦等資訊傳播型科技如此發達,利用資訊傳播型科技所製成的輔具,若將其和人體器官相比,仍顯十分笨拙。

  生命科學中的組織工程、分子生物領域的科學家,具有更大的野心。譬如,一小片皮膚,經營養液滋潤,可以長成 相當於六個足球場面積約二十五萬平方 呎的皮膚。預期二十一世紀,含有肌肉、韌帶及軟骨的義肢將出現。

  基因工程的掌握能力,已在農作物、畜牧業的品種改良上嶄露頭角。將其應 用於「超人」的製作,在技術上可行,難題出在對「人類生命的尊重」這個理念上!眼鏡、助聽器等發明,應用於補 強人體器官的失能,被毫無疑問地接納、歡迎及喝采。當代科技若硏發出:先從動物身上長出適宜移植到人體內的眼、耳,然後,再實際動手術移植到視聽障礙者身上,到底可不可以呢?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課題,比科技硏發本身還難以處理。

  撰擇優秀的基因,產製理想的新人類,後果究竟如何?這是一種不可逆轉, 不許重來的歷程,總得思考清楚吧!

  按自然法則,像人類這種高度發展的生物,大約經過一百萬年的演化,會有百分之五的改變。而當代生命科學基 因的操作,幾乎可以爲所欲爲。

  捷運爲人節省大量時間資源;高速通訊裝備,爲人提高資訊交流的效率;均廣受歡迎。但是,人工的、超速的演化過程,究竟是福還是禍呢?科學家再度陷入迷惘與苦悶之中。

結論-身心障礙生的全人發

  《潛水鐘與蝴蝶 ) 一書的作者—鲍 比 (J-D. Bauby) ,原先是法國時尚雜誌的總編輯。他因為中風而不幸成為「準植物人」。不得動彈,不能言語,生命的一絲氣息,僅留存在一只左眼眼瞼微弱的眨動之中。作者「幸運地」被細心體貼的護理人員發現此一機能,靠著指對了,他就眨眼睛的方式;他,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寫出一部令人不能不動容的回憶錄。他的軀殼宛如被禁錮在深海的潛水鐘裡,心靈卻像蝴蝶般飛舞。

  出書後兩天,作者心力衰竭而逝。

  他告訴世人,他被禁錮的靈魂永遠活著。這個真實故事的背後,則要感激那位體貼又有愛心的治療師。是他協助鮑比找到拼字母、眨眼睛的清通方式。

  人與人的關懷,是科技和陣礙、失能者之間的介面,透過這個介面,社會障礙鴻溝才有可能跨越。

  大學—爲高等敎育的一環。過去三十年來,台灣經濟發展快速,社會變遷甚鉅;舊有價値體系早已崩潰,新的價値觀尙待建立;高等敎育在這種混亂不堪環境背景下,晚近十年來,大膽從事鬆綁、加速改革;腳步之快,不亞於科技之進步。

  根據一般的觀察,硬體裝備更新容易,軟體建制則需較長時間;人文涵養的培育,所需要的時空更難以估測。

  一所大學,欲建立其宗旨與目標,其中之理念、思索、文字撰寫與確立過程,固有賴全校敎學與硏究體系、學輔與訓育體系、行政與總務體系以及服務支援、推廣和募款體系等之全盤整合性的配合。該項任務畢竟屬於靜態反思的層次;只要思路嚴謹、態度誠懇、認眞辯難、理念方面共識的建立,困難度是「有點難,不至於太難」。

  眞正高難度工作在理念的落實。

  具體而負責地選擇大學定位;及無怨無悔地踏實投入;困難度均極高。前者在討論時,參與者需要有相同的資訊內涵爲基礎,還要有足夠的熱情去參與、去投入、去思索,才能眞正的取捨。

  後者,牽涉到價値是否能排序,價値有無優先性等哲學層次的問題。

  真、善、美、聖;還是聖、美、善、真?

  德智髏群美是否已完整地詮釋了「全人敎育」?

  中原大學「全人敎育」的理念,與清華大學培育中國現代之士的理想,差異何在?

  千禧年後,台灣將有百所以上的「大學」,做為 I 所天主敎大學,有無特殊使命?

  關心這些問題的成員不多。面對同樣一份資訊,或因有關懷面不同,或因目標的不一致,造成定位選擇的分歧。

  現代人陷入忙、盲與茫的情境中,最欠 缺的是熱情;至於犠牲時間,奉獻心力,根本視之爲奢談高調。價値排序,是哲學家燈下哲思的工作,爲升等勉強可做;否則能免則免。

  眞正認同一座大學的辦學理念者,自然毫不猶豫地、毫無算計地、心甘情願地,默默將自己定位爲保守主義者,因爲有價値傳統値得保守;同時願爲衛道人士,因爲能領受「眞理」是什麽。

  迷惘於定位選擇及實務投入的成員,其浮躁的身心,得不到安頓。資源的重分配、組織架構的重編整、人事升 遷管道的更迭與升等制度的嚴苛化,在 在陷人於不確定與不安全之氛圍中。敎 育環境演變至此,「敎授治校」一句簡 單的口號,就能成就百年樹人的敎育事 業嗎?徒然使人固守旣得利益,不肯棄 守立場而已!

  所謂落實,就是要少說多做,邊做邊學,累積經驗,精益求精,爲敎學、研究、服務及行政之健全而踏實地做。

  社會科學者都知道沒有十全十美的典章制度。

  選擇自己認定的優先價値,推動難度不太高,又有伙伴共同攜手並進的目標,譬如:選擇支持弱勢團體,即可放手前行。

  輔大法學院各系在這樣分辨過程中,決定推行身心障礙生的全人敎育。

  能源利用,資訊傳播和生命科學等三方面都是科技的主流領域;其成就已爲身心障礙者提供相當的服務。

  未來,預期會出現更多有效且重大的贡獻。這樣的信心,來自我們深信人與人相互的關懷、和好,是愛的活泉不 可思議的源頭。

  愛是啟智的關鍵力量,是身心障礙生全人發展的契機。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