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67期 變遷社會中小會精神的呈現

告別悲痛的祈禱──讀《 Praying Our Goodbyes 》

 

  怒雨和狂風商量:

   「你儘管吹,我會用勁兒打。」

   他們就如此合夥摧殘著花圃

   摧殘得花兒都彎了腰

   雖未斷魂 卻也奄奄一息

   花兒的感受 戚戚在我心

  JOYCE RUPP 以這首佛洛斯特的詩做為她的書“ Praying Our Goodbyes ”第二章的引言,這第二章的標題即是詩裡的一句:“ I Know How the Flowers Felt. ”訣別痛苦的感受,就像狂風暴雨中的花卉;我們的生命被排山倒海、洶湧而來的悲傷所淹沒,整個心被無盡的寂寞所掏空。這個悲痛無藥可醫,沒有話語能夠安慰。藉著我們的信仰和隨著時間的過去,痛苦雖然多少會減輕些,但是他們也無法把悲痛完全鏟除。就在我們以為最後一絲陰霾已經遠颺而去,不經意的一句話、一首歌、或是一件信物,舊創可以驟然崩裂,整個人一下子又完全被悲痛所埋沒。

  初讀此書,已是好幾年前的事,那時的心情正落到最低潮,枯寂的感受,這本書描述得非常貼切,彷彿遇到了知音一般。這幾年來,好幾次的訣別經驗,也是藉著這本書,讓我不失去希望,不鑽牛角尖。書的後頭還附帶了許多適合告別悲痛的默想祈禱題目,諸如「在人生的風暴中尋求避難所」、「心碎時的祈禱」、「在失落中尋求信心的祈禱」等等。每種默想題目包括了「設身處地」的想像、求恩祈禱、默想、讀經以及結束禱辭。

  藉著這篇短文,把書中第二章的片斷節譯出來,介紹給大家。希望有興趣的朋友去找 RUPP 修女的原書細細地讀。

  「……每一個告別都包含了受苦:離別愈大,受的苦就愈深;失去的愈多,留下的空白就愈不容易彌補。隨著每個人的個性、成長環境、人生觀以及和上主關係的不同,受的苦也就不一樣。一般說,感性的人受的苦要比理性的人來得強烈。有的人對它故意漠視不理、或者把它掩藏起來,用忙碌來麻醉自己,避免去面對,想讓自己忘卻這個悲痛。但是無論我們怎麼逃避隱藏,分別的痛苦遲早還是會在我們的生命當中顯露出來。」

  「……我們是否能夠走出痛苦的深淵而繼續活下去,往往取決於我們對痛苦的由來怎麼解釋。……在受苦當中的人經常想:『這個世界真不公平!』他們想說的其實是:『上主啊!您怎麼不公平呢?』言下之意,好人不是該有好報,壞人不是該有壞報的嗎?如果我們平生善良,我們實在不應該遭遇如此的厄運吧?為何上天有眼無珠?為何上天如此不公平?天主不是萬能的嗎?為什麼祂不能現在就化解我們所有的痛苦呢?

  「……(許多有信仰的人對受苦抱有錯誤的觀念。)第一種說法是:『因為天主這麼愛我們,所以把痛苦加在我們身上。』因此苦受得愈大,表示天主愛我們愈深,因為上主藉著受苦,讓我們淨化、昇華。(我們修會有位修女因為惡性癌開了好幾次刀,有人安慰她說:『天主一定特別愛妳,才讓妳受了這麼多苦。』修女苦笑著回答:『如果是這樣,那我寧可上主少愛我一些。』)第二種說法是:『天主給我們帶來痛苦,是來懲罰我們過去犯的罪。』這樣的想法真是落井下石,受苦本身已經夠受的了,偏偏又相信這個痛苦的來源是他自己的自作自受。他們想:如果他們過去沒有做這個,做那個,痛苦就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一對年輕夫婦因為他們兩歲愛子的過世而傷心不已,更叫他們難受的是這個孩子是懷在他們結婚之前,所以他們認為天主來懲罰他們,孩子的死,他們要負一大半的責任。)第三種說法是:『天主用痛苦來試探他們,看看他們在風雨飄搖的時刻,對上主的信賴和愛情是否依舊?』第四種說法是:『天主帶給我們痛苦,是為了一些我們現在還無法理解的原因。』(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講法:『我們的受苦是上主的意思,如果是好教友,我們就應該心甘情願地去接受它。』)

  這四種說法沒有一個是對的。他們的基本假設是錯的;因為痛苦並不是天主帶來的。說實話,我們教會有關痛苦的神學有很多不健康的想法。任何『天主用痛苦……』的講法都是原始宗教遺留下來的殘跡。……

  「天主要我們受苦嗎?天主絕對不會把痛苦故意加諸我們身上,也不會願意我們去受苦,但是天主容許痛苦存留在我們的生活中。當年耶穌在受難的過程中,幾番和『上主的旨意』掙扎。耶穌是真天主,可也是完全的人,祂也不願意受苦。祂向祂的天父祈禱:『如果您願意,請您把這個苦杯拿走。』但是當耶穌繼續說:『但是照您的意思』時,祂終究接受了痛苦的人性經驗。天主聖父在這過程當中也沒有介入,沒有顯奇跡,沒有把耶穌從十字架邊緣救出來。換句話說,聖父沒有阻止耶穌完全活完祂的人性經驗。祂容許耶穌完全地參與人間的境遇,就像我們其他所有的人一般。

  天主的意願是要我們喜樂、平安;天主並沒有故意要我們受苦。祂容許苦難存在,因為如果不這樣,祂豈不是剝奪了我們人性的成長與境遇。人世間,出事難免,死亡是我們逃不掉的命運,疾病也處處蔓延,但是這些並不是上主的作為。我們是十足而又有限的人,活著的這個世界,天災人禍常有,有些災難是遺傳而來,更多的時候,是人有意或無意的過失。我們的這個世界,並不是事事如我們的意。我們的人性,一方面是個恩賜,另一方面也是個負擔。人性就在不停地告別痛苦中,成長到圓滿的境地。……

  「當我們體會著告別痛苦的時候,我們面對的不只是有關痛苦的疑問,同時面對的是一位和我們一起受苦的上主,一位願意我們少受苦的上主 ……我們的天主是一個感情豐富、深深地愛著我們的天主,就像一個好牧羊人,把我們這些小羊緊緊地抱在祂的懷中。……上主的愛是如此的深、如此的廣、如此的闊,不論我們受的苦是多麼銳利、多麼心酸,我們確知它摧殘不了我們的心神;我們確知上主會幫助我們,重新找到我們的希望、我們的勇氣,重新找到我們人生的方向。

  『有了這樣的體認以後,我們就不會(像宿命論者)把所有的受苦都當作是上主的意思。即使在受苦的時候,我們會去體貼上主的心情,去辨別上主的意願。上主恩愛的臨在將是我們在告別痛苦中最大的依靠和本錢。……

  「我們的上主是一位活在我們內,時刻陪伴在我們左右,深愛我們,願我們快樂,和我們一起受苦的上主。如果我們了解我們的天主像母雞保護幼雛一般,在困難中緊緊地擁抱著我們,那麼我們必能懷著深深被愛的心情,走出告別痛苦 的陰霾,我們必能從上主的臨在中,獲得安慰與力量。就像 Kushner (“ When Bad Things Happen to Good People ”的作者)所說的:『要我們祈禱上主替我們解決一切人生的難題,這是不可能的事;上主不會這麼做。其實這樣也好……可是如果我們祈求上主賜給我們勇氣,讓我們有力量背起重擔,讓我們有智慧能看到我們所擁有的,而不光是想到我們失去了的。那麼,我們會發現上主確實會垂允我們的祈求,我們會發現我們擁有的力量和勇氣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料。這些力量哪裡來的?照我想,是我們的祈禱幫助我們找到了這個力量,是我們的祈禱幫助我們從信仰的泉源中得到新的力量。」

"Praying Our Goodbyes," by Joyce Rupp, OSM, Ave Maria Press, Notre Dame, indiana, 1988.

 Chapter One: The Ache of Autumn in Us

 Chapter Two: I know How the Flowers Felt

 Chapter Three: Hello-Goodbye-Hello

 Chapter Four: Like a Flock of Homesick Cranes

 Chapter Five: Praying Our Goodbyes

 Chapter Six: New Melodies Break Forth From the Heart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