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85期 與主親近.與人同行

夫婦懇談會對台灣天主教堂區家庭牧靈之影響

簡銓堯

 

壹、前言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是人類從亙古以來社會的常態,由婚姻而組成的家庭,不但是建立人羣關係的根源,也是人類繁衍生命的場所,社會學家認為「家庭」是主要的社會組織(social institutions),是足以擔負重要社會任務的組合體。儒家經典《禮記》〈大學〉所言:「齊家、治國、平天下。」先要齊家,才能治國;有健全的家庭,才有健全的社會,因此,自古以來便視婚姻為「終身大事,不可兒戲。」在漫長的歷史中,人們遵循著傳統規範,即使婚姻並不美滿,也多半宿命地忍受。然而,現代人對婚姻的期望提高,根基不穩的婚姻多半禁不起社會價值觀遽變的考驗,不願為不快樂的婚姻付出一輩子代價的人,開始以離婚來處理婚姻的困境。

  台灣地區每一千人將近有三對夫婦離婚,是亞洲離婚率最高的國家。假設這些離異家庭都有孩子,那麼一天內就有一七七個家庭的孩子因父母感情不和、家庭結構瓦解,孩子頓失父親或母親,因此不能不正視家庭破裂對整個社會所造成的巨大傷害。離婚對子女有許多短期影響,父母離婚後 子女可能會面對:失去父母之一方並與之分離、手足分離、親子關係改變、家庭經濟改變、鄰里與親族系統關係改變、搬家所帶來的連鎖性變化等,都會造成孩子的壓力,進而威脅其生活,這種壓力與適應困難,若無適當處理,將影響青少年期、成年期,甚至造成未來發展上的困難,進而造成層層的社會問題。

  筆者生長在以丈夫為主的傳統婚姻(traditional marriage)的家庭,婚後

也一直在一家日系公司任職,根深蒂固地複製了大男人主義的思維,早出晚歸,不問家務或子女教養,認為這是妻子的職責,自己只要工作受到公司的認同與賞賜,職位高,權勢大,就已經善盡丈夫的角色,很少以同理心去體會身為職業婦女的妻子感受,夫妻之間更少溝通或協商,加上角色期待與價值觀的差異、權利分配、子女教養等問題,造成婚姻上諸多衝突,嚴重影響就學中兒子的心靈,即便我們夫妻都是天主徒教,深知聖經的教導:「天主所結合的,人不可拆散」,但也曾跟著流行,準備彼此結束不愉快的婚姻。

  民國八十九年在一次大衝突後攤牌,筆者終於不情願地答應,與妻子參加天主教夫婦懇談會所舉辦的「夫婦雙宿雙飛營」,參與的夫婦經歷四十四小時密集性聆聽、分享了十二單元不同的生命故事,其中都有我們在婚姻生活的若干影子。聆聽人家的生命故事後,會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夫婦彼此針對聆聽該講次後的心得與感受,並學習省察自己,認識自己,並與對方交談。在那次的週末營中,筆者和妻子從比較深度的交談中解開了一些心結。後來又參加夫婦懇談會後續的培育課程,被遴選為分享夫婦,到後來進入團體的核心服務夫婦,逐漸體會到婚姻是要透過學習,用心去經營的。在這過程中,透過團體動力的相互影響,研究者和妻子之間的關係也逐漸改善,甚至於民國九十二年為家庭的緣故,放棄升官與高薪的機會,提早退休,孩子也受到良性的影響,課業從散漫到努力,也考上了筆者萬沒想到的知名大學。

  近年來,美國興起了「婚姻教育」的風潮,主要是因為美國的離婚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此無論是在社區,或者是在學校裏,紛紛開設了與「婚姻教育」相關的課程,主要目標是要幫助夫婦學習解決人際衝突,傾聽對方看法等技巧,也希望能夠讓夫婦瞭解婚姻生活的複雜性以及雙方的責任。近代學者如哈佛(W. K. Halford)、凡維登菲(B. Van Widenfelt)、麥特門(H. J. Martman)、昆尼(B. G. Guenrney)、都認為婚姻教育為夫妻關係提供覺察、認知改變、和技巧訓練的機會,史坦利(S. M. Stanley)也認為有些婚姻教育可藉由教會來舉辦。

 

貳、普世夫婦懇談會

  普世夫婦懇談會起源於西班牙,一九五二年在西班牙巴塞隆納,有一對夫婦找嘉俾厄爾.卡爾沃(Gabriel Calvo)神父作為他們夫婦及家庭的神師,希望可以幫助他們增進夫婦的親密關係。卡爾沃這位年輕的西班牙教區神父,利用心理學的溝通方法,幫助這對夫婦做深入的溝通,使彼此能因了解而融洽相愛,開始發展出一系列為已婚夫婦的交談,這些交談是為了夫婦在婚姻中發展出開放、坦承的關係,以及在服務他人中學習活出婚姻聖事的關係,最初的夫婦懇談會就是這樣開始的。

  夫婦懇談會最初的概念,就是從夫婦一起成長的需要而成立的,並且相信未來世界的轉變是從家庭的核心 ── 夫婦關係的改變開始。十年後,卡爾沃神父把座談會轉變成週末退省的形式,在他的老家巴塞羅納邀請二十八對夫婦參與。在課程方面整合信仰和心理因素,特別借重人際溝通、情緒疏導、自我認識和發展,以促進夫妻親密的關係。一九六八年,夫婦懇談會正式成立,台灣天主教的外籍傳教士高瞻遠矚,領悟到美滿的婚姻對家庭牧靈的重要性,早在夫婦懇談會(WWME)正式成立那一年,當時在新竹地區傳教的耶穌會士葛華神父(Fr. Klaeser)就回到美國參加夫婦週末營,隔年他又鼓勵同會的萬立民神父(Fr. Walling)回美國參加週末營,並將整套的英文講題大綱帶回台灣,著手講題大綱的中文翻譯,且由一位新竹小學的老師將英文的「Marriage Encounter」根據整個講綱的內涵取名為「夫婦懇談會」,迄今台灣、香港、澳門、中國大陸、新加坡以及美國、加拿大等地區的華語夫婦懇談會都用同樣中文名稱,傳神又貼切。

  一九六九年第一屆華語夫婦懇談會週末營出現在台灣的新竹,當時是由二位耶穌會的神父,萬立民及葛華神父主辦夫婦週末營,因為當時還沒有培育出分享夫婦來,因此便由二位神父分別扮演先生及妻子的角色進行各個講次的分享。在那次週末營之後,新竹地區的夫婦懇談會團體開始建立,也是台灣第一個夫婦懇談會的團體。因著這二位台灣夫婦懇談會的開創者將夫婦週末營引進台灣,才有今天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發展,目前北中南都有推行此項運動的志工團體。

  夫婦懇談會的形成,來自夫婦共同參與的「原始週末營」,參加週末營沒有宗教的限制,神父或修女都可以各自結伴參加。星期五晚上七點開始,星期日下午五點結束,參與的夫婦必須住宿在營地,以三天兩夜的時間透過十三次活動,由受過培訓過的三對夫婦及一位神父,通過一系列的講座,在台上分享他們在自己婚姻中所遇到的甜美痛苦、失敗與成功、悲傷與喜樂,以及牽手走過的心路歷程;每一講結束時,參加的夫婦在各自的房間學以致用,作個人反省及夫妻十對十對話(註1),在週末裏沒有公開討論,唯一的分享對象是配偶,非常隱私。週末營所寄望每對夫妻的是,在這三天兩夜內學到一套交談和溝通的技巧,出營後進入日常生活中繼續交談,促進夫婦間彼此瞭解、接納和相愛,如此親密關係才能持久不衰。因此,每對夫妻在參加週末營後自然形成夫婦懇談會的一員,進入「彩虹橋」,與「恩愛圈」的續談團體一起,定期聚會,彼此分享,彼此提醒,彼此學習。「彩虹橋」共有四講,在週末營結束後的一個月內,舉行第一次彩虹橋,分四次在兩個月內完成;彩虹橋續談會之後,正式組成「恩愛圈」,每月定期聚會,分享夫婦對話及信仰生活。

  夫婦懇談週末營有十三講次,由三組分享夫婦分別依照講次的屬性上台分享,並規定必須遵照彼此同意且經輔導夫婦核定的分享稿逐字唸稿,以避免夫婦未按本宣科,造成不良後果。週末營十三講次的內容大綱,大致可歸納三大重點:

1.自我認識(intra-personal) ── 我

  夫妻與子女之間許多爭吵、衝突和誤解往往由於自我認識不足,許多自我認識不足的人,要想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並不容易,沒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人在人際關係上、做人處事上都會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問題,唯有認清自己才可以建立自信,從分享夫婦們的經驗發現,一旦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加了,婚姻的關係也就改善了。

2.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 我們

  人際關係是週末營中另一個重要課題,溝通是建立和維護人際關係主要途徑,經由溝通,我們可以表達意見、態度、信念與感受,幫助別人瞭解我們,也使我們更加瞭解自己。週末營非常重視「交談」,希望透過表達與傾聽的技巧,有助於兩人的溝通,甚至有勇氣冒衝突的危險,在彼此瞭解和接納中,提升彼此的親密關係。使用「表達與傾聽的技巧」,不是理論,而是透過不斷的練習、實踐而成功的經驗,這成功的經驗再引發一連串的聆聽、交談與溝通。由惡性循環的交談成為良性循環的溝通。

3.超位格的愛:恩寵(trans-personal) ── 我與天主

  普世夫婦懇談會是天主教神父發起的運動,跟時下婚姻強化教育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基督徒婚姻中,尚有來自天主超位格的愛,是天主白白給的,這就是恩寵。耶穌基督立婚姻為聖事,意謂天主通過丈夫把建立美滿家庭、聖化夫妻關係和教育子女的恩寵,無條件地願意給妻子;妻子亦如此把恩寵白白地願意給丈夫。這就是為什麼夫妻在絕望中還抱有希望,因為肯定天主愛他們,並且無條件地愛他們,當他們對有限的人失去希望時,對於無條件地愛他們的天主和祂的恩寵還抱有著希望,若這無條件的大愛通過有形可見的信仰團體,具體地表現出來時,將具有多大的鼓勵和轉化的力量。

 

一、夫婦原始週末營

  茲將原始週末營的活動歸納列表如下:

 

 

  講次的安排,從個人到我們的關係到自我超越,穿插屬於靈性生命的信仰幅度的分享,當面對配偶不可愛之處,能用信仰的眼光超越自己的有限而接納對方,對於教會的家庭牧靈,有一定的助益。整個過程,不是諮商,也不是團體治療,只是體驗一套簡單的溝通方式,理論的著墨不多,也淺顯易懂,適合任何階層的夫婦參加,有別於時下一般的夫婦成長課程,只偏向理論的教導,少有靈性生命的滋養,難以踰越自己的有限。每一講次都由神父與分享夫婦穿插分享,過單身生活的神父與過婚姻生活的夫妻,同樣的主題卻角度不同,產生相得益彰之效;尤其神父的參與,對於參與者有一股神聖的安定力量,適時的宣讀來自聖經的話語,能教化與撫慰人心,分享夫婦與神父坦誠的自我披露,可以影響參與者更有能力開放自己,而與配偶真誠對話。

 

二、夫婦懇談會的效果

  普世夫婦懇談會舉辦的原始週末營,以及後續的彩虹橋與恩愛圈,的確讓參加的夫婦,學習到如何突破溝通的障礙,帶來婚姻關係的親密與互動。筆者走訪七對參加過夫婦週末營,而且持續參加營後的續談團體的夫婦,針對他們認為影響最大的課程所敘述的心得,作歸納如後:1.開始重視感受,強化溝通。2.學習以同理心傾聽對方。3.體會到婚姻是聖召,天作之合。4.每天對話,促進雙向溝通。5.把夫婦關係放在優先。6.夫婦懇談團體動力的正向影響。

  從訪談參加週末營夫婦的感想歸納得知,夫妻參加週末營之前,他們基本上原本彼此並不在意夫妻的良性溝通,但是當他們在夫婦週末營中學習到如何傾聽,如何經過十對十交談進行夫婦的有效溝通,而獲得宗教信仰的啟迪,認識到婚姻是天作之合的願景,也鞏固了婚姻不可分的密合性,最終放下自我,接納對方的不可愛,共同走上婚姻靈修的旅程。

  他們認為夫妻關係向上的動力,最主要來自團體的支持,於是參加了夫婦懇談會的延續教育,如彩虹橋、恩愛圈、分享夫婦的月聚會,藉彼此的分享,砥礪

夫婦深入溝通與了解,團體間的信任與扶持,促使團體成員自我肯定,以及接受別人,而對團體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共同學習,成為促使夫婦一起成長的動力。受訪的一對非基督徒夫婦,也因為感受到後續夫婦懇談團體無私的關愛,已於二○○九年復活節領受聖洗,成為天主的子民。筆者期待台灣天主教各堂區能組成類似的夫婦懇談團體,咸信必蔚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堂區牧靈福傳的力量。

 

參、夫婦懇談會與堂區家庭牧靈

  建設地方教會要從建設幸福美滿的教友家庭著手,有了好的教友家庭,教會才能根深蒂固,延續相傳,且可以作為福傳的榜樣。堂區得參照夫婦懇談會的機制,建造堂區的基督家庭小組,運用體家庭小組的聚合力,幫助堂區司鐸達到建立基督化家庭的目的。

一、 堂區夫婦信仰小團體之建立

  普世夫婦懇談會提供夫婦學習及練習溝通的課程,假設堂區司鐸正視家庭牧靈,大力鼓勵夫婦參加夫婦週末營,讓堂區的夫婦們,改善他們的夫婦關係,而促進家庭的美滿,進而在堂區成立基督家庭的信仰小團體,俾能成為幫助其他家庭的家庭團契,成為服務教會、傳佈福音、服務社會的基督徒家庭團體(註2)。

(一)第一階段:建立基督家庭牧靈小組

  堂區是「地區教會中固定成立的信徒團體」(《天主教法典》515條),旗下的基本教友團體,如教友傳教協進會、聖母軍等都屬於有組織的制度性團體,這些團體的成員,幾乎只佔參與堂區彌撒的百分之二十,他們被神父或教友大會推選或自願參加堂區善會,擔任堂區各方面的工作,他們因共同工作而彼此認識,但不一定會有家庭與家庭之間的往來,其他參加彌撒的教友因為只在星期日的彌撒聚在一起,也沒有參加堂區的任何團契或組織,彼此之間並不熟悉,這也是台灣天主教會長久以來,缺少活力的原因之一。堂區的團契很少有夫婦團體可以一起主日聚會或服事,每個教友家庭各走單行道,分散了力量,又如何見證基督與教會的婚姻觀?

  本堂神父可以先在堂區的傳協會下成立「基督家庭牧靈小組」,從傳協會委員中,選擇熱心的教友夫婦,邀請曾參加夫婦懇談會且具使命的夫婦教友加入,夫婦對數約6~12對,聚會次數,原則上兩星期至少一次,夫婦每次的聚會,就是體驗他們的生活中深刻的信念,包括聖經的啟示,婚姻家庭生活的分享,團體的代禱,一年或兩年後,將會逐漸產生同心同德的團體感,團體動力就是「家庭小組」最難能可貴的副產品。這個由堂區首先建立的「家庭小組」就是日後堂區更進一步建立堂區「夫婦基信團」的核心團體,因此,在團體中的會員夫婦,若尚未參加夫婦懇談會,可要求他們參加,除了在團體間有共同的話題外,這些堂區的核心夫婦,接受夫婦懇談會的陶成,彼此在婚姻生活上有所調適與整合,以便領導堂區日後擴展的夫婦基信團。同時,這些核心夫婦必須參加基信團的培訓課程,如亞習培(ASIPA)(註3)等基信團訓練機構的陶成;強化婚姻及家庭諮詢服務,這是台灣天主教會在家庭牧靈與福傳上,必須遠瞻的目標。

(二)第二階段:堂區建立以夫婦為成員的信仰團體

  一般的教友,主日彌撒結束後,彼此間並沒有太多互動,就離開教堂,除了盡彌撒義務或求安心外,對於堂區沒有歸屬感,更遑論為教會傳福音的使命同心協力?為了更易於達到傳教的目的,宜將家庭組成若干團體,讓每一團員都認識其他團員,有機會彼此相處,更因彼此居住的地方相距不遠,平常又能見面,成員固定,相互關心,分享信仰及生活經驗,一起支持團體。以聖經教導為中心,在團體中接受基督,學習基督,整個團體為實踐基督教導的共同目標而努力,這就是基層基督徒團體的特質。

  堂區夫婦信仰團體的先鋒 ── 基督家庭牧靈小組,必須有系統的耐心規劃,建議可將整個堂區劃分四個牧靈區塊,以教堂為中心,分成東西南北四個家庭牧靈區,各區再按優先順序,招募夫婦基信團(註4)。小組聚會至少兩週一次,選擇彼此合意的一天在團員的家舉辦,在小組團員家聚會,也讓子女感受到愛與共融的氣氛,更理想的是小組團員帶自己的子女來聚會,由輪值的夫婦帶領這些小朋友,進行宗教教育。頭兩年以基信團聚會手冊進行,為求婚姻生活的美滿與和諧,也為學習如何在團體中自我披露,如何建立人際關係,學習聆聽,學習接納等方法,小組長(原堂區基督家庭牧靈小組成員)必須勉勵夫婦基信團成員參加夫婦懇談會,接受夫婦週末營、彩虹橋、恩愛圈的培訓,以統整身心靈的成長。聚會時設計成人和兒童不同的多元教材,如讀書會、愛宴、旅遊聯誼等活動,能吸引更多的非基督徒參與天主教會的共融,藉此漸漸走近教會。經營成功的堂區夫婦基信團,也將由祈禱共融的團體,逐漸發展為牧靈福傳團體到服務堂區以及關懷社會的見證團體。

  為堂區整體發展方向,應致力於建設夫婦基信團,在發展夫婦基信團時,宜先有領袖訓練。這些領袖須對宗教與社會、信仰與生活等問題能充分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預先準備好的聚會資料,及各種小組技巧,如帶動聚會、鼓勵團員投入聚會、營造較熱烈的聚會氣氛、適當處理聚會所帶出的問題。夫婦基信團要能永續發展,團體必須把培育靈性的生命為優先考慮,以聖經的教導為中心,佐以夫婦懇談會提供的聆聽與溝通技巧,在團體動力的光照下,夫婦進行「婚姻靈修」的屬靈操練,學習愛人,尊重別人,學習饒恕,學習服事,唯有夫婦關係向上提升,藉由夫婦組成的信仰小團體,才能進而成為傳佈福音的團體,為人類服務的團體。

 

肆、夫婦基信團與家庭牧靈

  在夫婦基信團中,經長期相處認識,領袖的角色就漸漸顯露出來,有可以為團體領袖者,有可以領導祈禱靈修者,有可以講授教理的師資,有財務管理人員,可以協助堂區財物控管,有社會工作者有效的規劃社會關懷與福傳,教育人士等人才,可以被推薦出來,協助堂區各項堂務及牧靈福傳的發展。

 

(一)婚姻牧靈服務

  之後,夫婦基信團可成為夫婦懇談團體,有義務邀請已婚教友參加原始週末營,以提升教友度基督化的婚姻生活。推動婚前婚後的培育活動,最理想的狀態是由夫婦基信團,率先培訓婚前懇談與婚後懇談的分享夫婦,堂區自己有能力舉辦婚前懇談與夫婦懇談會後,如此,就可以把婚前懇談與婚後的夫婦懇談會開放給社區,邀請社區居民參加有助於婚姻成長的課程,讓社區居民的家庭和諧美滿,減少離婚事件,也是一種牧靈福傳。再者,堂區的夫婦基信團對堂區的服務,可以統籌規劃對婚姻家庭服務的項目,諸如對婚姻亮紅燈的教友在身心上提供適當的轉介服務(如天主教懷仁中心);對於冷淡教友發動夫婦基信團成員,排班家訪,組成家庭祈禱會,用玫瑰經或泰澤祈禱為教友家庭祈福等,對於新婚夫婦,夫婦基信團可推派資深且受過夫婦懇談會培育的教友夫婦,陪同帶領新婚夫婦讓他們適應新婚生活,讓夫婦基信團成為幫助家庭的家庭善會。

 

(二)堂區社會關懷牧靈福傳   

  台灣主教團於二○○七年發出「社會關懷與福傳」牧函,引用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所言:家庭是教育、服務生命的基石。因此,堂區可成立家庭關懷小組,尤其要特別關心及照顧單親家庭、貧苦的家庭和有問題的家庭,以上的關懷工作,堂區的夫婦基信團來認養最貼切,夫婦基信團本身是家庭小團體,對於家庭的議題,應該首要關懷。堂區夫婦基信團在社會關懷上,可以依能力狀況,成立關懷機制,使源於信仰的團結關懷,實踐在社會關懷上,如堂區可以成立免費安親班。一般天主堂平時都大門深鎖,假設有類似的關懷活動,將增加非基督徒認識基督宗教的大好機會,夫婦基信團成員也可以視能力,認養這些弱勢家庭的兒童的午餐費,並與其家庭保持關懷與聯繫。夫婦基信團若能促成免費安親班的成立,就是落實家庭團體勸諭所訓導的,家庭參與了對生命的各種服務,等於也參與了社會的發展,同時也使福音的能力,在他們日常的社會和家庭的生活上昭示出來,是一個信仰和傳佈福音的團體。

 

伍、結論

  天主教成立的普世夫婦懇談會,注入心理學、社會學、神學發展出一套婚姻強化的課程,從原始週末營到彩虹橋、恩愛圈都設定環環相扣的議題,經過陶成後的夫婦們,懂得先「破碎」自我,才能獲得重塑,確切更新他們的想法,而共同提升婚姻的品質,也促進親子關係的密合,筆者即是其中的見證人。台灣天主教會職掌當局,要體認家庭牧靈的重要性,鼓勵教友夫婦參加夫婦懇談會,並在堂區組織「夫婦基信團」,讓夫婦共同打造成為堂區活潑的信仰團體。

  夫婦基信團的聚會本身,就是自我培育信仰的歷程,而教友培育一直是台灣天主教會比較弱的一環,雖然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新千年的開始》通諭中,強調莊稼多、工人少,要培育更多熱心教友投入新福傳行列的絕對必要,但台灣教會對平信徒的培育確實力不從心,多半教友沒有屬於自己的小團體。沒有彼此關懷支持,重燃信仰的熱火,而投身基督教會的機會。基信團則能提供培育信仰與成長的平台,只要教區建立推動基信團的機制,有效的在各堂區成立一般基信團及夫婦基信團,相信基信團本身也可以發掘教友的潛能及良知本性,願為宣揚福音而投身社會關懷,讓貧窮的弱勢族得到更多的照顧。

  在實務上,桃園聖三天主堂於一九九三年成立的夫婦善會──相遇家庭團契,共有十二對夫婦團員,其中已有一半以上接受夫婦懇談會的陶成,十七年來這個團體,夫婦一同服事堂區牧靈,其間,幫助成立兒童主日學、成人主日學、家庭查經班、老年常青會、聖詠團等善會團體,又走進少年監獄,關懷受刑人,關懷臥病教友,最近也深入馬偕醫院的安寧中心等關懷活動,該堂教友的進堂人數,從早先主日彌撒曾下降到五十人次,到現今近二百人次,相遇團契的成員,夫婦同心合意投入堂區的改革與治理功不可沒。目前該堂的傳教協進會百分之七十的委員,都是相遇團契的成員,在桃園地區,桃園聖三堂的活絡,很受教區肯定,這是夫婦信仰小團體對堂區家庭牧靈的實證。身為基督徒,也只有在基督徒團體裏,如古倫神父所言,才能打破個人狹隘的界線,像發酵的麵團一樣影響社會,更在共同參與耶穌基督交給教會的使命時,自我實現才能圓滿完成。

 

陸、建議

  香港能,台灣也能。同屬華語的華人天主教區,筆者在收集論文相關文獻時發現,一九七六年台北總主教區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尚未發表「家庭團體勸諭」前,就先知性地推動家庭信仰生活運動,擬定草案針對家庭服務工作,提出婚前輔導教育,包括:認識婚姻、性教育、婚前講習、婚前懇談會等。婚後輔導包括:夫婦懇談會、家庭小組、家庭聖化運動、親職教育、家庭懇談會、子女懇談會、家庭靈修會、家庭協談等機制,在三十幾年前,台灣教會當局確具睿智,惜未全面推廣,只落為口號。而香港教區的「婚姻與家庭牧靈委員會」,為有效地回應婚姻制度及家庭生活在現今社會所面對的衝擊,成立「堂家組」,且為培訓堂區的教友成為領袖,設立兩年完成學業的牧靈輔導課程,畢業後成為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的「義務牧靈輔導員」,辦得有聲有色。台灣在一九八八年、二○○一年先後舉辦兩次福傳大會,兩次都提到對內「建立信仰團體」,也是流於口號,殊為可惜。筆者認為此因職掌當局沒有設立專責機構來推行所致,再者台灣教會在執行方案時,應以美國品管專家戴明所提出的品管循環方式PDCA進行方案活動的改善,也就是按照計畫(Plan)── 執行(Do) ── 確認(Check) ── 對策(Action),仔細確定方針和目標,確定活動計畫,徹底執行計畫中的內容,確認檢查執行計畫的結果,瞭解效果為何,找出問題所在,然後針對問題,提出對策,進行改善,將成功的經驗加以適當推廣、標準化;解決產生的問題,以免重複發生,尚未解決的問題可再進行下一個PDCA循環,繼續改善。這是很實際的作業流程,筆者認為兩次福傳大會以及去年福傳一五○年的年間系列活動,頂多做到事後檢討,卻沒有提出改善對策,如此,活動就容易落於口號,如果能以PDCA的方式,徹底實施所有的活動方案,香港能做到,台灣也能做到。如何成功地運用夫婦懇談會的功能推行堂區的家庭牧靈?如何透過堂區基信團的動力,發揮更大的福傳力量?建議教會當局有系統地以中長期的規劃設立下列的組織:

  1.主教團設立全國夫婦懇談會推廣中心:以台灣主教團名義,號召全省夫婦懇談會資深志工,成立夫婦懇談會推廣中心,推廣中心的主任委員由負責家庭牧靈的主教擔任,執行長由平信徒擔任,進行整合,為單身男女舉辦選擇週末營,為準備進入婚姻的準夫妻舉辦婚前懇談會,為婚後牧靈舉辦夫婦懇談會,三者合一,資源互用,力量倍增,整合的前提是大家要拋開門戶之見,否則還是窒礙難行。整合後,可以對外招生,除造福社會外,還讓更多人認識台灣天主教會。在新加坡教區的大樓,就有一棟夫婦懇談會的專用大樓,舉辦以上三種培訓活動。

  2.教區成立基信團培訓中心:堂區成立基督徒基層小團體,可以提供成員一個善度教友生活的環境,團結一致的特質,從事教會相關的服事或福傳,這都是堂區司鐸的助力。教區要努力推廣,並設立機信團培訓中心,培育基信團的領導人才,可徵聘中壯年軍公教退休志工,進行先期師資培訓後,再安排這些志工,進入各堂區,輔導成立基信團。

  3.平信徒牧靈輔導培訓中心:比照香港教區成立牧靈輔導培育學校,結合輔仁大學相關科系及神學院規劃牧靈輔導課程,諸如:婚姻與家庭神學基礎、家庭牧靈心理學、牧靈輔導學(輔導學初階、婚姻輔導、兒童與青少年輔導、哀傷輔導、長者輔導、全人成長與靈修、婚姻與家庭靈修初探,性、愛與生命,牧靈技巧訓練(小組理論及運用、小組遊戲之應用),領導才能訓練、有效溝通等單元,規劃為一或兩年的課程。現在退休的中壯年人不少,也不乏熱心之士,結業後授予「義務牧靈使徒」,必可成為貢獻教會牧靈的生力軍。

 

註:

1.十對十 (Writing 10 minutes, Dialogue 10 minutes),是夫婦懇談會推廣的一種學習夫婦有效溝通的方法,建議過婚姻生活的夫婦,每天至少抽二十分鐘與配偶溝通,彼此寫當天的心情十分鐘,然後彼此交換筆記用「心」看配偶的心情,然後交談十分鐘,謂之,「十對十情書」。

2.教宗保祿二世,中國主教團秘書處編譯,《家庭團體勸諭》,(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1989)51號,53號,63號。

3.亞習培(ASIPA):Asian Integral Pastoral Approach ,中文譯為「亞洲整合牧靈途徑」,由亞洲主教協會(FABC)於一九九三年為推動亞洲「共同參與的教會」的牧靈進程,其訓練課程是以基督和團體為中心的牧靈途徑。參閱「亞習培」講義。

4.基信團的全名是基層基督徒團體(BCC: Basic Christian Community), 香港天主教會亦稱它為「信仰小團體」,參閱:徐錦堯,《建設信仰小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