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靈修大師的幸福八堂課(The Saints' Guide to Happiness)
作者:羅勃埃斯柏格(Robert Elisberg)
譯者:譚璧輝
出版者:光啟文化事業二○○九年四月
頁數:二二八頁
定價:二二○元
作者簡介:
羅勃埃斯柏格出生於美國加州洛杉磯,一九八○年放棄大學學業,前往紐約曼哈頓天主教「待客之家」與當時工人運動創始人陶樂斯戴女士一起從事社會工作,受戴女士的影響皈依天主教。現在是Orbis Books宗教書籍的編輯。他是三名子女的父親。
內容簡述:
本書共有八章,分別是:學習活著,學習放下,學習工作,學習安靜坐著,學習愛,學習受苦,學習死亡,學習觀看。作者在序言中表示,書中的一言一語並非出自他自己的智慧或對聖德的觀點,而是出自他在探尋生命意義的過程裏,在一些平凡、務實但卻具有典範性的人物身上所學到的課程。讀者在本書中找不到所謂追尋幸福的「五種原則」或「九種策略」或「百種秘訣」。那麼,究竟這是怎樣的一本書呢?
這是一本談論幸福的書,但是不同於一般僅僅將幸福視為事業上的成功或物質面的富裕或甚至心理及人格上的成熟,它卻以一些平凡的基督徒的生活實例,來闡述真正的幸福是什麼。
那麼,究竟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呢?這是一個極古老的哲學性問題,更是自古以來,人人內心最深處的渴望。古今中外有不少作者從精神層面談論幸福,強調覺醒及感恩的態度,寬恕的美德等,在這方面的書籍中,佛教的著作數量龐大,其中達賴喇嘛的著作【快樂──達賴喇嘛的人生哲學】(The Art of Happiness)便是暢銷書籍之一。
另一方面,我們對幸福的觀念或許多少受到報章雜誌上文章的影響,認為所
謂幸福便是有令人滿足的性生活,高學歷,工作穩定,收入固定,還加上駐顏有術,有效的保健方法,又具有傲人的理財能力。假如我們擁有這一切,便很幸福了。我們是否發現,這種論調的共同性就是:幸福便是在主觀上覺得快樂。然而,主觀的感覺是不可靠的,它常隨著外在環境的影響而改變,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假如幸福不是主觀上的感覺,那麼幸福又是什麼呢?
亞里斯多德主張幸福是一種存在狀況,是某種生命的圓滿,幸福如同一株紮根在靈魂上的植物,經過日曬、風吹、雨淋的考驗後所結出的果實。亞氏的主張喚醒我們不要對幸福存有異想天開的幻想。
新約作者用希臘文makarios一字表示幸福,這字的原意是指在樂園中眾神的幸福快樂。新約中提到的幸福便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真福八端」,本書作者告訴我們耶穌所講的「真福」並非指笑容可掬,或自我感覺良好,而是指分享天主的生命和福音的精神,秉持這種精神度每天的平凡生活,即使經歷困苦、哭泣、迫害、窘難,仍能保持內心的平安與喜樂,那才是「有福」的人,是耶穌的真正門徒,這便是基督信仰所標榜的幸福。
一提到「有福」的人或耶穌的真門徒,浮現於我們腦海的便是那些已由教會官方宣布的聖人。長久以來我們對聖人的印象便是,他們能行奇蹟,他們過著清貧的生活,他們完美無缺,尤其是在道德操守上超乎一般常人,他們住在教堂或簡陋的小室裏,時時祈禱,渴望尋找受苦或死亡的機會,他們可以看見天主,他們的智慧和聖德更是我們無法達到的等等。作者在另一處又提到,我們會將聖人歸於能忍受困難痛苦的一人,或將他們視為遠古的人,就是因為這些觀念的誤導,使許多人認為基督信仰與答覆人心中的吶喊是毫無關連的。
果真如此嗎?當我們對聖人的瞭解愈深時,我們發現他們對生命的意義和生命的目的所提出的問題與我們的問題是很類似的,他們所面臨的失敗,生活中的考驗,內心的掙扎等絕不會少於我們的。聖人的偉大不在於作許多刻苦,行很多奇蹟,而在於他們以成熟的性格,以憐憫和慷慨的心,以平靜自由的精神面對生命中的困苦和災難,阻礙與考驗,並且還不忘時時行善。是的,我們教會中的確有許多赫赫有名的聖人,但是,默默無聞的聖人更是不計其數,甚至,他們可能是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看似平凡的人,或是擦肩而過的人。自古至今,教會冊封一位聖人時,從不標榜他們所行過的奇蹟,而是強調他們卓越的愛德和聖德,因為這才是最能感動人心的。
結語:
在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深受它的內容所感動,認為這是一本適合平信徒閱讀的好書。當我正在為【心泉】的大書坊撰寫好書介紹的這篇文章時,收到總主席簡銓堯的「小會家書三」,其中提到北美分會對小會願景、使命、作法的建議。作法的第二點指出:「提供小會會員信仰與靈修的學習,作為福傳的裝備。」【靈修大師的幸福八堂課】確實是一本能呼應這點作法並能加深個人信仰與靈修的好書,它再度告訴生活處處都是靈修的道場,在許多默默無聞的人身上,我們看見天主的面貌。讓我們學習書中人物的榜樣,一起開始靈修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