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84期 扭轉乾坤的信仰生活

答覆召叫的信仰旅程

韋 薇修女主講/賴惠珠整理

 

前言

  感謝震旦中心的邀請,藉這個分享題目,正好讓我有機會反省整個信仰旅程,發現自己並沒有很清楚意識到的部分:即社會服務工作一直是符合我追隨耶穌基督的主軸。

大學時代

  記得小學時每年的暑假,就有高中生的教會志工到村子裏來講聖經故事,在此因緣際會下我領洗了。直到青少年叛逆期,由於家人不是教友,也看到當時教會內令人不滿意的一面,於是脫離了教會。

  大學讀了社會系,準備將來從事和社會服務有關的工作。尤其在大三、大四時,我非常熱愛社工,除了學校的課程外,透過在台大光啟善牧基督生活團同學的介紹,經常到台大醫院去為病人募書、送書。如今回想起來,當時真不知道是在什麼力量推動下,竟然願意自動自發地去服務。服務過程中遇到各種病人,有的感謝我們的陪伴,也有的病人竟然發脾氣,甚至覺得備受干擾等,我內心難免覺得委屈,但當時這些病人的反應都沒讓我打退堂鼓,反而幫助我去思考:服務本質到底是什麼?將來一旦從事社會工作難免會遇見更多形形色色的人。

  沒想到的是這兩年來參與的服務,竟成了我加入基督生活團的橋樑。當時王敬弘神父帶領善牧基督生活團讀經,當年新約中文聖經才出版,我開始讀聖經,也聆聽了許多耶穌會大師級神父精采的講道。我進入了信仰全新的世界,發現基督不只是個道德勸說者,只是聖經上的人物,而是一位與我的生活結合在一起的活生生的人,使我深受耶穌基督的吸引。

  大學畢業後,有一些基督生活團的團員加入中華基督神修小會,也介紹我去參加活動。印象很深刻的是朱勵德神父寫的「耶穌的訴述」,將福音中的耶穌化為生活上的多種面貌,來加以描述,例如耶穌降生為老師、醫生等不同角色。記得神父提到耶穌就像是勞工或計程車司機如何為他人服務的心聲與感受時,特別打動我,也發覺信仰的確是要跟生活與社會結合,甚至進一步與文化結合,才能使人體會到耶穌絕不只是猶太人或文字性的人物,耶穌其實就在我們當中。而且神修小會的目標:「中華基督化,基督中華化。」雖不容易達成,但對於在台灣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教友而言,卻相當吸引人,我認為這是信仰上很好的起步。

加入修會

  加入修會並沒有一段很浪漫的過程,唯一覺得浪漫的是受耶穌深深的吸引,願意放棄我的生涯規劃,而加入修會。當時,雷公建議我按照所學專長加入從事社會工作的修會,憑著當時自己與修會來往的感受與互動,發現我與仁慈聖母傳教修會比較來電。當時修會的導師告訴我,修會的主要工作是傳福音、做牧靈服務,而非從事社會工作。雖然我很熱愛社會工作,心想為了追隨所熱愛的耶穌,面對主耶穌的召叫之外,其他的包括家庭、熱愛的社工都是次要的,都可以放棄,因此我決定加入修會。

  出國深造回台後,一直在教會內服務。曾擔任兒童主日學、大專生的輔導,陪伴成人慕道班以及輔導教友領洗等服務,這些經驗都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及生命的核心,使我內心獲得滿足。因為從這些經驗中我明白,絕非是透過人的口才言語去感動人,而是從教友身上,我真正看到了是耶穌親自帶領與觸動人的生命,使他們的內心從一開始找各種理由與耶穌辯駁,到領洗前產生很大的轉折──奇妙地碰觸到基督,與基督相遇。在基督帶領下,生命得以蛻變。為此,我不但成了見證人,同時這些服務的經驗也鼓勵與堅定了我的信仰,因此這二、三十年的福傳生活過得很有意義。

一九九○年左右作神操

  一直到一九九○年前後的一年,我到彰化靜山作避靜,也許是因所學的社工訓練,對社會現象特別敏銳,我發現台灣社會上貧富有了巨大差距之後,現在尤其明顯,以至於產生了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讓我有很深的無力感。避靜中,神父給了我不同的題材,要我在神操省察中,透過天主聖三的眼光去看世界、看自己,很奇怪的是,我從頭到尾一直強烈地出現:「你們為我弱小兄弟所做,就是為我做」(瑪廿五40)。腦海中浮現出來的,都是當時社會上的許多弱小兄弟,他們很努力、很辛苦地打拼,問題卻都無法解決的畫面,但是十字架上的耶穌一直就是顯現在這些人身上。

  祈禱中屢屢浮現出我自己在大學時代做貧戶調查的經驗,基隆、宜蘭一帶漁村貧困的家庭訪查。當時還沒有健保,礙於政府貧窮線的嚴格規定,家庭中只要有十二歲念初中的人口,不論實際生活是否有工作,都算是有勞動能力而計算成有收入,即使家庭經濟實在很差,也不符合中低收入家庭,學雜費、醫療費都拿不到政府補助。如此一來,制度逼使這些貧窮孩子勢必工作,否則家庭更加困頓。而教育卻是貧窮家庭及下一代翻身的唯一機會。我調查時詢問這些貧戶萬一生病了怎麼辦?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們都感謝羅東聖母醫院,當時只要是貧困者就醫,費用幾乎全免,當時我內心真慶幸教會就像耶穌一樣,與窮人在一起。

  祈禱中也浮現出聖母聖心會所創辦的光仁中學,當年設校目的是提供貧窮的孩子獎學金,接受教會學校優質教育的機會。不料幾年下來,因辦學績效良好,反而成了大家爭相入學的貴族學校。加上近幾年教育大環境使得私立學校生存不易,相當不利於貧困家庭的學生接受教會學校的教育,加上一些教會學校急於打知名度與排名的競爭,更衝擊了弱勢與原住民家庭孩子的學習機會等。

等待

  這些貧富差距的問題在避靜時不斷浮現,我內心很深地渴望跟隨與邊緣人一起的耶穌基督,尤其在我經歷了長期穩定的修會內及教會內的服務事工後,耶穌重新再度召叫我往一陌生領域去。但是,眼前看來前途仍然未知,因此神師要我先把這些體驗默存心中慢慢分辨,也許時機不是現在,還需要耐心等待。

一九九五年任新事社會服務中心主任

  直到一九九五年,我到了新事社會服務中心服務,即我現在任職的耶穌會機構。這機構是一九七一年,由外籍耶穌會古尚潔神父創立,與當時教會其他職工中心一樣,提供勞工休閒、培訓等服務,主要是陪伴勞工的組織。一九八○~九○年代,新事中心伴同台灣蓬勃發展的勞工、環保、國會改選等社會運動,參與推動台灣民主進程,同時開始致力於法律服務。一九八○~九○十年間是臺灣民主運動的時代,到處都有學生、農民、勞工及環保等團體抗議行動以及提出立法與國代代表改選的運動。當時新事中心由古神父帶領員工一起參與,積極為勞工團體爭取權益。

  一九九五年六十七歲的古神父戲稱自己是老賊,堅持要退休,當時教會內從事勞工相關服務的人才與意願者很少,主任委員谷寒松神父按民主方式,代表耶穌會與員工訪談之後,推薦了呼聲最高者,破例從基層邀請我這個非耶穌會士的人,來擔任耶穌會組織的主任。

  天主教教宗良十三世於西元一八九一年發布首篇社會文告「新事通諭」,當時,由於工業革命機器取代勞力,勞工生活因困苦失業,勞資雙方常因職災等問題而關係不良,教宗提出這篇文告,強調要多關心勞工問題,呼籲教友將信仰落實在工作職場及社會,號召老闆要改善勞雇關係,關注勞工合理的工時、薪資與勞工家庭責任,提供安全的職場環境,勞工有組織工會的權利等,這篇勞工文告成了教會百年來關懷社會的里程碑,意義不凡。因此一九八三年遷入現在聖家堂後面的辦公室地址之後,由房志榮會長取這文告的前兩字來命名,這是「新事勞工中心」很重要的歷史淵源。

  這些年來,我也本著使命感,按照社會環境的需求與變化,調整服務對象及方式,開拓了許多為勞工服務的新計畫。勞工領域的服務工作募款並不容易,我剛上任時,還可獲得來自德國的補助款,後來國外補助都轉向中國與越南。但,我的經驗是努力實做,就會獲得肯定,所以年年在急需經費時,恰好都適時有捐款進來。

天主教新事社會服務中心介紹

宗旨:

  本著天主教信仰,以愛和正義,在勞工中實踐基督徒看待人的價值和態度,具體協助處於工作危機中的勞工,使其發展自助助人的能力,維持基本生活和工作權益,提昇人性尊嚴。我們看重勞工的尊嚴與價值,福傳方式是幫助處在危機中的勞工,希望勞工能自助助人,不但為己也要為人,希望能維持勞工基本工作權。

服務內容與項目:

一、職災身心障礙勞工提供法律、社會福利資源及再就業服務

  大多數是針對藍領階級,如主要經濟來源者一旦倒下去將使全家陷入困境,因此我們提供了法律權益服務,幫助他們找到社會資源。有的因職災造成殘障,骨頭整個被沖床機壓碎、有的被高壓電損傷癱瘓、截肢,這些是屬於後天的障礙。更嚴重的是內在障礙,需要心理方面的支持,這條路是很漫長的,平均一個個案需要兩、三年的陪伴時間。舉例來說:一位顏面殘障的單親媽媽在一次地下炮竹廠爆炸中,導致百分之八十灼傷,生命在鬼門關前徘徊。但為了兒子,在母愛偉大的力量支持下,她堅強地活下來,雖然植皮歷經四~五年,與照片漂亮的模樣相比,差別很大。當時業主早已脫產,我們仍不放棄幫她打官司求償,她曾經在火車上被小孩譏笑為鬼,最後想通,才自由豁達地走出來。類似案例有許多,藉著我們的服務,勞工在絕望無助、社會冷漠的環境中感受到希望與溫暖,因而能發揮內在力量與困境奮鬥,也獲得應得的補助與權益,重新有力量面對人生。

二、原住民就業服務

  隨著外勞與日俱增的引進,確實衝擊到原住民的就業機會。原住民中天主教友算是大多數,所謂「衣食足,知榮辱。」教會不能只是關心原住民教友的信仰與有無行聖事,看到他們生活面臨困頓時,不能眼睜睜地不顧。因此,我們必須從勞工的角度,幫助他們就業。這項工作至今仍然在做,成效相當好,許多家庭生活因此穩定下來。

三、南投原住民就業與產業服務

  九二一大地震時,南投原住民的傷亡雖然很少,但財產早已蕩然無存,尤其就業機會不多。我向來的主張是提供長期就業與產業服務比一次性的救濟來的好,先必須有無憂的經濟,才能有尊嚴。原住民在大環境欲望無窮的誘惑之下,偶有聽到被毒販控制或賣春的情況出現,這都是在經濟逼迫下走了險路,所以我們藉著就業服務,使原住民家庭走出危機。此外,我們幫助偏鄉生活貧困卻無法申請到生活補助的家庭,爭取到社會資源;但在另一方面,又深恐讓他們養成依賴心態。二者需要靠不斷辨別,才能拿捏住分寸。

四、原住民婦女暨家庭服務:

  以南投的部落為主,我們承接了政府公辦民營的計畫,提供社會福利資訊宣導,深度關懷有問題的家庭與婦女,協助解決經濟、家庭、就業與婚姻問題。同時注重社區培力教育、婦女成長訓練。

五、竹東原住民青少年課業輔導:

  每次輔導原住民就業時,常遇到失業者學歷太低,通常只有國小程度或國中中輟等問題,而中輟不是經濟上的問題,大多是缺乏學習興趣,上課聽不懂,害怕上學。

  記得艾利颱風災後,山地危險,政府令原住民學生轉到竹東、竹北就學半年。但是原住民因程度不夠而趕不上,有些孩子從未學過注音符號,上課聽不懂。正巧蘋果日報有一個基金會正準備培育青少年,期望由新事中心來培育原住民,心想這是文教工作,不屬於勞工服務而拒絕,後來找到說服自己的理由:這是人才培育的機會,是一種預防失業的方法,趕緊提案,也獲得了經費補助。

  在這過程中,發現國中生的培育,比起輔導成人真是立竿見影,容易多了!五月剛開始輔導國中生,原住民孩子出席率差,經常家裏有事,也不知要請假。但經過幾次提醒與輔導,過了四個月之後,五十人中就只有兩人未到,每次出席

率維持在85~90﹪,短期就可看出成效來。此一計畫已經推動七年,每年有六、七十位國中生參加課業輔導,幾乎有三分之一考上公立高中、全都可以就讀高中高職。成效獲得部落、各教會及家長的肯定。

六、移民移工服務(指外勞與外籍配偶):

  本中心是天主教團體中很早開始為外勞服務的單位,在政府還未正式引進前,於一九八五年已為菲律賓勞工服務。試想本地勞工都有可能遇到各種勞資糾紛,何況外勞在沒有語言、家庭與其他資源情況下,當然更需要我們的協助。提供法律權益服務、針對合法的外勞提供庇護服務、文化休閒活動,幫助他們藉著與同胞一起,有了自我身分的認同。也希望本地人與雇主共同參與,欣賞不同的文化。

  所謂庇護服務是公辦民營的方案,針對合法的外勞,在非外勞之責,而因雇主過失,致使合約無法維持的情況下,例如雇主小器、苛刻虐待、性騷擾以及性侵害等,由台北市府提供家庭幫傭的外勞生活費用,缺點是需要等到勞委會同意,轉換雇主之後,才能夠工作賺錢。之前我們也曾教他們製造辣椒醬,以我們的身分義賣所獲得的錢,給外勞零用。

社會服務各項目的年度成效:

  1.職災身心障礙勞工:由兩位社工員來做法律、社會服務心理支持等多元的工作,平均每年有六十個案獲得權益保障,家庭得以穩定生活。

  2.北部都會區原住民就業服務:150~1000人/年,也培育他們懂得保護自己,學習自行就業,成效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可順利就業。

  3.原住民產業服務:例如有機茶轉型的輔導與行銷,曾在聖家堂義賣有機的阿朗茶,以及每年七月跨越不同宗教一起幫助尖石鄉果農避免中間剝銷,直接在網路或定點販賣行銷,工作人員共同為產業的品質把關,教育部落原住民學習確立良好品牌的觀念與行動。

  4.南投與竹東的原住民婦女暨家庭服務:每年深度服務90個案、第一線的同仁每年要做多場部落的宣導,因有很多原住民不清楚政府措施與福利,有時工作人員還需要幫忙填表格。

  5.竹東原住民青少年課業輔導:國中生65~75人,其中有三分之一來自高風險的家庭,如隔代教養、學前時目睹親人自殺或學習障礙等,但經輔導後,平均每年約有三分之一都能考上公立高中,百分之七十成績進步,建立了學習的信心,課業輔導志工老師來自清、交大的支援,目前已進入第五年的輔導,成效相當不錯。

服務原則與方法

  1.直接服務: 直接為個案提供專業服務,給予支持,並協助其爭取公義待遇;從他們的不幸之中,了解社會陰暗面的實情,以解決問題。

  2.從法制解決問題:從直接服務發現制度性與結構性的問題,進而與勞工及其他民間團體和工會並肩,一起促成政府修改相關法規及制度,造福所有勞工。一個成功案例是促進政府重視原住民失業問題,重大公共工程例如高鐵等工程,凍結外勞三分之一名額,而錄用本地勞工。

  3.使社會聽見弱勢的聲音:參加公聽會、研討會,使社會「聽見」、「看見」原住民、外勞、職災勞工等弱勢族,憐憫他們的處境,進而協助建立更公義的社會。

  4.天下一家:中心員工包含各種宗教信仰;服務對象由工廠女工、工會幹部、外籍勞工、職災勞工、原住民勞工、部落原住民,大部分都是非天主教徒;與基督教密切合作,藉著基督的愛與正義團結一起。

當信心不夠時

  我也會有信心不足的時候,主要是擔憂財務問題,身為負責人總要在時機最壞時照顧與保障員工,幸好幾年來所累積的服務實力,得到各界認同,因而總能及時得到小額捐款,錢雖沒有存很多,每年總還夠用。因此十多年下來,同仁從五人增加到二十四人,從開始的一個方案增加到十個方案。自己對勞工及同仁的能力有時難免信心不足,但因體認到需要強化培力(充權)(註)。本中心員工用人,一向採聘僱原住民、外籍人士等弱勢族擔任,對於原住民同仁及雙語人員從水蜜桃的挑選到個案的撰寫、檢舉或陳情書,往往需要我一一指導。在人員管理上,我自己也是邊做邊學,盡量看重其服務熱忱與是否有進步與成長、不去斤斤計較一時的能力與個性。

 

服務產生的改變分為兩大方面

  1.個人問題的解決或改善:預防高風險家庭產生,發揮社區或團體共同分享,承擔責任的運作方式。

  2.改變制度與法規:本中心注重權益倡導,從制度面與法規去改善,以造福更多人。具體效果是:職災保護法、公設法律扶助基金會、原住民工作權益保障法、外勞性侵受害者納入本地保護機制、外勞受庇護相關權益等法案,本中心貢獻我們實務服務的案例,與其他社運團體、人權、工運、婦女團體合作共同,去推動改革。

真情告白

  多年來,我努力服事臨在我們當中的基督,這樣的心懷至今仍是我使命及服務的重要推動力。直接服務勞工,使我常感受到天主藉著勞工轉化我,重塑我,使我鮮活地體會耶穌基督臨在我們所服務的每位勞工及他們家人身上。我感謝有此機會親近耶穌,撫慰、事奉耶穌,學習託付,等待希望的實現。

  「相信天主大能的善力會繼續啟發大家內心的愛與正義感,  ……天主不會遺忘與輕忽每位勞工,祂與我們同在,使我們的希望之火長燃。」相信復活的耶穌是我最大的支撐力量。

學習分辨在服務中實行天主旨意

  提醒自己避免誘惑──社會工作者的誘惑有追求立竿見影的效益,選擇相對比較優勢的個案,以便容易看到改變的結果;注重機構的利益,關心捐款;神職人員容易落於追求個人英雄主義式的救助等,有些社福機構是利用弱勢者壯大自身。信仰引導我,尋求服務的目標與方法,應力求一致。時常與弱小兄弟姊妹同在,尋找途徑與培養勇氣,去創造正義。注重培力與謙遜地輔助,使勞工、同仁能夠獨立自主,不光靠個人英雄主義的呈現,但要隨時補足與扶持他們不足之處。

  我在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的服務,不只是配合耶穌會神恩,也是實現我自己修會MMB(仁慈聖母傳教修會)的神恩,結合二神恩的光照下,推展服務的優先次序是:

  一、在窮人或邊緣人中發揮釋放神恩,修會強調耶穌釋放我們外在綑綁的社會制度和人心內在的魔誘。

  二、特別關注婦女、移民與移工、青年與青少年,我在服務中優先推動具體關懷受暴婦女、單親婦女、性別主流化、移民移工,改善相關政策,培育原住民青少年。

  三、與各派宗教、其他修會、團體合作,共同實現愛與正義。

 

註:培力是使人能力增長的意思,又稱充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