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84期 扭轉乾坤的信仰生活

《栽培領袖》網路讀書會摘要

編輯小組

 

  我對領導的詮釋是具備耶穌會「更」的精神,有膽識革新,和「我為人人」的服務和愛心。

  從大一加入基督生活團起,我的生命成長深受多位耶穌會神長的影響。在灣區唸書時,最懷念的日子是期盼週末來臨,去參加朱蒙泉神父帶領的「性格型態」、「自我成長」和「如何成為領袖」等等課程。朱神父成立的「輔友中心」是他睿智的遠見和愛心。我是其中的成員。當年朱神父為我們家祝聖房子時,曾提示我也可以讓我家成為輔友中心。

  一個月前,有中國大陸來此唸研究所的學生入住我家,後面還有人等著搬進來。外子去世不久,怎麼夢見了朱神父?我懂了。以後逐章讀下去,將扶持我身體力行去幫助人,去影響人。

  「自覺」是四項領袖本質中最重要的,其他三項更要發展出來。小會朋友中羅文森、黑幼龍大哥的成功都已實踐了這四項特質,是我們的榜樣和鼓勵。                                       

理帆

  天主早在我們出生之前就已經認識了我們,天主也很清楚祂要我們做什麼?我做默觀祈禱時,深能體會,祂給我的神助。所以我常將自己交付祂手中,努力發揮自己的天賦所長。

  愛梅

  「三位耶穌會士是非常小會的。」在文化查經組分享時,有些人也有這樣的感覺:小會和耶穌會的氣質很像,沒有權威的神師、主席等,一切要靠自己自覺,自己去想該怎麼做。

  鄂本篤有本傳記──《天馬行踪》,有個週日我在家邊看邊落淚。近來與別人接觸,好像可以看到一些些小會的特質:強調靈修,然後從靈修出發,為主工作。和我分享的人說,他看見有些人熱心於使徒工作,但給人感覺,只是重視工作的效率等。                                                                                                                                                                                         

    淑美

  我最近剛好看完〈人神之間〉這部電影,片中隱修士的命運的確符合長安的這一段摘錄,好好的隱修生活突然起了大變化的這種時候,就要考驗每個人獻身的目標了。如果一個人加入隱修院,只是為了在靜默祈禱生活中與上主接近;突然之間,上主要求他完全獻身,甚至於犧牲性命,那麼在精神上經過一番掙扎,是意料中事。相反的,一個人如果真的全心委順,願意完全跟隨主耶穌,隨時隨地分辨上主的旨意,那麼無論環境如何變化,都能夠安心接受,理智地作出最好的決定。                                                                                                           

    建德

  我和愛梅有同感。p103-p106是本章的精華,讓我受益不少。回來看長安的第一個討論議題:

  三位耶穌會士的工作表現出個人的神聖使命,是什麼?他們的天賦在神聖使命上是怎麼用的?最後成全的是自己的意願,或是天父的旨意?那麼身為小會會員的「我」呢?

  三位耶穌會士的最終使命都是光榮天主,常常是一件事牽引到另一件事。鄂本篤參加耶穌會時,沒有想到他最後的使命是找出一條通往中國的陸路。利瑪竇學習天文學時,沒有想到有一天,他要靠著這些知識跟中國皇帝和知識分子做朋友。克拉維斯在大學教書時,沒有想到他會在伽俐略的生涯上有所助益。用作者的話來說,我們常常看不出來,一顆撞球在未來會撞到哪一顆球?我們只能把握住此時此刻,全心追尋上主要我做的事,把現在該做的事做好,也為能夠看到的將來做最好的準備。                                                                                         

   建德

     年紀大的人,才有回顧的空間與時間。不知什麼時候才有「如果當年沒作這個錯誤的決定的話,就不會有今日光景的「悔」。錯誤的決定來自於無知,有了豐富的知識(書上的,生活經驗的,與生俱來的),才能有比較正確的判斷。

  這一路走來,才發現當年自以為來自於「正確的判斷」,卻從沒離開過天主的「使命」一途。我可能曾經在路邊摘摘花,流連、徬徨,是祂,終究把我拎回祂要我走的路。      

愛梅

  愛梅的分享讓我想到自己走的人生路徑。我們現在不是常用GPS嗎?我覺得天主就像GPS一樣,雖然我們一生不斷地追求上主的旨意,但常常選了不同於上主所要的路徑,那樣的時候,上主就要re-calibrate,重新為我們找路引領。                                                                                                                                                                                                               

建德

  我想我們一生中都有一些關鍵性的時刻,那時做的決定往往影響我們的人生途徑。我自己回想,當年出國唸書、結婚、畢業時,決定留在美國;教書兩年後,決定離開學術界,這些很重要的關鍵時刻,都發生在短短的六年之間,也大致決定了我一生的方向。雖然當時經過一番分辨,但有一段時間曾經懷疑過當年的決定,到底是自己的意願?還是上主的旨意?尤其是中年得到憂鬱症的那些年頭。

  一直到從憂鬱症的陰影裏走出來,才慢慢看清楚,不管我怎麼走,都有上主的陪伴;不管我怎麼走,上主都會GPS的,不斷地幫我重新調整方向。這個意念,到了今年初提前退休的時候,更加清楚。所以如今我對於當年決定是否合乎上主的旨意?就不再耿耿於懷了。                                                                                                                                                       

  建德

  我很喜歡這個讀書會,但總覺得很可惜。小會這麼多有智之士卻很少人願意參與。在這,我要特別謝謝建德的回應,對我們有詞不達意之處作更深入的解析、明辨。

  三位耶穌會先賢的IQ-EQ都很高,尤其在當時的人文、天時與地利下,非大智大勇之人是做不到的。鄂本篤先賢完成了耶穌會給他的使命。證明了路旅不見得比海旅更安全、更容易,給後來的人很多重要的資訊。利瑪竇和克拉維斯更不在話下。

  「超脫,喜樂,進取,合作,服務」我再加一個「坦誠」和「機靈」。小會所強調的應有的生活態度,應該和三位先賢當年的生活態度八、九不離十。                                        

  愛梅

  謝謝,愛梅,問到何以我在Q2會提到IQ、EQ。這是為了要引起注意以及討論。

  當讀到克拉維斯的〈菁英份子〉時有感而發,他說:

  「面對世界變化,耶穌會要培育菁英知識份子,領導,走在時代前端,精通神學及哲學,也鑽研語言,數學,其他學術領域,並走在最先鋒位置,主張開辦碩士課程」(P. 96)

  「塑造耶穌會士為不同國家、王國、事業體的卓越而最頂尖的人才」(P. 96)

  IQ高者成為菁英知識份子機率比較高是其一,其二是此章之非典型的領導者是事務/任務/使命導向型的。任務是自我之一部分,或我成為任務之代名詞?也不太講究雙向的人際溝通。

  1.這亦是今日社會的「追求卓越Excellence」之詞,是書中的「更magis,more(P. 135)」,也是連接到小會的「進取」。

  2.獨裁/強勢/自主/技能為主/身先士卒/以身作則/獻身,與人之關係是比較獨裁/強勢或少溝通的。

  很多「貓」要成為卓越的「虎」,而失去做貓的喜樂。

  本書第六章提出「持平之心indifference」為我讀起來是EQ之態度,像是小會的超脫detachment,聖方濟的神貧等等。小會的超脫,喜樂,進取,合作與服務是在彼此有「矛盾的立場」變動下,試圖求均衡的生活態度。                                                                                                                                                                                                                   

 長安 

        建德,是啊,有主的陪伴真好。

  我想只要在關鍵性的時刻我們真是「認真」的,就夠了,之後是天主的了。  

      「天父對我的愛,我沒能知道,就像嬰兒在母胎中受到滋育和無邊的愛,卻並不知悉。」這是最近在聽演講時的一句話常常安慰著我,日子分外地亮了。                   

長安 

  自從開始研習《栽培領袖》一書後,無形之中,使我改變了多方面的生活態度,活得更積極、更主動、更有活力,連周圍的家人及朋友都有顯著的互動。是天主讓我瞭解到我在祂內的重要性,以及祂在我內的重要性。多重要呢?是不能跟別人比的,也無法衡量的。是存在於每天的每個時辰,與人,與事,與自己的互動之中。這個讀書會結束之後,我們可以出本小書,一定讓人回味無窮。                                                                                                                                                                                                                                                   

愛梅

  讀到長安講的想做卓越老虎的貓,「反而失去了做貓的卓越和喜樂」,心裏真有同感。剛好昨天下午應基督教友人的邀請,到他們的教堂去參加靈修會的最後一講,主講牧師是洛杉磯請來的胡忠倫牧師,他以厄弗所書四11~12的一段經文作總結:

  「祂賜與這些人作宗徒,那些人作先知,有的作傳福音者,有的作司牧和教師,為成全聖徒,使之各盡其職;為建樹基督的身體。」胡牧師請大家做了一個小小的人格類型的心理測驗,並且用結果來說明「認識自己,接受別人」的重要性。他說教會就是需要有各種類型的人一起合作,一起讚美主,一起傳揚主的福音。

  以往上班時,在每年公司審核考績、和老闆對談時,我都會請教老闆,給我一些建議,以期能夠更上一層樓。這個習慣到退休前十年才終止。因為我後來在每天的靜坐裏,已經習慣請上主帶領我,變化我,能夠更符合祂的心意、祂的計劃。

  其實我對「卓越」、「完美」這樣的字眼是有些敏感的,我平常也不特別喜歡小會常說的「做天主眼中最完美的我」這類的話。因為覺得只有上主是完美無缺的,我們的美善是祂完美的顯示和展現。換句話說,一旦空虛了自己,盡量讓上主在我身上活著,就比較不計較這個「我」了。

  瑞蘭說我這樣堅持,太矯情。這樣說,大概也沒錯。我們跟隨耶穌的路本來就有千萬條,耶穌召喚我們,本來就有各種不同的方式。不是嗎?                                                   

建德

  建德所指的"exercise"是否是「神操」?我指的是廣義的神操:神操/靈操/或靈修甚麼的。像建德所指的是耶穌會的神操、本篤會的守則,或是加爾默羅會的神修。小會可有小會的?

  本書的第5、6章是說:第5章的自覺是第6章耶穌會《神操》的基礎。

  以槓桿原理言,自覺是用以起動神操的,少了它「神操」就沒有支點、基本點。若同意這點,那麼小會需要看看是否也有或需要有一個用以自覺的槓桿支點、基本點,來啟動小會會員的神操靈修。相信本書第5、6章的進一步討論,將熱絡起來。                                                                                                                                                                                           

長安

  追求卓越是力量,是能量,亦是混沌;追求完美是協調、對稱、合一,秩序,也可能是停滯、呆滯。能量若整合,秩序可以得到均衡,一起邁進。

  創世紀一2的混沌,是能量的開始,經變動狀況到安息,達到完美的均衡點。

  我認為小會的超脫、喜樂、進取、合作與服務,是在「各有追求但又彼此矛盾」的立場變動下,又力求均衡的生活態度。

  我正是試著以這方向來看本書中依納爵神操的四元素,即它們是否也是在「各有追求,但又彼此矛盾」的立場變動下,試圖求均衡的?                                                             

長安

  我開始賣畫不久,就發現每個人,看我同一張畫的感受,多少都不相同。因為,每個人的智慧靈性來自不同的先天父母及後天環境、教育等的影響。

  能欣賞我的畫的人,可能他的心性和我的比較接近。我想看書也是一樣,同看一本書,也會看出各種不同的看法。

  以自覺為領導基礎(p109-p111),以「神操」為「自覺」無可取代的中心要旨。(p124-p125)是個很重要的訊息。(詳盡的解述,請參考原文。)

  幾天前,收到小會總會寄來的信,看到往日年輕的少男少女,今已白髮蒼蒼。

  走到如今,讀了這本「栽培領袖」的好書,相見恨晚。我想興風作浪一番,似有力不從心之感。只有寄望於小會年輕的一輩。剩下的日子,我想好好依照書上說的「自省的心路歷程」(p109-p110),高曼的說法,在由五種核心能力組成的「情緒智慧」(p123)以及耶穌會的「神操」(p124-p125)上多下點修煉的功夫,對周遭的人有多一些好的互動、好的影響。在畫畫、靈修方面多下點功夫。我想我會活得很充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