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69期 愛你的近人

愛你的近人:第一講 愛的根源

曾慶導神父主講/真覺整理

 

前言

  從聖經我們知道,耶穌在十字架上囑託若望照顧聖母,兩人一起住在厄弗所。耶穌所愛的這位門徒年老時,口口聲聲向人傳述耶穌的愛:「孩子們,你們要彼此相愛……。」說來說去,老是這麼一句,把人都給聽煩了。而若望年紀大了,也不說別的道理,就只反覆叮嚀耶穌這句愛的誡命:「孩子們,你們要彼此相愛。愛是天主的誡命,人能做到這點,就已足夠了。」

  我想「愛你的近人」這個題目,你們大家還有什麼不知道的呢?你們不但知道,而且也在實行。確實,理論是一回事,實行又是另一回事。這不禁讓我想起「教父」這部電影。

  「教父」的主角麥可回到家鄉西西里島,碰到了本堂神父。已是黑手黨頭子的麥可與老神父邊走邊談人生價值,走到水泉旁,老神父拾起水泉旁邊外溼內乾的石子,告訴麥可說:「這就是我們基督宗教的教導,二千年來這些教導進入我們的心中有多少,我們真正實行福音的教導就有多少。」老神父感慨二千年來基督的愛如泉水流個不停,但是否流入我們心中了呢?我們人心老是猜忌、仇恨、緊張、爭戰……,似乎二千年來基督寬恕大愛的福音訊息並沒有真正進入人心中,所以也不能發揮什麼積極、光明、正面的作用。麥可當時聽了有點感動,以他黑手黨小頭目的身分,其實心裡也不易有寬恕的。

  這次退省以「愛」為主題,很適合每天做默想,反省自己平日是怎麼愛人的?雖然二千年來主耶穌講的都是這句話:愛天主,愛人。不過,天主是看不見的,如果連看得見的人都不愛的話,又怎能說是愛天主呢?二千年來主耶穌的教導,需要我們每天去反省,每天去實行,特別要緊的是去實行。在這次退省中,我們再次反省愛人──這個主的教導;至於實行,當然要在出靜後,回到每天的生活中去實行,才會有效,才會進入時空,進入乾乾的石頭中去,接受泉水的浸透;否則,就如水溜過鴨背,瞬間滑落,沾不濕羽毛,沒有一點效果。和我們的生活接不上頭,改變不了心態,也改變不了人際關係,這就不是所謂的「福音」了。而福音原是帶給我們福份的啊!

  這個題目我不想講得太抽象、太理論,但也不能沒有一點理論。大家只要真誠地進入退省的氛圍,隨天主聖神引導。退省主要是每個人和聖神之間的互動、交談,以一顆追尋天主真理的心,願意盡力去愛人,我想天主聖神一定會回應的。

  如果說,人不做無目的的事,而愛又是一個選擇。那麼,愛人也有原因。為什麼我們要愛人呢?當然,第一個受惠者就是我們自己,這是很自然的後果,並不是自私。我們愛人,一定會有好處,而且是大家都有好處,這是一定的。我準備了四講,第一個題目是愛的根源,先回到愛的根源,去探討我們與根源的關係是怎樣的?我們對人的愛,其實是對天主的愛,是天主愛我們、寬恕我們的延伸。如果我們沒有感受到天主的愛,沒有感受到天主的寬恕,我們就不太容易去愛人,去寬恕人了。所以,我想首先要回到一切愛的泉源,就是天主。因為天主是愛。

  第二個題目是被愛的經驗,我們以前的生活一定有很多被愛或愛人的經驗,也有不少受傷或傷人的經驗,可能是後一經驗仍在我們的記憶中、潛意識中,使我們不願去愛,不願開放我們的心,去接受別人的愛。如果我們不設法在好的經驗光照下,解決這些不好的經驗,而要我們今後帶著傷去愛人,這是很困難的事。所以,我想採用重溫舊事的經驗,這是耶穌會「神操」第一週所採用的方式。回想我們過去的經驗,會有很大的幫助。當我在準備退省的材料時,跟瑞雲姐提及這個念頭,瑞雲姐便提供給我一份也是耶穌會會士所寫「重溫舊事的祈禱」資料,這正合我意。我就採用其中要點,和大家談談。

  第三個題目是愛的箴言,出於愛人的經驗,也就是我們對愛的經驗,包括別人傳遞的經驗和我們親身的經驗,挑出其中覺得很好,也該做的,和各位分享。

  第四個題目是愛的力量──祈禱。我們要靠人力去愛、去寬恕是很難的,但靠天主就不難了。我們有了祈禱的習慣,才有力量去愛人、愛天主。因為愛的動力根源來自天主,若不靠祈禱,不和天主有密切的來往,不藉天主的愛和寬恕來愛人、寬恕人,我想靠自己去愛近人,確實是很難的。若想出靜後,在愛近人上做得更好,需要在這次退省中,檢討一下祈禱生活,是否可以做得更好?我想,若祈禱生活好,愛人、愛天主一定做得好。

  四個講題大致如此。瑞雲姐跟我說:小會會員每個人都有很好的愛人和被愛的經驗,如果有時間的話,我也很想聽聽團體的分享。藉著大家彼此的經驗交流,我想,這也會是一次很好的互相幫助機會。

第一講 愛的根源

一、愛的根源

  愛的根源就是愛的天主,天主是愛,一切愛的來源是從天主那裡來的。首先,我們儘量去理解天主是誰?其實天主和我們的關係非常、非常、非常密切。誠如保祿宗徒說的:「我們生活、行動、呼吸、生存,都在天主內。」(宗十七 28 )我們和天主的關係就像空氣一樣,看不到,摸不著,就因如此,天主也是奧秘。卡爾‧拉芮神學家說:「天主是奧秘。」 "God is Holy Mystery." 這奧祕並不是說天主本身有什麼矛盾或不合邏輯,而使人無法理解。天主並非如此,天主是完全的、絕對的、合理的,但因天主遠遠超越我們的理智,我們這小小的腦袋瓜,才使我們難以理解,以致天主為我們成了奧秘,無以言喻。

  就因為天主是那麼不可言喻,無法捉摸,才有很多神學家、靈修家發展出否定的神學,用否定的方式所做的唯一肯定是「我們知道的天主是我們不知道祂!天主不是這樣……,不是這樣……,不是這樣……。」這樣極端的看法,我認為並不很正確。因天主固然超越我們的理智,但也將自己啟示給我們。祂是怎樣的呢?祂是愛。

  愛這個字,很難捉摸、理解,只能感受、體會。人本身若沒有感受的話,說天主是誰都沒有用。我們感受愛,是通過近人。這當然也要用理智來反省,萬事萬物的美好是受到天主愛的照顧。首先,天主愛的照顧,是出自我們父母。父母代表天主來愛我們,我們的親人、朋友、所有愛我們的人,其實都是天主愛我們的反映。

大能的天主

  當我們看到天地間萬事萬物是那麼美好,我們會感覺天主是大能的天主。但這大能的天主是不是愛我們的天主呢?面對大能的天主,我們只能叩拜。就像我們中國人只會敬拜神明,不會去愛神明。孔子也說:「敬鬼神而遠之。」這樣大能的天主是真的,但跟我有什麼關係?祂關心我嗎?祂愛我嗎?這是具有存在性意義的問題。天主之所以對我們有意義,就在於這一點。而哲學家口中赫赫威嚴的天主,確實是大能的天主;哲學家為我們指出的天主,卻只是讓我們敬而遠之的天主。這樣的天主不會受苦、不會行動、不會變化,因為任何變化即意謂著有瑕疵、不完美才會變化。這樣的天主是不變的,如此非常哲學化的天主,是乾乾淨淨的,也是非常遙遠的。

  至於在我們啟示性宗教裡,聖經告訴我們的天主卻不是如此,而是另外一種,祂是大能的天主,但更是想和人建立關係的天主。想想,這真是了不得的!天主是造物主,我們是被造者;如此卑微的受造物,天主居然想與我們建立關係。由此可知,天主不僅是威嚴赫赫的大能天主,更是慈父慈母般的天主,想與我們建立子女的關係。天主是慈父般的天主,不僅是哲學家所告訴我們的天主,聖經就是這樣告訴我們的。

盟約的天主

  天主與人立約,也就是與選民,亦即猶太人立約。但在我們觀念裡不要老想著,選民指的是猶太人,跟非猶太人的我們中國人好像沒什麼關係。我想一講到選民,不妨立刻想到指的就是我們自己,我們難道不也是新的選民嗎?聖經舊約中,天主揀選猶太人,不是因為他們是大民族、人數多;而是因為猶太人是個少數民族、人口也很少。在羅馬人、希臘人、巴比倫人、埃及人等強國比較之下,猶太人真是很小的民族。

  天主就是這樣天天與這些小人物、小民族建立關係,訂立盟約。盟約是天主跟以色列人說:「我要做你的天主,你要做我的子民。」天主要做我們的天主,我們要做天主的子女。這樣的天主要與我們立約,而且立的是新的盟約。祂一直與我們人打交道,最後還派遣了聖子來與我們打交道,要我們認識祂,儘量吸引我們,和祂在一起。這個盟約有幾個特點,可以看出天主是誰?

二、愛的特徵

慈悲

  首先,盟約的特點就是愛的盟約。這個盟約的天主有一特點,就是祂是慈悲的天主。申命紀七 7 │ 8 :「不是因為你們比其餘的民族人數眾多,其實你們在所有的民族中,是最少的一個;而是由於上主對你們的愛。」所以我們也是天主愛了我們,才揀選我們,不是因為我們很強,很了不起。

  盟約的天主是有 Compassion 的天主, Passion 是受苦, Compassion 含有大家都分享其苦的意思, Compassion 意謂著「你受苦嗎?所以我也受苦。」我們的天主是有憐愛 Compassion Love 的天主。依撒意亞先知說:「婦女豈能忘掉自己的乳嬰?初為人母的,豈能忘掉親生的兒子?縱然她們能忘掉,我也不能忘掉你啊!」(依四十九 15 )

  所以天主對我們而言,祂就是我們的父母,是愛我們,絕不會忘記我們的天主,正因祂是 Compassion 的天主,所以祂也會受苦。當我們愛一個人時,會跟他一起受苦。天主也是如此,我們受苦是因罪惡的緣故。天主拯救我們,愛我們,則是通過受苦,來拯救我們,愛我們。這點值得我們去反省:天主愛我們,跟我們一起受苦,而藉著受苦,來拯救我們。

忠信

  這位盟約的天主也是忠信的天主,就算你們不忠信,我也仍舊忠信。以色列歷史就說明了天主這個特點,以色列一次又一次背叛了天主,天主卻一次又一次地召叫他們歸來,就像今天彌撒讀經所說的,以色列因罪過,被放逐到巴比倫,當祂的子女痛苦哭喊時,天主一看到,不禁心又軟了,不願他們受苦。

  以色列被放逐到巴比倫時,特別感覺到天主是他們的慈父慈母。歐瑟亞先知書十一 1 │ 4 所敘述的這段經文非常感人,經文強調天主對我們,有如父母般慈愛。歐瑟亞是在猶太人被放逐的情況下,反省到天主對猶太人是如此慈愛,才動筆寫出這些動人的話。

  「當以色列尚在童年時,我就愛了他;從在埃及時,我就召叫他為我的兒子。可是我愈呼喚他們,他們愈遠離我,去給巴耳獻祭,向偶像進香。是我教了厄弗辣因邁步,雙臂抱著他們,但他們卻不理會我。是我照顧了他們,是我用仁慈的繩索、愛情的帶子牽著他們。」(怕他們跑遠,遇到危險。)「我對他們有如高舉嬰兒到自己面頰的慈親,俯身餵養他們。他們卻要返回埃及地,並要亞述作他們的君王,因為他們拒絕歸依我。」(歐十一 1 │ 4 )

  「厄弗辣因!我怎能捨棄你?以色列!我怎能拋掉你?」(歐十一 8 )(我不能,因你是我的子女。)舊約對天主的認識,視天主為可敬可畏的天主,連名字都不敢說出口,很少有這樣如父如母般慈愛的描寫。這段慈父慈母的天主形象的描述更加感人,不要忘了,我們也是天主的子女,祂永遠也不會放下我們。

  猶太人不似當時環繞四周的各民族,把神看成有男有女、有情有愛、會打鬥會繁殖。猶太人處於被放逐的生涯中,特別感受到他們的天主有如父親般慈愛可親。舊約也有描寫天主成女性、母性的章節,如前述依撒意亞先知書:「婦女豈能忘掉自己的乳嬰?」天主是母親形象的章節,又見於智慧書,智慧書完全是以女性來稱呼智慧,智慧書可說是女性的智慧“ Lady Wisdom ( Sophia )”整部舊約對天主如父如母的描述不是很明顯,但仍有幾處可見。

  至於新約中,有關天主慈父的形象就非常明顯了。耶穌一而再,再而三地說,而且是經常說:「阿爸,阿爸。」又經常說:「你們的父親」、「我的父親」、「我們的父親」。在祂教給我們的唯一的天主經中也說:「我們的天父。」新約中有很多父親的稱呼、描述,也有母親的概念。耶穌哀痛耶路撒冷曾說:「我多少次願意聚集你的子女,有如母雞把自己的幼雛聚集在翅膀底下,但你卻不願意!」(瑪二十三 37 )

  我們要知道,不論說天主是父親或母親,都非關性別,只是強調神真正和人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也是最愛我們的神。那麼,用父親、母親的形象來比擬愛護、保護我們的天主,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合一

  三位一體的天主,也就是天主聖三,當然是一啟示的奧秘。聖三內是怎樣的生活?聖三內的生活可說是愛的生活,父和子並非有先有後,而是強調關係密切。父完全愛子,子完全愛父;父的愛是完全給予,子的愛則是完全回饋。維繫父子之間的愛,有如愛的繩索,聖奧斯定說是聖神,聖神是在父子中間的愛。希臘教父說天主聖三的生活就像兩人跳舞,一進一退,配合無間,有如我們中國的陰陽太極圖。

  天主聖三是愛的根源,其內在的生活是愛的生活,聖三也是一個團體。很多神學家引用創世紀一 27 :「天主於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就是照天主的肖像造了人,造了一男一女。」說人是按天主的肖像造成的,「肖像」意謂我們人也是過一團體生活的人。創世紀所記載的,可以說是天主聖三按「我們的肖像」來創造人,造了一男一女。「我們的肖像」是什麼?是一團體的肖像,是一愛的團體。如果我們的團體也是愛的團體,我們才肖似天主。人的特徵即在肖似天主,是在團體中建立關係,建立愛的關係。

  人之所以被天主創造,是為了愛而創造,天主原是要我們分享祂的愛,與我們建立關係。天主創造我們這些受造物,是要與我們建立關係,這是不得了的。我們人之一生最後的終結,也是與天主有一愛的結合。而人之所以無法與天主結合,最大的阻礙是罪。罪,是對天主的愛,沒有應有的回應。一旦破壞了愛的關係,就成了痛苦的來源。如有關係,必定要有愛;有了愛,必要有自由。愛要接受考驗,考驗並非天主不知道我們,才來考驗我們;而是我們需要考驗,我們需要知道我們是忠於天主的。

  既然罪是我們對天主的愛沒有應有的回應,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都犯了罪,在自由的考驗上不踏實、不及格。但,天主並不因我們的罪而不要我們,反而更加愛我們。怎麼可能我們愈犯罪,天主反而愈愛我們呢?只要我們多想想,父母是怎樣愛子女的,便會了解這一點。當子女不聽父母的話,違反了父母的意願,父母對子女仍是百般的包容、愛護。當子女做錯事、走錯路,父母反而更愛他們。

寬恕

  故此,寬恕是愛的特徵。新約中,寬恕是非常重要的主題。天主經裡主耶穌教導我們:「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天主不但愛我們,也寬恕我們。當我們犯了罪,天主不但寬恕我們,也更加愛我們。有神學家說:當我們犯罪時,這正是我們成了天主的仇人之時。當我們還是天主的仇人之時,天主卻成為我們當中的一份子,還愛了我們,且死在十字架上。天主對我們竟是這樣的寬恕!

  大家看新約,應有這樣的印象:我們都是蒙天主寬恕的人,就像耶穌在十字架上寬恕了所有的人。不過,想得到天主的寬恕,需有一個條件,就是我們要寬恕人家,耶穌說過一個比喻:有個僕人欠主人一大筆錢(一百萬吧!),主人免了他的債,他卻向欠他小錢(一百塊吧!)的同伴討債。這樣,主人就會向他追討原債了。

  所以我們若想得到天主的寬恕,就是要寬恕人家。這確實很難做到,但也是主耶穌對我們最具挑戰性的要求:「你們一向聽說過:『你應愛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瑪五 43 │ 44 )這樣的挑戰是最難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路德會牧師潘霍華( Dretrich Bonhoeffer )被納粹關在集中營,致命而死。他在集中營寫了一本書《門徒的代價》( The Cost of Discipleship ),書中說到做耶穌門徒的代價,談了不少痛苦、寬恕等,其中有句:「我們如不為我們的敵人祈禱,我們還為誰祈禱?」其實我們的敵人才是最需要我們寬恕的人。基督徒若有愛心,希望任何人都升天堂的話,那麼,做錯事的敵人該是最需要我們祈禱的人。潘霍華還說:「寬恕絕不是羅曼蒂克的,絕不是容易的,我們為他們祈禱,不一定能改變他們的心,也不一定能改變他們對待我們的態度,更可能仍舊固執於錯誤的行為,繼續傷害我們。在這種情況下,還得寬恕的話,就需要效法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那樣的寬恕了。」這樣的寬恕是要背負十字架的,做門徒的代價也是要背負十字架的。

  有時我們會想我們沒有什麼敵人,敵人並非指的是拿刀拿槍指著我們的人。但若我們想清楚一些,用心去發掘,我們還是有敵人的。所謂敵人很可能是那些我不喜歡的人,是那些我不喜歡和他說話的人,我看到他就起反感、很噁心,我看到他就想遠遠避開的人……,這些其實都是我們的敵人。想想看,我自己有沒有這樣的人?可能會有,不過我也不恨他,但我就是不願和他說話,就是要避開他,……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敵人了;也就是說,這些人就是需要我們從心裡去寬恕的。

  說到寬恕,有二個步驟:一是不可有報復,二是以信仰化解。首先要說的是,起碼不可有報復的心理。我們很容易受報復心理奴役,這要從冤冤相報的心理束縛中解脫出來,獲得自由。其次是在信仰中化解,甘願忍受我們的痛苦。可能那人傷害過我,背後說我壞話,詆毀我的名譽……等,一想起來,就內心痛苦。這要在信仰中,接受痛苦,還要祈求天主淨化這些記憶、感受。《天主教教理》 2843 號說:「對別人的冒犯不再耿耿於懷或完全忘記,都不是我們所能做到的事。但是,如果把心獻給聖神,則可把傷害轉為同情,把冒犯化為祈禱,藉以淨化記憶。」把一切用重溫舊事的祈禱,求聖神來治癒。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寫的「充滿慈悲」( Rich in Mercy )反省了公義和慈愛在天主救贖計劃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他說:「公義的法則一定要向慈愛的法則讓步,浪子回頭的聖經故事中,若只按公義行事,父親可以完全寬恕,而讓浪子作家僕。但好在父親並沒有只照公義法則來做,而是照慈悲的法則。就因他對兒子的慈悲,不但沒有失去兒子,連自己這個父親名號也重新找回。若按公義的法則,父親接受浪子做家僕,如此,父親不但失去了兒子,自己也無法做父親。」這是教宗對浪子回頭的反省,父親的寬恕不但對兒子好,對自己也好;父親因他的慈悲,不僅拯救了兒子,也拯救了自己。天主也要我們這樣做。

三、愛的反省

  大家各自反省時,可以想想,在天主內愛的結合,是我們人生最終的目的。我們人生的終向是和天主結合,現在一切的恩恩怨怨都會過去,為什麼要計較太多呢?一切不都是要過去嗎?只有愛是永恆的。我希望跟別人有更好的關係嗎?我真的希望如此嗎?我真的希望如此,就會採取行動。或許我與他也不是什麼仇敵,我只是不想和他說話,我只想有這樣的關係就夠了。我是不是只滿足於「看到他,就避開他」這樣的關係呢?或者我覺得這個關係不好,我要做得好一點呢?我要和他說話,不再避開他,這樣是不是更好些呢?

  最後,希望大家多反省天主對我們的愛,對我們的寬恕,其實我們是被愛的人,也是被寬恕的人,被天主寬恕了七十個七次。我曾聽人問:「天主為什麼容許那麼多壞人作惡?天主把那些壞人都幹掉,不就好了嗎?」其實,想想,天主真這樣做的話,連我都生存不了,天主老早就把我幹掉了。天主若把人都幹掉,不給他們悔改機會的話,我可能是第一個被幹掉的。

  各位如果感受到天主的愛和寬恕,是否能以愛還愛?如能以愛還愛,一定不會吃虧。在此分享我小小的經驗。避靜時拜苦路,我很容易有感動,耶穌為了我們人的罪過在受苦,受那麼多的凌辱。這時想到以愛還愛,跟耶穌一起受些苦。但是,真要我受那麼多的苦,我也受不了的。有次拜苦路,拜到第十處,耶穌被迫吃酸醋苦膽,連衣服也被剝除,皮肉裂開滲血。這時反問自己:「你的靈魂想一想,你還怎能喜吃美食,喜穿華衣呢?」所以下決心,做一些以愛還愛的實踐。八天退省中,每天少吃一點。在八天食不求飽的粗茶淡飯之後,任何食物一入口,都覺甘美無比了。打這比方的主要意思是說,以愛還愛,不但靈魂受益,連身體也受益。當我們以愛還愛時,天主絕不會虧待人,反而給人更多的愛和恩寵。愛近人的生活就是如此!好好利用退省時間,思索天主對我們的愛。付出愈多,天主的賞報也愈多。愛近人的定律便是如此,我們愈愛近人,得到的喜樂、幸福也愈多;我們愈愛天主,天主也愈保佑我們。而保佑的意思,就是使我們更加幸福。

  聖經默想章節:

1 申命紀:七 7- 8

2 依撒意亞先知書:四十九 15

3 歐瑟亞先知書:十一 1 - 4

4 瑪竇福音:五 43 - 44

  多多默想天主對我們的愛,然後用以愛還愛的心態,愛我們的近人。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是第一個受益者,這是我想強調的。還有,世界上的一切很快都會過去,何必計較那麼多?什麼才有永恆的價值?只有愛具有永恆性。我們和天主結合,才是我們人生的終向、目標。我們愈去愛,領受愛的能力也愈多。我們在今生今世愈愛近人,接受愛的能力也愈大,以後在天堂就更能、更多地感受天主的愛。

  我們愈愛人,愛的能力也愈大;反之,我們愈自私,接受愛的能力也愈小。由此可知,聖人之所以感受到天主的愛特別多,是因聖人愛人愈多,接受愛的能力也愈大。希望我們在天堂大家都很幸福。有人說在天堂也有不同的等級,比如聖母愛的人多,靠近天主也就愈近。這是用我們人的語言來表達。聖人聖女愛人多,所以也更靠近天主,在天堂接受愛的能力也更多,自然就更加幸福了。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