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77期 全球思維.在地行動

「小會」跟著「大會」走

張瑞雲

 

前言

  所謂「小會」是中華基督神修小會;所謂「大會」是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小會」跟著「大會」走,一方面是一種「事實」,另方面也是一份「期許」。

  就「事實」而言,梵二召開於一九六二~一九六五年,而小會草創正是一九六二年。

  時至二○○五年十二月八日,教會大舉慶祝梵二閉幕四十週年。台灣教會也不落人後,例如,輔大神學院於二○○六年二月召開了「梵二四○年來之回顧與前瞻」研習會。而小會總會與台北分會亦於二○○五年歡慶小會四十週年,並發行《小會四十週年專刊》(見《心泉》72期)

  職是之故,欣逢紀念梵二簽告世界書四十週年以及小會四十餘年之際,是時候以適當方式根據梵二的精神來自我檢視,並期許小會繼續步武梵二大公會議的精神邁步前進。

 

《樹葉和泥塊》

  每個虔誠的印度教教徒都渴望在有生之年,至少能有一次到恒河去朝聖沐浴。連動物和植物,甚至一塊泥團,也有到恒河去朝聖沐浴的願望。

  有一天,有一片菩提樹的葉子也決定要去恒河。在前幾天,有一團泥塊也為了同樣的目的動身前往恒河了,因為它希望自己能溶入恒河中。

  但是有一些神卻因深深的嫉妒恒河的聲望,因此總想盡辦法阻撓那些前往朝聖沐浴者。就因這樣,菩提樹的葉子在途中一直受到風神的吹襲,以致很難朝恒河的方向行進,而雨神則千方百計地想在泥團到達恒河之前沖毀它。

  一天,正當雨神在傾瀉雨水,想打擊泥團時,菩提樹葉在一棵椰子樹下碰見了正在躲雨的泥團。這兩個朝聖者談起了它們此行的目的,也互訴所受的阻撓之苦。最後它們決定,聯合起來一起和這兩個神抗爭;當風神吹嘯時,泥塊要壓在菩提葉上,護住它,使它不被風吹走。當雨神下雨時,菩提樹葉要張開來,遮護泥團,使它不致被雨水打濕。

  它們倆就以這種互助互持的方法,慢慢地接近了熱切渴望的目的地。就在它們到達恒河岸時,大雨又傾盆而下,風也呼嘯吹起,菩提樹葉就乘勢飛進河中,而泥團也適時滾入水中,溶入了恒河(《一粒種子》頁101—2)。

  這則故事生動地描繪朝聖者需要相濡以沫,彼此扶持。無可諱言,教會團體自是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小會自不在話下。

  本文試圖以大事記或條列式回顧小會(詳情請參考《心泉》72),並約略反思小會四十年,期望拋磚引玉。

 

壹、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一、一九六○年代

   一九六二年「神修小組」。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台北小組」(即今台北分會)立定規模。

   一九六五成立「台中小組」(即今台中分會)。

   一九六六年總會成立(設立台北),十二位會員首度奉獻。

   一九六七年更名為「天主教中華基督神修小會」。

   一九六七年七月一日於淡水本篤會通過會章草案。

二、一九七○年代

   一九七○年三月三○日於陽明山福音園通過會章,定出小會的「宗旨」、「精神」與會員的「生活態度」。

   一九七○年編印《心泉》小會刊物︰成立心泉編輯組。

   一九七一年成立高雄分會。

   一九七三年九月總會設立專任秘書。

   一九七四年成立北美分會。

   一九七四年七月宗旨精神輔助說明草本脫稿,即現今會員手冊中的內容。   一九七四年九月總會成立專任輔導,同時撤銷專任秘書。

   一九七五年八月會員手冊出版。

   一九七五年成立小會基金委員會,一九七八年九月成立小會的基金章程與辦法。

   一九七八年九月總會設立專任秘書。

   一九七九年一月神修小會簡介印行。

   一九七九年四月北美分會祈禱同工設立。

   一九七九年十月總會設立專職工作人員。

 

三、一九八○年代

   一九八一年五月小會會員首度晉鐸──胡國楨神父。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小會陶成訓練計劃完稿印行。

   一九八三年十月台北分會區會設立。

   一九八四年八月會員手冊章程修改通過。

   一九八六年十月訂立會員代表大會遴選會員代表辦法。

四、一九九○年代

   一九九○年八月會員手冊章程修改通過。

   一九九三年八月會員手冊會章上篇及前言通過。

   一九九三年八月大會通過「天主聖三節」為小會會慶日與主保。

   一九九四年七月獨身奉獻陶成資料「聖三之路」文集編輯印行。

   一九九六年八月基金章程修改通過。

   一九九六年《芥子》復刊。

   一九九七年八月一~四日北美分會首度舉行全分會共融營。

五、二○○○年代

   二○○○年一月陶成資料「心泉文選」目錄完稿印行。

   二○○○年北美分會捐書中國天主教修院計劃。

   二○○二年一月北美分會祈禱通訊正式上網。

   二○○三年總會設立網站。

   二○○五年十月總會發行總會會訊。

   二○○六年製作小會簡介。

   二○○六年製作小會會旗及生活態度旗幟。

   二○○七年一月廿七日舉行小會團體工作分辨。

   二○○五~八年小會會員手冊修訂重印。

 

貳、宗旨與精神

  一九七○年三月三○日於陽明山福音園通過會章,定出小會的「宗旨」、「精神」與會員的「生活態度」。

  宗旨︰

   1.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

   2.參與現代人類對真理的尋求。

   3.致力於中華新文化的建設。

   4.促成更公義和諧的社會。

   5.在生活中成全自己。

   6.在教會內團結。

  精神:效法基督的精神──愛。

  生活態度:超脫、喜樂、進取、合作與服務;並願具有奉獻所有、神化一切的胸襟。

 

參、神修生活方式與聖召

  神修生活方式︰

  在任何事上都看出天主的聖意,並實現「天主」眼中最完美的「我」。

  要求會員努力做到

  1每天應有與天主面對面交往的時間。

  2積極參與教會聖事禮儀。

  3定期與神修輔導交談。

  4定期參與靜修或退省活動。

  鼓勵會員從聖人或各修會的神修方式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靈修方法,期能與主契合。

  會員的聖召︰婚姻家庭聖召、獨身聖召、修會聖召。

 

肆、小會的奉獻

一、奉獻會員

  小會內的奉獻有︰「初獻」、「一年奉獻」、「兩年複獻」、「三年複獻」及「終身奉獻」。

  1.終身奉獻

   一九六六年總會設立,正式向全台灣教會宣佈成立,十二位會員首度奉獻;其中王志奘、李秀萍為終身奉獻。

   一九七四年九月廿一日,台北分會七位會員︰黑幼龍、李百齡、楊敦和、林杏娥、丁大田、吳美慧、陳擎霞,在台北耕莘文教院正式公開舉行首度終身奉獻典禮。

   一九八○年九月北美分會首度終身奉獻會員︰郭青青、許建德、郭瑞蘭、萬致第、萬致華等五位。

   一九八一年九月台中分會首度終身奉獻會員︰黃文慶。

   一九九六年九月高雄分會首度終身奉獻會員︰張美容、李菖薇。

  2.複獻

   一年、兩年、三年。

  3.初獻

二、會員人數

  神修小會會員統計(2007/2)

  天堂會員︰輔導神父5位;會員12位

 

伍、組織與工作

一、組織

  1.各分會創立年代

   台北分會︰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台北小組」(即今台北分會)。

   台中分會︰一九六五成立「台中小組」(即今台中分會)。

   高雄分會︰一九七一年成立高雄分會。

   北美分會︰一九七四年成立北美分會。

   天堂分會︰輔導神長六位,會員十二位。

  2.歷任輔導

  朱蒙泉、朱勵德、鄭聖沖、雷煥章、胡國楨、袁國慰、袁國柱、高欲剛、張尚德、沈東白、馮允文、王 貴、和為貴、顏哲泰、王輔天、吳伯仁。

二、工作

  目前小會會員遍佈各地,以台灣地區奉獻會員最多;總會設於台北,並在台北、台中、高雄與北美各設一分會,由於各地環境、人文、成立年代 ……各異,各分會工作與服務的方向各具特色。

  1.我們曾做什麼?

  支援基督生活團、「義診」工作、「補習班」、台中分會一九九一年一月設立「善牧基金會」、台北分會一九九一年三月設立「天音慕道小組」、台中分會一九九四年六月設立「天主教活泉福傳工作室」。

  2.團體工作

  事實上,小會在創立之初,就曾經常討論是否要有團體工作,頭十年曾集合會員中的醫生、護士、藥劑師與義工,組成「義診小組」,於每週六、週日辦義診活動;也曾在天主教聖家堂為國中生辦過「補習班」;但歷經一段時間後,皆無法長期支持下去,遂不得不放棄;因此,小會在經過討論分辨後,要求會員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自行尋找可以實現小會宗旨與精神的機會,努力去完成基督對自己召喚的使命。

  現階段,小會會員在回答天主的召喚與邀請下,除了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努力,也自行找到志同道合的會內或會外兄弟姐妹,在自己所屬的堂區或教區內,盡心盡力於福傳工作,或為教會與社會服務,做「生活見證」,咸少以團體的名義參與外界活動。

  而今小會在走過四十餘年後,又新省視︰是否該有團體工作?這一問題會員們為此意向做了九日敬禮,並於二○○七年元月二十七日在台北分會舉行團體分辨。分辨結果,目前傾向有團體工作,但並非從上向下要求全體會員共同做一件事,而是將「團體工作」暫時定義為︰「會員三人以上以團隊形式或按小會精神對外服務,經小會同意並定期回小會報告,且在需要時以特定目標邀請小會會員支援,這些會員對外服務的工作,即為小會的團體工作。」

 

陸、小會的「會徽」及主保與會慶

  一九八○年淡水共融大會,票選通過產生如今的小會「會徽」。

  一九八三年八月大會通過「天主聖三節」為小會會慶日與主保。

 

柒、心泉

   一九七○年編印《心泉》小會刊物,成立心泉編輯組。

   一九七二年一月最早取名為《神聊集》,在台北創刊。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改名為《心泉》。

捌、小會四十年來的省思

一、「小會」跟著「大會」走

  小會的誕生適逢梵二召開之際,可見小會是走在梵二的光照之下。

  究竟梵二的精神為何?

  可歸納為:1.教會內在的革新;2.在福音的光照下看「時代訊號」與現代世界交談。在四大憲章和九法令中,要求教會普遍地面對當代文化,表達基督教會的信仰與使命,而交談精神亦十分重要。

  為此小會若要繼續跟隨梵二的精神走,除革新自己外,更需思考如何以行動與世界交談。這三年總會訂定的年度主題──「全球思維,在地行動」便有這樣的含意。期望會員們均能胸懷世界與全球同步,並注意「時代訊號」,以按照各分會的特質確實落實小會的宗旨精神,在地行動。不僅個人與他人合作,至少具體地結合小會團體的力量完成一件件小事,比如︰聖誕送愛心活動、關懷社區或弱勢團體,尤其不可輕忽參與「民間社會」,這正與小會的宗旨之一「參與現代人對真理的尋求」不謀而合。

  至於論及參與「民間社會」,《神學論集》146期〈亞洲基督宗教的現代化︰梵二之後四十年的反省〉一文指出民間社會是基督宗教與亞洲人民相遇的基地。因為亞洲基督徒團體是少數,若能偕同其他宗教人士,民間社會的參與將具有先知性的意義,基督徒藉此可以推進民主,維護人權與人的尊嚴,通過大眾傳播可以表達意見,這樣的行動在現代化和全球化影響下日趨重要。(參頁518)

二、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

  基督宗教一直給人帶有西方甚或殖民地的色彩,既然小會會員多屬知識份子,又有不少從事文教的,況且「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是小會的宗旨之一,故將基督的福音本地化顯然責無旁貸。

  像台北分會陳惠姿的父親去世,我們去參禮。輪到小會團體公祭時,司禮突然湊近問我︰「您有拿香嗎?」我立刻像搗蒜一般猛點頭。我想民間普羅大眾對我們的信仰著實很陌生。

  今年總會的「研設組」有項由吳美慧召集的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小組(暫定),第一步驟是蒐集中國文化與基督宗教相關的文章,目前採用林美玫的《禱恩述源︰台灣學者基督宗教研究專書論文引得(一九五○~二○○五)》選出認為重要的文章再商討其可行性。

  我個人以為小會會員可以個別或聯袂二、三個人或一小組人以中國基督徒知識份子身分與中國文化交談,發表在《心泉》或其他的刊物,積沙成塔,也是繼續基督對中華使命的具體行動之一。

三、靈命成長

  《宗徒大事錄》中曾記載有位名叫加瑪里耳的法學士在公議會向議員們說:……由他們去罷!因為若是這計劃或工作是由人來的,必要消散……。(參宗五34~39)。而小會四十年來並未解散,我想與小會團體的靈命成長息息相關吧!

  胡神父在〈小型教會團體︰靈修成長的聖事〉一文中,提到個人的聖化(也就是個人靈修生命的成長)實現,團體的聚會有很大的貢獻;團體本身的生命也因成員個人靈修生命的成長而有所成長。(參《神學論集》80,頁285—308)

  陸達誠神父〈我與神修小會〉一文發人深省︰整體來說,小會是一個有生命的團體。早期創會的傳統代代相傳,像楊莉莉 ……,團體有聖人的話,是不會死的。由於諸聖相通功,各地會員之熱心和愛德是可以流通的,每人每天做的神業和善功會使全會的聖德滋養,也欣欣向榮。(參《心泉》74,頁87—88)

  二○○五年我就職總會主席宣誓時,深刻地體現到我目前有如盧雲《浪子回頭》一書所說的「懷有天父的心懷」,要天天為成員祈禱。總會推動的三年讀經,也是希望會員藉由天主聖言汲取養分。

  所以個人的進德修業,團體的聚會彼此扶持,在聖神內諸聖相通功,團體才得以永續發展,才能活出朱勵德神父在〈基督的訴述〉所提小會會員的「生活見證」︰做著與別人完全相同的工作,卻以一種完全不同的精神與態度去生活,活在這個世界卻不屬於這個世界。

  小會團體的靈命成長也應記載下來。記憶猶新已故輔大神學院圖書館主任陳春齡神父曾不諱言:將來若要認識華人平信徒的靈修,小會的《心泉》是最上乘的資料。以北美分會為例:鼓勵會員們重視平日的靈修生活,體會以華人的生活文化背景,在追尋上主的路上,若有什麼特別的心得及困難,應記載刊登在《心泉》及《芥子》裏作為華人牧靈工作上的參考。

四、小會的陶成

  大致可從四點來談︰

  1.一般教友的信仰培育

  小會會員走出去與人合作,如︰堂區慕道班、陪伴新教友 ……。小會也許可考慮開慕道班,作基本信仰的培育。如:今年(2007/9/28 —12/14)台北分會有一組會員在震旦中心開磐石課程,共分十二個單元,主要是為陪伴新教友。

  2.小會宗旨精神的培育

  在小會內,奉獻會員陪伴新會員,或者主講某單元或者與會或者聯絡,如同這些年台北分會的「陶成組」。我們也必須嘗試從不同的角度來探究小會的宗旨精神。

  3.中國文化與基督信仰的交談

  小會在這方面有不少從事文教工作的,也多少有些研究,的確可以提供服務。例如︰台北分會有個「文化組」已邁入第五個年頭。第一年從中國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對照聖經;第二年從吳經熊的《內心樂園︰愛的三部曲》,真福八端看基督信仰;第三年從吳經熊的《超越東西方》,並討論小會的精神及信、望、愛三德;第四年研讀《靈魂的渴望》;第五年《新約中的耶穌畫像》,是一個例子。

  4.小會會員的裝備(福傳)培育

  其實前面三點已涵蓋在此。也許,多多與其他教會團體或他人合作,小會也參與培訓。現在台灣「門徒研經班」很盛行,小會也有些會員參與或帶領,是個好例子。

五、召收新會員

  小會已四十餘歲了,年紀不小了,引進新血,培養新血,有其必要性及迫切性。小會的新血不多,試問原因何在?若我們認同小會的宗旨精神,豈有不積極尋找熱心年輕教友加入的理由?任何教會團體有新的教友或年輕人要主動留意,切忌被動等待,要盡力跟對方連繫,成為朋友。

  前些年,有三位年輕人跟雷神父聽道理,準備領洗階段,雷神父立刻通知台北分會的主席找小會會員當代父母,他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小會再不抓新人,就要後繼無人了。結果,三個人都加入了小會。

  總會也印了兩千份小會簡介,目的也在於此。

六、獨身的奉獻會員

  獨身教友奉獻會員是小會三種生活方式之一,在小會是個寶,因為一個人吃飽全家飽,就這個角度而言,較可以全力以赴。

  我常聽小羊提起︰早年,小會一個個會員的結婚儀式,都是由這些獨身會員打理及協助的。

  上回台北分會舉辦社區聖誕活動,來了上百位的社區民眾,吃喝同樂,於是有一大疊洗不完的碗盤及清理工作,專任秘書易利利不斷地洗,累壞了。事後她說︰我一面洗,一面想,為什麼今天李玉京不在場?因為只要李玉京這位獨身會員在,經常默默地做到底,包括清潔廚房的油膩地板。

  無可諱言,整個小會的發展,獨身的奉獻會員確實貢獻很大。有不少度婚姻生活的會員關心小會內的獨身奉獻會員的未來。我想度獨身奉獻的會員們應彼此多多分享、扶持、鼓勵。

七、退休的奉獻會員

  小會的終身奉獻會員已近百人,這股不小的人力資源,應如何發揮與應用?要如何「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此外,小會目前已陸續有退休的奉獻會員,如何結合這股力量為小會、教會、社會服務?值得深思。

  有次聽吳偉特提到,他即將退休了,而他最想做的事是︰帶領一羣人在主教團隨時待命,為地方教會去落實需要執行的。

  我想每個分會都有退休或正要退休的會員,看看是否能結合有相近能力及興趣者……攜手合作,或與外面合作。特別是近來小會分辨是否該有團體工作,正是時機。總會所設計的「小會人力銀行資料庫」已大致收回,希望能儘快統計出來,以便有效地運用。

八、基督

  梵二大公會議提到教會的自我革新,就在增強她和基督之間的關係︰基督的教會當回歸到基督的光明下,來照耀普世,作更大的服務。小會當然也不能例外。我曾請教朱蒙泉神父對小會團體有何建言,他提出三點,值得我們反覆思索︰

  1.我與「基督」的關係。

  2.我如何以平信徒的身份,在今日教會、社會中「服務」。

  3.如何以「團體」的力量與精神為基督作見證。

  有則故事《喬裝的默西亞》,頗能發人深省。切望會員們都能心存基督,在別人身上也看見基督,使整個小會成為基督奧體內的一個肢體。

 

結語

  小會走過四十餘年仍能維持不墜,未來如何,卻無從知道,唯一可以有所作為的,就是現在。衷心盼望整個小會有如聖奧斯定(St. Augustin)所言︰「把過去交託在天主的仁慈,把未來交託在天主的照顧,把現在交託在天主的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