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77期 全球思維.在地行動

九十六年共融營──全球思維,在地行動

 

主題一:溝通

■羅文森

溝通與小會人

 

祈禱:

  仁慈的天父,我們感謝,給我們這個機會,在颱風來臨的夜晚,讓小會的朋友們聚集在靜山,分享「愛」的盛宴。我們聚在一起,學習新的技能,使我們能夠更有效的傳播的福音,使我們周圍的人,也能儘快像我們一樣分享「愛」的盛宴。以上所求是靠吾主耶穌基督的名,阿門。

  由八十年代開始,大家感覺到傳統的威權管理模式已經無效了,開始注意溝通的重要。很多學界與企業界的朋友們,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理論與方法,探討溝通。在這裏,我希望用我個人過去三十年在管理與經營企業方面的經驗,與各位共同探討溝通的技巧。

  溝通是由五個要素構成的:溝通者(我),接受者(在座的各位),我有一個訊息(溝通與小會人)準備透過一個管道(講課)傳遞給你;你要給我一個回響,這個溝通才算完成。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這五個要素:

  1.溝通者:主導者,溝通的成敗是溝通者的責任。

  2.接受者:在我做溝通以前,我必須很清楚地知道接受者的背景 、學歷 、經驗、喜好、興趣、個性、人格,這樣我才能夠把我要溝通的訊息,量身定作地準備好。

  3.訊息:我所要溝通的內容必須是明確的、有條理的。換言之,我必須言之有物。將我的訊息有條理的、有趣的傳遞給接受者。

  4.管道:溝通的管道很多,例如:開會、講課、簡報、打電話、網際網路。不同的管道,要用不同的方法與技巧。

  5.回響:接受者必須給溝通著一個回響,溝通才算完成。例如,問問題、提意見、報以微笑等等。沒有回響的溝通是單向的,溝通必須是雙向的。

  溝通可以分成「聽」與「說」。一般來說,「聽」比「說」要重要。「聽」的方面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幾個點:

  1.目光接觸:在溝通時,目光接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技巧。「技巧」是由正確的方法經過不斷練習而得來的。為了讓各位瞭解目光接觸的重要性,我們來做一個練習。我看你,你看我,不說一句話。經過這個練習以後,大家覺得,目光接觸是不自然的、不舒服的、很彆扭的。但是大家也覺得,透過目光接觸,可以更深入地瞭解接受者的心情。武當山的少林武士的武功,不是唾手可得的,需要每天練;目光接觸,這項溝通的武功也是需要每天練習的。

 

  2.肢體語言:根據專家的統計,肢體語言占溝通的90%。有很多訊息,由肢體語言表達出來。所以必須注意肢體的語言,比方說,抱拳是一種肢體語言,所表示的是不安、防禦、緊張。所以必須注意,與人溝通時不要抱拳。

  3.字裏行間:有很多話難以啟齒,在溝通時,必須注意聽那沒有說出來的弦外之音。

  4.壞的毛病: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些小毛病,像抓頭、拉褲子、發怪聲、挖耳朵、掏鼻孔、搖雙腿、伸懶腰、打哈欠。這些小毛病,如果使接受者覺得不舒服,就會影響到溝通的效果。這些小毛病每一個人都有,必須請教我們周圍最親近的人,告訴我們有哪些小毛病,每天都需要注意改進。

  在說的方面,需要注意四點:音速、音量、音質、音感。

  1.音速:大部分人的音速都太快。要記住,站在臺上講話的速度,要比平時的速度慢一倍。要一個字、一個字,很清楚地說出來,才能讓接受者記住你的訊息。

  2.音量:大部分人的音量都太小。要記住,站在臺上講話的音量,要比平時大一倍。音量可練出來。像練聲樂、唱京戲的音量,都是每天吊嗓子練出來的。

  3.音質:聲音的品質必須讓接受者聽起來舒服。有的人聲音聽起來刺耳,有的人說話不張開嘴,有的人說話鼻音太重,有的人說話大舌頭。這些都需要注意。

  4.音感:溝通者對自己要講的訊息必須有感情。沒有感情的溝通猶如嚼蠟,相當痛苦。比方說,我今天在這裏給各位講溝通,這個題目我已經講了一百五十次,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這個題目,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這方面的課,研究了很多這方面的資料。所以我對這個題目很有感覺,也很有感情。我就會很用心、很小心、很仔細、有系統地把溝通的技巧傳遞給各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只有四十分鐘。所以,每講一個鐘頭,必須要休息十分鐘,不然溝通會有障礙。很多主管不注意這一點,開會時不聽,講話講不停,所達到的效果就很有限。

  我們還要注意非正式的溝通。正式的溝通,猶如齒輪的運轉,非正式的溝通是齒輪與齒輪之間的潤滑油。沒有潤滑油的溝通,漸漸地齒輪就會磨損,而無法溝通。非正式的溝通很多,如郊遊、唱歌、生日會、打麻將、運動會、看電影,都是非正式的溝通。必須要善用非正式的溝通,才能使正式的溝通更有效。

  溝通的最高境界,是琴瑟和鳴。當一對情侶坐在河邊,面對著淡水河的潺潺流水,此時無聲勝有聲,是溝通的最高境界。和鳴是因為互相尊重、信任、開放、和諧,站在同一水平線上。我用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來解釋共鳴的原理。當我們敲打放在實驗台左邊的音叉時,豎立在試驗台右邊的音叉也會發出聲音,這種物理現象叫作共鳴。共鳴是因為這兩個音叉的頻率相同,而頻率相同的原因是因為兩個音叉的形狀、大小、重量、材質完全相同。所以我們在溝通的時候,如果希望對方能夠產生共鳴,就必須去異求同,集中注意力尋找共同點。

  比方說,坐在我前面的這位朋友,在我發現她也是東海大學畢業的時候,我們兩個之間的距離就馬上拉近了,我們又有說不完的東海大學回憶。如果只是專注在我們兩個不同的地方,其實很多:我們性別不同,年紀差了將近一倍,我是學理工的,她是學哲學的,如果再繼續說下去,我們就無法溝通了。但是我們只專注在相同點:我們是東海大學的同學,我們都是教友,我們都是小會會員。經過了這個去異求同的過程,我們就可以溝通得很好。這是溝通技巧很重要的一部分,必須要經常練習,才能熟悉地掌握。

  以下是我在溝通上的一些經驗,供各位參考:

  1.練習抓住重點,每次溝通,重點不要超過三個。

  2.在溝通時,要練習不斷地重複重點。

  3.要養成用筆記下重點的習慣。

  4.由容易的問題先談,建立一些共同點之後,難的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5.要練習養成幽默感。

  6.遇到困難的問題,先跳過去。

  7.避免不必要的小動作。

  我通常與部屬討論工作上的問題時,一定會馬上記下討論的重點,討論結束以後,我會將我的筆記交給屬下。這樣,我的屬下手裏拿著我親筆寫的重點,一定會努力完成我所交代的事,而且這是我親筆寫的,不會有任何誤會。因為是我親筆寫的,他相信我不會忘記。這個方法,我用了幾十年,一直相當有效。要練習記住接受者的名字,叫對方的名字,對方會覺得受到尊重。微笑能化解一切誤會,一笑值千金。

  這些小技巧,都需要不斷練習,才熟能生巧,成為你自己的一部分。

  這些年來,我們共同切磋,互相勉勵,在我們的教會團體裏,大家都擔負起不同的福傳工作,更重要的是我們當中不乏這些福傳團體的領袖。身為一個領導人,更須有溝通的能力。我們再來看看身為領導人,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領導的定義是:領導一人完成一個既定的目標。現在我們把這個定義拆開來,仔細看一看:

  1.領導:領導有別於管理,管理是命令別人如何作,領導是影響別人做事。因此,管理是負面的,領導是正面的;管理是片面的,領導是全面的;管理是被動的,領導是主動的。在我們所處的福傳團體裏,我們必須養成領導別人的風範,不能命令式地管理別人。

  2.一羣人:在公司裏,這一羣人也許是你的部屬,他們不聽你的話,你可以處罰他們。在福傳團體裏,這些人只是幫助你作福傳的工作,你必須把他們當成你的朋友,善待他們,否則你是達不到效果的。

  3.目標:目標必須符合Smart的原則。明確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達到的(achievable)、合理的(reasonable)、有時間限制的(time limit)。

  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必須非常關心、愛護、照顧、教導他的屬下,才能真正得到屬下的心。威脅與利誘只能得到表面的服從,卻得不到部屬真心的擁戴。

  根據專家的研究與分析,成功的領導者通常有以下十個特質:

  1.努力工作,很少抱怨,以身作則。

  2.無限好奇,渴望學習新知識。

  3.永無止境地建立人際關係。

  4.對自己的進步與成長,近乎苛求。

  5.超乎尋常的有創意。

  6.肯負責任,會下決心,不會猶豫不決。

  7.通常是放鬆的,不慌不忙的,臨危不亂的。

  8.成功的領導者永遠活在「現在」。

  9.卻不斷地看著未來。

  10.成功的領導者對周邊的一切,立刻反應。

  Mr. Thomas Friedmen寫了一本非常有名的書,叫作「世界是平的」。他說,從一一九(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九日)到九一一(二○○一年九月十一日)有十部推土機,把世界給鏟平了。網際網路拉近了人的距離,諮詢容易取得,必須能夠善用這個工具。但是,雖然世界已被鏟平,臺灣的教會還得靠大家。福傳的工作永無止境,我們小會會員,必須要有全球思維、在地行動的風範,才能跟得上時代。

 

 

主題二:會員團體工作

■張帆人

口述歷史專案

  今年(二○○七)神修小會夏令營的營標為:「全球思維、在地行動」。喜歡也好,討厭也罷,全球化的趨勢已然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潮流。它帶來了負面的影響,譬如一九九七年的泰幣貶值引起的亞洲金融風暴,後來襲捲全球;二○○三年香港與大陸開始的SARS,引來世界恐慌;二○○七年夏天美國第二順位房貸的危機,導致歐亞股市匯市一片混亂。全球化當然也有正面的影響,譬如以全世界為消費市場,從全世界提供生產資源,自然有利經濟發展,改善物質生活;再者,知識與技術加速擴散,嘉惠更多地區和民眾。造成全球化盛行的重要原因有二:交通(尤其是航空)便捷和電腦網路普及。前者讓人員、貨物四通八達,而後者則讓文件流傳、金融轉帳等只要幾個按鍵就完成了。

 

  人類擁有放眼天下的雄心壯志,並非始於今日。五百多年前,耶穌會正式成立不過兩年,就有會士展開了前進東方的具體行動。聖方濟沙勿略未能踏上中國本土的遺願,則由利瑪竇完成。當年中西文化交流所帶來的多元、豐盛的視野,對知識份子的震撼,當超過今日全球化的影響。

  累積五百年經驗的耶穌會,自然發展了可貴的智慧。其中之一,便是外籍會士一旦踏上中國的土地後,他就要努力成為中國人,今生今世一輩子的中國人。不要拿這裏和祖國做比較;不要埋怨,卻要接受、認同。眼睛膚色儘管不一樣,

風俗文化儘管各形各色,大家卻同樣都是天主的肖像!這就夠了。

  五十多年以前,由於政治的因素,數以百計的耶穌會士從中國大陸來到台灣寶島,他們的一輩子就此無怨無悔地奉獻給這塊土地。這種情懷豈不令人動容?我們要讓更多人知道這樣的故事!

  耕莘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中山大學企管系的高明瑞教授,具有充沛的行動力。今年春天,他提出以口述歷史的方式,為會士們留下記錄的構想。幾經討論,基金會委託張帆人和戴台馨主持一個專案計畫:以三年為期,目標是十本專書,每一本書以八萬到十二萬字,輔以相片,訴說一位會士的生命故事。專案分工情況概述如下:

  經費籌措:耕莘基金會和百達我為人人協會。

  行政支援:耕莘基金會。

  人力來源:志工為主,工讀生為輔。前者來自神修小會的會員、成人基督生活團團員、教友等;後者則為大專生、社會新鮮人等。

  諮詢顧問:耶穌會陳宗舜神父、歷史學者等。

  採訪的作業模式,由兩位成人志工,搭配一位工讀生,組成三人團隊,定期與約定的會士錄音訪問。成人志工需徵詢受訪會士的意願,和會士一起草擬訪問大綱,所得的初稿,要請會士過目、確認,經討論、修正後成為定稿。工讀生幫忙錄音、照相,依據錄音檔案,製作逐字稿,以利成人志工後續整理。會士同意受訪之後,陳宗舜神父便提供他的個人資料一份給三人團隊參考;陳神父是耶穌會的檔案總管。

  這樣一個志工組成的專案計畫,當然有其侷限。那麼多位會士,究竟要如何取捨?感情上,我們盼望可向每一位身在台灣的會士請益;現實上,我們的人力、物力相對於耶穌會對台灣的付出,是那麼樣的微不足道。為所有會士留下紀錄,我們確實做不到。經過討論,我們擬定了三項原則:

  重要:會士的貢獻明顯,有指標作用。

  緊急:會士的年齡、健康等因素,容不得遲疑。

  可行:有志工願意投入。

  我們於自省能力有限之餘,也希望這個計畫能拋磚引玉。歡迎更多的有心人,按照他們的意願和方法,共襄盛舉。

  志工們的動機與熱忱如何維繫呢?每隔一、兩個月,我們召開一次工作會議。央請各團隊分享其經驗和進度,工作會議中得到的感動,是一股龐大的力量。

到二○○七年十月為止,我們已召開五次工作會議,一次口述歷史研習會。其相關訊息,請進入耕莘文教基金會網頁:www.tiencf.org.tw點選右下角「耶穌會士在台福傳記事──口述歷史專案──資料分享區」,即可獲得。

  由於每一採訪團隊擁有充份的自主權。整體進度和現況掌握,都充滿動態變數。二○○七年十月底投身參與的志工、工讀生、行政支援等共有三十五位。九位會士的採訪業已開始,另有六、七位會士正於徵詢、商洽中。

  計畫之進展,彷彿一場馬拉松。跑道上自然就會形成領先羣、中繼羣、落後羣。快慢不拘,三年之內跑完全程,才是要點。馬拉松活動,除了場上的跑者,還需要場邊的啦啦隊和後援的支持。對我們來說,亦復如此。這些人為的努力以外,天主聖神的恩賜,更是關鍵。缺了祂,不要說跑完全程了,連鳴槍起跑都不可能!因著眾多兄弟姐妹的參與、支持,關切、代禱,更因著聖神的助佑,殷切期盼這個專案順利成功:二○一○年十本專書如期問世!

 

門徒研經班

■陳擎虹

班標:研讀聖經,做主門徒

陳擎虹引言:

  門徒班正式的名字是「門徒研經班」,也有一個班標,就是「研讀聖經,做主門徒」。為了配合共融營主題,現在我就利用十分鐘,分「全球思維」和「在地行動」兩點,簡單介紹門徒研經班。

一、全球思維

  (一)聖經:

  聖經是天主的話。就空間來說,放諸四海而皆準。就時間來說,貫通古今而常新。

  讀聖經,絕對符合「全球思維」這個營標主題。

  我們不是十二門徒,在今日這個時代,想要認識耶穌,只有透過聖經文字。就我所知,各處查經班很難有頭有尾,把一本聖經讀完;剛開始還好,過沒多久,不是談天說地,就是吃吃喝喝,最後不了了之。甚至三年神學院課程,也無法很完整地上完聖經。

  只有門徒研經班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很有系統地讀完整本聖經。從每年的九月招生,十月開課,到次年的六月結業。這九個月的課程,是把聖經分成三十四課,舊約十七課,新約十七課。每課標出一個主題,讓人很容易聚焦,集中心力,讓天主聖言藉著每天定時、定點、定量地研讀聖經,觸動人心,改變人靈。因為聖經文字是活生生的天主聖言,天主的話有如流水,逐日逐月,洗淨人的身、心、靈。這時,自然而然,會減少不必要的應酬、閒聊,生活變得愈來愈單純。

  (二)教材:

  門徒研經班每週三小時聚會,以紅本教材做主導,一班有十一位學員,加上兩位輔助員。輔助員不是輔導,也不是老師,更不是專家;而是擔任催化、運作流程的服務角色。

  這個紅本教材是初階,總共有四階。二階是綠本,簡化紅本讀經章節,著重靈修。三階是紫本,講受苦的先知,指向救世的默西亞。四階是金本,實為黃本,讀默示錄,指向末世。我和另一位輔助員武念儀,曾去台北城區衛理公會上完二階綠本,也受過二階師資培育。我個人想進階,開班上綠本,但很有使命感的第一屆學員中負責師資培育的宗徒小組成員王郁萍不同意,說門徒核心成員,來來去去,離離落落,仍不穩定。走不穩,竟想飛?進階就此打住。

  門徒四階這一系列教材,原由美國衛理公會主持編輯,邀請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等各教派的牧會牧師、聖經博士、神學教授、學者專家、經師長老等,可謂菁英匯集,人才濟濟。從全套教材設計、編輯、主講到錄影帶製作,每一環節都可看見「全球思維」的果效。

二、在地行動

  (一)引進:

  門徒研經班的開始,最早是寶血會郝惠娟修女(已赴美進修)在台北聖家堂帶的一批慕道班學員,領洗之後,渴望能繼續讀聖經。正好有人從馬來西亞來台就讀輔大神學院,可以說第一個引進中文門徒研經教材的是梁妙琴。二○○一年,首次在聖家堂招生開班的幕後功臣是魏里仁神父和郝修女。第一批門徒學員不少是剛領洗的教友,培育成種子輔助員,繼續留下服事至今的,前前後後只有二、三人。

  (二)成長:

  從聖家堂開始的門徒研經班,第一屆為培訓種子,只開一班。第二屆報名人數最多,在不同時段和不同堂區,共開了五班。以後每年隨報名人數多寡,開過三班、四班、二班、三班的。從二○○一年到二○○七年,至今有六年。在這六年當中,前前後後,有不少小會會員、會友參加,按今年度會員手冊次序,共計李宇之、易利利、陳雲珍、嚴睦涵、賴惠珠、侯慧群、丘琍華、賴家梅、郭少如

、王端敏、荊嘉婉和我十二人。

  這套教材的英文版在亞洲各國,包括台灣,早已推行多年。中文版則是馬來西亞主徒會神父推動,耶穌會神父翻譯,從下半場挪出二十分鐘,放在「面對聖言」之後,插進「聖言祈禱」部份,拿出耶穌會看家本領──神操,採用心像法、觀想法、五官祈禱 ……等等,輪番運用,使教材不只限於理性層面的研究,更增多了與天主來往的心靈層面。台北城區衛理公會龐君華牧師說我們這樣安排是跳級,在初階紅本就先上了二階綠本教材。他雖未說如此安排顯得躁急,也不得不同意我們如此做,在與天主的來往中更周全地照顧到整個身心靈。

  今年進入第七年,是教會所謂的安息年,大家蘊釀停班,集體進修。請胡神父主講並修改我們一直不很滿意的簡體字中譯本,由於我選讀杜敬一神父在耕莘文教院開的「舊約三高峰:約伯傳、訓道篇、智慧篇」,沒有參加門徒班的集體進修。有關這部份就請賴惠珠向大家報告了。

 

■賴惠珠

聖家堂「門徒」團體的介紹

  門徒的基本目標:不只是去發掘更多關於聖經的論據,更是生命的蛻變!

  四年來我參加這個以「研讀聖經,作主門徒」為號召的門徒團體,了解到這團體不是為訓練聖經學者,記住和聖經有關的日期、地點、或為種種問題尋找答案……,也不只是建立小團體;而是更認清自己,被召喚成為門徒的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確定在生活中聖經給我的指示,及聆聽聖經要告訴我的話。進一步讓我更清楚和天主的關係,天主在我身上的計畫,以及如何去作主門徒。

  那什麼是「門徒」?一、門徒是基督的學習者與跟隨者。包括輔助員與每位組員。二、門徒是一個旅程。經由三十四週不同主題所設計的架構下,有系統的進行讀經。從舊約到新約,從中了解天主對以色列子民的救恩計畫,也了解祂對我們的計畫。同時找出我們是誰?屬於誰?我們與天主的關係。也藉著研讀聖經,大家在一起分享生活的經歷與見證,從每個人身上看到天主創造的可愛的不同面貌。彼此學習、接納與聆聽,在代禱中彼此承擔,建立友愛的關係。從九個月的旅程中,透過聖言一點一滴地幫助靈修的成長與生命的改變。進而由人性的經驗與處境中漸漸跨越到門徒的天主性!

  結業後,許多學員珍惜長期來共同成長的情誼而成了好友,更因著許多滿載而歸深刻經驗到生命改變的人,一個介紹一個,使團體得以擴大,數目如細胞分裂不斷成長!深信這應是天主聖神臨在這團體的記號!

  門徒團體已進入第七年了,每年都很穩定有二至三班的成長。小會會員有許多先後參加過,回到各自的崗位努力的服務奉獻,也有的留下來成了輔助員,像擎虹和我。感謝小羊當年熱心地鼓勵我參加門徒班,也很慶幸自己幾年來受小會長期的陶成培育,好比撒在沃土內的種子,不但能順利發芽,且能學習以小會精神投入門徒的福傳事工。

  加入門徒輔助員所面臨最大的困難是服務的時間太長!要不是有對天主與小組成員所作的承諾,一般不太容易堅持走完全程三十四週。而一旦承諾後,總發現自有天主聖神奇妙的護佑與陪伴。因此,見證了奉獻給天主自我的時間與精力,換得的絕對超乎你所能想像的恩寵與回報!

  我個人覺得「門徒」最值得借鏡的是:它有一套結構完整,很有系統的教材,加上有效的輔助員培訓方法。不但幫助參與的學員與天主建立關係,使自我生命產生改變,願意順服在天主的大愛內。同時也訓練輔助員藉著課程,進行計畫→讀經→靈修三方面的能力整合與成長。近一年來,感謝天主聖神給了團體新生力軍──胡國楨神父,加入輔導神師行列,除加強核心小組了解聖經的神學知識與背景之外,也花費心力將簡體字編輯成正體字,使人更容易閱讀;同時計畫在今年門徒的進修年中修訂一些問題與內容,希望能更切合天主教團體的需要。最後祈望有興趣者,歡迎明年十月一起來體驗如何「研讀聖經,作主門徒」!

 

■嚴睦涵

活水醫治服事小組

  活水的建立起源於一羣與王敬弘神父學習以圖像祈禱的心靈醫治者。最初在光啟書屋九樓每週四聚會,彼此代禱解決自己內心疑惑、舊傷解放。經過幾年時光在鄭玉英姐妹的號召下,漸漸形成一個團體,在二○○四年初於大坪林小聖堂裏正式取名「活水」,由玉英姐擔任組長,開始了一長串的學習。

 

  舉凡靈糧堂、真理堂、疏效平……所推出的有關「醫治」主題的課程,成員們一定會結伴參加學習,回到團體再分享,因活水的建立是為了「服事」,是一個有共同工作的靈修團體,為要執行依撒意亞先知書六十一章:「吾主上主的神臨到我身上,因為上主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苦的人傳報喜信,治療破碎了的心靈,向俘虜宣告自由,釋放獄中的囚徒,宣佈上主恩慈的喜年,揭示我們天主報仇的日期,安慰一切受苦的人,給熙雍悲哀的人一項冠冕來代替灰塵,喜樂的油以代替喪服,頌讚以代替沮喪的心神。」

  我們這羣從三十歲到六十歲來自天主教、基督教蒙主施愛的人,也願意以愛還愛,為愛付諸行動。

  二○○五年與李秀英姐妹一起推出四場心靈醫治祈禱會,每次有七十至一百人參加。二○○六年與桃樂絲牧師合作,在全省各地天主教舉行數十場的醫治祈禱,並做全面性醫治學習、團體內彼此服事。二○○七年四月以詩歌、敬拜讚美、經文祈禱、彼此祝福的方式,在耕莘古亭堂每週六下午三點半至四點半推出「快樂頌」。

  下一個工作就是「醫治彌撒」,將敬拜讚美、醫治釋放與彌撒結合,讓身體、心靈受苦的人,以信心、敬拜讚美、祈禱得醫治進入彌撒中,而得到完全的安慰……透過醫治點燃復興之火。傳揚福音、服事工作只是手段,宣講主的愛、天父的大能、領人信主才是目的。

  感謝小會在我信仰初期的滋潤培育,並在這個團體中找到玉英、永棣、琦玲、國英、琍華,彼此有熱火投入活水事工,雖然它不是小會的使命,也非小會提出的團體工作,重點不在於它是否屬於小會的團體工作,而是在我們該做,我們就去做。我們不需要爭辯,需要的是支持與代禱。主是千奇萬妙的主,祂用各種方法引人信靠祂。小會也好,活水也好,門徒班也好,個人在禾場上的見證也好,一個成立四十年的靈修團體小會會員,可以給的禮物應該是屬天的禮物。

 

主題三:教會團體在地行動

 

■韋薇修女

以服務肯定勞工尊嚴

一、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的成長故事與特色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早在一九七一年就成立,由天主教西班牙籍的耶穌會古尚潔神父所創立,早期猶如教會許多職工中心一樣提供勞工休閒、培訓等服務。到了一九八三年中心辦公室遷到現在聖家堂後座處所,也正式隸屬於耶穌會。在一九八○~一九九○年代古尚潔神父與幾位中心同工伴同台灣蓬勃發展的勞工運動、環保運動、國會改選運動等,參與了推動台灣民主進程,同時中心開始致力於法律服務。一九九五年古神父退休返回祖國,本人受當時耶穌會會長張宇恭神父聘請擔任新事中心主任一職,除了繼續傳承外,繼續不斷評估社會發展與新的需求,而拓展許多服務範圍及新方案,例如:九二一大地震中心在第三日就投入對南投兩個山地鄉的原住民服務,陪伴原住民從救濟、重建到今日的產業發展;工作人員逐漸由早期二人小組增加到現在的二十位工作人員。所服務的勞工隨著時代與社會的變化而有不同的焦點,如:工廠女工、戒嚴時代的工會幹部、外籍勞工、職災勞工、原住民勞工、部落原住民產業,一直與最弱勢的勞工同行,並且這些勞工大部分都不是天主教,這在宗教界及社會服務界新事中心的服務是很特殊的。

  早期天主教有許多機構都是為本地職工服務,但是現在幾個勞工機構或結束服務,或轉而為移工服務,僅有新事社會服務中心堅持同時為本勞及移工(外勞)服務。本中心也密切與許多關懷勞工具使命感的基督徒合作、與各派工會合作,不只是共同奮鬥走過台灣工人爭民主的階段,持續捍衛原住民工作權、外籍勞工權益、外籍配偶工作權益。

  中心陪伴弱勢勞工提供法律服務及社會福利資源的轉介;為職災身心障礙勞工提供法律、社會福利資源及再就業服務;北部都會區原住民就業服務;南投原住民就業與產業服務,原住民婦女服務;竹東原住民青少年課業輔導以提高原住民國中生學業成績並預防中輟;女性移工(外勞)服務分為法律權益服務、庇護服務、文化休閒活動。

  各組的服務一直秉持藉著個案工作、團體培訓提升勞工權益意識、性別平等尊重的意識,增強能力處理勞動相關的問題,同時藉成長團體促進勞工彼此之間互相陪伴支持的力量,中心從直接服務所遭遇的制度上與結構上的問題,與勞工們及其他民間團體或工會並肩呼籲政府修改相關法規及制度,以造福所有勞工。

二、近年服務成果

1.直接服務:

  中心每年陪伴與扶持九十個職場受傷成為身心障礙者,長期與深度支援其中的五十個職災者及其家庭共同走過醫療復健、權益求償、心理重建的各種難關,除了在法律服務外,積極協助職業重建與就業輔導。

  新事中心保護曾遭受雇主不當對待,甚至虐待而身心俱疲的女性移工(外勞),每年約一百五十至二百人,提供法律諮詢、訴訟扶助、醫療慰問、心理支持、勞資協調等專業服務。其中庇護六十人使她們身心安頓。電話熱線服務每月約二百通以上、關於移工(外勞)文化休閒活動,由各國外勞自己參與及表演,每年約有上萬人的參與,外勞的角色由後台僕婢走上前台主角,覺得受到尊重與認同。

  在竹東拓展的原住民早期人才培育(原住民國中生課業補救計畫),這是與耶穌會山地牧靈合作的計畫,每週三個晚上為五十八位國中生加強英文、數學、自然課。國三生基本學測成績比以前進步達四倍,有三分之二考上公立高中;而其他年級學生月考成績進步顯著,同時大部分人對數學與自然、英文不再恐懼,有信心與興趣讀書。

  都會區及南投原住民服務每年約陪伴二百五十位失業原住民成功就業,約一百五十人是女性,女性就業後平均薪資為二萬至三萬五千元之間,以服務業居多,其中中高齡婦女佔三分之二;至於男性就業平均薪資則在三萬五千至四萬元之間。原住民婦女服務方面,每年電話諮詢五百至六百件,深度個案服務有一百個,此外,持續推動部落法律資訊、性別意識、社區參與、族認同等的培訓,並陪伴婦女團體的成長,發展傳統工藝及產業品質提升及行銷能力。

  原住民產業服務方面,中心協助南投仁愛鄉松林部落茶農改善茶業品質、組織團體,協助行銷,每年六、七月間協助尖石鄉水蜜桃果農直銷,每年業績呈倍數成長。產業服務目標是使農民不受中盤商低價操控,並融合傳統團隊精神培養共同營運能力,這是一條艱難的路,需要工作人員發揮耐力與毅力、抗壓力。

2.權益倡導: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與勞工及其他民間團體合作推動、過去也曾與行政院婦女權益委員會推動保護女性移工(外勞)措施。諸如:參與保障原住民工作權益立法、重大公共工程定額雇用本地勞工及原住民勞工、納入原住民社工員參與原住民就業服務的政策、婦女的微型創業的輔助。女性移工權益:推動勞委會取消女性外勞驗孕規定、推動設立公辦民營外勞庇護中心、保障庇護所外勞成功轉換新雇主機會、勞委會與內政部建立人身安全受害者通報系統並得到與本地婦女同等保障、去除東南亞新移民(外籍配偶)工作權的限制。

三、真情告白

  對我而言,在我年輕時曾經深深受到小會常標示與反省的『基督的訴述』的感動,多年來我努力服務臨現在我們當中的基督,這樣的心懷至今仍是我使命及服務的重要推動力。雖然我的職責屬於行政管理層面,但是我一直努力保留一小部分時間直接服務勞工,使我常感受到天主藉著勞工轉化我、重塑我,使我鮮活地體會耶穌基督臨現在我們所服務的每位勞工及他們家人身上。我感謝有此機會親近耶穌與撫慰、事奉耶穌,每位勞工的奮鬥與善良、單純使我見到人性的真、善與神聖,但是勞工所受到的忽略、不公義對待也使我深深體會到人性貪婪、自私、逃避責任所造成的傷痛。同時,我們的許多法規與國家制度的訂定仍是輕忽勞工的人權與勞動保障,甚至愈形惡化。勞工服務猶如我信仰的試煉,資本主義全球化下,勞動尊嚴愈趨昏暗,但是,我相信天主大能的善力會繼續啟發大家內心的愛與正義感,聯合起來奮鬥不懈,在全球化惡性低價競爭的舞台,弱勢勞工似乎被判出局的情況下,我相信天主不會遺忘與輕忽每位勞工,祂與我們同在,使我們的希望之火長燃。

總結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是一個天主教公益團體,為弱勢勞工提供法律服務、職災身心障礙勞工服務、原住民就業輔導、埔里原住民服務站、竹東原住民青少年課業輔導站、外勞服務。早在民國六十年由西班牙古尚潔神父所創立,在最初十五年中心只提供訓練活動,協助勞工增強能力與雇主及同事溝通,並瞭解自己的權益和責任。從民國七十五年起中心對本地勞工與外籍勞工提供直接服務,以解決工作權益的問題,最近十年又擴大服務對象到職災受傷成殘勞工、原住民就業與產業服務、竹東原住民青少年課業輔導,並組成支持性團體,以及舉辦教育訓練,使勞工增強能力處理自己的問題,中心並為弱勢勞工倡導其需要。目前中心平均每年服務二千以上的個案,及許多培訓活動、外勞文化休閒活動。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

  台北電話:02-23971933 # 101韋薇修女

  電子信箱:rerumnov@@seed. net. tw

  郵政劃撥帳號:19093533

  戶名:新事社會服務中心

 

■張美容

馬來西亞的「仁愛會」

起源:

  仁愛會創立於二○○七年三月,我先生許清富於馬來西亞太平市經商設工廠。當他在事業有成之時,有感於當地政府的偏差,使一些非馬來族的弱勢民族(含華裔與印度裔),不管在信仰或社會地位都無法受到當地政府的照顧,於是在二○○六年九月結合當地一些退休教友,其中有小學校長、副校長、醫生夫婦、商人等十多位組成的團體,經半年的籌備取名為仁愛會。

宗旨與目的

  仁愛會創立的宗旨為服務華人教友,及幫助弱勢貧苦無依的印度裔。由於馬來西亞政府的回教政策不准外籍神父、修女進入馬國傳教,而當地的聖召也面臨嚴重不足,華人神父凋零,小城市分不到華人神父,祇靠一位印度裔的神父,而這位印度裔的神父又有嚴重的心臟病,語言僅能用英文或印度語,所以華人教友大量流失。為了不使教友流失,還要去找回流失的羊羣,他們這羣人投入了使徒的行列,翻出領洗的名冊,找出一些還在太平市的教友,分組派人去拜訪聯絡感情,以便讓他們回歸教會團體。另外出錢出力協助印度裔的教友,支援他們到較落後的大街小巷去找那些流浪的印度裔小孩,給他們適當的教養,教育他們不致於淪入吸毒體,教他們一些謀生的技能;這些小孩有的連父母是誰都不知道,有時實在讓人難以想像。有位印度裔的教友說她做這工作己經己經三十年了,她說她要做到她不能做為止,仁愛會承諾支持她。仁愛會也參與當地的聖文生團體,訪問貧病的人,給予精神、物質支援。

  仁愛會的成員每星期有二個晚上做讀書分享、聖經的研討,由許清富與一位醫生共同主持這心靈加油站。不管在台灣或馬來西亞教會都面臨教友的大量流失,教友的老化,年輕人不喜歡上教堂,神職人員嚴重缺乏;面對這教友時代的來臨,不應祇是口號,還應該有所行動,這樣才能使基督的教會永續存留。

 

■張美蓮

一切愛皆來自天主

──滿全不是要自己覺得順利,而是要承行天主的旨意──

  感謝神修小會給我這機會,來分享我參與的這社福團體──台中市天主教慈善撒瑪黎雅婦女關懷協會。同時也了解到小會團員在各地的服事,真是包羅萬象,雖然住在不同的地域,但卻有相同願意付出的精神,即便颱風過境也擋不住大家渴望追求真理之神和珍惜彼此相聚的赤子之心,讓我感動不已。

  話說撒瑪黎雅婦女關懷協會的成立,是因瑪利諾修女會劉美妙修女與天主教聖文生會長期置身街友服務與輔導工作,在二○○三年開始擴大服務對象與領域,二○○四年五月正式立案。當然除了天主教的教友參與其中外,還有其他宗教團體、市民,共同合作協助女性街友(遊民)。

  服務對象包括女性遊民、受暴婦女、受困婦女等……,同時予以人道關懷,並傳播基督信、望、愛三德的真諦,也建立受輔導者之靈修生活,協助她們建立信心,重新開拓人生的新希望為宗旨;服務的內容包括提供女性街友日間衣食、沐浴、洗衣、置物、休憩等,另外也協助醫療、個案輔導工作,並幫助協尋家人,也有急難救助和諮詢福利服務等工作,紮實的在承行天主的大愛。

──耶穌說:照顧最小的弟兄就是照顧我──

  因著工作的關係,我接觸許多天主教成立的社福機構和公益團體,而針對服務街友的工作還真的很特別。遊民是不會自己來中心,是工作人員必須去尋找她們,並帶回中心幫她們洗澡、煮食給她們吃……等,因此與其它社福機構工作相較下,工作人員非常辛苦。

  說到一般遊民,他們的身心狀況有的是精神疾病、智能障礙和肢體障礙,另外也有因性侵害、家庭暴力或遭遺棄的人,由於她們對自己沒有信心,對想親近和幫助她們的人有防衛心。遊民大都會在公園、地下道、車站、陸橋下或河堤邊露宿;當然在白天有的會到市場、廟口、大型建築物和傳統車站乞討撿食充飢。

  我也有曾參與夜間探訪及尋找街友的經驗,撒瑪黎雅關懷中心的工作人員和修女,每週二~三次晚上九點~十一點到遊民可能出沒的地方尋找及關心她們,有些遊民不願回家或到中心住,就會陪她們聊聊天,問她們的狀況,尤其告知她們證件千萬不要隨便給人做人頭,有病要去看醫生等. . 。由於幾年下來的尋訪工作,老遊民不論男女,幾乎都認識修女和工作人員了,有的遊民還會躲起來不讓我們找到。由於台中市對整體環境社區清潔的規劃,公共場所像車站、公共建築物是不准遊民隨便倒地睡覺的,會被巡邏警察取締。所以撒瑪黎雅婦女關懷中心真是一個主賜的家,藉此給遊民們有一個溫馨、安全的家庭感覺,又有工作人員及志工的誠摯關懷、陪伴的服務。

  直讓我想到這句話:人之所「是」遠比人之所「有」。

──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在自己的軟弱上看到天主的大能──

  認識劉美妙修女時,她還不會中文,現在台語和中文都說得很好。原本我們的互動是希望在各堂區推動成立婦女會,由各堂區主動關懷堂區的弱勢婦女和新移民家庭;但因參與的人數少,況且各堂區的善會已很多了,經過幾次討論後終於流產。

  因著天主的安排,我來到撒瑪黎雅關懷中心當志工,每周一次帶領唱聖歌、祈禱和陪伴讀經的工作;原本擔心她們沒興趣,沒想到這一天是她們所期盼的日子。雖然她們流動性很高,常有陌生面孔加入,但都不影響我們的進度。感謝吾主,一切榮耀都歸於。

  在實際參與的過程中,感受到她們的心理和身體的痛苦,也看到天主父的慈愛。

  大部分街友大都不認識天主,因此藉著讀經認識耶穌,藉著祈禱觸動心靈與主相遇,藉著唱聖歌感謝讚美歌誦祂的美善大能。

  我常想:為什麼我們的福傳工作推動的如此困難,或許是行動過少的因素吧。

  身為一個基督徒神修的根和起點就是能認識我們寶貝的身分。所以我感謝天主,讓我成為祂有用的器皿,承行他的聖意,因著祂白白給我的愛,我也能分施給需要的人,因為我深信天主的國就在我們中間。

──天主的作為何其美妙──

  從來也沒想到我也會如此幸運來到小會團體,分享志工的點滴。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徬徨、困頓之時,但我們不能ㄧ直停駐不前,要相信我們並不孤獨,在生命的奔馳路上是有天主偕行的。我們常看到身邊的人們,汲汲營營,囤積世間的功名財富,終究又獲得什麼呢?

  既然天主創造了你和我,也成為祂的子女,就讓我們邀請主耶穌一起和我們生活,幫助我們共同實踐愛的行動,同時學習保祿的精神,將天國的福音傳遍地極。

 

■楊翠如

校園使徒

  (註:校園使徒是小會捐助的一個團體,她們實質深入大專院校的福傳工作

,其艱辛非我們所能想像,但是年輕人的熱火和理想在她們身上一一展現。)

  大學階段是人生由青少年到成人的轉型時期,許多人在大學時代開始生涯專業定位,探索生命意義,尋找人生伴侶與事業夥伴。天主教在台灣的青年福傳,從以前的「三多」,即輔導神師多、青年教友多、活潑分會多,已經逐漸變成「三少」的輔導少、教友少、分會少。

  校園使徒在一九九二年創立以補助輔導凋零之狀況,十五年來共有廿三位全職使徒加入,目前服務者有四位。然而,校園福傳的人力需求其實遠超過現在的輔導與校園使徒所能負擔。因此,校園使徒願藉這篇文字拋磚引玉,盼能獲得更多的關心、討論與連結,讓青年福傳的工作能夠持續成長。

  校園使徒的使命在青年福傳,服務聚焦於幫助大專生發展靈性生命,成為成熟的基督徒。使徒服務的主要場域為台北及台中的大專院校。

  年輕人的信仰成長與團體動力關係極為密切,信仰的成長與價值觀的內化需要在優質團體中獲得動力與實踐,因此需要依靠大專院校中的信仰團體。為此,校園使徒的使命,是定位在促進大專信仰團體的建立與發展,各校大專同學會分會是校園使徒主要的服務據點。

  天主教大專同學會,迄今已成立數十年,不少教會的中堅份子曾在大專時期參與這個團體,並且在這個團體中找到耶穌基督。由於大專輔導的漸漸凋零,輔導人數不敷需求,許多年輕人不易找到信仰團體,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校園使徒一開始即是答覆此時代訊號,自然地協助大專同學會在各大專院校的發展,以及學生的信仰啟發,深信這個使命焦點是很有意義的,也與青年福傳的其它面向(婚姻與家庭責任、生涯與價值領導、教會與堂區參與等等)相輔相成、互為助力。

  從校園使徒自身的經驗作整理,發現下列六項要素為健全學生信仰團體是至關重要的:

  1.聚會活動

   聚會內容有系統並且豐富,有固定的聚會能促進團體活絡,建立團體共同記憶,並且主題要能幫助信仰生活逐漸成熟,不單是團康同樂而已,也要包含靈修活動、信仰培育……等。重要的是有基本的聚會成員,如此才能形成團體凝聚力。

  2.信仰啟發

   除了一般聚會活動之外,透過有系統的信仰啟發與培育的常態性活動,諸如:聖經陪讀、團體晚禱、信仰主題探討……等,幫助青年認識耶穌基督,發展自身活潑的信仰生活。更重要的是開始祈禱生活的培養,從外在信仰團體的活動,走向內在信仰的皈依,一再重新認識耶穌基督是誰?對自己而言,與基督的關係是什麼?

  3.長期陪伴者

   大專分會的成員流動率很高,信仰啟發亦很需要有資深之陪伴者;若分會能有長期陪伴者,能為團體營造一穩定性。輔導者,例如修女或神父、學校老師或職員、校園使徒、教友……,能給予團體基本的安定感,使新成員一進入團體,即能感受一股內在的氛圍,不會有青黃不接之感。

  4.主動熱情的學生

   如果有熱情的學生主動經營互動,例如:分會總幹事、幹部 ……等,更有助於形成團體凝聚力,甚至更進一步能推動某些活動、營隊。

  5.場地

   固定的活動場地能給予成員歸屬感,幫助團體建立自己的文化,營造向心力,就像學校社團有社團辦公室一樣,為聚集社員有很大的助力。

  6.有吸引力的氛圍

   除上述的基本要素外,一個團體如能有獨特的吸引力,那絕對是幫助團體活絡、形成的軟性要素,如團體內有特別的傳統文化、甘草人物、吵熱氣氛的遊戲、咖啡、美食……等,又如現在不少大學生喜歡作弱勢家庭或有學習困難的小學生的課輔、原住民部落的服務……,這些都是能造成吸引人過來一看究竟的氛圍!

  總之,這六項關鍵因素提供了信仰團體保持活潑與成長所需要的「吸引力」與「鞏固性」,吸引新人加入並鞏固所有成員對團體與信仰的認同與實踐。

  使徒在分會中是這些關鍵因素的守望者,看團體缺少什麼就想辦法補上,因此,使徒的陪伴方式很多元而豐富,也許今天在這個團體中負責場地安排,明天在另一個團體中帶領主題,只要能幫助分會團體運作,都是使徒陪伴的方式。

  在我還是學生時,對使徒的印象「使徒是一個忠實的參與者,也是救火隊」,他們不一定負責什麼工作,但絕對是個商量的對象,也是生活上的屬靈朋友,從他們身上,我看見年輕人與基督關係親密的見證,看見與他人分享、介紹基督的勇氣,發現身為一名青年基督徒,原來這麼不一樣,他們引起我的好奇,激發我想與耶穌建立關係,看看我的生活會有什麼不一樣?

  結果,自己也成為「校園使徒」!因為深感福音對自己的影響,渴望也將這好消息分享給更多年輕人。

  未來,使徒主要方向為強力經營校園同工團體(校園天使方案),要以此成為使徒在校園陪伴中的主力,讓愈來愈多分會團體有長期陪伴者。另一方面,與思高讀經推廣中心合作,推動校園讀經,深化年輕人的信仰生活,如果您對以上兩種陪伴年輕人的方式有興趣,歡迎您與我們聯繫,大家一起歡喜來作伙。

 

  校園使徒

  辦公室(02)23515775

  email:nyctaiwan@@gmail. com

  歡迎參觀校園使徒網頁http://www. catholic. org. tw/y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