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77期 全球思維.在地行動

迎向海洋──介紹廖鴻基的《海洋四部曲》

陳擎虹

 

一、前言

  1.說古:

  先從連橫的《臺灣通史》序「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說起,相信很多人讀此文,都被這句感動過。後者不僅為政壇當口號用浮了,更因濫墾濫伐濫建,多年下來,已不復往日的美麗了。反而是前者,由於海禁保持住原貌,只要前往離島,乘船渡海,便覺台灣海域的海水清澈動人。生活在本島的我們實該將心眼從地狹人稠的「陸地臺灣」,轉向遼闊豐富的「海洋臺灣」。

  2.談今:

  再從彭瑞金的評介翻版的〈老人與海──期待海洋文學說起〉,此文針對〈討海人〉中一篇「三月三樣三」,拿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作了一番中西比較。後者經世界大戰洗禮,以虛筆探索人性,人鯊搏鬥後,小舟拖回一副龐大魚骨,呈現存在主義的虛無。前者則以寫實之筆,素描漁民不畏天候的堅毅;其他篇章更見廖鴻基自然流露莊子物我合一的精神。讀《海洋四部曲》時,不妨跳脫出來,從人魚搏鬥的個人哲理文學觀點,轉向人魚合一的報導文學來欣賞。

 

二、《海洋四部曲》概要

  1.《討海人》(晨星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六月三十日初版,二○○六年五月廿三日5刷)

   全書共十六篇,記錄討海人的生活與生命,描寫海上種種歷險情節

  2.《鯨生鯨世》(晨星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初版,二○○五年九月三十日13刷)

   全書共九篇,是作者在花蓮沿岸海域,從事鯨、豚生態研究的觀察紀錄。

  3.《漂流監獄》晨星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四月三十日初版)

   全書分四卷,共二十篇。是作者生命裏屬於討海人血脈湧動的記憶書寫。

  4.《來自深海》(晨星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二月廿八日初版)

   全書分四卷,共十九篇。記錄他幾個時期對海洋的深情愛護和矛盾心態。

 

三、廖鴻基的生平簡介

  一九五七 生於臺灣花蓮縣。一九七五花蓮高中畢業。曾任職臺灣水泥公司庶務採購﹑受雇到印尼養蝦。後回國投入社會運動,為民進黨花蓮縣議員盧博基助選。

  一九九二 理想與情誼冷卻失落,三十五歲成為專業漁人。同年開始專心寫作,記錄討海人的生活。結集一九九一到一九九六年間刊登中時、台時副刊的文章,出版《討海人》,獲一九九七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其中〈丁挽〉一文獲一九九三中國時報散文評審獎,〈鐵魚〉一文獲一九九五中國時報散文評審獎,〈三月三樣三〉一文獲一九九六吳濁流小說正獎。

  一九九六 由民間自組「台灣尋鯨」小組,進行為期一年的台灣東部中段海域生態調查。出版《鯨生鯨世》,是一本實地觀察台灣鯨豚的文字及影像紀錄,獲一九九七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一九九七 由尋鯨小組發起成立「黑潮海洋基金會」,廣結社會資源,恆久持續從事海洋資源調查及紀錄工作。

  一九九八 出版《飄流監獄》。

  一九九九 出版《來自深海》。

 

四、《海洋四部曲》簡析

  從廖鴻基《海洋四部曲》的四本書,共六十四篇文章,綜合歸納三點,簡析其心、其情、其行:

1.心志寬廣堅毅

  從〈鬼頭刀〉起筆幾段,便可知其著眼點的寬廣邈遠:「四百年前,當葡萄牙水手航行經過東部海面,曾經忘情高呼『Ilha Formosa』真是個美麗島嶼啊!同樣位置,同樣讚嘆,卻有不同樣的心情。這個美麗島嶼承載我們的悲傷喜悅,與我們血脈相通,是我們俯仰生活的島嶼。當我們離開海洋返回陸地後,我們清楚知曉,她的美麗保存了多少?」

  大處著眼的心也是自由的,至少是嚮往自由,也有行動證明:「出海的心情就像那隻躍起的飛魚,自由地在另一個世界裏飛翔,逃開陸地上的瑣瑣碎碎。」(鬼頭刀)

  「海上的確不同於陸地,漁人的腳步侷限在這小小一方可能比囚室更狹窄的漂游甲板上,可是,海上了無遮攔,船隻以有限的空間卻能任意遨遊無限寬廣和無限驚奇的海洋。海洋紓解了岸上人對人眼對眼的擁擠世界,一個甲板往往就是一個王國。在這裏人與人的關係變得單純和原始,一切規範、制度……那種種人為的樊籬,都可以打破、修改和重建。在海上,我感受到任性的自由和解放,那最原始的人性得以在這裏掙脫束縛無遮無藏。」(丁挽)

  海無門,人心也無門。「海洋是個沒有門的領域,她開敞著任討海人來來去去。」(討海人)

  然而,向海討生活更要能吃苦耐操,堅持到底:「有整整半年時間,我無數次趴在船舷嘔吐,把膽汁都嘔了出來;無數次起網拉繩,我耗盡所有氣力,虛脫得癱軟顫抖;好幾次半夜醒來,手掌蜷縮如握緊一顆雞蛋,如何也伸不開來;好幾次我看著驚濤駭浪,如滾滾洪流沖擊著船隻,而驚惶害怕;多少次我猶豫著海湧伯說過的話──討海人要有討海人的命。這段期間,海湧伯始終擺出『大門開開不要勉強』的態度。

  可幸的是廖鴻基通過了初始的艱困考驗,否則多采多姿的海洋世界無法從其筆下向我們展現。讀他的文章,看他逐步適應,眼界逐步開拓,心志逐步堅強,是件愉悅的事。他的文章吸引人之處,在於他一方面敘述,忠實報導;一方面省思,真誠剖析。

  「回想這段折磨和試煉,我漸漸能夠體會到被討海這個世界認同、接受的艱苦和喜悅,彷彿獲得重生,海洋像黎明曙光般開始向我展露她的魅力,我清楚感受到藍色潮水正點點滴滴替換我體內猩紅的血液。」

  而最吸引人繼續讀下去的,是他經過討海生活的淬礪後,不時藉著筆端自然流露的智慧哲理:「出港,變成是種歸來;進港上岸反而是種離開。討海人在『上去、下來』的語意中,是否已經透露出 ──海洋是討海人真正的家園。」

  原來他已融入大海,甚至感覺自己是一尾上網的魚了。「當海湧伯從紗網中解魚時,我得使勁拉住魚網,不讓紗網繃得太緊。甲板搖晃不定很難站穩使力,稍一顛躓不穩,往往整個人往紗網撞去,而被網子纏住手腳。海湧伯老是嘲諷著罵道:『是不是想當一條魚。』有時,我真的感覺自己是一尾上網的魚。許多時候我一頭撞進網裏,胡亂掙扎,胡亂綑綁自己,我知道那是不得解脫的折磨。」(撒網)

2.情感豐富優美

  就因為作者想當一條魚的移情作用,讓他在〈漂流監獄〉和〈擱淺〉二篇,發揮了「我就是魚,魚就是我」的豐富想像力。〈漂流監獄〉寫鰹魚阿提連同小時可護身、長大成監獄的竹籠一起被捕的前後經歷,〈擱淺〉則寫一大一小形同母子的二隻花紋海豚擱淺在礁台上。這兩篇文章作者都是採用轉化擬人筆法,寫出他對籠中魚、礁上鯨極大的同情、不捨和慈悲、憐憫。

  這兩篇表現手法格外不同,作者一改直述、直描、直觀、直感,採以想像與現實交筆寫來,既同情又同理,具幻想兼推理,是寫實也有寓意。從其角色對換、立場對調的寫作筆法,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態、心境已由人魚兩離,進到人魚合一的境界層次了。彭瑞金之所以認定,也期許廖鴻基為台灣海洋文學的前鋒,大概是基於此吧!

  還有,作者從尋魚、追魚、網魚、鏢魚的追殺過程中,觀察到也體會到海魚對同類生死相依的深情,訴之於文字的筆調格外優美,情感也格外動人。〈鬼頭刀〉和〈鐵魚〉兩篇是代表作,在此引錄作者在〈鬼頭刀〉中內心的蛻變過程:

  「已經收回了大約五十米線,牠再度躍出水面。我竟然看到兩隻鬼頭刀一起跳出水面,大概是眼裏的戰鬥火花模糊了我的視覺,用袖口抹了下眼角 ……沒有看錯,是兩條鬼頭刀幾乎是頭靠著頭一起躍出水面。這是什麼情況?在我牢不可破的戰鬥心情中,滲入了一個問號。我並沒有放鬆我收線的手,再拉進了將近三十米線。兩隻鬼頭刀一起躍起,一起摔下,一起游在水裏。這樣的距離已經可以確定,中~#Ue047的只有一隻,而另一隻是自由的。為什麼會這樣呢?第二個問號重重地打進我的意志中。

  再拉近十多米,這場鬥爭似乎已接近尾聲。現在,我可以清楚看到,看到中鈎的是一隻母魚,而陪她一起摔滾的是一隻公魚。母魚游向左方,公魚也貼著身游向左邊,那親密的距離彷彿是在耳邊叮嚀,在耳邊安慰。尤其當我看到那公魚的眼神,不再是記憶中的倨傲從容,而是無限的悲傷、痛苦或者柔情。那眼神說話了:『讓我來分擔妳的痛苦,我願意與妳同生共死,陪伴妳到永遠。』牠們背上的藍色光點一起躍進我的眼裏,竟然是那般的刺眼、光亮。

  高傲美麗而多情的鬼頭刀啊!如果是岸上的鬥爭我絕不遲疑,因為在岸上的世界,溫情就是懦弱,就是包袱。但,我心裏的這片海原本多情,為這美麗的魚和這美麗的情意,這場景畢竟人間少見,我捨不得閉眼。堅持的肩膀很快地完全鬆垮了,手臂不再有力。把岸上的鬥爭習性帶來海洋,原本就是我最大的錯誤。海湧伯撿起折斷了的魚鈎說:『這不是普通的力量。』」(鬼頭刀)

  至於〈鐵魚〉一文,除了更細膩、更慘烈地見證一場不亞於人的魚之生離死別,尤其令人動容的是作者的省思、內咎和心願:「從來沒看過像鐵魚這樣溫弱、摯情和堅韌的魚。牠溫吞緩慢幾乎毫無抵抗地任我們折磨欺凌;牠展現鋼鐵般的堅韌生命,掙扎留住別離前夕和牠伴侶相偎相守的每一分每一秒;牠們都相護相持。不忍別離的似鐵深情 ……都讓我們這場海上戰鬥失盡了光采,讓我們大魚的夢沾染了血腥罪惡。

  我坐在駕駛艙橫板上,一身潮濕血腥,我想起曾經告訴一位岸上的朋友:『如果能夠選擇來生,我願意是海裏的一條魚。』我恍然明白了,從刺殺這對鐵魚的剎那起,我已經永不回頭走入當一條魚的輪迴裏。我轉頭看海湧伯篤定的神色,我敢確定,他早就準備好讓自己是一條魚。」(鐵魚)

 

3.行動積極踏實

  既有如此誓許,自有具體行動,廖鴻基一方面討海,一方面動筆,更一方面護鯨。一九九六年的夏日,他開始與友人成立「尋鯨小組」,藉漁船觀測記錄多種鯨豚生態。正式的名稱是「花蓮沿岸海域鯨類生態研究計畫」,為期二個月又十一天,合計三十個工作航次。

  此一計畫共調查記錄了八種鯨豚──瓶鼻海豚、花紋海豚、熱帶斑海豚、虎鯨、為虎鯨、飛旋海豚、弗氏海豚及喙鯨。拍照近千張,錄影十多小時,連同觀察文字紀錄。圖文並茂的彩色版《鯨生鯨世》一書因此產生,可說是本認識鯨豚的入門書。從作者自序中說明可知,他對海洋生物的大愛激發了他的行動,也拓展了他的世界,更開啟了民間媒體贊助,結合了學術單位、漁民、文字及影像工作者。

  誠如作者〈發現鯨靈〉自序所說:「台灣四面環海,過去,海洋一直被認為是天險阻隔,大多數台灣居民對海洋的認知仍停留在遙遠、陌生、危險、神秘的境地,雖然事實上她就在我們四周,也確實或多或少影響了我們的環境生態及人民性格。她就在我們厝邊隔壁,而我們劃地自限,與海洋深遠隔絕。大多數台灣居民並不認為我們的海域會有鯨豚存在。

  牠們事實存在,在牠們恢宏的海洋空間裏俯仰、跳躍,牠們豐富地存在,而我們是關起了門戶,封閉了自己。」

  透過廖鴻基的引介、說明,我們多少可以了解他的計畫、他的行動是向世人、尤其是台灣居民的一種邀請、一種呼籲:「藉此次計畫,我們粗簡克難地踏出一小步,卻也是台灣島嶼解脫封閉,將視野延伸入海的一大步。讓我們一起關心鯨豚、關心海洋,台灣的領域將逐漸擴大,而無限寬廣。」(〈發現鯨靈〉自序)

 

五、感言

1.心靈的力量無遠弗屆

  作者出於愛海愛鄉,遠離複雜政圈,投身漁人工作,從捕魚、鏢魚到賞鯨、護鯨,這樣的心路歷程一一記錄在〈海洋四部曲〉四書中。讀其文章,眼界心靈也隨之擴大,多少知道一點討海生活的艱辛,對魚的認識不再像過去,只是餐盤上切片成塊的、冰櫃內冷凍瞪眼的、攤販簍掙扎茍活的、魚缸裏跼踧喘息的……。

  今後再觀海時,深知洶湧波濤下,有海魚潛於其底,自在而悠游;即使海面再單調平靜,海底仍有著豐美多彩的魚生活。更令人感佩的是作者在〈海洋四部曲〉引起多方讚譽之後,不以此自囿,再上遠洋漁船,將生命的觸角伸向世界,關注的範圍拓展得更遠大、更實際。

2.文字的影響永垂不朽

  透過作者的眼睛所觀、心靈所感、文筆所寫,原來漁人是如此艱難困苦、不屈不撓,海魚是如此生龍活虎、有情有義,海洋是如此豐盛壯闊、倏忽變化,這種種並非我們過去印象中的危險、疏離、單調、貧乏。任何人只要讀完廖鴻基的《海洋四部曲》,都會被他文字的純樸真誠和描繪的海洋世界深深感動。甚至使人情不自禁地反省〈創世紀〉中所敘述的:「天主於是造了大魚和水中各種孳生的蠕動生物以及各種飛鳥。天主看了認為好。 ……天主說:『讓我們照我們的肖像,按我們的模樣造人,叫他管理海中的魚、天空的飛鳥、牲畜、各種野獸、在地上爬行的各種爬蟲。』天主於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造了一男一女。並且祝福他們說:『你門要生育繁殖,充滿大地,治理大地,管理海中的魚、天空的飛鳥、各種在地上爬行的生物。』」

  天主把掌管天空、陸地、海洋一切生物的權柄,委託給人管理,而人接受委託之後,幾億年幾萬代下來,究竟有沒有負起責任?是不是妥當管理好了呢?